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半腱肌腱" 5條結果
  • 自體腘繩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后肌腱再生的MRI研究

    目的?應用MRI觀察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取材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肌腱再生情況。?方法?對2007年9月-2009年9月,52 例采用單側自體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ACL患者進行研究。男29例,女23例;年齡19~42歲,平均31.6歲。左膝34例,右膝18例。損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1例,運動傷38例,重物砸傷2例,其他傷1例。傷后至手術時間為6 d~31個月,中位時間為11.4個月。關節(jié)疼痛19例,關節(jié)不穩(wěn)28例,關節(jié)腫脹5例。股部肌肉萎縮(雙股部周徑差gt; 1 cm)7例,關節(jié)活動部分受限2例。浮髕試驗陽性5例,Lachman試驗 陽性51例,軸移試驗陽性49例,前抽屜試驗均為陽性。膝關節(jié)活動度為(127.77 ± 5.73)°,Lysholm評分為(52.40 ± 3.45)分,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為(49.50 ± 4.08)分。合并內側半月板損傷23例,外側半月板損傷6例,滑膜皺襞2 例,游離體1例。?結果?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2~18個月,平均14.9個月。術后12個月時前抽屜試驗均呈陰性,Lachman試驗陽性1例,軸移試驗陽性1例。膝關節(jié)活動度為(131.91 ± 1.81)°,Lysholm評分為(94.98 ± 2.77)分,IKDC 評分為(93.65 ± 2.42)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12個月,屈膝90°抗阻力試驗檢查顯示39例腘窩內側可見繃緊的組織條帶;MRI檢查提示:10例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均有再生,29例半腱肌腱再生、股薄肌腱未再生,2例半腱肌腱未再生、股薄肌腱再生,11例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均未再生。半腱肌腱再生率為75.0%(39/52),股薄肌腱再生率為23.1%(12/52),總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再生率為78.8%(41/52)。?結論?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取材重建ACL后MRI檢查提示部分患者有肌腱再生現(xiàn)象。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同種異體半腱肌腱雙束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近期臨床療效

    目的 探討采用同種異體半腱肌腱雙束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近期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分析2006年3 月- 10 月應用同種異體半腱肌腱雙束重建前交叉韌帶33 例中,獲完整隨訪臨床資料31 例。男24 例,女7 例;年齡18 ~ 35 歲,平均25 歲。左膝18 例,右膝13 例。運動傷23 例,車禍傷8 例。所有患者均經MRI 及關節(jié)鏡檢查證實為單純前交叉韌帶完全斷裂,不伴側副韌帶及后交叉韌帶損傷。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 ~ 43 個月,平均11 個月。術后將膝關節(jié)固定于0° 位2 周,并逐步進行膝關節(jié)功能康復鍛煉。 結果 2 例分別于術后4 d 和7 d 出現(xiàn)切口滲液,對癥處理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膝關節(jié)僵硬、血管及神經損傷、膝關節(jié)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31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為24 ~ 29 個月,平均26 個月。術后2 年復查MRI 示移植物連續(xù)性良好,信號接近正常前交叉韌帶。術前及末次隨訪時雙側膝關節(jié)前向松弛度差異測量、Lachman 試驗及軸移試驗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前及末次隨訪時雙下肢周徑差分別為(11.6 ± 7.9)mm 及(5.0 ± 3.1)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前Tegner 評分、Lysholm 評分及國際膝關節(jié)評分委員會評分分別為(3.83 ± 1.15)、(64.38 ± 6.81)、(41.42 ± 6.30)分,末次隨訪時評分分別為(6.29 ± 0.64)、(94.45 ± 3.03)、(95.72 ± 3.10)分,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同種異體半腱肌腱是一種良好移植物,雙束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近期臨床療效滿意。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0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關節(jié)鏡下不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韌帶68例

    目的 總結關節(jié)鏡下不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68例ACL損傷患者治療方法。其中應用自體中1/3骨-髕韌帶-骨移植物和界面螺釘固定26例(A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16~45歲,平均26.4歲;左膝14例,右膝12例;損傷至手術時間1周~15個月,平均3.1個月;術前Lysholm評分65.3±4.8分,IKDC主觀評分43.5±5.2分。應用4股半腱肌腱內扣式鈕扣鋼板懸吊固定38例(B組), 男24例,女14例;年齡13~48歲,平均24.6歲;左膝27例,右膝11例;損傷至手術時間1周~16個月,平均4.3個月;術前Lysholm評分68.4±5.6分,IKDC主觀評分41.4±6.2分。異體中1/3髕韌帶界面螺釘固定4例(C組),男3例,女1例;年齡55~65歲;左膝3例,右膝1例;損傷至手術時間2周~28個月,平均7.3個月;術前Lysholm評分60.3±6.7分,IKDC主觀評分40.5±3.8分。結果 患者獲隨訪12~36個月,其中A組平均隨訪17.5個月,B組18.5個月,C組16.5個月。均未發(fā)現(xiàn)關節(jié)內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A組23 例術后膝關節(jié)恢復至損傷前運動水平,未發(fā)生髕骨骨折;Lysholm 評分95.1±4.3 分,優(yōu)18 例,良5 例,一般3 例,優(yōu)良率88.5%;IKDC 評分93.7±3.8分,膝關節(jié)功能正常19 例(73.1%),一般5 例(19.2%),較差2 例(7.7%)。B組33例術后膝關節(jié)恢復至損傷前運動水平;Lysholm 評分93.0±5.9分,優(yōu)28例,良5 例,一般5例,優(yōu)良率86.8%。IKDC 評分95.7±4.7分,膝關節(jié)功能正常30例( 8.9%),一般5例(13.2%),較差3 例(7.9%)。C組4例術后膝關節(jié)均基本恢復至損傷前運動水平;Lysholm 評分92.4±4.3分,優(yōu)3例,良1例; IKDC 評分94.8±3.6分,膝關節(jié)功能正常3例,一般1例,均未見明顯關節(jié)積液。3組患者手術前后Lysholm 評分及IKDC 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術后評分優(yōu)于術前;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骨-髕腱-骨和股薄肌-半腱肌腱,是修復ACL的良好移植物。青少年骨骺未閉患者,半腱肌腱移植是較好的方式;老年患者為減少取移植物的并發(fā)癥,深低溫保存的同種異體髕韌帶移植也是一個可以選擇的途徑。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腓骨側單隧道解剖重建與改良Brostrom法縫合修復治療慢性踝關節(jié)外側不穩(wěn)定的對比研究

    目的比較距腓前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及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腓骨側單隧道解剖重建與改良Brostrom法縫合修復治療慢性踝關節(jié)外側不穩(wěn)定的療效。 方法對20具冰凍新鮮成年尸體踝關節(jié)標本解剖,觀測ATFL、CFL韌帶形態(tài)及血管神經分布。2008年1月-2011年12月,對48例慢性踝關節(jié)外側不穩(wěn)定患者,通過前瞻性隨機分為兩組(n=24),分別行韌帶改良Brostrom法緊縮縫合修復(A組)或基于尸體解剖研究數(shù)據(jù)的腓骨側單隧道解剖重建(B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shù)、側別、致傷原因、初次受傷至手術時間及術前距骨傾斜角、距骨前移以及踝關節(jié)跖屈、背伸、外翻、內翻活動度、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OFAS)評分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術后比較兩組患者影像學指標及踝關節(jié)活動度,采用AOFAS評分、VAS評分評定療效。 結果術后兩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神經損傷、感染、皮緣壞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兩組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5年,平均3.4年。隨訪期間無不穩(wěn)定復發(fā)。術后2年兩組患者距骨傾斜角、距骨前移、AOFAS評分及VAS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術后2年兩組間踝關節(jié)跖屈、背伸、外翻活動度及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踝關節(jié)內翻活動度、距骨傾斜角、距骨前移、AOFAS評分B組優(yōu)于A組(P<0.05)。AOFAS評分各項目中,兩組疼痛、異常步態(tài)、支撐與自主功能、踝關節(jié)屈伸、后足活動及對線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離、踝關節(jié)穩(wěn)定性B組優(yōu)于A組(P<0.05)。 結論與改良Brostrom法縫合修復相比,通過腓骨側單隧道重建ATFL、CFL在避免后足僵硬同時可有效恢復踝關節(jié)外側穩(wěn)定性,適用于青壯年及翻修手術患者。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轉移修復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內側副韌帶損傷

    目的探討應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轉移修復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損傷的臨床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5月采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轉移治療的11例(11膝)TKA術中MCL損傷患者臨床資料(損傷組),并與同期18例(21膝)TKA術中無MCL損傷患者(對照組)進行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側別、病程、體質量指數(shù)、膝關節(jié)內翻畸形程度及術前膝關節(jié)學會評分系統(tǒng)(KS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比較兩組術后臨床療效,以KSS評分評價關節(jié)功能。 結果術后兩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現(xiàn)關節(jié)不穩(wěn)、疼痛等并發(fā)癥。兩組患者均獲隨訪,損傷組隨訪時間6~29個月,對照組7~34個月。末次隨訪時,損傷組KSS臨床評分及功能評分分別為(89.82±3.76)分和(89.54±3.50)分,對照組分別為(90.19±3.39)分和(90.00±3.53)分,均顯著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末次隨訪時KSS臨床評分及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58,P=0.877;t=0.820,P=0.432)。X線片復查示,隨訪期間兩組假體均無松動、下沉發(fā)生。 結論對于TKA術中MCL損傷,可選擇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轉移修復,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止點接近MCL止點,移位后解剖重建MCL,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滿意。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