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為更好地將成肌細胞應用于組織工程構建,探討IGF-1 對原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細胞體外增殖與分化的作用與機制。 方法 通過核素3H-TdR 摻入法測定不同濃度IGF-1(1、2、4、8、16 和32 ng/mL)作用下成肌細胞的每分鐘射線脈沖數(shù)(count per minute,CPM)值,根據濃度-CPM 值量效曲線確定IGF-1 促增殖的適宜濃度。在生長培養(yǎng)基中加入該濃度的IGF-1 用于實驗組細胞,對照組細胞僅接受生長培養(yǎng)基。分別觀察實驗組與對照組生長曲線,比較兩組細胞增殖周期的變化。運用流式細胞技術及核素摻入法測定適宜濃度IGF-1 作用下,成肌細胞增殖周期的變化。另選取不同濃度IGF-1(0、5、10、15、20、25、30 ng/mL)作用于成肌細胞,觀察4 d 后成肌細胞融合率,通過融合率-IGF-1濃度- 量效曲線確定IGF-1 促進成肌細胞融合的最佳濃度,并將其用于實驗組,而未接受該濃度IGF-1 的成肌細胞作為對照組,分別測定兩組細胞融合率與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含量并進行比較。 結果 5 ng/mL 的IGF-1 為促成肌細胞增殖最佳濃度。對照組成肌細胞倍增時間為96 h;實驗組成肌細胞生長曲線左移,倍增時間縮短為60 h。對照組DNA G1、S 期與G2M 期各亞周期所占時間分別是70.03、25.01 與0.96 h,實驗組為22.66、16.47 與20.87 h。實驗組與對照組成肌細胞CPM 峰值出現(xiàn)的時間分別是48 h 與96 h,與生長曲線流式細胞技術測定結果一致。IGF-1 促進分化研究顯示20 ng/mL IGF-1 為促成肌細胞分化最佳濃度。實驗組成肌細胞融合率較對照組提高30%,CK 合成量提高2 000 mU/mL。 結論 IGF-1 對成肌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均具有促進作用,是通過減少 G1 期成肌細胞數(shù)量,增加S 期與G2M 期細胞實現(xiàn)的。20 ng/mL IGF-1 能明顯增加成肌細胞融合率CK 合成。
【摘 要】 目的 探討應用TGF-β1 和IGF-1 基因轉染大鼠BMSCs 后,目的基因分泌情況及向軟骨細胞的分化效果,為構建新型的組織工程軟骨種子細胞提供思路。 方法 6 周齡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2 只,體重約150 g。擴增、提取質粒pcDNA3.1-IGF-1、pcDNA3.1-TGF-β1,酶切、電泳鑒定并測序。采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和貼壁分離法,分離、純化Wistar 大鼠BMSCs,倒置相差顯微鏡觀察原代和傳代BMSCs 形態(tài)學改變,免疫熒光法檢測細胞表面標志。將TGF-β1 和IGF-1 基因單獨或共轉染第3 代BMSCs,按轉染情況分為5 組:未轉染組(A 組)、轉染空載體組(B 組)、轉染TGF-β1 組(C 組)、轉染IGF-1 組(D 組)、TGF-β1 與 IGF-1 共轉染組(E 組)。對轉染后細胞進行篩選,MTT 法測定篩選后細胞的增殖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 法檢測篩選后細胞的表達。 結果 電泳顯示IGF-1 和TGF-β1 兩目的基因條帶,基因測序與Gene-Bank cDNA序列相符。大鼠BMSCs 原代細胞接種24 h 后可見少量貼壁突起細胞,4、5 d 開始形成典型的BMSCs 簇狀增生,9、10 d 細胞生長即可達80% ~ 90% 融合;傳代后細胞形態(tài)較均一。免疫熒光法檢測BMSCs 的CD29、CD44 呈陽性反應,CD34、CD45 呈陰性反應。轉染24 h 后有少量細胞死亡,篩選3 周后細胞克隆形成,至第4 周細胞可傳代,多數(shù)細胞變成多邊形,部分細胞邊界不清,呈圓形,核偏位,核周顆粒明顯。MTT 法測定A、B、C、D、E 組細胞在490 nm 波長處的吸光度(A )值,分別為0.432 ± 0.038、0.428 ± 0.041、0.664 ± 0.086、0.655 ± 0.045 和0.833 ± 0.103。A、B 組與C、D、E 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1),但A、B 組以及C、D、E 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RT-PCR 和Western blot 檢測目的基因和蛋白的表達量,TGF-β1 表達以C 組最多,分別為0.925 0 ± 0.022 0、124.341 7 ± 2.982 0,E 組次之,分別為0.771 7 ±0.012 0、101.766 7 ± 1.241 0(P lt; 0.01);IGF-1 表達以E 組最多,分別為1.020 0 ± 0.026 0、128.171 7 ± 9.152 0, D 組次之,分別為0.465 0 ± 0.042 0、111.045 0 ± 6.248 0(P lt; 0.01);II 型膠原表達以E 組最多,分別為0.980 0 ± 0.034 0、120.355 0 ±12.550 0,C 組次之,分別為0.720 0 ± 0.026 0、72.246 7 ± 7.364 0(P lt; 0.01)。 結論 通過TGF-β1 和IGF-1 基因共同轉染BMSCs 修復軟骨缺損是一個較有前景的發(fā)展方向,對組織工程軟骨應用于臨床具有重要意義。
目的探討體外轉染人IGF-1(human IGF-1,hIGF-1)基因腺病毒載體(Ad-hIGF-1)對TNF-α誘導的兔椎間盤髓核細胞凋亡的影響。 方法取8只健康成年家兔(雌雄不限,體重2.0~2.5 kg)椎間盤髓核,以Ⅱ型膠原酶消化法分離培養(yǎng)髓核細胞。取第2代對數(shù)生長期髓核細胞,根據培養(yǎng)條件不同分為3組??瞻捉M:以含10%PBS的DMEM/F12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TNF-α組:在空白組培養(yǎng)基中加入100 ng/mL TNF-α;Ad-hIGF-1組:在TNF-α組培養(yǎng)基中加入感染復數(shù)為50的Ad-hIGF-1。熒光顯微鏡下觀察Ad-hIGF-1組病毒轉染情況。各組培養(yǎng)48 h后,行RT-PCR及Western blot檢測hIGF-1 mRNA和蛋白表達,TUNEL法及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凋亡情況。 結果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示,Ad-hIGF-1組細胞發(fā)出綠色熒光,提示轉染成功。RT-PCR及Western blot檢測示,Ad-hIGF-1組可見hIGF-1 mRNA及蛋白表達條帶,而空白組和TNF-α組均未見。TUNEL法檢測示,TNF-α組、Ad-hIGF-1組及空白組細胞凋亡率分別為34.24% ± 4.60%、6.59% ± 1.03%、0.40% ± 0.15%;流式細胞儀檢測示,TNF-α組、Ad-hIGF-1組、空白組早期凋亡率分別為22.16% ± 2.69%、5.03% ± 0.96%、0.49% ± 0.05%,晚期凋亡率分別為13.96% ± 4.86%、10.68% ± 3.42%、0.29% ± 0.06%;以上檢測指標TNF-α組均顯著高于空白組、Ad-hIGF-1組(P lt; 0.05),Ad-hIGF-1組高于空白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hIGF-1基因對TNF-α體外誘導的兔髓核細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目的 探討靜水壓聯(lián)合IGF-1對體外單層培養(yǎng)的山羊顳下頜關節(jié)盤細胞絲狀肌動蛋白(filamentous actin,F(xiàn)-actin)的影響,分析靜水壓、IGF-1與F-actin的關系變化對細胞生物學行為改變的影響。 方法取4只1月齡山羊雙側顳下頜關節(jié)盤,采用酶消化法分離培養(yǎng)顳下頜關節(jié)盤細胞,以Ⅰ、Ⅱ型膠原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鑒定。取第2、3代細胞根據干預方法不同分為4組:A組以完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作為對照;B組以強度0.2 MPa、頻率1 Hz的靜水壓作用3 h;C組以含10 ng/mL IGF-1的完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D組采用靜水壓與IGF-1聯(lián)合培養(yǎng),方法同B、C組。于干預后24、72 h行免疫熒光染色觀察F-actin變化,測定單個細胞熒光強度。 結果經形態(tài)學觀察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鑒定,所培養(yǎng)細胞為顳下頜關節(jié)盤細胞。干預24 h時A、C組細胞熒光染色強,保持了細胞正常形態(tài),且分布清晰;B組F-actin排列紊亂;D組F-actin變細,排列混亂。72 h時A、C組F-actin排列整齊;B組F-actin排列紊亂、模糊不清,部分F-actin斷裂,形成偽足;D組F-actin變細,排列紊亂、斷裂。隨時間延長,A、B、D組熒光強度均呈增強趨勢,兩時間點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C組兩時間點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84,P=0.781)。干預24 h,C組熒光強度最高,B組最低,與A、D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72 h時,B、D組熒光強度顯著低于A、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B、D組間及A、C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靜水壓可以引起山羊顳下頜關節(jié)盤細胞F-actin發(fā)生斷裂及重排,IGF-1上調F-actin的表達;靜水壓聯(lián)合IGF-1誘導產生的F-actin斷裂、重排可能引起細胞生物學行為的改變。
目的 探討殼聚糖(chitosan,CS)介導IGF-1 基因(igf-1)局部轉染對關節(jié)軟骨損傷修復的作用。 方 法 3 月齡健康雄性大耳白家兔12 只,體重2.0 ~ 2.5 kg,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n=6)。其中對照組實驗動物左側為正常對照組,右側為生理鹽水對照組;干預組實驗動物左側為CS 干預組,右側為CS/igf-1 干預組。后3 組實驗動物分別制備兔膝關節(jié)外側髁軟骨缺損模型,正常對照組不制備。CS/igf-1 干預組于術后當日關節(jié)腔內注射CS/igf-1 復合物0.5 mL,每周2 次,共4 周;CS 干預組注射等體積CS 溶液;正常對照組和生理鹽水對照組注射等體積生理鹽水。術后28 d,取關節(jié)軟骨組織,分別行組織學觀察和實時熒光定量PCR 檢測Ⅱ型膠原及聚集蛋白聚糖基因表達。 結果 HE染色及甲苯胺藍染色示,CS/igf-1 干預組及CS 干預組損傷部位均有明顯軟骨性修復,前者明顯優(yōu)于后者,同時均可見纖維組織增生和炎性細胞浸潤;生理鹽水對照組僅見大量纖維組織增生和炎性細胞浸潤,未見明顯軟骨性修復。正常對照組、生理鹽水對照組、CS 干預組、CS/igf-1 干預組Ⅱ型膠原、聚集蛋白聚糖基因相對含量均依次增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CS/igf-1 復合物可增加軟骨細胞中Ⅱ型膠原及聚集蛋白聚糖基因的表達,促進損傷軟骨修復。
目的探討可磷酸化短肽(phosphorylatable short peptide,pSP)偶聯(lián)殼聚糖(chitosan,CS)(pSP-CS),攜載IGF-1和IL-1受體拮抗劑(IL-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基因,局部轉染促進關節(jié)軟骨損傷修復的作用。 方法構建pBudCE4.1-IL-1Ra、pBudCE4.1-IGF-1及pBudCE4.1-IL-1Ra+IGF-1質粒,以pSP偶聯(lián)CS形成pSP-CS,將以上重組質粒分別與其復合形成pSP-CS/質粒DNA(pDNA)復合物。取3月齡健康雄性新西蘭大耳白兔30只,體重2.0~2.5 kg,雙側后肢隨機分為5組(n=12)。假手術組(A組)僅暴露股骨外側髁關節(jié)面,pSP-CS/pBudCE4.1干預組(B組)、pSP-CS/pBudCE4.1-IL-1Ra干預組(C組)、pSP-CS/pBudCE4.1-IGF-1干預組(D組)、pSP-CS/pBudCE4.1-IL-1Ra+IGF-1干預組(E組)制備膝關節(jié)外側髁軟骨缺損模型。術后1周,各干預組給予對應pSP-CS/pDNA復合物,共7周;A組注射等量生理鹽水。術后觀察動物一般情況,8周時處死實驗動物,取關節(jié)腔灌洗液ELISA分析IL-1Ra及IGF-1含量;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缺損區(qū)軟骨組織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基質金屬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MMP抑制劑1(MMP inhibitor 1,TIMP-1)mRNA表達;阿爾辛藍-過碘酸雪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ABPAS)染色及Aggreca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鑒定損傷區(qū)新生細胞的軟骨細胞表型,分析Aggrecan染色吸光度(A)值。 結果實驗動物術后無感染及死亡。各干預組關節(jié)腔灌洗液中檢測到大量外源蛋白IGF-1和IL-1Ra,其中D、E組IGF-1含量以及C、E組IL-1Ra含量顯著高于A組(P<0.05)。E組Aggrecan和TIMP-1 mRNA表達上調,MMP-3 mRNA表達下調,明顯優(yōu)于C、D組(P<0.05)。C、D、E組缺損處出現(xiàn)不同程度軟骨性修復,AB-PAS染色及Aggreca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均為陽性,且E組作用明顯優(yōu)于C、D組(P<0.05);B組缺損處僅被大量纖維組織增生和炎性細胞浸潤,未見明顯軟骨性修復。 結論pSP-CS是一種較理想的基因載體,可攜載治療基因有效進入兔關節(jié)軟骨組織;IL-1Ra與IGF-1協(xié)同作用明顯促進損傷軟骨修復。
目的探討微骨折技術聯(lián)合IGF-1治療兔關節(jié)軟骨缺損的療效。 方法4~6月齡新西蘭大白兔24只,體重2.5~3.5 kg,雌雄不限,隨機分為4組(n=6):微骨折技術聯(lián)合重組人IGF-1(recombinant human IGF-1,rhIGF-1)組(A組)、微骨折技術對照組(B組)、rhIGF-1 對照組(C組)和空白對照組(D組)。各組于大白兔雙后肢髕股關節(jié)股骨側關節(jié)面中心制備8 mm×6 mm全層關節(jié)軟骨缺損,A、B組同時行微骨折術。術后A、C組每側關節(jié)腔內注射0.1 mL rhIGF-1(0.01 μg/μL),每周3次,連續(xù)4周;B、D組對應注射等量生理鹽水。術后觀察各組動物一般情況,于4、12、24 周處死取材,行大體、組織學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按照Wakitani 等評分標準行組織學評分;24 周時采用改良羥脯氨酸(hydroxyproline,HPR)法測定各組修復組織和正常兔后肢髕股關節(jié)軟骨的膠原含量,同時A、B組行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觀察。 結果各組動物均存活至實驗完成。大體觀察示,隨時間延長,A組缺損區(qū)域逐漸修復,24周時修復組織與鄰近正常軟骨無區(qū)別;B組修復組織較平整,與正常軟骨界線模糊;C、D組修復組織不平整,與鄰近正常軟骨界線仍清晰。組織學染色顯示與大體觀察一致,A組24周時修復組織與正常軟骨細胞無明顯區(qū)別;B組見較多的橢圓形類軟骨細胞,基質染色較淺;C、D組見少許小梭形纖維細胞。術后4、12、24周參照Wakitani等評分標準,A組明顯優(yōu)于其余各組(P<0.05)。電鏡觀察示,術后24周A組修復組織表面光滑,可見軟骨陷窩,軟骨細胞位于陷窩內,含有糖原顆粒,周圍可見膠原纖維,明顯優(yōu)于B組。膠原含量檢測結果顯示,A組修復組織的膠原含量明顯高于其他組(P<0.05),但仍低于正常軟骨組織(P<0.05)。 結論微骨折技術聯(lián)合IGF-1治療兔關節(jié)軟骨缺損,可促進關節(jié)軟骨缺損以透明軟骨形式修復。
目的通過慢病毒介導環(huán)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 COX-2)-siRNA、聚蛋白多糖酶1(Aggrecanase-1)-siRNA、IGF-1基因聯(lián)合轉染BMSCs,將其注射至食蟹猴骨關節(jié)炎(osteoarthritis, OA)模型關節(jié)腔,探討對OA相關炎性因子及關節(jié)軟骨的影響。 方法取髖關節(jié)OA患者自愿捐贈骨髓組織,分離培養(yǎng)BMSCs。采用基因重組技術構建COX-2-siRNA、Aggrecanase-1-siRNA和IGF-1過表達基因的慢病毒載體,以最佳感染復數(shù)40轉染第3代BMSCs(病毒組),以空慢病毒轉染培養(yǎng)作為對照(空病毒組),以正常BMSCs作為正常對照組。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生長狀態(tài),并行細胞計數(shù);取轉染培養(yǎng)1周細胞,RT-PCR檢測COX-2、Aggrecanase-1及IGF-1 mRNA的表達。取健康3歲食蟹猴9只,按照Hulth造模法于右膝制備OA模型后,隨機分為3組(n=3)。模型制備術后6周,病毒組及空病毒組右膝關節(jié)腔內分別注射對應的1 mL BMSCs(約1×107個),空白對照組注射1 mL生理鹽水。以左膝作為正常對照組。注射后觀察動物一般情況;1、4、6周取雙膝關節(jié)液,ELISA檢測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IL-1、Aggrecanase-1、IGF-1濃度;6周時MRI及大體觀察檢查膝關節(jié)軟骨改變,并取材行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以及RT-PCR檢測COX-2、Aggrecanase-1及IGF-1 mRNA表達。 結果轉染后兩組細胞形態(tài)及生長曲線無明顯差異。RT-RCR檢測,與空病毒組、正常對照組比較,病毒組COX-2、Aggrecanase-1表達明顯降低,IGF-1表達明顯增加(P<0.05)。細胞注射后各組動物均存活至實驗完成。注射后1、4、6周,病毒組PGE2、Aggrecanase-1、IL-1濃度明顯低于空病毒組、空白對照組,但IGF-1濃度明顯增高(P<0.05);但3組以上指標濃度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MRI檢查示,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病毒組、空病毒組及空白對照組關節(jié)面均出現(xiàn)異常高密度影,但病毒組區(qū)域最小。大體觀察及組織學觀察見,病毒組、空病毒組及空白對照組關節(jié)軟骨符合早期OA改變,但病毒組修復程度優(yōu)于空病毒組及空白對照組,根據改良Pineda評分標準的組織學評分亦較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病毒組細胞質染色較空病毒組及空白對照組深,偶爾可見棕黃色顆粒,軟骨細胞較多。RT-PCR檢測,與空病毒和空白對照組相比,病毒組COX-2、Aggrecanase-1 mRNA表達明顯降低,IGF-1 mRNA表達明顯增高(P<0.05)。 結論慢病毒介導的多基因轉染BMSCs可以有效抑制食蟹猴早期OA模型膝關節(jié)腔內COX-2和Aggrecanse-1的表達,增強IGF-1的表達,降低膝關節(jié)內炎性因子濃度,有效保護關節(jié)軟骨。
目的初步研究瑞香素(dephnetin,DAP)聯(lián)合 IGF-1 基因轉染對大鼠脂肪間充質干細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成軟骨分化的影響。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離培養(yǎng)大鼠 ADSCs。取第 3 代 ADSCs 以 IGF-1 基因轉染作為實驗組,未轉染的 ADSCs 作為對照組。兩組細胞分別用不同濃度 DAP(0、30、60、90 μg/mL)處理,培養(yǎng) 72 h 后采用細胞計數(shù)試劑盒 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檢測細胞增殖活性;培養(yǎng) 14 d 分別采用實時熒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檢測Ⅱ型膠原和蛋白聚糖(Aggrecan)mRNA 和蛋白表達,并行甲苯胺藍染色及Ⅱ型膠原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結果CCK-8 法檢測示,隨 DAP 作用濃度增加,對照組和實驗組細胞吸光度(A)值均逐漸增加(P<0.05);相同 DAP 濃度下,實驗組細胞A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時熒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檢測示,隨 DAP 作用濃度增加,對照組細胞Ⅱ型膠原和 Aggrecan 的 mRNA 和蛋白相對表達量無明顯變化,各濃度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細胞Ⅱ型膠原和 Aggrecan 的 mRNA 和蛋白相對表達量逐漸增加,其中 60、90 μg/mL DAP 濃度組顯著高于 0 μg/mL DAP 濃度組(P<0.05)。相同 DAP 濃度下,實驗組細胞Ⅱ型膠原和 Aggrecan 的 mRNA 和蛋白相對表達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甲苯胺藍染色示,隨 DAP 作用濃度增加,對照組內和實驗組內細胞著色無明顯差異;相同 DAP 濃度下,實驗組比對照組細胞著色略深。Ⅱ型膠原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隨 DAP 作用濃度增加,對照組細胞的細胞質內著色無明顯差異;實驗組細胞的細胞質內著色逐漸加深,其中 60、90 μg/mL DAP 濃度組明顯深于 0 μg/mL DAP 濃度組。相同 DAP 濃度下,實驗組比對照組細胞著色明顯加深。結論DAP 對大鼠 ADSCs 增殖有一定促進作用;單獨使用 DAP 誘導大鼠 ADSCs 向軟骨細胞分化作用極微弱,但 DAP 聯(lián)合 IGF-1 基因轉染有明顯協(xié)同作用,促進 ADSCs 成軟骨分化。
目的觀察比較人正常和退變髓核的細胞學和生物學差異,并研究 IFG-1 和 PDGF 對人退變髓核的修復作用。方法取患者自愿捐贈的人退變及正常髓核組織,一部分制作成組織切片,進行 HE 染色觀察髓核退變前后形態(tài)變化,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Ⅰ型膠原、Ⅱ型膠原、B 淋巴細胞瘤 2(B-cell lymphoma 2,Bcl-2)、Bcl-2 相關 X(Bcl-2 associate X,Bax)蛋白表達;另一部分髓核組織進行細胞培養(yǎng),倒置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tài),Western blot 檢測Ⅱ型膠原蛋白表達。然后進行基因轉染實驗,分為 4 組,A 組為退變髓核細胞;B、C、D 組分別用 IGF-1 基因慢病毒顆粒、PDGF 基因慢病毒顆粒和攜帶 IGF-1、PDGF 雙基因的慢病毒顆粒轉染退變髓核細胞。轉染 21 d,倒置顯微鏡觀察各組細胞形態(tài),流式細胞儀測定各組細胞 IGF-1 和 PDGF 陽性率,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 Western blot 檢測各組細胞Ⅱ型膠原蛋白表達。結果HE 染色示,正常組中央髓核組織可見大量脊索細胞和少量類軟骨細胞;而退變組髓核細胞明顯減少,且髓核組織內可見大量纖維軟骨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退變組Ⅰ型膠原、Bax 蛋白陽性細胞百分比顯著高于正常組,Ⅱ型膠原、Bcl-2 蛋白陽性細胞百分比顯著低于正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Western blot 檢測示,退變組Ⅱ型膠原蛋白相對表達量顯著低于正常組(t=65.493,P=0.000)。基因轉染后 21 d,與 A 組比較,B、C、D 組細胞活性增加,形態(tài)變得較為規(guī)則。流式細胞儀檢測示 B、D 組 IGF-1 陽性率較 A 組明顯增高,C、D 組PDGF 陽性率較 A 組明顯增高(P<0.05)。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示,A、B、C、D 組Ⅱ型膠原蛋白陽性染色情況依次為(±)、(+)、(+)、(++)。Western blot 檢測示,A、B、C、D 組Ⅱ型膠原蛋白相對表達量依次增加,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IGF-1 與 PDGF 均能逆轉椎間盤髓核細胞的退變且二者具有協(xié)同作用,為其今后應用于臨床治療椎間盤退變性疾病提供了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