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置入" 72條結果
  •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無保護左主干病變療效及安全性系統評

    目的 系統評價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與經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PCI)治療無保護左主干病變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計算機檢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2期)、PubMed、EMbase、CBM、CNKI、WanFang Data、VIP等數據庫,全面收集CABG與PCI比較治療無保護左主干病變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12年9月,并追溯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由兩位研究者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和評價質量后,采用RevMan 5.0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 納入4個RCT,共1 611例患者(CABG組:802例,PCI組:809例)。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PCI組相比,CABG組能顯著降低術后靶血管血運重建率[OR=0.45,95%CI(0.31,0.66),Plt;0.000 1],但在降低心肌梗死發(fā)生率[OR=1.28,95%CI(0.47,3.48),P=0.63]、病死率[OR=1.36,95%CI(0.80,2.34),P=0.26]及主要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OR=0.92,95%CI(0.66,1.28),P=0.61]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本系統評價結果提示,CABG在降低冠心病無保護左主干病變患者心梗發(fā)生率、病死率及主要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方面與PC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降低術后靶血管血運重建率方面,CABG療效優(yōu)于PCI。受納入研究質量和數量所限,上述結論仍需開展更多高質量的RCT加以驗證。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期間惡性腫瘤患者焦慮狀況調查研究

    目的 了解腫瘤患者留置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期間的焦慮狀況水平,為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提供依據。 方法 2012年2月-4月通過便利抽樣的方法,調查某三甲醫(yī)院腫瘤中心入住的200例留置PICC患者的焦慮情況,分析焦慮產生的相關因素。 結果 留置PICC住院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比中國常模人群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2,P<0.05)。影響置管患者焦慮的因素有婚姻情況、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經濟收入及醫(yī)療保險情況等。 結論 加強留置PICC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干預,可降低患者焦慮水平。

    發(fā)表時間:2016-08-26 02:0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術在高原地區(qū)腫瘤患者中的應用觀察

    目的 探討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術在高原地區(qū)腫瘤患者中的臨床應用,為西藏地區(qū)更好開展PICC技術提供依據。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8月-2012年4月113例腫瘤患者臨床資料。 結果 穿刺成功111例,失敗2例,成功率為98.2%。發(fā)生相關并發(fā)癥14例,發(fā)生率12.4%,其中導管異位6例(5.3%),導管相關性感染3例(2.7%),栓塞2例(1.8%),機械性靜脈炎2例(1.8%),導管部分脫出1例(0.8%)。 結論 PICC置管是一種置管成功率高,保留時間長,并發(fā)癥較少、可靠有效的靜脈治療新途徑,可在高原地區(qū)廣泛推廣應用。

    發(fā)表時間:2016-08-26 02:0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在危重患者中的常見并發(fā)癥及護理

    目的 探討神經外科危重患者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的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原因,同時總結并發(fā)癥有效預防措施及護理對策。 方法 納入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間行PICC的190例神經外科重癥住院患者,統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并開展針對性預防和護理。 結果 本組患者PICC置管后有75例發(fā)生不同類型并發(fā)癥,其中置管時并發(fā)癥17例,包括導管異位8例,送管困難6例,穿刺失敗3例,發(fā)生率為9%;導管留置期間并發(fā)癥58例,包括穿刺點滲血、滲液16例,意外拔管12例,靜脈炎10例,導管部分脫出9例,導管堵塞7例,導管相關性感染3例,導管相關性靜脈血栓1例,發(fā)生率為30.5%。根據其發(fā)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積極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并發(fā)癥得以治愈,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結論 規(guī)范護理流程,加強臨床培訓,熟悉和掌握PICC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護理措施,可提高PICC置管、使用的安全性。

    發(fā)表時間:2016-08-26 02:0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靜脈/動脈血液管理保護管路與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聯合應用

    目的 總結靜脈/動脈血液管理保護管路(VAMP)與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聯合應用于重癥患者的血液標本采集的方法及護理。 方法 對2011年8月-11月79例留置PICC的患者應用VAMP采集血標本的方法進行回顧總結。 結果 79例患者所取血液標本合格率達100%,未發(fā)生針刺傷,且采血時未斷開輸液接頭。 結論 PICC導管與VAMP配合應用可有效避免反復抽血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同時減少血樣采集時的感染、針刺傷和血液廢棄物,值得臨床推廣。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胸腹主動脈瘤Ⅳ型行外科及腔內微創(chuàng)術圍手術期護理

    【摘要】 目的 總結對胸腹主動脈瘤IV型行血管外科和腔內微創(chuàng)術治療患者的護理要點及經驗。 方法 2007年11月-2008年1月對收治的1例胸腹主動脈瘤IV型行血管外科和腔內微創(chuàng)術患者,術前做好心理護理,控制血壓,完善術前相關檢查等;術后做好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預防術后吻合口出血、支架移位、內漏、腸壞死、腎功能衰竭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各項護理工作?!〗Y果 患者無并發(fā)癥發(fā)生,痊愈出院,治療和護理效果滿意。 結論 圍手術期實施正確恰當的護理是保證手術和治療效果的關鍵。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PTCD聯合膽道支架置入術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39例臨床療效分析

    目的 探討經皮經肝穿刺膽道引流術(PTCD)聯合膽道支架置入術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的操作技巧及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期間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介入科對39例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施行了PTCD聯合膽道支架置入術,對其臨床資料和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39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為100%。穿刺左葉膽管11例,穿刺右葉膽管19例,左右膽管均行穿刺9例;單純外引流22例,內外引流17例;引流管保留7~14d后均成功行膽道支架置入術。 33例患者自覺癥狀有緩解?;颊咝g后14d時,其白蛋白、堿性磷酸酶、丙氨酸轉氨酶、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水平均較術前降低(P<0.05)。術后發(fā)生膽道感染3例(7.69%),發(fā)生急性胰腺炎4例(10.26%),發(fā)生支架脫落移位1例(2.56%),無膽汁性腹膜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本組32例患者獲訪,隨訪時間為8d~16.5個月,平均9.4個月。隨訪期間,27例患者死于腫瘤進展及多臟器功能衰竭;5例患者存活,無黃疸加重癥狀。結論 PTCD聯合膽道支架置入術是一種姑息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的有效方法,具有簡便、有效、安全、可重復性等優(yōu)點,但需注意其適應證的選擇和并發(fā)癥的預防。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超聲引導腔內治療聯合分流術治療布-加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目的 探討超聲引導下腔內治療聯合分流術治療布-加綜合征的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間在我院經多普勒超聲引導下行球囊擴張及內支架置入術治療136例布-加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球囊擴張,其中53例行下腔靜脈內支架置入,31例因肝靜脈閉塞,在介入治療術后1周再行分流術,對治療后的近期和遠期療效進行分析。結果 經腔內治療后,本組患者的下腔靜脈壓均明顯降低(P<0.01),下腔靜脈內徑、血流速度及右房壓均明顯增加(P<0.01)。13例患者出現輕度心功能不全,分流術后有3例出現胰腺炎,1例術后第10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下腔靜脈及分流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在介入治療術后第3天起腫大的肝脾開始縮小(以鎖骨中線與肋緣下交點至肝臟或脾臟遠端的距離計),腫大的肝臟縮小2~7cm(平均5.5cm),腫大的脾臟縮小3~8cm(平均5.8cm),術后腹水消失時間為3~60d(平均14d)。136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1個月至15年(平均3年),1例患者于2年后支架遠心端出現狹窄,1例患者1年后肝靜脈血栓形成,1例患者支架術后3年合并肝癌,1例患者1年后合并丙肝死亡,6例不孕癥患者1年后5例得子。所有患者術后下腔靜脈通暢,支架無移位,分流血管無血栓形成,門靜脈高壓癥狀明顯緩解。結論 超聲引導下腔內治療布-加綜合征簡便、安全,療效較好,對肝靜脈全部閉塞者需加行門體分流術。該方法為治療肝后段下腔靜脈狹窄或短段閉塞合并肝靜脈閉塞的布-加綜合征提供了一種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不同心肌保護方法在雙瓣膜置換術中對心肌的保護作用

    目的 探討雙瓣膜置換術中更有效的心肌保護措施?!》椒ā〖{入第三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2005年6~12月32例以主動脈瓣狹窄為主行二尖瓣和主動脈瓣雙瓣膜置換術(DVR)患者進行心肌保護研究,根據入院順序將患者分為4組,每組8例。順行性灌注組(順灌組):主動脈根部順行性灌注冷血心臟停搏液,完成二尖瓣置換術(MVR),再經左、右冠狀動脈開口,灌注冷血心臟停搏液,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術(AVR);逆行灌注組(逆灌組):經冠狀靜脈竇間斷逆行灌注冷血心臟停搏液,完成DVR;順灌+逆灌組:按順行性灌注方法先完成MVR,再采用逆行灌注方法完成AVR;心臟不停跳組:經冠狀靜脈竇持續(xù)逆行灌注體外循環(huán)機氧合血,心臟不停跳下完成DVR。觀察4組術后早期臨床療效;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檢測血清心肌肌鈣蛋白Ⅰ(cTnI),Hitachi715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乳酸釋放率,硫代巴比妥酸法檢測心肌線粒體丙二醛(MDA) 的含量變化?!〗Y果 32例患者無手術死亡,均痊愈出院。心臟不停跳組主動脈阻斷80 min時心肌乳酸釋放率,術后第1 d血清cTnI,CK-MB含量,縫閉右心房時心肌線粒體MDA的含量分別為13.59%±6.27%、(1.17±0.25) ng/ml、(56.43±16.50) U/L、(2.18±1.23) nmol/(ng.prot),均明顯低于逆灌組[33.49%±8.29%、(1.82±0.58)ng/ml、(78.31±21.27) U/L、(5.07±2.35) nmol/ (ng.prot),P<0.05] 和逆灌+順灌組[20.87%±7.22%、(1.49±0.23) ng/ml、(66.67±19.13) U/L、(4.34±1.73) nmol//(ng.prot),P<0.05];與順灌組 [18.83%±5.97%、(1.41±0.32) ng/ml、(63.21±37.52) U/L、(3.46±1.62) nmol/(ng.pro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Y論 在DVR中,以上4種心肌保護方法均有效,但心臟不停跳組和順灌組效果最好,應優(yōu)先選擇;順行性灌注+逆行灌注操作方便,不影響手術,逆行灌注時間短,也是一種有效的選擇。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5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及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顱外頸動脈硬化狹窄術后早期并發(fā)癥比較

    目的 比較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rotid stenting,CAS)治療顱外頸動脈硬化狹窄后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為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 方法 2005 年1 月-2007 年12 月,分別采用CEA(CEA 組,36 例)和CAS(CAS 組,27 例)治療63 例顱外頸動脈狹窄患者。男42 例,女21 例;年齡52 ~ 79 歲,平均67.5 歲。左側28 例,右側35 例。頸動脈狹窄度為60% ~ 95%,平均79%。主要臨床癥狀為中風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頭顱CT 檢查:24 例有陳舊性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22 例見多發(fā)性腔隙性CI,余17 例未見明顯異常。分析兩種術式治療后7 d 內腦部、心血管及局部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結果 術后7 d 內CEA 組3 例(8.3%)出現腦部并發(fā)癥,2 例(5.6%)出現心血管并發(fā)癥,5 例(13.9%)出現局部并發(fā)癥;CAS 組8 例(29.6%)出現腦部并發(fā)癥,1 例(3.7%)出現心血管并發(fā)癥,3 例(11.1%)出現局部并發(fā)癥;CAS 組患者腦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CE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55,P=0.028);但兩組心血管、局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對于顱外頸動脈硬化狹窄患者,CEA 是首選治療方式。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8頁 上一頁 1 2 3 ... 8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