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房勤" 13條結果
  • 206例心臟生物瓣膜臨床應用分析

    目的總結分析異種生物瓣膜置換術的臨床應用結果,評價生物瓣膜在心臟外科中的應用效果和趨勢。方法回顧性分析 2004年 7月至 2008年 7月在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接受異種生物瓣膜置換術患者 206例的臨床資料,男 157例,女 49例;年齡 44~ 79(64.7±13.2)歲。置換生物瓣膜 227枚,聯(lián)合置換機械瓣膜 11枚;同期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CABG)51例,房 /室間隔缺損修補術 7例。結果術后早期( 30 d內)死亡 7例。院外隨訪 6個月~ 5年,平均隨訪 23個月,隨訪 134例,隨訪率 67.3% ( 134/199)。隨訪患者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未發(fā)現(xiàn)瓣周漏、感染性心內膜炎、血栓和出血等并發(fā)癥。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提示生物瓣膜功能良好,無明顯衰敗跡象。結論異種生物瓣膜置換療效確切,并發(fā)癥少,近期效果較好。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5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零平衡超濾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患者肺功能的影響房勤

    摘要: 目的 探討零平衡超濾對改善體外循環(huán)(CPB)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患者術后肺功能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擇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接受CABG患者40例,按照采用的不同超濾方法分為兩組,試驗組(n=20):男14例,女6例;年齡65.43±8.31歲;于CPB開始后行零平衡超濾及常規(guī)超濾;對照組(n=20):男15例,女5例;年齡66.51±7.62歲;僅于復溫后施行常規(guī)超濾。術前常規(guī)檢測兩組患者肺功能和動脈血氣分析;分別于CPB前、CPB結束時、術后6 h和12 h測定兩組患者氣道阻力(Raw)、氧合指數(shù)(OI)和肺泡動脈血氧分壓差[P(Aa)O2],記錄術后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 結果 兩組患者術前肺功能和動脈血氣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患者CPB前Raw、OI和P(Aa)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而術后6 h和12 h 試驗組的Raw顯著低于對照組[2.22±0.31 cm H2O/(L·s) vs. 2.94±0.42 cm H2O/(L·s), F=0.061, Plt;0.05; 1.89±0.51 cm H2O/(L·s) vs. 2.52±0.29 cm H2O/(L·s),F(xiàn)=0.096, Plt;0.05];術后6 h和12 h試驗組P(Aa)O2顯著低于對照組(86.74±7.63 mm Hg vs. 111.66±7.49 mm Hg, F=0.036, Plt;0.05;74.82±5.67 mm Hg vs. 95.23±6.78 mm Hg,F=0.059, Plt;0.05);術后6 h和12 h試驗組OI顯著高于對照組(384.33±30.67 vs.324.63±31.22,F=0.033, Plt;0.05; 342.24±23.43 vs. 293.67±25.44,F(xiàn)=0.047, Plt;0.05); 術后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試驗組短于對照組(15.44±3.93 h vs.20.68±5.77 h,Plt;0.05)。 結論 零平衡超濾可以改善CABG患者術后肺功能、縮短術后機械通氣時間。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及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療

    目的 總結心肌梗死后室壁 瘤和二尖瓣 反流的外科治療經(jīng)驗,以提高手術療效和生存率。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 0年12月~2007年6月間收治的37例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及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的臨床資 料,大多數(shù)患者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加室壁瘤切除后左心室重建、二尖瓣成形或置換術 。 結果 術后死亡3例,死亡率8.1%,其中死于腎功能衰竭2例,腦部 并發(fā)癥1例。隨訪30例,隨訪率882%(30/34),4例失訪;隨訪時間1個月至6年。隨訪期間 死亡2例,其 中1例死于抗凝治療失敗并發(fā)的大面積腦梗死,1例死于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術后6個月復 查心臟彩色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心房內徑較術前明顯縮小(30.1±3.5mm vs.39.3±3.7mm,P=0.004),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較術前明顯縮小(48.4±4.3mm vs.61.2±5.1mm,P=0.003),曠置的室壁瘤大小無明顯變化(直徑lt;5 cm),二尖瓣成形和曠置者無反 流或 輕微反流12例,輕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1例。 結論 對不同類型的心肌 梗死后室壁瘤和二尖瓣反流患者制定相應的手術治療方案,能取得良好的近、遠期療效, 絕大部分患者心功能改善明顯,生存率提高。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6:0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大心臟患者左心室擴張形態(tài)與功能性二尖瓣反流關系的二維超聲評價

    目的 應用超聲心動圖評價大心臟患者左心室擴張形態(tài)與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xiàn)MR)的關系,并探討其臨床價值。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3 年 1 月至 2016 年 5 月我院 117 例大心臟患者(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60 mm)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78 例、女 39 例,年齡 31~77 歲,按二尖瓣反流程度分為無/微量反流組(FMR-N/T組,33 例)、輕度反流組(FMR-Mi組,37 例)、中度反流組(FMR-Mo 組,34 例)和重度反流組(FMR-Se,13 例)。比較各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及超聲心動圖測值(左心室內徑、容積、收縮功能、球形指數(shù)、局部室壁運動積分指數(shù)、二尖瓣隆起面積、隆起高度、前后葉成角)。 結果 FMR 程度越高,下壁、后壁、側壁心肌梗死所占的比例越高(FMR-N/T vs. FMR-Mi vs. FMR-Mo vs. FMR-Se 分別為 12.1% vs. 18.9% vs. 44.1% vs. 46.2%,P=0.001)、基底部運動減低或室壁瘤的發(fā)生率越高(FMR-N/T vs. FMR-Mi vs. FMR-Mo vs. FMR-Se 分別為 12.1% vs. 27.0% vs. 47.1% vs. 53.8%,P=0.005);二尖瓣隆起面積、高度、二尖瓣前后葉成角、乳頭肌附著區(qū)域局部室壁運動在不同 FMR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與 FMR 程度呈正相關。 結論 大心臟患者左心室局部擴張與 FMR 發(fā)生存在相關性。二尖瓣隆起高度、隆起面積、二尖瓣前后葉成角、乳頭肌附著區(qū)域局部室壁運動指數(shù)與 FMR 的發(fā)生及程度呈正相關,能否改善這些指標對 FMR 的臨床治療決策和預后至關重要。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老年危重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療與圍術期處理

    目的 總結老年危重心瓣膜病患者的手術治療和圍術期處理經(jīng)驗?!》椒ā』仡櫺苑治?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37例60歲以上老年危重心瓣膜病患者手術治療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齡60~79 (67.3±6.9)歲。二尖瓣病變15例,主動脈瓣病變8例,主動脈瓣+二尖瓣病變14例;合并左心房血栓9例,三尖瓣反流11例?!〗Y果 圍術期死亡3例,其中死于術后肺部感染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腦梗死1例。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18例,包括呼吸道并發(fā)癥、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綜合征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等,經(jīng)相應的治療治愈。隨訪26例,隨訪時間6~23個月,心功能分級(NYHA)Ⅰ級13例,Ⅱ級12例,Ⅲ級1例。 結論 完善的術中操作、加強圍術期處理,可有效降低老年危重心瓣膜病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病死率。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2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微創(chuàng)與常規(guī)二尖瓣成形和置換術治療單純二尖瓣病變患者的病例對照研究

    目的 比較單純二尖瓣病變患者微創(chuàng)與常規(guī)二尖瓣成形和置換術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 方法 回顧性分析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11年1~7月單純二尖瓣病變患者(不伴有主動脈瓣、三尖瓣病變和其它心臟疾病,房間隔完整)67例的臨床資料,按手術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兩組:微創(chuàng)組,29例,其中男8例、女21例,年齡(51.4±9.4)歲,行右胸前外側小切口微創(chuàng)二尖瓣成形或置換術;常規(guī)組,38例,其中男11例、女27例,年齡(53.6±11.9)歲,行常規(guī)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成形或置換術。微創(chuàng)組行二尖瓣成形術9例,二尖瓣置換術20例,無中轉為常規(guī)手術病例。常規(guī)組行二尖瓣成形術15例,二尖瓣置換術23例。比較兩組手術效果和安全性。 結果 微創(chuàng)組與常規(guī)組總手術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7.9±18.1) min vs. (198.4±27.5) min,P=0.076)] 。微創(chuàng)組術后胸腔引流量[ (126.7±34.5) ml vs. (435.6±87.2) ml,P=0.000)]和用血量較常規(guī)組減少[紅細胞懸液(1.4±0.8) U vs. (2.3±1.1)U,P=0.000,血漿(164.3±50.4) ml vs. (405.6±68.9)ml,P=0.000] ,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微創(chuàng)組體外循環(huán)時間[(81.7±23.9) minvs. (58.7±13.6) min,P<0.05)、主動脈阻斷時間較常規(guī)組長[(51.6±12.7) min vs. (38.4±11.7) min,P=0.000] ,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微創(chuàng)組住ICU時間[(22.5±3.6) h vs. (31.7±8.5) h,P=0.000]、術后機械通氣時間[(7.4±3.2) h vs. (11.2±5.1) h,P=0.000]、術后住院時間較常規(guī)組縮短[(7.1±1.6) d vs. (13.5±2.4) d,P=0.000] ,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微創(chuàng)組隨訪(5.3±2.4)個月,隨訪率72.4% (21/29);常規(guī)組隨訪(5.5±3.8)個月,隨訪率71.0% (27/38)。隨訪期間未見明顯并發(fā)癥。 結論 經(jīng)右胸前外側微創(chuàng)切口行微創(chuàng)二尖瓣成形術和置換術安全有效,美容效果好,術后恢復較常規(guī)開胸手術更快、更好。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4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術前應用低分子肝素對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早期療效的影響

    目的 探討術前應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對行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患者術后早期療效的影響。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809例行單純OPCAB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前是否應用LMWH分為兩組,LMWH組:386例,男290例,女96例;年齡49~81歲;術前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后均常規(guī)給予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鈉或低分子肝素鈣,4 000 U 每日2次, 皮下注射)抗凝治療,直至手術前一天早晨。對照組:423例,男321例,女102例;年齡46~78歲;直接停用抗血小板藥物,而不應用LMWH或其它抗凝藥物。比較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圍術期心肌梗死發(fā)生率、手術時間、失血量、輸血量、術后急性腎功能不全發(fā)生率等。 結果 LMWH組患者術中失血量 [(296±94) ml vs. (249±81) ml, P=0.03]、術后胸腔引流量 [(526±159) ml vs. (410±125) ml,P=0.02]、輸紅細胞量[(2.6±1.1) U vs. (1.4±0.9) U, P=0.04]以及手術時間[(172±34) min vs. (154±41) min,P=0.04]均顯著大于對照組,而兩組間手術死亡率(1.0% vs. 1.2%, P=1.00)、圍術期心肌梗死發(fā)生率(4.4% vs. 3.8%,P=0.5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對于穩(wěn)定的缺血性心臟病,術前不用LMWH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失血量和輸血量,并不增加手術死亡率以及圍術期心肌梗死的發(fā)生率。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4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低下患者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目的 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45%患者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的臨床效果?!》椒ā』仡櫺苑治鲋袊t(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423例連續(xù)行單純CABG患者的臨床資料,據(jù)LVEF值不同將患者分為兩組:A組,376例,男279例,女97例;年齡(58.6±11.4)歲,LVEF均≥45%;B組,47例,男36例,女11例;年齡(60.7±12.1)歲,LVEF均<45%,比較兩組患者行CABG的臨床效果?!〗Y果 A組術后低心排血量發(fā)生率 [3.7% (14/376) vs. 17.0% (8/47), P<0.05] 和院內病死率[1.6% (6/376) vs. 6.4% (3/47),P<0.05]均低于B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門診或電話隨訪6~38個月,A組隨訪335例,B組隨訪41例,隨訪率共為88.9% (376/423)。A組死亡1例,死于術后17個月突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其余患者心絞痛癥狀完全消失或減輕。B組死亡2例,1例術后9個月死于心力衰竭,另1例術后31個月死于消化道惡性腫瘤;術后6個月LVEF較術前明顯提高(51.7%±12.5% vs. 38.7%±4.6%,P<0.05),大多數(shù)患者活動耐受力及心功能明顯改善?!〗Y論 CABG對于LVEF低下的冠心病患者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加強圍術期處理,有助于提高手術效果。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5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加冠狀動脈內膜剝脫術的近、遠期效果分析

    目的探索冠狀動脈彌漫性病變的外科治療策略。 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對92例冠心病合并冠狀動脈彌漫性病變患者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加冠狀動脈內膜剝脫術(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同期完成冠狀動脈血運重建。其中男63例、女29例,年齡52~81(68.7±10.5)歲。CE術后和隨訪期間復查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觀察橋血管的通暢性,并觀察患者心功能和心絞痛的改善情況。 結果92例患者內膜剝脫后靶血管直徑均>1.5mm。術中有63例(69支CE橋)行橋血管血流量測定,顯示59支(85.5%)橋血管血流量滿意[血流量13~42(23.4±12.7)ml/min,搏動指數(shù)(PI)1.6~4.2(2.1±1.1)]。術后6例(6.5%)圍手術期發(fā)生心肌梗死,術后30 d內死亡4例(4.3%),其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術后低心排血量并發(fā)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術后大面積腦梗死。術后隨訪73例,隨訪率83%(73/88),15例失訪;隨訪時間6~108(49.3± 26.7)個月。隨訪期間復查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顯示CE術后的橋血管通暢率為83.9%。隨訪期間死亡4例(5.5%),1例死于心力衰竭、肺部感染,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死于腦出血,1例死于肺部惡性腫瘤。CE術后5年生存率為87%。CE術后6個月射血分數(shù)(EF)較術前增高(55.6%±9.7% vs.50.2%±10.5%,P<0.05),患者心功能與術前比較明顯改善,心絞痛明顯緩解。 結論CABG同期CE可提高彌漫性阻塞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近遠期臨床效果滿意。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中應用骨骼化與帶蒂左乳內動脈的隨機對照試驗

    目的探討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中應用骨骼化左乳內動脈(LIMA)移植的臨床經(jīng)驗。 方法選取2013年1~4月于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行單純CABG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122例,其中男77例、女45例,年齡41~76(62.8±10.5)歲。將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A組,60例,使用骨骼化LIMA;B組,62例,使用帶蒂LIMA,LIMA均吻合到前降支上。 結果術中獲取LIMA過程中,A、B組各有1例失敗而改為大隱靜脈移植,被排除在外。術后A組和B組的其余病例分別發(fā)生圍手術期心肌梗死2例(3.4%)和3例(4.9%),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院內各死亡1例,死亡率分別為1.7%和1.6%,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無縱隔感染,B組有1例縱隔感染,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游離LIMA時間長于B組[(30.7±7.2)min vs(17.2±5.6)min,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隨訪6~10個月,術后6個月冠狀動脈CT顯示A、B兩組LIMA血管通暢率分別為96.8%和10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利用合適的技術獲取骨骼化LIMA作為血管材料進行CABG的近期臨床效果滿意。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