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腹壁" 74條結果
  • 微創(chuàng)治療腹壁復發(fā)疝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腹壁疝補片修補術后感染的外科處理

    目的總結腹壁疝補片修補術后感染的外科處理方法及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我科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間16例腹壁疝補片修補術后感染并接受外科處理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0例,女6例; 年齡24~73歲,平均45.2歲。其中腹壁切口疝補片修補術后感染11例,腹壁腫瘤切除術后腹壁缺損補片修補術后感染4例,回腸代膀胱造口旁疝補片修補術后感染并尿瘺1例。患者表現(xiàn)有補片暴露、慢性流膿、腹壁慢性竇道及腸皮瘺,均就診于初次手術的醫(yī)生,經局部換藥處理后3~24個月未愈?;颊咴谖铱平邮芰烁涡愿腥揪W片切除及腹壁重建術。結果所有患者均將感染補片取出,5例采用成分分離技術自體組織游離修補,4例同時應用聚丙烯平片加強修補,5例同時行脫細胞基質生物補片修補,1例未行修補給予切口創(chuàng)面負壓吸引加局部換藥,1例去除補片后未行加強修補直接縫合關閉切口。術后住院時間9~25 d,平均14 d。術后切口一期愈合13例,其余3例切口經局部換藥二期愈合。隨訪6~34個月,平均22個月,無疝復發(fā)。結論腹壁疝或缺損補片修補術后感染的外科處理非常棘手,需根據患者個體具體情況處理方可取得滿意效果。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4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人工氣腹加胃腸對比CT造影診斷術后腹壁腸粘連的臨床應用

    目的探討人工氣腹加胃腸對比CT造影在診斷術后腹壁腸粘連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影像診斷的價值。方法選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間我科收治有腹部手術史經保守治療腸梗阻緩解的3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腹腔注氣建立人工氣腹加口服低濃度泛影葡胺作胃腸對比,然后行CT掃描,并將CT診斷結果與手術所見作對比分析。結果4例患者拒絕手術治療出院,其余35例均行腸粘連松解術,術中所見與術前CT診斷一致。8例術前CT診斷為纖維粘連帶患者行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術中見一纖維粘連帶壓迫腸管致腸梗阻,腸管與腹壁無直接粘連; 18例術前CT診斷為腹壁、腸管分隔狀粘連患者中16例行開腹手術治療(2例未手術),術中見腸管與腹壁形成“M”形粘連,并與網膜粘連,其中8例腸管與腹壁間有脂肪間隙,8例腸管與腹壁間無間隙,粘連緊密; 13例術前CT診斷為腹壁、腸管及網膜連續(xù)性幕狀粘連患者中11例行開腹手術治療(2例未手術),術中見腸管與腹壁形成幕狀粘連,并有網膜及腸管間粘連,且粘連緊密,無脂肪間隙。術后隨訪6~18個月(平均9個月),1例發(fā)生不全性腸梗阻,經保守治療后緩解; 1例間斷出現(xiàn)腹部不適等癥狀,未作特殊治療; 其余患者均未發(fā)生腸梗阻及腹部不適癥狀。結論人工氣腹加胃腸對比CT造影能準確顯示腹壁與腸粘連的部位、范圍和結構組成特征,操作安全、簡便、可重復性強,是診斷術后腹壁腸粘連較好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4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疝和腹壁外科的現(xiàn)狀與進展

    疝是普通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外科基本技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長期以來受到普外各級醫(yī)師的重視。1989年,Lichtenstein在《美國外科雜志》上提出了無張力疝修補手術(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的新概念。1993年,全竹富、黎介壽首先在《臨床外科雜志》(原普外臨床)上較全面介紹了這個新概念及其手術方法。在這前后,已有一些外科醫(yī)師在手術治療老年疝、復發(fā)疝時使用了碳纖維網、滌綸片等人工合成材料。1997年9月,筆者在我國率先開展了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plug mesh hernia repair)。1998年底,在由冷希圣主持、中華普外雜志編輯部召集的1998年北京無張力疝修補手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20余所醫(yī)學院校和各級醫(yī)院的普外醫(yī)師對在我國開展無張力疝修補手術廣泛交換了意見,這是在我國第一次討論無張力疝修補的學術會議,為我國推廣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打下了基礎。自那以后,在全國性的有關無張力疝修補會議上參會代表和文章漸見增多。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腹壁切口感染對腹腔粘連形成的影響

    目的探討腹壁切口感染對腹腔粘連形成的影響。方法將120只Wistar大鼠分為低、中、高濃度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只,前3組動物分別按1×102 cfu/ml、1×105 cfu/ml、1×108 cfu/ml的濃度將大腸埃希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定量混合液0.2 ml分別注入切口皮下,對照組注入等量生理鹽水,建立腹部切口感染的動物模型。術后第8天處死動物,觀察和比較4組動物的切口粘連情況。結果低、中、高濃度組和對照組的切口感染率分別為81.48%、86.67%、90.00%和50.00%; 粘連率分別為53.33%、60.00%、70.00%和26.67%,經χ2檢驗,低濃度組與對照組腹腔粘連發(fā)生率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中、高濃度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意義(P均<0.01); 而低、中、高濃度組之間的腹腔粘連率比較差異則無顯著性意義(Pgt;0.05)。結論腹壁切口感染可使腹膜粘連的發(fā)生率增高,而與細菌的數量沒有明顯的關系。提示腹部手術切口感染也是形成腹腔粘連的一個原因。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國產人工合成材料在兔腹壁缺損修補中的組織耐受性研究

    人工合成材料周圍組織中成纖維細胞與炎性細胞的比率是評價該材料在組織耐受性的最佳標準。本實驗應用此標準通過動物實驗,對常用的4種產人工合成材料:碳纖維網、活綸布、硅橡膠膜和絲綢在組織中的耐受性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滌綸布在組織中的耐受性最佳,其次是碳纖維網、硅橡膠膜,最差的是絲綢材料。

    發(fā)表時間:2016-08-29 03:4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聯(lián)合脫細胞真皮基質補片治療慢性腹壁竇道

    目的通過與傳統(tǒng)手術方法比較,探討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聯(lián)合脫細胞真皮基質補片治療慢性腹壁竇道的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53例慢性腹壁竇道患者臨床資料,其中18例采用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聯(lián)合脫細胞真皮基質補片治療(試驗組),35例采用傳統(tǒng)手術方法治療(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因、竇道存在時間及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 結果兩組單純手術清理竇道時間相似(t=0.28,P=0.78),但試驗組術中清理竇道時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及竇道愈合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 lt; 0.05)。試驗組無術后竇道出血及感染發(fā)生,對照組術后發(fā)生5例竇道出血、3例竇道感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兩組患者均獲隨訪,試驗組隨訪時間4~18個月,平均12.4個月;對照組6~48個月,平均38.5個月。隨訪期間均無竇道復發(fā)。 結論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聯(lián)合脫細胞真皮基質補片治療慢性腹壁竇道,具有手術視野清晰、壞死肉芽組織清理徹底、術中出血量少、術后竇道愈合快、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但遠期療效及安全性仍待進一步觀察。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胸腹部擴張后穿支皮瓣跨區(qū)遠位修復頜面部及上肢瘢痕術后缺損

    【摘 要】 目的 探討胸腹部擴張后穿支皮瓣跨區(qū)遠位修復頜面部及上肢瘢痕切除后創(chuàng)面的方法及療效。 方法 2000 年8 月- 2011 年2 月,收治25 例頜面部及上肢燒燙傷后瘢痕患者。男14 例,女11 例;年齡7 ~ 36 歲,平均27 歲。頜面部瘢痕15 例,其中雙側6 例;上肢及手部瘢痕10 例,其中雙側6 例。瘢痕形成時間6 個月~ 7 年,平均4.5 年。一期手術于胸三角及腹部穿支發(fā)出點附近埋置擴張器,常規(guī)注水并持續(xù)擴張3 個月。二期手術徹底切除瘢痕后,缺損范圍為9 cm × 7 cm ~ 17 cm × 8 cm。頜面部瘢痕患者采用大小為17 cm × 7 cm ~ 20 cm × 8 cm 的胸三角穿支皮瓣修復,上肢及手部瘢痕患者采用大小為10 cm × 9 cm ~ 25 cm × 14 cm 的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修復。供區(qū)直接拉攏縫合。 結果 2 例擴張過程中未見明顯穿支血管,皮瓣切取后遠端壞死,經換藥及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擴張過程中均見明顯穿支血管,切取后皮瓣完全成活。供區(qū)切口均Ⅰ期愈合。10 例獲隨訪,隨訪時間6 個月~ 4 年,平均13 個月。皮瓣色澤、質地及彈性佳,外形滿意。 結論 應用胸腹部擴張后穿支皮瓣跨區(qū)遠位修復頜面部、上肢及手部瘢痕切除后創(chuàng)面,可獲滿意療效。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體內血管化組織工程室內進行組織工程研究的進展

    目的 介紹一種利用在體血管轉移入組織工程室(血管化組織工程室)進行體內組織工程研究的新方法,總結目前血管化組織工程室內進行組織工程研究的進展。 方法 查閱國內外近年來在血管化組織工程室內進行組織工程研究的文獻,并進行綜合分析。 結果 血管化組織工程室內能構建出具有血管網絡的脂肪組織、心肌組織等,常用的血管化組織工程室模型有動靜脈分流環(huán)路模型和腹壁下淺動脈模型。 結論 體內利用血管化組織工程室進行組織工程研究的方法有望應用于臨床。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復合修補在下腹巨大切口疝患者腹壁重建中的應用

    目的 下腹巨大切口疝由于缺損巨大且毗鄰恥骨、髂血管等重要結構而修補困難,探討聯(lián)合應用腹腔內網片植入術及Sublay 修補術修復下腹巨大切口疝的方法及療效。 方法 2008 年11 月- 2010 年8 月,收治26 例下腹巨大切口疝患者。男15 例,女11 例;年齡36 ~ 85 歲,平均61 歲。其中直腸癌術后切口疝11 例(下腹正中切口),子宮切除術后切口疝6 例(Pfannenstiel 切口),膀胱切除術后切口疝9 例(下腹正中切口)。11 例既往曾行切口疝修補術。發(fā)生切口疝至入院時間為1 ~ 15 年,平均8.5 年。根據歐洲疝學會分型標準均為M3-4-5W3。疝環(huán)最長徑為13 ~ 21 cm,平均17.5 cm。術前2 周開始逐步扎緊腹帶,直至將疝內容物全部還納、患者體征平穩(wěn)后,采用腹腔內網片植入術聯(lián)合Sublay修補術重建腹壁。 結果 26 例均成功完成復合修補手術。術中見疝環(huán)面積為76.2 ~ 160.6 cm2,平均112.5 cm2;應用聚丙烯網片面積為75.3 ~ 170.5 cm2,平均120.4 cm2;應用復合補片面積為130.4 ~ 305.3 cm2,平均220.0 cm2。手術時間105.0 ~ 195.0 min,平均155.5 min;術后住院時間7 ~ 16 d,平均12 d。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4 例(15.4%)發(fā)生血清腫,3 例(11.5%)發(fā)生下腹慢性疼痛,均經對癥處理后緩解。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3 ~ 24 個月,平均14.5 個月。未見疝復發(fā)及其他不適。 結論 腹腔內網片植入術聯(lián)合Sublay 修補術具有覆蓋完全、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是治療下腹巨大切口疝的有效方法;注意圍手術期處理及手術細節(jié)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8頁 上一頁 1 2 3 ... 8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