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谷峰" 4條結果
  • 視網膜內界膜剝離手術治療高度近視黃斑裂孔視網膜脫離的療效觀察

     目的 觀察視網膜內界膜剝離治療高度近視黃斑裂孔視網膜脫離的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5例25只眼高度近視黃斑裂孔伴視網膜脫離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法分為2組,A組為單純玻璃體切割手術,13例13只眼;B組為玻璃體切割手術加吲哚青綠染色內界膜剝離,12例12只眼。所有患者行惰性氣體填充,手術后保持面朝下體位7~15 d。觀察最佳矯正分辨角對數(shù)(LogMAR)視力,檢查眼底,光相干斷層掃描(OCT)、B型超聲檢查視網膜復位及黃斑裂孔閉合情況,比較兩組間療效差異。手術后隨訪6~18個月,平均隨訪時間10個月。結果 A組13只眼中,7只眼手術后視網膜復位,占53.8%;B組12只眼中,11只眼手術后視網膜復位,占91.7%。B組視網膜復位率明顯優(yōu)于A組(chi;2=4.427,P=0.046);25只眼中,手術后黃斑裂孔閉合者17只眼,占68.0%。其中,A組13只眼中,6只眼黃斑裂孔閉合,占A組患者的46.2%;B組12只眼中,11只眼黃斑裂孔閉合,占B組患者的91.7%。兩組患者手術后黃斑裂孔閉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hi;2=5.940,P=0.020)。A組手術后最佳矯正LogMAR視力提高平均0.32,與手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045,P=0.041),B組手術后最佳矯正LogMAR視力提高平均0.53,與手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481,P=0.012)。兩組間手術后視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U=51.5,P=0.16)。結論 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視網膜內界膜剝離手術可能通過完全解除玻璃體黃斑牽引、增加視網膜順應性而提高高度近視黃斑裂孔視網膜脫離的治療效果,顯著增加視網膜復位率及黃斑裂孔閉合率。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4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視網膜下瘢痕形成小鼠視網膜色素上皮-脈絡膜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促纖維化因子及炎癥因子的表達

    目的觀察視網膜下瘢痕形成小鼠視網膜色素上皮(RPE)-脈絡膜組織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促纖維化因子及炎癥因子的表達。 方法7~8周齡雌性C57BL/6(B6)小鼠64只, 應用激光結合視網膜下注射炎癥巨噬細胞的方法建立視網膜下瘢痕動物模型。建模后7 d, 摘除小鼠眼球行Masson染色, 同時選取部分眼球作脈絡膜鋪片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免疫熒光染色, 確認視網膜下瘢痕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建模前及建模后1、2、3、5、7 d, 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小鼠RPE-脈絡膜中VEGF、轉化生長因子(TGF)-β、白細胞介素(IL)-6、IL-10、IL-13的mRNA表達。分別于建模前及上述因子mRNA表達峰值時, 取RPE-脈絡膜組織行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 測量小鼠RPE-脈絡膜組織中VEGF、總TGF-β1、活性TGF-β1、總TGF-β2、活性TGF-β2、IL-6、IL-10、IL-13的蛋白含量。 結果建模后7 d, Masson染色和脈絡膜鋪片GFAP免疫熒光染色檢查發(fā)現(xiàn), 小鼠視網膜下有大量膠原纖維形成, 證實視網膜下瘢痕模型建立成功。RT-PCR檢查結果顯示, VEGF、TGF-β1、TGF-β2 mRNA表達均于建模后2 d明顯增加, 建模后5 d達到峰值。IL-6、IL-10、IL-13 mRNA表達于建模后1~2 d表達明顯增加, 并于建模后2 d達到峰值。建模前后均未檢測到TGF-β3 mRNA表達。建模前與建模后2、3、5、7 d VEGF mRNA表達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8、3.65、4.03、2.26, P<0.05)。建模前與建模后2、3、5、7 d TGF-β1(t=2.58、2.30、3.89、4.15)、TGF-β2 (t=4.37、4.20、3.77、3.98)mRNA表達比較,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建模前與建模后1、2、3 d IL-6 mRNA表達比較,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6、4.54、4.01, P<0.05)。建模前與建模后2、3 d IL-10、IL-13 mRNA表達比較,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87、4.20、2.44、2.58, P<0.05)。建模后5 d, 小鼠RPE-脈絡膜組織中VEGF、總TGF-β1、活性TGF-β1、總TGF-β2、活性TGF-β2蛋白含量均較建模前明顯提高,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7、3.37、2.45、3.83、2.74, P<0.05)。建模前小鼠RPE-脈絡膜組織中未檢測出IL-6、IL-10及IL-13的蛋白表達, 而建模后2 d可檢測出IL-6、IL-10及IL-13的蛋白表達。 結論視網膜下瘢痕形成小鼠RPE-脈絡膜組織中VEGF、促纖維化因子及炎癥因子的表達均明顯增高。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視網膜血管性疾病患者玻璃體液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腫瘤壞死因子-α的含量測定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2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黃斑裂孔指數(shù)與特發(fā)性黃斑裂孔手術視力預后的相關性分析

      目的 評價黃斑裂孔指數(shù)(MHI)與特發(fā)性黃斑裂孔(IMH)視網膜內界膜剝離手術后視力預后的相關性。方法 30例接受玻璃體切割聯(lián)合視網膜內界膜剝離手術治療的IMH患者的30只眼納入研究?;颊呔M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裂隙燈顯微鏡、間接檢眼鏡及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確診。OCT測量視網膜中心厚度,黃斑裂孔底徑和高,計算黃斑裂孔高與底徑比值,即MHI,并根據(jù)MHI大小將患者分為MHIge;0.5組和MHI<0.5組。手術后隨訪3~24個月,平均隨訪時間10個月。將手術后BCVA與患者年齡、病程、MHI及手術前BCVA進行斯珀曼(Spearman)相關性分析,對MHIge;0.5組和MHI<0.5組手術后BCVA差異進行獨立樣本設計定量資料t 檢驗。結果 手術后30只眼黃斑裂孔閉合,閉合率為100%?;颊呤中g后BCVA與MHI之間有相關性(r=0.852,P<0.001),與年齡、病程等變量無相關性(r年齡=0.001,P=0.804;r病程=﹣0.001,P=0.579)。MHIge;0.5組手術后視力好于MHI<0.5組(t=5.552,P<0.001)。結論 MHI與IMH患者視網膜內界膜剝離手術后視力存在相關性,可作為其手術后視力的預測指標之一。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4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