目的探討蠶蛹漿(silkworm larvae plasma,SLP)比色法在關節(jié)假體周圍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精準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取90只健康雄性新西蘭大白兔,采用Swanson假體行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然后根據(jù)致病菌不同隨機分為3組:A組(金黃色葡萄球菌組)、B組(表皮葡萄球菌組)及C組(大腸埃希菌組),每組30只。術后第3天膝關節(jié)腔內注射1 mL不同濃度致病菌制備PJI模型。分別于接種菌液前及接種后7、14、21 d取樣進行檢測,參照2018年PJI費城國際共識診斷標準首先判定并計算3組實驗動物的造模成功率,并采用SLP比色法計算其在PJI精準診斷中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和診斷效率。 結果接種菌液21 d時,A、B、C組分別有26、18、23只實驗動物診斷為感染,造模成功率分別為86.7%、60.0%、76.7%,3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24,P=0.073)。PJI比色法結果顯示,A組在7 d時出現(xiàn)1只假陽性動物(特異性75.0%),隨時間推移(14、21 d)SLP的特異性升至100.0%;14、21 d,另出現(xiàn)了1只假陰性動物(敏感性由100.0%降至96.2%)。B組在7 d時出現(xiàn)1只假陽性動物(特異性91.7%),隨著時間推移特異性回升至100.0%;在14、21 d時分別出現(xiàn)1只和4只假陰性動物(敏感性分別為94.4%及83.3%)。C組在7 d時有2只假陽性動物(特異性71.4%),隨后回升至100.0%。A、C組在21 d時診斷效率極高(96.7%和100.0%);即使面對B組低毒力的表皮葡萄球菌,21 d時SLP的診斷效率也可保持在90.0%;總體診斷效率很好(95.6%)。結論SLP比色法診斷PJI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以及診斷效率,是一種極具潛能的PJI診斷方法。
目的 針對老年髖部骨折主要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及粗隆骨折),總結手術方法及內固定物選擇標準以及臨床應用現(xiàn)狀。 方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有關老年股骨頸骨折以及粗隆骨折治療的文獻,并進行總結分析。 結果 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若無特殊手術禁忌證,65 歲以下患者建議行閉合復位內固定術或動力髖螺釘(dynamic hip screw,DHS),65~80 歲患者選擇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身體情況相對較差的高齡患者可選擇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于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穩(wěn)定型骨折可選用 DHS 或第 3 代 Gamma 釘;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骨折,可根據(jù)骨折類型、骨質情況等選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股骨粗隆順行髓內釘?shù)人鑳裙潭ㄏ到y(tǒng)以及股骨近端鎖定加壓鋼板、微創(chuàng)內固定系統(tǒng)等髓外固定系統(tǒng);高齡粉碎性股骨粗隆骨折建議行髖關節(jié)置換。 結論 老年髖部骨折治療應結合骨折類型及患者自身情況選擇恰當?shù)氖中g方案及內固定物,以提高手術療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目的 分析反復凍融處理對同種異體人肌腱生物力學的影響,為同種異體移植物的處理與保存提供理論依據(jù)。 方法 從3 具自愿捐贈新鮮尸體上取30 根肌腱(指淺屈肌腱24 根、拇長屈肌腱6 根),隨機分為6 組,即新鮮組、凍融1 次組、凍融2 次組、凍融3 次組、凍融5 次組和凍融10 次組,每組指淺屈肌腱4 根,拇長屈肌腱1 根。檢測各組肌腱結構特性、力學性質及黏彈性變化等生物力學性質并進行比較。 結果 與新鮮組相比,拉斷試驗中凍融5 次組及凍融10 次組最大負荷、最大應力均明顯減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但最大拉伸及最大應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應力松弛試驗中,凍融5 次組及凍融10 次組應力松弛下降速度較快,與新鮮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蠕變試驗出現(xiàn)相似結果,凍融5 次組及凍融10 次組在100 N 拉力作用下更早松弛,產(chǎn)生的蠕變較大,與新鮮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凍融1 次、2 次、3 次組各指標與新鮮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對同種異體移植物經(jīng)深低溫凍存后,凍存- 復蘇周期不宜超過3 個,多周期反復凍融將削弱同種異體肌腱的生物力學性質,使其更容易疲勞、斷裂。
目的 通過體外培養(yǎng)兔肌腱的腱鞘、腱外膜和腱內膜細胞,觀察6- 磷酸果糖對3 種細胞TGF-β 及其受體、TGF-β1 及TGF-β1 mRNA表達的影響,探討6- 磷酸果糖在肌腱愈合粘連防治中的作用機制提供實驗依據(jù)。 方 法 成年新西蘭大白兔8 只,雌雄不限,體重4.0 ~ 4.5 kg。取兔前肢趾深屈肌腱分離培養(yǎng)腱鞘、腱外膜和腱內膜細胞。將每種細胞隨機分為2 組,實驗組加入6- 磷酸果糖培養(yǎng),對照組不加入6- 磷酸果糖。分別于培養(yǎng)3 d 及24 h 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定量檢測TGF-β 及其受體的表達,原位雜交檢測TGF-β1 mRNA 的表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測TGF-β1 的表達。 結 果 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顯示實驗組各細胞TGF-β 及其受體的表達均較對照組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TGF-β1 表達平均降低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腱鞘細胞(36.1%)、腱內膜細胞(31.2%)、腱外膜細胞(31.0%),TGF-β2依次為腱鞘細胞(37.9%)、腱外膜細胞(32.1%)、腱內膜細胞(27.0%),TGF-β3 依次為腱內膜細胞(42.5%)、腱鞘細胞(41.2%)及腱外膜細胞(33.3%)。TGF-β 受體1、2 表達平均降低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腱外膜細胞(29.9%、26.2%),腱內膜細胞(27.8%、23.5%),腱鞘細胞(23.1%、20.0%);TGF-β 受體3 依次為腱內膜細胞(26.1%)、腱外膜細胞(19.2%)、腱鞘細胞(15.8%)。實驗組各細胞TGF-β1 mRNA 陽性表達率及細胞內TGF-β1 mRNA 表達強度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顯示實驗組各細胞TGF-β1 表達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 結論 6- 磷酸果糖能顯著降低肌腱細胞的TGF-β 及其受體、TGF-β1 及TGF-β1 mRNA 的表達,為肌腱愈合過程中調節(jié)TGF-β 水平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目的 前瞻性對比研究自體髕腱與經(jīng)γ 射線照射的同種異體髕腱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穩(wěn)定性及臨床療效。 方法 2004 年1 月- 2007 年10 月,收治69 例ACL 腱部斷裂患者。根據(jù)采用 移植物不同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自體髕腱組(A 組)36 例,γ 射線照射的同種異體髕腱組(B 組)33 例。A 組:男30 例,女6 例;平均年齡30.1 歲。運動傷28 例,交通傷5 例,其他傷3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平均1.4 個月。單純ACL 腱部斷裂30 例,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6 例。B 組:男26 例,女7 例;平均年齡32.5 歲。運動傷27 例,交通傷4 例,其他傷2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平均1.5 個月。單純ACL 腱部斷裂27 例,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均由同一組醫(yī)師采用標準關節(jié)鏡技術完成ACL 重建。通過術后一般情況、軸移試驗、Lachman 試驗、Daniel 單腿水平跳躍試驗、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Lysholm 與Tegner 運動水平評分及KT-2000 關節(jié)測量儀檢測比較臨床療效。 結果 術后患者均獲隨訪,A 組平均隨訪時間39.5 個月,B 組37.6 個月。A組發(fā)生術中髕骨骨折1 例、術后髕前痛2 例;B 組無并發(fā)癥發(fā)生。A、B 組住院時間分別為(15.6 ± 2.4)d 及(15.5 ± 1.5) 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A 組手術時間為(89.5 ± 10.5)min,較B 組(59.5 ± 8.5)min 延長,但術后發(fā)熱時間(4.7 ± 1.6) d 較B 組(9.5 ± 2.5)d 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末次隨訪時A、B 組間Lachman 試驗及軸移試驗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組內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A、B 組間Daniel 單腿水平跳躍試驗、IKDC 評分、Lysholm 評分及Tegner 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但B 組功能與運動水平評分有下降趨勢;組內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末次隨訪時KT-2000 關節(jié)測量儀檢測A、B 組健患側差異分別為(2.4 ± 0.6)mm 及(5.5 ± 3.6) mm,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兩組手術前后脛骨前移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 論 經(jīng)γ 射線照射制備的同種異體髕腱重建ACL 與自體髕腱相比,膝關節(jié)功能及運動水平無明顯差異,但膝關節(jié)前后及旋轉穩(wěn)定性顯著降 低。
目的 研究PRP 對兔BMSCs 在體外向SC 分化中的作用,并對分化細胞的分泌功能進行檢測。 方法 取2 月齡新西蘭大白兔骨髓5 mL,應用密度梯度離心和貼壁篩選方法分離培養(yǎng)BMSCs。取兔股靜脈血5 mL,采用改良Appel 法制備PRP。取第3 代BMSCs 分為3 組,聯(lián)合誘導組:采用β- 巰基乙醇和維甲酸序貫誘導后用含PRP 完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單純誘導組:行β- 巰基乙醇和維甲酸序貫誘導后,采用不含PRP 的L-DMEM 完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對照組:不行誘導,僅采用L-DMEM 完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倒置顯微鏡下觀察各組細胞生長情況,于培養(yǎng)4、7、9、11 d 采用免疫熒光染色法對細胞進行鑒定,ELISA 法檢測NGF 含量,并于培養(yǎng)11 d 行RT-PCR 檢測NGF mRNA 表達。 結果 聯(lián)合誘導組和單純誘導組培養(yǎng)4 d,大部分細胞不具備BMSCs 典型細胞形態(tài)結構;9 d 聯(lián)合誘導組細胞均不具備BMSCs 典型細胞形態(tài),呈類似SC 形態(tài)和外觀;對照組細胞形態(tài)一直無明顯改變。聯(lián)合誘導組和單純誘導組誘導培養(yǎng)后,各時間點均有S-100 蛋白表達;隨時間延長,兩組陽性表達率逐漸提高;培養(yǎng)7、9、11 d,聯(lián)合誘導組與單純誘導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對照組表達呈陰性。培養(yǎng)后4、7、9、11 d,NGF 含量聯(lián)合誘導組和單純誘導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1);培養(yǎng)4 d 聯(lián)合誘導組與單純誘導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培養(yǎng)7、9 和11 d,聯(lián)合誘導組與單純誘導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培養(yǎng)11 d,NGF mRNA 表達相對強度聯(lián)合誘導組較單純誘導組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兔BMSCs 在體外一定條件下能誘導分化為可分泌NGF 的SC;誘導培養(yǎng)時聯(lián)合PRP 能明顯提高BMSCs 向SC 誘導的效率。
目的 探討血小板裂解液(platelet lysate,PL)在體外定向誘導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分化成軟骨細胞中的作用。 方法 取健康產(chǎn)婦自愿捐贈臍帶,采用膠原酶消化法分離hUCMSCs,體外培養(yǎng)擴增,流式細胞儀進行細胞表型鑒定。根據(jù)加入誘導培養(yǎng)基成分不同將實驗分為以下3 組:A 組為H-DMEM 培養(yǎng)基、10%FBS 及10%PL,B 組為H-DMEM 培養(yǎng)基、10%FBS、10 ng/mL TGF-β1、1 ×10-7 mol/L 地塞米松、50 μg/mL 維生素C 及1% 胰島素鐵硒傳遞蛋白(insulin-transferrin-selenium,ITS),C 組為 H-DMEM培養(yǎng)基、10%FBS、10 ng/mL TGF-β1、1 × 10-7 mol/L 地塞米松、50 μg/mL 維生素C、1%ITS 及10%PL。誘導培養(yǎng)2 周,甲苯胺藍染色檢測各組軟骨細胞基質的分泌,免疫熒光檢測軟骨特異性Ⅱ型膠原表達,半定量RT-PCR 檢測蛋白聚糖(Aggrecan)和Ⅱ型膠原表達。 結果 分離得到的hUCMSCs 不表達造血細胞的表面標記CD45、CD34 和HLA-DR,而表達黏附分子和MSCs 表面標記CD44、CD105 和CD146。甲苯胺藍染色和Ⅱ型膠原免疫熒光染色示C 組呈陽性,B 組呈弱陽性,而A 組均呈陰性。半定量RT-PCR 檢測示Aggrecan 和Ⅱ型膠原在B、C 組中均有表達,A 組中未見表達;C 組Aggrecan mRNA 和Ⅱ型膠原mRNA 表達明顯高于B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單純10%PL 不能誘導hUCMSCs 成軟骨分化,但它可當作成軟骨誘導培養(yǎng)基的輔助添加劑,對hUCMSCs 成軟骨分化有明顯促進作用,為構建組織工程軟骨提供了新的可利用條件。
目的 構建可誘導表達hBMP-2 的慢病毒載體,并研究hBMP-2 在人臍血間充質干細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中的可誘導性表達。 方法 以pcDNA-hBMP-2 為模板,通過PCR 反應獲取hBMP-2,運用GATEWAY 技術構建pLV/EXPN2-Neo-TRE-hBMP-2、pLV/EXPN2-Puro-EF1A- 反向反式激活因子(reverse transactivator,rtTA),通過PCR 鑒定重組慢病毒載體構建。將重組慢病毒與輔助質粒共同轉染293FT 細胞,包裝成能表達hBMP-2 的可控性慢病毒,并測定病毒滴度。用病毒轉染HUMSCs,使用強力霉素進行誘導,分別在相同誘導時間(48 h)不同誘導濃度(0、10、100 ng/mL,1、10、100 μg/mL)及不同誘導時間(12、24、48、72 h)相同誘導濃度(10 μg/mL)兩種情況下用ELISA 法測定hBMP-2 的表達情況。對轉染前后的HUMSCs 進行成骨誘導,用茜素紅染色法觀察礦化物結節(jié)形成情況。 結果 成功構建了攜帶hBMP-2 的可控性慢病毒載體pLV/EXPN2-Neo-TRE-hBMP-2、pLV/EXPN2-Puro-EF1A-rtTA,并獲得相應的病毒,病毒滴度分別為3.5 × 108 TU/mL 和9.5 × 107 TU/mL;病毒轉染HUMSCs 后,HUMSCs 可通過強力霉素的誘導可控性表達hBMP-2。在相同誘導時間情況下,強力霉素10 μg/mL 時誘導表達最強;而在相同誘導濃度下,hBMP-2 的表達在誘導48 h 達峰值。HUMSCs 成骨誘導培養(yǎng)2 周后,茜素紅染色示胞漿中有大量紅色的鈣化基質沉積。 結論 通過GATEWAY 技術可以建立攜帶hBMP-2 目的基因的可控性慢病毒載體,為進一步研究hBMP-2 誘導HUMSCs 成骨分化治療骨壞死模型奠定實驗基礎,并提供了一種新的實驗思路。
目的探討一期膝關節(jié)單髁置換術(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聯(lián)合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治療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osteoarthritis,OA)合并ACL損傷的早中期療效。 方法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32例膝關節(jié)OA伴ACL損傷患者,均一期行UKA聯(lián)合ACL重建術。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齡41~63歲,平均50歲。左膝17例,右膝15例。ACL損傷原因為運動傷(25例)及交通事故傷(7例);其中陳舊性損傷27例,急性損傷5例。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均為膝關節(jié)內側室疼痛,伴膝關節(jié)運動不穩(wěn)。術前X線片測量示膝關節(jié)內翻角為(3.1±0.6)°。 結果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6~112個月,平均55個月。2例發(fā)生活動半月板脫位,均更換較厚半月板墊片后獲較好療效。X線片復查示,經(jīng)手術矯正患肢膝關節(jié)外翻角為(4.0±0.7)°。隨訪期間均未出現(xiàn)假體松動跡象,但10例存在脛骨側假體生理性透亮線(<1 mm)。末次隨訪時,患者牛津膝關節(jié)評分(OKS)、膝關節(jié)學會評分系統(tǒng)(KSS)臨床及功能評分以及Tegner運動評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患肢脛骨假體后傾角為(3.9±1.2)°,與末次隨訪時膝關節(jié)活動度(123.5±2.8)°成正相關(r=0.392,P=0.031)。 結論對于原發(fā)性ACL損傷伴繼發(fā)性膝關節(jié)內側室OA或膝關節(jié)內側室OA伴急性ACL損傷,選擇一期UKA聯(lián)合ACL重建術可獲得較好早中期療效。
目的 比較 SuperPATH 入路與傳統(tǒng) Hardinge 入路行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臨床療效。 方法 將 2015 年 5 月—2016 年 3 月收治的 154 例(173 髖)符合選擇標準的擬行初次 THA 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 64 例(70 髖)采用 SuperPATH 入路行 THA(A 組),90 例(103 髖)采用 Hardinge 入路行 THA(B 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疾病類型、術前 Harris 髖關節(jié)評分(Harris hip score,HHS)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下地時間、輸血率及并發(fā)癥等,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 1、3 d,1、3、6、12、24 周的 HHS 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通過X線片測量相關參數(shù)對兩組患者術后假體位置進行影像學評價。另外,對應用 SuperPATH 技術以來的 92 例(100 髖)THA 進行群組分層分析。 結果 A 組手術切口長度、術后下地時間及住院時間均低于 B 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輸血率均高于 B 組(P<0.05);兩組術后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901,P=0.071)。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6~15 個月,平均 9 個月。A 組術后 1 d、3 d 及 1 周 VAS 評分顯著低于 B 組(P<0.05);A 組術后 1 d、3 d、1 周及 3 周 HHS 評分顯著高于 B 組(P<0.05)。術后 24 周兩組外展角及外展角位于“安全區(qū)”的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前傾角及雙下肢長度差異大于 B 組,前傾角位于“安全區(qū)”的比例、偏心距及恢復率小于 B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 SuperPATH 群組的分層分析中,前 30 髖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輸血率及術后 1 d VAS 評分均高于后 70 髖(P<0.05)。前 30 髖發(fā)生術中大粗隆骨折 1 例,術后發(fā)生髖關節(jié)脫位 2 例;后 70 髖均未發(fā)生術中及術后相關并發(fā)癥。兩組均無神經(jīng)血管損傷,假體松動、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結論 SuperPATH 入路相對于 Hardinge 入路創(chuàng)傷小、術后早期疼痛輕、功能恢復較快、早期臨床療效滿意,符合現(xiàn)代快速康復外科的要求;但其手術時間長,術中失血量大,前傾角偏大,偏心距偏小,且存在一定學習曲線,其中遠期療效尚需進一步隨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