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鎖定鋼板治療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5月,采用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并獲12個月以上隨訪的77例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男39例,女38例;年齡18~81歲,平均54.2歲。致傷原因:跌傷47例,交通事故傷16例,高處墜落傷4 例,運動傷5例,其他原因5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16 d,平均4.5 d。骨折根據Neer分型標準:三部分骨折54例,四部分骨折23例。隨訪評估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Constant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及相關并發(fā)癥。 結果術后76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Ⅱ期愈合?;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2~36個月,平均18.5個月。末次隨訪時,Constant評分為(71.1 ± 11.9)分;獲優(yōu)18例,良24例,中25例,差10例,優(yōu)良率為54.5%。VAS評分為(2.8 ± 2.2)分。2例患者發(fā)生骨不連;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2~6個月,平均3.2個月。術后25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2.5%;15例行二次手術,二次手術率為19.5%。 結論對于Neer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應爭取解剖復位、穩(wěn)定固定、減少肱骨頭血供破壞,以獲得良好療效。
目的?比較手術與非手術治療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療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 月,收治35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老年患者。其中20例行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手術組),15例行閉合復位、夾板或石膏外固定(非手術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因、骨折分型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均行正規(guī)功能鍛煉。?結果?手術組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0個月,平均16個月。X線片檢查示,除手術組1例(5.0%)骨折不愈合,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手術組2例(10.0%)、非手術組1例(6.7%)發(fā)生內翻畸形,手術組1例(5.0%)、非手術組1例(6.7%)發(fā)生肱骨頭缺血性壞死。兩組以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末次隨訪時,手術組與非手術組肩關節(jié)功能Constant-Murley評分分別為(66.8 ± 11.8)分及(64.7 ± 9.9)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59,P=0.47)。?結論?手術與非手術治療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療效相似,對手術風險高、日?;顒右蟮突蚓芙^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可選擇非手術治 療。
目的 評價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接骨術(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療肱骨近端Neer Ⅱ、Ⅲ型骨折的臨床意義。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8 年1 月- 2010 年5 月收治的30 例符合納入標準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分別采用手法復位后石膏外固定治療(非手術組11 例)和MIPPO 治療(手術組19 例)。非手術組男6 例,女5 例;年齡56 ~ 80 歲,平均60 歲。Neer Ⅱ型8 例,Ⅲ型3 例。受傷至復位時間3 ~ 24 h,平均10 h。手術組男13 例,女6 例;年齡45 ~ 78 歲,平均65 歲。Neer Ⅱ型9 例,Ⅲ型10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 ~ 5 d,平均3 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分型及受傷至治療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前后采用Constant-Murley 肩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CMS)及美國肩與肘協(xié)會評分系統(tǒng)(ASES)進行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 結果 30例均獲隨訪。手術組隨訪時間11 ~ 18 個月,平均12 個月;切口均Ⅰ期愈合,無鋼板斷裂、傷口感染及神經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非手術組隨訪時間9 ~ 15 個月,平均11 個月。X 線片示兩組骨折均愈合,無肱骨頭壞死發(fā)生;手術組和非手術組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11.47 ± 2.48)周和(11.82 ± 2.44)周,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69,P=0.889)。兩組治療后3 周、3 個月和1 年CMS 評分和ASES 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P lt; 0.05);治療后各時間點手術組CMS 評分均優(yōu)于非手術組(P lt; 0.05);治療后3 周、3 個月手術組ASES 評分優(yōu)于非手術組(P lt; 0.05),但治療后1 年兩組ASE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MIPPO 技術聯(lián)合鎖定鋼板是治療肱骨近端Ⅱ、Ⅲ型骨折的有效術式,能早期恢復肩關節(jié)功能,使患者盡早恢復正常工作及生活。
目的 通過對各種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內固定物的相關生物力學實驗進行綜述,比較各內固定物穩(wěn)定性。 方法 廣泛查閱有關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內固定物生物力學實驗的文獻,進行總結分析。 結果 肱骨近端骨折塊解剖復位并達到穩(wěn)定固定,對于術后肩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目前肱骨近端骨折治療方法眾多,鎖定鋼板具有較明顯優(yōu)勢,經生物力學實驗比較,其固定穩(wěn)定性明顯強于其他內固定物。 結論 相比其他內固定物,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強度大,已成為臨床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選。
目的 比較老年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3 種不同手術方法的療效和適應證。 方 法 2006 年1 月- 2008 年4 月,采用3 種手術方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70 例,分別為:克氏針張力帶或螺釘內固定組(A 組,21 例),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組(B 組,37 例),人工肱骨頭置換組(C 組,12 例)。其中男36 例,女34 例;年齡53 ~ 76 歲,平均61.9 歲。病程1 ~ 8 d,平均2.8 d。均為閉合骨質疏松性骨折,Neer 分型均為Ⅲ、Ⅳ部分骨折。3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有可比性。圍手術期予有效抗骨質疏松治療。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獲解剖或接近解剖復位,無術后感染、神經及血管損傷、骨不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70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9 ~ 20 個月,平均11.5 個月。A、B 組骨折愈合時間8 ~ 12 周,A 組平均10.5 周,B 組平均10 周,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0.05)。C 組未出現假體松動移位、關節(jié)脫位等現象。A 組術后6 個月出現6 例肩關節(jié)粘連、疼痛或肩峰撞擊,經功能鍛煉后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 例12 個月后發(fā)生肱骨頭缺血性壞死,行人工肱骨頭置換。B 組術后6 個月出現2 例肩關節(jié)粘連、疼痛,加強鍛煉后肩關節(jié)功能改善。C 組術后6 個月出現1 例肩關節(jié)粘連,外展和上舉較差,加強鍛煉后肩關節(jié)功能改善。其余患者療效滿意。3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28.6%、5.4%、8.3%,A 組顯著高于B、C 組(P lt; 0.05),B、C 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根據Neer 評分系統(tǒng)評估肩關節(jié)功能,A、B、C 組優(yōu)良率分別為66.7%、78.4%、83.3%,B、C 組顯著高于A 組(P lt; 0.05),B、C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對于老年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宜采用手術治療;大部分患者可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全身情況較差者宜采用克氏針張力帶或螺釘內固定;年齡較大、肱骨頭粉碎嚴重,且有肱骨頭壞死可能者,優(yōu)先采用人工肱骨頭置換。
【摘 要】 目的 比較采用傳統(tǒng)鋼板、交叉針及肱骨近端鎖定鋼板(1ocking plate of proximal humerus,LPHP)固定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方法 2001 年5 月- 2006 年12 月,收治52 例老年骨質疏松且移位嚴重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LPHP 治療25 例(LPHP 組),年齡59 ~ 76 歲。交通傷8 例,摔傷15 例,重物壓傷2 例。Neer 分型二部分骨折4 例,三部分骨折13 例,四部分骨折8 例。采用傳統(tǒng)鋼板交叉針治療27 例(傳統(tǒng)鋼板及交叉針組),年齡60 ~ 78 歲。交通傷6 例,摔傷18 例,重物壓傷3 例。Neer 分型二部分骨折5 例,三部分骨折l6 例,四部分骨折6 例。術后采用SPADI 量表評分比較兩組療效。 結果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骨折類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1 例切口感染,經處理后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兩組患者均于術后3、6 及12 個月定期獲隨訪。X 線片示傳統(tǒng)鋼板及交叉針組3 例于術后3 ~ 6 個月出現螺絲釘松動、滑脫;LPHP 組無。傳統(tǒng)鋼板及交叉針組3例骨折不愈合,余24 例均于術后4 ~ 7 個月獲骨性愈合;LPHP 組25 例均于術后3 ~ 6 個月獲骨性愈合。術后3、6 及12 個月行SPADI 量表評分,LPHP 組各時間點SPADI 評分均優(yōu)于傳統(tǒng)鋼板及交叉針組,且總體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LPHP 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較傳統(tǒng)鋼板及交叉針治療有固定確切、功能鍛煉早及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
【摘要】 目的 探討切開復位肱骨近端內固定鎖定系統(tǒng)(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椒ā?008年5月-2009年5月,對22例60歲以上肱骨近端新鮮移位骨折按Neer分型,二部分2例,三部分16例,四部分4例;采用肩前方入路切開復位PHILOS治療。 結果 22例患者獲12~18個月隨訪,平均14.6個月,采用Constant-Murley評分,優(yōu)8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優(yōu)良率81.4%?!〗Y論 切開復位PHILOS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療效肯定?!続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the 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 (PHILOS) plate in treating elder patients with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Methods From May 2008 to May 2009, we classified 22 cases of fresh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according to the Neer classification. All patients were older than 60 years. There were two cases of two-part fracture, 16 cases of three-part fracture and four cases of four-part fracture. The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HILOS plate was performed with the anterior deltopectoral approach. Results The 22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to 18 months with a mean period of 14.6 months. According to Constant-Murley Shoulder Score measurement, eight cases were graded as excellent, 10 good, three fair, and one poor with a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81.4%. Conclusion The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hilos plat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elder patients with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目的:回顧性研究人工肱骨頭置換治療復雜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肩關節(jié)的情況,以進一步提高療效。方法:對我院2004年至2007年2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肱骨頭置換術治療,術中修復關節(jié)囊和肩袖,術后隨訪5~38月,評價其肩關節(jié)功能。結果:采用半關節(jié)成形改良評分系統(tǒng)SSMH綜合評分,優(yōu):5例,良:17例,可:5例,優(yōu)良率:815%。肩關節(jié)活動:平均前屈上舉:96°,外旋:36°,內旋至L2水平。X片示假體無松動斷裂,位置良好。結論:對于復雜的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頭置換是有效治療手段,能夠最大限度恢復期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
目的評估老年性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術與保守治療的療效,以期為臨床上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 方法檢索中國知網(1979年1月-2014年4月)、萬方數據庫(1982年1月-2014年4月)、Medline(1946年1月-2014年4月)、PubMed(1966年1月-2014年4月)、Embase(1974年1月-2014年4月)、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05年1月-2014年4月)等數據庫中關于老年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療效比較的隨機對照研究(RCT),納入符合標準的文獻,提取相關數據輸入RevMan 5.2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5篇文獻共計226例患者被納入研究,Meta分析結果顯示,手術組與非手術組Constant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WMD=0.48分,95%CI(-4.39,5.35)分,P=0.85],后期肱骨頭缺血性壞死(ANV)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R=0.66,95%CI(0.37,1.16),P=0.15],骨折不愈合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R=0.56,95%CI(0.20,1.58),P=0.27],骨關節(jié)炎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R=0.35,95%CI(0.10,1.22),P=0.10];手術組再次手術治療的發(fā)生率高于非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R=3.52,95%CI(1.18,10.45),P=0.02]。 結論老年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在Constant評分,后期發(fā)生ANV、骨折不愈合及骨關節(jié)炎等方面手術組和非手術組結果無明顯差異,但手術治療后期再手術率高于非手術治療??紤]手術會增加患者的創(chuàng)傷以及經濟負擔,故建議對此類患者應采用保守治療方式為宜。
目的探討鎖定板治療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四部分骨折療效及預后。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月期間45例年齡>60歲,Neer三部分、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采用切開復位鎖定接骨板手術治療,術后隨訪根據肩關節(jié)簡單評分問卷和Constant-Mudey評分等對肩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估。 結果43例患者獲得門診隨訪,隨訪時間12~48個月,平均18個月?;颊呋紓菴onstant評分為(72.3±9.5)分,6例(14.0%)患者需翻修手術。影響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因素除了骨折類型外,還有再移位4例(9.3%)、不愈合3例(7.0%)、撞擊3例(7.0%)、肱骨頭壞死6例(14.0%)、螺釘進入肩關節(jié)5例(11.6%)。6例肱骨近端內側柱損傷患者中3例發(fā)生骨折再移位、2例骨折不愈合和2例螺釘進入關節(jié)腔,終末隨訪4例患者需翻修手術治療,占翻修患者的2/3。 結論雖然鎖定接骨板治療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四部分骨折療效肯定,但并發(fā)癥多,醫(yī)生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骨折分型以及醫(yī)生自身情況選擇治療方案。手術治療需注重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復位、螺釘及鋼板位置、螺釘長度、內側柱支撐及穩(wěn)定性,這是獲得良好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