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何磊" 5條結果
  • 經骶前入路軸向椎間融合術微創(chuàng)治療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應用進展

    目的 對經骶前入路軸向椎間融合術(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微創(chuàng)治療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特點、早期療效和臨床應用進展進行綜述。 方法 通過廣泛查閱近年來國內外有關AxiaLIF 微創(chuàng)治療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特點、早期療效和臨床應用的相關文獻,對其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結果 AxiaLIF 主要在美國和歐洲等西方國家率先應用,后引入中國,全球有近9 000 例手術經驗,與傳統(tǒng)椎間融合術相比椎體融合率高、住院時間短和醫(yī)源性并發(fā)癥少,臨床應用安全有效。 結論 AxiaLIF 是治療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種新的微創(chuàng)手段,術后遠期療效、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及其擴展應用有待深入研究。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鎖定鋼板微創(chuàng)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

    目的 總結應用鎖定鋼板微創(chuàng)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 方法 2005 年3 月-2010 年3 月,采用骨折閉合復位、小切口肌肉下插入股骨近端外側鎖定鋼板,以內固定支架方式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65 例。其中男30 例,女35 例;年齡65 ~ 92 歲,平均70.1 歲。順粗隆間骨折63 例,按Evans 分型:Ⅰ型 13 例,Ⅱ型16 例,Ⅲ型19 例,Ⅳ型15 例;逆粗隆間骨折2 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質疏松。傷后至手術時間3 ~ 10 d,平均5 d。 結果 所有骨折均手法閉合復位成功。手術時間平均60 min,術中失血量平均80 mL?;颊咔锌诰衿谟稀Pg后1 個月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 例,經溶栓抗凝治療后治愈。65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 ~ 24 個月,平均15 個月。2 例分別于術后9 個月和14 個月并發(fā)全身疾病死亡;余63 例骨折均于術后12 ~ 16 周獲骨性愈合。無內固定物脫出及斷裂、骨折移位、髖內翻、股骨頭壞死等與手術相關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存活患者術后1 年髖關節(jié)功能按Harris 評分,獲優(yōu)39 例,良17 例,可5例,差2 例,優(yōu)良率88.9%。 結論 鎖定鋼板微創(chuàng)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為骨折提供了足夠的穩(wěn)定性并能促進骨折愈合,可獲良好臨床療效。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腰椎極外側經腰大肌入路神經影像學研究

    目的根據腰椎極外側經腰大肌手術入路,利用MRI三維重建成像技術顯影腰大肌內腰叢,分析各椎間隙腰叢與工作通道的相對位置關系,評估該入路安全性。 方法以2012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71例腰椎退行性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行MRI三維快速穩(wěn)態(tài)采集成像序列多平面容積三維重建。測量軸位圖像中L1、2、L2、3、L3、4、L4、5間隙中點水平層面兩側腰叢前緣至椎間盤矢狀面中心點垂直線(簡稱椎間盤矢狀面中垂線)的距離。設定正、負值分別表示腰叢前緣位于椎間盤矢狀面中垂線的后、前方。 結果71例患者中,分別有42例(59.2%)、58例(81.7%)和70例(98.6%)在L2、3、L3、4和L4、5間隙其腰叢細小分支穿行于椎間盤矢狀面中垂線前方的腰大肌內,結合解剖結構分析提示其為生殖股神經。隨著椎間隙下移,腰叢和生殖股神經逐漸向椎間盤腹側移行。各椎間隙間腰叢前緣、生殖股神經前緣與椎間盤矢狀面中垂線的垂直距離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椎間盤矢狀面中垂線作為腰椎極外側經腰大肌入路穿刺路徑即建立工作通道的參考位置,在L1、2至L3、4間隙,腰叢位于其后方(生殖股神經除外,在L2、3和L3、4間隙位于其前方);L4、5間隙,腰叢移行至其前方。于L4、5間隙建立擴張工作通道,腰叢受牽拉損傷的風險較其他椎間隙高。

    發(fā)表時間:2016-11-14 11: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基于組合優(yōu)化的機器學習模型預測胃癌術后感染性并發(fā)癥的診斷性研究

    目的 探討組合優(yōu)化后的機器學習算法在預測胃癌術后感染性并發(fā)癥風險模型中的應用及與其他算法的準確性比較,尋找胃癌術后感染早期診斷的可靠生物標志物。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4月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420例胃癌患者的臨床數據資料,利用分層隨機化分組法劃分為訓練集和驗證集。采用單因素分析確定術后感染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利用訓練集構建6種常規(guī)的機器學習模型:linear regression、random forest、支持向量機、梯度反向傳播、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GBM)、XGBoost和一種組合優(yōu)化的適度貪心XGBoost(modified greedy algorithm-XGBoost,MGA-XGBoost)模型。利用驗證集通過準確率、精確率和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等評價指標對七種模型進行評估。結果 術后感染性并發(fā)癥與年齡、手術時間、糖尿病、手術切除范圍、聯合切除、分期、術前白蛋白、圍手術期輸血、術前預后營養(yǎng)指數、淋巴細胞絕對數與C-反應蛋白比值及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相關(P<0.05)。在7個機器學習模型中,MGA-XGBoost模型表現最好,在驗證集中的AUC為0.936、準確率為0.889、召回率為0.6、F1分數為0.682、精確率為0.79。模型內部結構中影響占比最高的是糖尿病。結論 本研究表明納入綜合性炎癥指標的MGA-XGBoost模型可用于預測胃癌患者術后感染性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胰膽管合流異常的臨床意義

    目的 探討膽總管下端、胰管匯合處解剖異常的臨床意義。方法對45例尸體的膽胰管匯合部進行大體解剖和顯微鏡下觀察,并結合臨床進行討論。結果正常膽總管下端是以(41.4±5.3)° 斜行插入十二指腸降部的后內側處,并受到該處十二指腸粘膜形成的橫皺襞保護。十二指腸乳頭周圍憩室可改變斜行插入關系; 正常主胰管是以(28.5±7.9)° 斜行插入膽總管,且是在十二指腸壁內段交匯,共同通道長0.5~1.5 cm,并有較明顯的擴張。結論主胰管與膽總管是以小角度匯合,一些不正常的解剖因素可改變這種斜行插入關系,可能是造成膽源性胰腺炎的原因。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