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生理学和手术侵袭度评分(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POSSUM) 预测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年1 月至2010 年10 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接受肺癌手术治疗的179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4 例,女55 例;年龄(59.2±11.4)岁。术前应用POSSUM 评分进行评分,将每位患者评分结果代入POSSUM 评分的Copeland 方程计算出预测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统计179 例患者中术后实际并发症例数和死亡例数,将其分为无并发症组和有并发症组,比较两组POSSUM 评分情况、并发症与死亡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对术后实际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 共有78 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有并发症组生理学评分、手术侵袭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生理学评分:( 16.11±2.53)分 vs.(14.88±1.86) 分,P=0.000;手术侵袭度评分:(13.47±2.83) 分 vs. (12.88±2.57) 分,P=0.000] 。POSSUM评分预测术后并发症65 例,实际并发症78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8,P=0.161)。POSSUM 评分预测死亡12 例,实际死亡3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6,P=0.0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红蛋白量、术前肺功能、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均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其中仅血红蛋白量与术后死亡的发生相关。 结论 POSSUM评分能较好地预测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但对术后死亡存在过度预测。5 个临床观察的单因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17b-雌二醇(17b-E2)对兔在体缺血/再灌注(I/R)心肌的急性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兔在体心肌I/R模型(心肌缺血40 min,再灌注3 h);采用抽签法将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对照组:心肌缺血前静脉注入1ml乙醇;实验组:心肌缺血前静脉注入10 μg/kg 17b-E2。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于心肌缺血前、缺血40 min、再灌注1 h、2 h和3 h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心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 结果 缺血过程中,实验组TNF-α较对照组降低(F=0.007,P=0.001),而IL-6变化不明显(F=0.616,P=0.095); 再灌注过程中,实验组TNF-α和IL6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1);同时实验组p38MAPK的活性和心肌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5.07%±2.73% vs. 61.25%±2.41%,t=-15.398,P=0000;11.21%±3.85% vs. 22.02%±4.49%, t=-6.332,P=0.000)。 结论 17bE2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抗凋亡途径减轻心肌I/R损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对p38MAPK的抑制而实现的。
目的 评价染料介导光氧化处理去细胞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采用不同方法处理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选用年龄2~6岁、体重200~400 kg秦川黄牛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40根,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根。戊二醛处理组(GA组):用戊二醛处理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去细胞处理组(DC组):将牛颈静脉带瓣管道进行去细胞处理;去细胞+染料介导光氧化联合处理组(DP组):将牛颈静脉带瓣管道进行去细胞+染料介导光氧化联合处理;对照组(CO组):不作固定处理。比较4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管壁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特点、瓣膜厚度、组织含水量、热皱缩温度和断裂强度,并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 结果 DP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的管壁和瓣膜厚度、组织含水量与CO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但管壁和瓣膜厚度均小于GA组(管壁:0.8±0.1 mm vs. 1.1±0.1 mm, 瓣膜: 0.2±0.1 mm vs. 0.3±0.1 mm, Plt;0.05),管壁和瓣膜组织含水量均大于GA组(管壁:86.1%±2.2% vs. 70.4%±2.8%,瓣膜: 87.1%±2.5% vs. 72.1%±3.1%, Plt;0.05);DP组管壁和瓣膜热皱缩温度、断裂强度与G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但管壁和瓣膜热皱缩温度(管壁:84.7±1.4 ℃ vs. 70.4±0.3 ℃, Plt;0.05; 瓣膜:85.7±1.5 ℃ vs. 70.7±0.6 ℃,Plt;0.05)和断裂强度(管壁:10.4±1.1 N vs. 6.8±1.0 N,Plt;0.05; 瓣膜: 8.0±0.9 N vs. 3.2±0.6 N,Plt;0.05)大于CO组。 结论 去细胞+染料介导光氧化联合处理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 分析影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行心脏手术后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以采用适当的治疗措施加以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12月期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98例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婴儿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将98例患者分为两组,无并发症组(n=40):男24例,女16例,年龄7.60±0.40个月,体重7.80±0.30 kg;有并发症组(n=58):男42例,女16例,年龄6.20±040个月,体重6.70±0.20 kg。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指标,包括术前空腹血糖、肌酐、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改良超滤或零平衡超滤、术后血糖水平、乳酸浓度、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根据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校正评分(RACHS1)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分级。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婴儿手术后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围术期因循环衰竭死亡1例(1.02%)。需2种正性肌力药物支持gt;48 h 37例次,机械通气时间gt;24 h 29例次,需二次气管内插管5例次,气管切开1例次,发生院内感染31例次,切口感染4例次,肾功能衰竭3例次,肝功能异常1例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750,P=0.012)、脉搏血氧饱和度(OR=0.840,P=0.005)、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40,P=0.008)和术后血糖水平(平均血糖水平lt;8.33 mmol/L的患者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升高约5倍; OR=5.051,P=0.011)是影响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婴儿近期预后的危险因子。 结论 年龄、术前脉搏血氧饱和度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与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婴儿患者术后近期不良预后有关。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实围术期高血糖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子。
目的 总结68例De 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方式和脑保护方案,以提高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68例De 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23例;年龄29~72岁 (44.5±17.2岁)。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lt;2周)57例,慢性主动脉夹层11例;主动脉夹层破口位于升主动脉45例,主动脉弓12例,主动脉弓降部11例。急诊手术35例,择期或限期手术33例。手术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或右上腔静脉逆行灌注脑保护。行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25例,Bentall手术+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6例,单纯右侧主动脉半弓置换术15例,主动脉全弓置换术7例,右侧主动脉半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3例,升主动脉带瓣管道+Cabrol手术+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2例。 结果 手术死亡5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夹层1例),手术死亡率7.4%(5/68);死于术中吻合口顽固性渗血1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2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脑部并发症1例。围术期出现精神异常 5例,心包积液2例,声音嘶哑6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随访60例(95.2%,60/63),随访时间2个月~6年,失访3例。随访期间猝死1例,1例出现心包积液,经治疗好转;其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NYHA) I级54例,Ⅱ级5例。 结论 对De 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根据不同病情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和合适的脑保护方法,术后及时处理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目的 为提高成人复杂型主动脉缩窄的矫治效果,探讨其最佳外科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非体外循环下一期解剖矫治7例成人复杂型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6~41岁,平均年龄24.4岁。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2例,主动脉弓部动脉瘤1例,胸降主动脉瘤3例(其中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1例),主动脉缩窄手术后再狭窄1例。全组患者术前均通过彩色超声心动图、CT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均在全身麻醉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入路为胸骨正中切口1例,左后外侧切口6例;解剖矫治为:主动脉弓补片加宽4例,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3例(其中1例同期行腹主动脉置换,1例B型主动脉夹层同期植入支架象鼻)。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7例,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随访20.1个月,无远期死亡,无主动脉缩窄复发二次手术患者。 有1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11个月时声音嘶哑未改善。 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对成人复杂型主动脉缩窄行一期解剖矫治是安全可行的,近、远期效果良好。
目的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评估左心室室壁瘤(LVA)外科治疗后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改变。 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1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LVA组)接受手术治疗。LVA组患者术前和术后4个月随访期间均行二维超声(2DE)、RT-3DE,通过Qlab软件分析计算获得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EF);同时测量12例正常人的左心室局部EF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利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LVA组(术前、术后4个月)与对照组左心室局部EF。 结果 LVA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局部EF呈心尖部至基底部递增方向,与对照组方向相反;除下基底段、下侧基底段和前侧基底段外,其余14个节段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lt;0.05)。术后4个月左心室局部EF恢复从基底部至心尖部的方向递增,前基底段和侧壁节段的EF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其余节段的EF低于对照组(Plt;0.05)。 结论 RT-3DE是评估LVA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有效检查方法。LVA患者手术治疗后早期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恢复正常递增方向,部分非室壁瘤节段收缩功能恢复。
目的 评价STS评分系统[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 2008 Cardiac Surgery Risk Models]、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Parsonnet评分系统和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CC/AHA)评分系统对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患者早期死亡的预测效能。 方法 纳入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完成的单纯CABG患者1 55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 295例(83.06%),女264例(16.93%);年龄60.87±9.06岁。术后早期死亡定义为术后院内死亡或者术后30 d内死亡。评分系统预测校准度采用HosmerLemeshow (H-L)拟合优度检验,预测鉴别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 结果 实际死亡16例(1.03%)。STS和ACC/AHA评分系统预测全组死亡校准度良好[STS:12.06例,95%CI(5.28,18.85);ACC/AHA:20.67例,95%CI(11.82,29.52)];而EuroSCORE和Parsonnet评分系统高估了全组死亡例数[EuroSCORE:36.44例,95%CI(24.75, 48.14);Parsonnet:43.87例,95%CI(31.07,56.67)]。分组校准度检验中STS评分系统预测校准度良好(χ2=11.46,Pgt;0.1),而其他3种评分系统预测校准度不佳(EuroSCORE:χ2=22.07,Plt;0.005;ACC/AHA:χ2=28.85,Plt;0.005;Parsonnet:χ2=26.74,Plt;0.005)。4种评分系统预测鉴别度均不佳,其ROC曲线下面积均lt;0.8。 结论 STS评分系统对单纯行CABG的中国患者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可能。
摘要: 目的 探讨Ca2+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方法 实验于2000年6月至200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日本长耳大白兔12只,雌雄不限,14~21 d,体重230~3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常规建立Langendorff模型,灌注重碳酸氢盐缓冲液(Krebs-Henseleit,KH)20 min,停灌45 min,复灌120 min;钙预处理组(CP组):建立Langendorff模型,灌注KH液20 min后无钙KH液灌注45 s,反复3次,KH液灌注5 min,停灌45 min,复灌120 min。采用凋亡细胞原位标记和半定量分析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片段梯,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和fas的表达。 结果 CP组的心肌细胞凋亡率低于I/R组(4.53%±1.22% vs. 12.30%±2.12%, t=7.780, P=0.000)。CP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DNA片段梯与I/R组比较明显减弱(光密度值:56 460±1 640 vs. 135 212±3 370,t=51.460,P=0.000)。I/R组bcl-2表达与CP组比较明显减少(光密度值:13 217±1 770 vs. 31 790±1 018,t=22.280,P=0.000),I/R组bax(光密度值:30 176±1 025 vs. 7 954±730,t=43.260,P=0.000)和fas(光密度值:29 197±1 233 vs. 8 140±867,t=34.220,P=0.000)表达与CP组比较均明显增高。 结论 Ca2+预处理能影响bcl-2、bax和fas的表达, 可减少未成熟心肌细胞凋亡。
摘要: 目的 为提高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建立我国心脏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及评分标准。方法 纳入199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于长海医院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患者共4 0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 876例(46.53%),女2 156例(53.47%);年龄4590±13.60岁。根据左侧房室瓣的手术部位,将患者分为二尖瓣手术组(n=1 910)、主动脉瓣手术组(n=724)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组(n=1 398)3组;并将纳入患者的60%作为建模亚库(n=2 418),40%作为验证亚库(n=1 61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H-L)卡方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预测校准度和鉴别效度,据模型中各危险因素的权重系数及其变量类型构建风险预测的评分标准。 结果 总在院病死率为4.74%(191/4 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三尖瓣关闭不全[OR=1.33,95%CI(1.071,1.648)]、主动脉瓣狭窄[OR=1.34,95%CI(1.082,1.659)]、慢性肺部疾病[OR=2.11,95%CI(1.292,3.455)]、左心室射血分数[OR=1.55,95%CI(1.081,2.234)]、术前危重状态[OR=2.69,95%CI(1.499,4.821)]、心功能分级(NYHA)[OR=2.75,95%CI(1.343,5.641)]、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R=3.02,95%CI(1.405,6.483)]以及术前最后一次血清肌酐水平[OR=4.16,95%CI(1.979,8.766)]为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各组预测校准度较好,H-L卡方检验P均>0.05(建模亚库组:χ2=1.615,P=0.830;验证亚库组:χ2=2.218,P=0.200;二尖瓣手术组:χ2=5.175,P=0.470;主动脉瓣手术组:χ2=12.708,P=0.090;二尖瓣+主动脉瓣手术组:χ2=3.875,P=0.380),而ROC曲线下面积均>0.70[建模亚库组:0.757,95%CI(0.712,0.802);验证亚库组:0.754,95%CI(0.701,0.806);二尖瓣手术组:0.760,95%CI(0.706,0.813);主动脉瓣手术组:0.803,95%CI(0.738,0.868);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手术组:0.727,95%CI(0.668,0.785)]。成功建立风险预测的评分标准为: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主动脉瓣狭窄(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慢性肺部疾病3分,左心室射血分数(40%~50% 2分、30%~40% 4分、<30% 6分),术前危重状态3分,NYHA分级Ⅲ~Ⅳ级4分,同期CABG 4分以及术前最后一次血清肌酐水平>110 μmol/L 5分。 结论 三尖瓣关闭不全等8个因素为影响我国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校准度和鉴别效度,通过该模型建立的评分标准对我国心瓣膜手术在院死亡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