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肝細胞肝癌肝移植標準的進展及存在的問題。 方法檢索有關肝細胞肝癌肝移植標準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綜述。 結(jié)果自1996年Mazzaferro等提出肝癌肝移植的米蘭標準以來,全球許多移植中心都提出了自己的標準。這些標準較米蘭標準對患者的要求有所放寬。這些標準對米蘭標準的擴大主要體現(xiàn)在:①對腫瘤大小放寬;②淡化腫瘤個數(shù)的要求;③加入腫瘤生物學行為指標;④考慮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但這些標準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結(jié)論盡管目前存在眾多的肝癌肝移植標準,但是仍有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探討。
目的 探討胸骨切除后同種異體胸骨移植,一期重建胸骨手術的可行性、手術方法與技巧。 方法 2008年 1月至2009年12月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胸骨腫瘤患者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年齡分別為19歲、44歲和52歲;病程2個月~2年。3例患者均行胸骨部分切除,同期以同種異體胸骨重建。異體胸骨預先凍存;手術切除范圍距病變邊緣至少2 cm,包括病變胸骨、相應部分肋軟骨、軟組織;異體胸骨植入后用鋼絲固定,殘腔以大網(wǎng)膜填充。 結(jié)果 3例手術均獲成功,手術效果滿意;3例分別隨訪6個月~2年,無腫瘤復發(fā),無明顯排斥反應,患者生活良好。 結(jié)論 以同種異體胸骨重建胸骨臨床效果滿意,有良好的可行性。
目的 探討頸胸交界部位嚴重損傷的早期救治手段,以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救治水平。 方法 總結(jié)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共10年間收治的頸胸交界部位嚴重損傷(創(chuàng)傷、醫(yī)源性損傷)患者20例,占同期全部胸部創(chuàng)傷住院患者的2.08%(20/960),包括氣管裂傷5例,胸導管損傷5例,鎖骨下動脈損傷7例,食管損傷3例;分析以手術治療為主的早期救治方法,手術治療19例,保守治療1例。 結(jié)果 全部患者均救治成功,術后發(fā)生鎖骨上切口感染1例(5.26%),經(jīng)二次清創(chuàng)后愈合。隨訪6個月~9年,因尿毒癥死亡1例,其余19例生存良好。 結(jié)論對頸胸交界部位嚴重創(chuàng)傷早期積極外科手術干預治療是救治成功的主要手段。
目的尋找臨床中實用、安全有效、制作簡便的食管修復材料或食管替代物。方法在無菌條件下手術切取犬降主動脈,制作成2cm×3cm的主動脈片低溫保存;將3只成年健康雜種犬經(jīng)手術制造頸段食管壁缺損,用預先低溫保存的同種異體犬主動脈片修補缺損。結(jié)果動物全部存活,新生食管壁具有正常食管的各層結(jié)構和功能,局部管腔無狹窄,進食正常,術后無嚴重急性排斥反應。結(jié)論同種異體主動脈片可以誘導自體食管壁新生,用于食管壁缺損的修補。
目的 探討食管癌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 表達及其與腫瘤血管新生和病理學特點的關系。方法 對40例手術切除的原發(fā)性食管癌標本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確定其VEGF的表達及微血管密度。結(jié)果 40例食管癌患者中27例VEGF蛋白表達陽性,陽性率為67.5%,微血管密度在食管癌VEGF表達陰性、弱陽性和強陽性者間比較差別具有顯著性意義(Plt;0.05),有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者VEGF表達陽性率較無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者明顯增高(Plt;0.01)。結(jié)論 食管癌VEGF表達水平與腫瘤血管新生強度、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有密切關系。
目的比較Child A級、單個、直徑≤5 cm肝細胞肝癌行肝移植與肝切除術的預后。 方法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yī)院肝移植中心2007~2011年期間行肝切除術及肝移植術的Child A級、單個、直徑≤5 cm肝細胞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2組患者術后無瘤生存率及總體生存率。 結(jié)果本研究共納入263例患者,其中肝移植組36例,肝切除組227例。肝移植組與肝切除組患者術后1、3及5年無瘤生存率分別為91.7%、85.3%及81.0%和80.6%、59.8%及50.8%,肝移植組高于肝切除組(P=0.003);術后1、3及5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100%、87.5%及83.1%和96.9%、83.8%及76.1%,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91)。以腫瘤直徑<3 cm為標準再予以分析,其肝移植組與肝切除組術后1、3及5年無瘤生存率分別為92.3%、92.3%及92.3%和80.2%、62.5%及50.5%,肝移植組高于肝切除組(P=0.019);術后1、3及5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100%、91.7%及91.7%和97.7%、87.5%及79.5%,2組間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70)。 結(jié)論Child A級、單個、直徑≤5 cm肝細胞肝癌患者肝切除術后復發(fā)率高于肝移植,但兩種治療方式的術后總體生存率相似。
目的探討含有IQ模體的Ras GTP酶活化蛋白1(IQGAP1)在肝細胞肝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方法收集2007~2009年期間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行肝癌切除治療的79例肝細胞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肝癌組織中IQGAP1的表達,并分析其與肝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比較IQGAP1表達陽性和陰性患者肝癌切除術后的累積無瘤生存率及總體生存率。 結(jié)果本組79例肝癌患者中肝癌組織中IQGAP1表達陽性者43(54.4%),IQGAP1表達陽性的患者多為低分化及存在微血管侵犯者。IQGAP1表達陽性與陰性患者術后1、3及5年的累積無瘤生存率分別為67.4%、39.5%及23.3%和100%、94.4%及83.3%,前者明顯低于后者(P<0.001);IQGAP1表達陽性患者術后1、3及5年的累積總體生存率為97.7%、71.5%和53.3%,明顯低于IQGAP1表達陰性者的100%、97.2%和88.9%(P<0.001)。 結(jié)論肝細胞肝癌患者中IQGAP1陽性表達者預后較差。IQGAP1可能是肝細胞肝癌預后的指標。
目的探討叉頭框蛋白A2(forkhead box A2,F(xiàn)OXA2)在肝內(nèi)膽管細胞癌(ICC)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患者預后的關系。 方法回顧性收集2009-2013年期間于筆者所在醫(yī)院行手術切除的85例ICC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采用免疫組化染色法檢測ICC組織中FOXA2的表達,并分析其與患者臨床病理學特征及患者預后的關系。 結(jié)果本組85例患者中,50例FOXA2呈高表達,35例呈低表達。ICC患者中FOXA2的表達與TNM分期相關(P < 0.050),Ⅰ+Ⅱ期患者的高表達率高于Ⅲ+Ⅳ期患者。術后所有患者均獲訪,隨訪時間3~73個月,中位數(shù)為15個月。隨訪期間65例腫瘤復發(fā),64例死亡。多因素分析結(jié)果表明,存在衛(wèi)星灶、FOXA2低表達及CA19-9水平升高者的術后復發(fā)率更高(P < 0.050),腫瘤神經(jīng)侵犯、存在衛(wèi)星灶、FOXA2低表達和術前CA19-9升高者的術后生存情況差(P < 0.050)。 結(jié)論FOXA2呈低表達的ICC患者的預后較差,F(xiàn)OXA2可能是反映ICC患者預后的指標。
目的對肝切除術后肝功能衰竭的定義、危險因素及術前評估方法進行總結(jié)。 方法收集國內(nèi)外關于肝切除術后肝功能衰竭的文獻并做綜述。 結(jié)果肝切除術后肝功能衰竭的定義并不統(tǒng)一,目前認可度較高的是“50-50標準”和國際肝臟外科學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Liver Surgery,ISGLS)標準。肝切除術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險因素可大體分為患者相關、肝臟相關及手術相關三類。術前評估主要是基于肝臟功能以及肝臟體積兩個方面。 結(jié)論肝切除術后肝功能衰竭是肝切除術后短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術前充分評估、術中采用積極有效的手段控制出血、縮短手術時間等均可以預防或減少術后肝功能衰竭的發(fā)生。
目的 探討正常肝臟狀態(tài)下和梗阻性黃疸狀態(tài)下,肝固有動脈結(jié)扎對大鼠肝細胞凋亡和肝臟再生的影響。 方法 設計動物實驗。8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為 4 組,每組大鼠20只,即:建立梗阻性黃疸模型后 3 d施行70%肝切除+肝固有動脈結(jié)扎+膽腸內(nèi)引流組(A組);建立梗阻性黃疸模型后 3 d施行70%肝切除+膽腸內(nèi)引流(B組);假手術后 3 d施行70%肝切除+肝固有動脈結(jié)扎(C組)和假手術后 3 d施行70%肝切除(D組)。各組分別在肝大部切除模型建立后 1、2、3 和 6 d共 4 個時間點觀察動物生理狀態(tài)并采集血液及殘肝組織標本。記錄各組術后大鼠的生理狀態(tài)及死亡情況;檢測血清肝功能指標:膽紅素(TB)、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AST)及白蛋白(ALB);采用TUNEL法檢測殘肝組織肝細胞的凋亡;采用Brdu檢測殘肝再生情況,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結(jié)果 A、B 2 組大鼠間及 C、D 2 組大鼠間術后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A組和B組大鼠的術后肝功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早期的白蛋白合成A組要弱于B組(術后 3 d,P<0.05);C 組和 D 組術后肝功能指標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早期 C 組的白蛋白合成要弱于D組(術后 1 d和 3 d均P<0.05)。A、B、C 3 個組術后 1 d殘肝凋亡指數(shù)達到最大,而后逐漸下降;而 D 組殘肝凋亡指數(shù)在 4 個時間點上均為最低。術后 1 d,C、D 2 組肝細胞增殖達到高峰,增殖指數(shù)大小為 D 組>C 組>B 組>A 組,各組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 6 d,A、B 組肝細胞增殖指數(shù)無明顯增大,C、D 組肝細胞增殖指數(shù)明顯降低,4 個組的肝細胞增殖指數(shù)均處于較低水平。 結(jié)論 結(jié)扎肝動脈將增加殘肝肝細胞凋亡,減弱肝細胞再生。但結(jié)扎肝動脈并未增加梗阻性黃疸大鼠術后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