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原位肝移植" 22條結果
  • 他克莫司撤藥誘發(fā)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應的病理學觀察與分析

    目的 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應動物模型,觀察大鼠肝移植術后他克莫司撤藥誘發(fā)受體急性排斥反應的肝臟動態(tài)病理學變化,為臨床肝移植術后他克莫司停藥或者用藥不規(guī)律所致急性排斥反應的預測和評估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通過Kamada二袖套法,建立雄性DA大鼠至Lewis大鼠的原位肝移植模型60例。受體大鼠術前1 d和術后7 d內飼喂治療劑量的他克莫司,之后半量遞減至停藥。分別于術后7、14、21及28 d處死部分受體大鼠,獲取肝組織標本,觀察受體大鼠肝臟大體和鏡下的動態(tài)病理學改變,并進行排斥活動指數評分,同時觀察受體大鼠的術后生存時間。結果 受體大鼠術后7 d內由于受他克莫司的保護,肝臟未出現典型的急性排斥反應表現,至術后14 d由于他克莫司的減量及撤出,迅速發(fā)生肝臟的急性排斥反應,術后14、21及28 d排斥活動指數評分分別為(3.7±0.9)分、(6.3±0.9)分和(8.1±0.7)分。受體術后生存時間為(20.85±0.71) d,中位生存期為21 d。結論 通過圍手術期短期飼喂治療劑量他克莫司并逐漸減量至撤藥誘發(fā)肝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應模型術后的急性排斥反應,動態(tài)觀察該實驗條件下排斥反應發(fā)生的時限和嚴重程度,對臨床肝移植術后類似情況下所發(fā)生的急性排斥反應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和嚴重程度評估價值。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4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肝移植術后急性肺損傷的觀察與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肝臟移植患者術后并發(fā)急性肺損傷(ALI)的危險因素,并探討其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對4例肝臟移植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門肺高壓癥、呼吸機長期使用、嚴重感染、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高凝狀態(tài)、液體超載、腎功能障礙等,是肝移植術后并發(fā)急性肺損傷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危險因素。結論肝移植術后易發(fā)生ALI,預防并減少相關危險因素的影響,對減少術后ALI及ARDS有重要意義。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3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Wilson’s病患者親體部分肝移植和全肝移植術后血清銅藍蛋白及尿銅水平的變化

    目的 總結Wilson’s病患者親體肝移植和全肝移植術后血清銅藍蛋白及尿銅水平的恢復情況。 方法 自2000年9月至2003年11月我院為2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術,均并發(fā)終末期肝硬變,其中3例發(fā)生急性肝功能衰竭。術前血清銅藍蛋白和尿銅水平分別為(124.8±22.8) mg/L和(1 524.8±328.6) μg/24h,其中行活體部分肝移植22例,全肝移植4例,親體肝移植供體術前血清銅藍蛋白水平為(230.4 ±29.6) mg/L,尿銅水平均<50 μg/24h。 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順利,全肝移植患者術后1、3、6及12個月血清銅藍蛋白和尿銅水平分別為(320.2±36.8) mg/L、(380.4±45.6) mg/L、(360.5±37.6) mg/L、(356.2±27.6) mg/L和(240.4±22.8) μg/24h、(86.5±10.6) μg/24h、(54.2±6.8) μg/24h及(46.8±3.4) μg/24h; 親體肝移植患者術后1、3、6及12個月血清銅藍蛋白和尿銅水平分別為(216.8 ±20.4) mg/L、(248.5±32.6) mg/L、(285.4±44.3) mg/L、(260.2±36.6) mg/L和(380.8±37.6) μg/24h、(150.6±24.5) μg/24h、(75.5±9.6) μg/24h及(60.3±5.8) μg/24h。 結論 全肝移植和親體肝移植是治療Wilson’s病的有效方法,不僅解決肝功能不全的問題,而且術后血清銅藍蛋白及尿銅水平均可恢復正常。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行肝移植的相關問題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豬原位肝移植術中體外靜脈轉流途徑的實驗研究

    目的探討豬原位肝移植手術中體外靜脈轉流的應用及不同轉流途徑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選擇50只健康家豬按體重接近原則配對分為供體組與受體組進行25例原位肝移植手術,受體組無肝期采用不同體外靜脈轉流途徑,其中A組(16只)經門靜脈插管,B組(9只)經脾靜脈插管。術中連續(xù)監(jiān)測A、B兩組動物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結果術后24 h,A組存活14只,B組9只全部存活。A組血流動力學在無肝期開始及結束時均出現明顯波動,平均動脈壓和中心靜脈壓下降,心率上升; B組在整個無肝期內血流動力學保持平穩(wěn),兩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結論豬原位肝移植術中應用體外靜脈轉流,有利于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而經脾靜脈插管轉流較經門靜脈插管轉流具有更大的優(yōu)越性。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凝血彈性圖應用于同種原位肝移植術中凝血功能的評價

    目的 應用凝血彈性圖(thrombelastograghy,TEG)監(jiān)測原位肝移植術中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導術中凝血功能的診斷及用藥。方法25例肝移植患者按原發(fā)疾病分成兩組,肝硬變組15例,肝癌組10例,接受原位肝移植術,無肝期體外靜脈靜脈轉流。兩組患者分別于術前、無肝期前(手術開始后120 min)、無肝期后30 min、新肝期前5 min和新肝期后5 min、15 min、30 min、60 min及120 min 9個時點,分別觀察硅燥土激活的全血TEG的參數改變,即反映第一塊纖維蛋白凝塊形成的時間(r), 血凝塊強度達到20 mm振幅的時間(K), 纖維蛋白和血凝塊加固速度(α),以及纖維蛋白凝塊最終強度(MA)。25例中有8例于新肝期后5 min同時觀察了肝素酶修正后的TEG的變化。結果肝硬變組TEG值4項參數的變化主要發(fā)生在無肝期和新肝早期,肝腫瘤組TEG值4項參數的變化均在新肝期后5 min、15 min、30 min及60 min。與術前值相比,兩組TEG值均表現為r與K延長,α與MA減小(P<0.05,P<0.01)。其中8例新肝期后5 min,有肝素酶與無肝素酶的全血TEG值差異亦有顯著性意義(P<0.01),后者的r和K明顯延長,α和MA明顯減??; 后者經靜脈注射魚精蛋白50~75 mg后,兩組TEG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原位肝移植術中的凝血紊亂主要發(fā)生在無肝期及新肝早期,肝素酶修正后的全血TEG可提示新肝期體內存在肝素化效應,需用魚精蛋白拮抗。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治療晚期肝泡狀棘球蚴?。ǜ?例報告)

    目的 探討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治療晚期肝泡狀棘球蚴病的適應證、手術操作及圍手術期處理要點。方法對2001年以來我院實施的5例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治療的無法切除的晚期肝泡狀棘球蚴(AHD)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5例術后移植肝功能恢復良好,無AHD復發(fā)。1例于術后1年死于肺部感染。結論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愈晚期AHD的唯一方法。采用有效的手術技術解決術中病肝切除困難,術前、術后規(guī)范使用抗AHD藥物,術后合理控制免疫抑制藥物劑量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脾皮下易位門體分流術在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應用

    目的探討脾皮下易位門體分流術在大鼠原位肝移植中的應用價值。方法Wistar 大鼠180只,供、受體各90只,供體體重略小于受體。受體鼠再隨機分為脾皮下易位門體分流術(STS)后原位肝移植(OLT)組(簡稱STS+OLT組)和原位肝移植組(簡稱OLT組)。根據受體無肝期時間,又將上述兩組分別分為A、B、C 3個亞組(無肝期分別為<25 min、35 min和45 min左右),每個亞組15只。在無肝期前、后不同時相收集血標本,測定其ALT、內毒素及pH值水平,并觀察兩組動物術后生存率。結果在STS+OLT組,術后第7 d各亞組動物的ALT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而OLT組動物ALT水平于術后第7 d時仍明顯增高(P<0.01),第30 d時才接近正常水平。STS+OLT組各亞組及OLT A組動物門靜脈血中的pH值及內毒素水平在無肝期前、后及再灌注30 min時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而OLT組的B組和C組動物門脈血中pH值及內毒素水平在無肝期后及再灌注30 min時較無肝期明顯增加(P<0.01)。OLT組動物術后各時間點生存率與STS+OLT組相比,除A組外,前者的B組和C組動物均明顯低于后者的B組和C組(P<0.01)。結論脾皮下易位門體分流術可有效地防止因無肝期延長而引起的肝損害及門脈血中的pH值及內毒素增高,并能明顯提高大鼠術后生存率。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5:1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臨床肝移植11例報道

    目的 探討肝移植治療終末期肝病的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分析原位肝移植7例及親體部分肝移植(LRLT)4例的臨床資料,其中肝炎肝硬變5例,肝豆狀核變性6例。對乙肝肝硬變者采用拉米呋啶加小劑量抗HBV-Ig治療。 結果 10例康復出院,1例死于MODS。4例LRLT全部存活。術后并發(fā)癥: 腹腔出血2例,ARDS 3例; 4例乙型肝炎肝硬變者術后HBV-DNA(-)。6例肝豆狀核變性,術后銅氧化酶均正常。結論 肝移植是終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療手段,活體供肝是解決我國供肝來源問題又一方向,外科技術是減少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的關鍵。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5:3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倉鼠到大鼠異種肝移植模型的改良

    倉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是研究異種肝移植的較好動物模型,因手術難度較大,限制了其使用。我們針對倉鼠自身的解剖特點,在大鼠同種原位肝移植技術基礎上作了多項改進,采用三袖套法進行了38例倉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手術成功率高達89.5%(34/38),無肝期10.8±3.0分鐘,簡化了手術操作,縮短了手術時間,大大提高手術成功率,為廣泛開展異種肝移植研究提供了簡易而又穩(wěn)定的動物模型。

    發(fā)表時間:2016-08-29 09:2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