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醫(yī)院脊柱外科(天津,300211);

目的 探討腰椎峽部重建內固定器治療腰椎峽部不連的臨床應用可行性及價值,為其臨床應用奠定基礎。 方法 取健康山羊16 只,體重22.65 ~ 31.22 kg,建立L5 腰椎峽部不連動物模型。將動物隨機分為2 組,每組8 只,分別為單純植骨組(于峽部不連處單純植入自體髂骨0.8 ~ 1.1 g)和內固定植骨組(先安裝內固定器再于峽部不連處植入自體髂骨0.8 ~ 1.1 g)。于術后8 周處死動物行影像學、大體和組織學觀察。同時進行生物力學實驗:取自愿捐贈椎體標本5 個,來源于男4 例,女1 例;年齡35 ~ 51 歲。于L5 椎體左峽部橫斷,造成腰椎峽部不連模型。將微型位移傳感器置于峽部斷端,電子萬能試驗機模擬腰椎峽部重建內固定器施力方向,以2 mm/min 的速度勻速加載,用動態(tài)數(shù)據(jù)采集分析儀同步收集峽部斷端的形變值。全部加載直至標本發(fā)生骨破壞,觀察位移傳感器是否發(fā)生形變及腰椎峽部斷端處是否發(fā)生閉合。 結果 實驗動物均無因手術原因造成的神經損傷或死亡,術后麻醉清醒后即活動,無傷口感染發(fā)生。術后8 周腰椎雙斜位X 線片和大體觀察均顯示,內固定植骨組峽部融合率為100%,顯著高于單純植骨組的62.5%(P  lt; 0.05)。組織學觀察示,單純植骨組3 只峽部未融合動物腰椎峽部斷端骨小梁骨陷窩空虛,骨細胞消失;內固定植骨組峽部斷裂處骨小梁連接成網(wǎng)狀,小梁間為骨髓組織,骨小梁局部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鑲嵌樣”結構。椎體標本生物力學測試與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顯示,勻速加載過程中,當外載荷為40 N 時,位移傳感器發(fā)生形變,腰椎峽部斷端縫隙開始閉合;隨著外載荷進一步加大,傳感器位移呈線性上升趨勢;當外載荷為212 N時,位移傳感器不再發(fā)生形變,腰椎峽部斷端縫隙完全閉合,緊密接觸,開始呈現(xiàn)加壓效應。 結論 腰椎峽部重建內固定器具有明顯的穩(wěn)壓和加壓的雙重力學功效,且融合率高。

引用本文: 郝永宏,鄧樹才,趙合元,孫志明,李建江,周靜,王志彬,徐瑾,于順祿,王林森,王瑞林. 腰椎峽部重建內固定器的設計及應用實驗.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09, 23(4): 408-411. doi: 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