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合肥,230022);
  • 2. 安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微骨折技术联合IGF-1治疗兔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4~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5~3.5 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n=6):微骨折技术联合重组人IGF-1(recombinant human IGF-1,rhIGF-1)组(A组)、微骨折技术对照组(B组)、rhIGF-1 对照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各组于大白兔双后肢髌股关节股骨侧关节面中心制备8 mm×6 mm全层关节软骨缺损,A、B组同时行微骨折术。术后A、C组每侧关节腔内注射0.1 mL rhIGF-1(0.01 μg/μL),每周3次,连续4周;B、D组对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各组动物一般情况,于4、12、24 周处死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按照Wakitani 等评分标准行组织学评分;24 周时采用改良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PR)法测定各组修复组织和正常兔后肢髌股关节软骨的胶原含量,同时A、B组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大体观察示,随时间延长,A组缺损区域逐渐修复,24周时修复组织与邻近正常软骨无区别;B组修复组织较平整,与正常软骨界线模糊;C、D组修复组织不平整,与邻近正常软骨界线仍清晰。组织学染色显示与大体观察一致,A组24周时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细胞无明显区别;B组见较多的椭圆形类软骨细胞,基质染色较浅;C、D组见少许小梭形纤维细胞。术后4、12、24周参照Wakitani等评分标准,A组明显优于其余各组(P<0.05)。电镜观察示,术后24周A组修复组织表面光滑,可见软骨陷窝,软骨细胞位于陷窝内,含有糖原颗粒,周围可见胶原纤维,明显优于B组。胶原含量检测结果显示,A组修复组织的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但仍低于正常软骨组织(P<0.05)。 结论 微骨折技术联合IGF-1治疗兔关节软骨缺损,可促进关节软骨缺损以透明软骨形式修复。

引用本文: 张复文, 刘德宝, 王刚, 任振华. 微骨折技术联合IGF-1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5): 591-596. doi: 10.7507/1002-1892.20140132 复制

  • 上一篇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的初步研究
  • 下一篇

    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颞肌下修补颅骨缺损并重建颞肌附着点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