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近年来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本文分析了该计划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本文统计了2015年—2022年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方向获批立项的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以及同期华西临床医学院本科生参与神经病学领域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同时进行关联分析。调查发现,神经病学方向获批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数逐年增加,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脑血管病(31.82%)、颅内肿瘤(21.21%)、神经退行性疾病(15.15%)、癫痫(12.12%)等。同时本科生参与的神经病学方向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也逐年增加,论文主题也集中在上述方向:颅内肿瘤(32.61%)、脑血管病(23.91%)、癫痫(17.39%)、神经退行性疾病(10.87%)。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项目立项数与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科研论文数之间显著正相关。本调查提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引用本文: 郝南亚, 王浩, 周东.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作用—以神经病学为例. 癫痫杂志, 2024, 10(2): 152-154. doi: 10.7507/2096-0247.202401002 复制
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教育部在2012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1],决定在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通知发布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根据不同目标,支持的项目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根据项目的开展质量,分别遴选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不同级别,并给予2 000~50 000元不等的经费支持。
本文拟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为例,分析2015年以来,神经病学专业教师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情况,结合同期医学本科生参与神经病学专业方向科研论文产出的情况,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立项资料收集
本研究收集了2015年—2022年间四川大学教务处公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清单,筛选出由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主要包括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等)教师指导、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本科学生牵头负责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同时,分析各个项目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方向分类。
1.2 文献检索及分析
在CNKI和pubmed分别进行中英文文献检索,检索目标为:2015年—2022年间,由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学生参与发表的神经病学领域科研论文。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式设置为:作者单位=神经and作者单位=华西临床医学院,时间范围:2015.1.1—2022.12.31。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式设置为:[(neurology(Affiliation)) OR (Neurosurgery(Affiliation))] AND [west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Affiliation)] Filters: from 2015—2022。逐一分析检索结果,筛选出研究内容与神经病学相关且作者列表中有华西临床医学院本科学生的论文。
1.3 统计分析
统计每年度神经病学相关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数以及文章发表数量的情况,进一步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立项项目与发文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双侧P<0.05定义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在SPSS 22.0软件中完成。
2 研究结果
2.1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情况
统计发现,2015年-2022年间,四川大学共立项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 516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数量最多,共13 158项,占比84.80%,2018年度立项项目数最多,达到2 975项。8年间,华西临床医学院本科学生牵头申报并立项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2 233项,占四川大学项目总数的14.39%,其中创新训练项目共1 946项,占比87.15%,2018年华西临床医学院本科学生牵头项目最多,达到492项,占当年度学校立项总数的16.54%。每年度四川大学及华西临床医学院立项数量见表1。

通过对项目研究内容及项目指导教师进行筛选,我们发现,2015—2022年,神经病学领域立项项目总数为66项,占华西临床医学院项目总数的2.96%,所有项目均为创新训练计划,各年度资助情况见表1。项目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脑血管病21项(31.82%)、颅内肿瘤14项(21.21%)、神经退行性疾病10项(15.15%)、癫痫8项(12.12%)。
2.2 论文发表情况
根据检索式,我们在pubmed中共检索到124篇论文,逐一筛选后,共23篇论文符合要求,发文量最高为2022年,共8篇。在CNKI中共检索到中文论文38篇,经过筛选,其中23篇论文符合要求,发文量最高为2020及2021年,均为6篇。综合中英文论文,发文量最高为2022年,合计13篇,各年度论文发表情况见图1。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颅内肿瘤15篇(32.61%)、脑血管病11篇(23.91%)、癫痫8篇(17.39%)、神经退行性疾病5篇(10.87%)。

2.3 发文量与计划项目数的相关性分析
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本科生参与产出的科研论文数量,与立项的项目数呈正相关(r=0.8659,P=0.0095),且科研论文的主要研究领域与立项项目研究领域基本一致。
3 讨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以本科生为主体和核心,由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其主要步骤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设计、计划申报、项目立项、方案实施、项目进展及项目结题。与研究生相比,鼓励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注重“研究过程”对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而“研究成果”并非是训练计划的硬性要求。
本调查发现,临床医学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四川大学共设置有37个学院,而华西临床医学院学生牵头申报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占全校总立项数的14%以上。究其原因,首先,学校及学院为医学本科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华西临床医学院积极组织各专业教师,依托各临床科室、研究中心、实验室,组建本科生学术型社团,经过10余年的发展,现华西临床医学院大部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均是在各个学术型社团的组织下进行申报实施[2]。其次,学校及学院积极组织的本科生“三进”活动,为本科生构建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的文件精神[3],以学生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早期进入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开展服务、早期了解行业”教育,临床医学院大力推进本科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的“三进”活动,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为学生和教师搭建科研合作平台。第三,近年来,学校和学院积极推进本科生班主任及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落实,为每个本科生班级、每位本科学生都匹配了一位老师,负责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科研等各方面进行指导。这种“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对学生的科研兴趣的激发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均有积极作用[4]。2021 年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很难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目前本科生学习重心仍然在专业课程上,创新意识匮乏,缺少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的能力[5]。因此,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对于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尤为重要,是提高本科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调查发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数量与医学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呈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助于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一般来说,科研能力包括文献阅读、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实施、数据分析处理、报告及论文撰写等多个方面,而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上述各个方面科研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由此可见,通过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临床医学本科生各方面科研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既往调查发现,相较于未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参加了训练计划的同学,其在科研思路、查阅文献、科研设计、项目组织协调及实施等方面的得分均较高[6]。一般医学生论文发表率在3%左右[7],而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论文发表率一般在40%左右,有明显提升。除此之外,医学生的保研率一般在35%左右,而在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同学中,保研率能够达到60%,明显更高[8]。华西口腔医学院的调查显示,既往参与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科研活动的学生,考研时平均成绩高于未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9]。上述证据表明,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在计划开展过程中,学校和学院提供的政策指导及平台支持必不可少,本科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是核心,教师的全程指导对于计划的成功开展至关重要。对于学校及学院,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政策制定的导向,积极搭建多维度立体创新平台,建立课堂外的创新教育模式,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撑[10]。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好奇心和兴趣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关键内在动力[11],进入大学教育后,学生需要转变既往以书本内容和课堂授课为主的学习模式,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带着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而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提高创新能在动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需发挥关键指导作用,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为学生留出开放式的思考讨论空间,在课堂之外,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或者指导学生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有效提升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手段,未来可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在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计划的开展可有效提升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无利益冲突。
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教育部在2012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1],决定在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通知发布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根据不同目标,支持的项目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根据项目的开展质量,分别遴选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不同级别,并给予2 000~50 000元不等的经费支持。
本文拟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为例,分析2015年以来,神经病学专业教师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情况,结合同期医学本科生参与神经病学专业方向科研论文产出的情况,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立项资料收集
本研究收集了2015年—2022年间四川大学教务处公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清单,筛选出由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主要包括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等)教师指导、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本科学生牵头负责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同时,分析各个项目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方向分类。
1.2 文献检索及分析
在CNKI和pubmed分别进行中英文文献检索,检索目标为:2015年—2022年间,由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学生参与发表的神经病学领域科研论文。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式设置为:作者单位=神经and作者单位=华西临床医学院,时间范围:2015.1.1—2022.12.31。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式设置为:[(neurology(Affiliation)) OR (Neurosurgery(Affiliation))] AND [west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Affiliation)] Filters: from 2015—2022。逐一分析检索结果,筛选出研究内容与神经病学相关且作者列表中有华西临床医学院本科学生的论文。
1.3 统计分析
统计每年度神经病学相关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数以及文章发表数量的情况,进一步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立项项目与发文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双侧P<0.05定义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在SPSS 22.0软件中完成。
2 研究结果
2.1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情况
统计发现,2015年-2022年间,四川大学共立项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 516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数量最多,共13 158项,占比84.80%,2018年度立项项目数最多,达到2 975项。8年间,华西临床医学院本科学生牵头申报并立项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2 233项,占四川大学项目总数的14.39%,其中创新训练项目共1 946项,占比87.15%,2018年华西临床医学院本科学生牵头项目最多,达到492项,占当年度学校立项总数的16.54%。每年度四川大学及华西临床医学院立项数量见表1。

通过对项目研究内容及项目指导教师进行筛选,我们发现,2015—2022年,神经病学领域立项项目总数为66项,占华西临床医学院项目总数的2.96%,所有项目均为创新训练计划,各年度资助情况见表1。项目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脑血管病21项(31.82%)、颅内肿瘤14项(21.21%)、神经退行性疾病10项(15.15%)、癫痫8项(12.12%)。
2.2 论文发表情况
根据检索式,我们在pubmed中共检索到124篇论文,逐一筛选后,共23篇论文符合要求,发文量最高为2022年,共8篇。在CNKI中共检索到中文论文38篇,经过筛选,其中23篇论文符合要求,发文量最高为2020及2021年,均为6篇。综合中英文论文,发文量最高为2022年,合计13篇,各年度论文发表情况见图1。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颅内肿瘤15篇(32.61%)、脑血管病11篇(23.91%)、癫痫8篇(17.39%)、神经退行性疾病5篇(10.87%)。

2.3 发文量与计划项目数的相关性分析
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本科生参与产出的科研论文数量,与立项的项目数呈正相关(r=0.8659,P=0.0095),且科研论文的主要研究领域与立项项目研究领域基本一致。
3 讨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以本科生为主体和核心,由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其主要步骤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设计、计划申报、项目立项、方案实施、项目进展及项目结题。与研究生相比,鼓励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注重“研究过程”对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而“研究成果”并非是训练计划的硬性要求。
本调查发现,临床医学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四川大学共设置有37个学院,而华西临床医学院学生牵头申报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占全校总立项数的14%以上。究其原因,首先,学校及学院为医学本科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华西临床医学院积极组织各专业教师,依托各临床科室、研究中心、实验室,组建本科生学术型社团,经过10余年的发展,现华西临床医学院大部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均是在各个学术型社团的组织下进行申报实施[2]。其次,学校及学院积极组织的本科生“三进”活动,为本科生构建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的文件精神[3],以学生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早期进入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开展服务、早期了解行业”教育,临床医学院大力推进本科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的“三进”活动,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为学生和教师搭建科研合作平台。第三,近年来,学校和学院积极推进本科生班主任及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落实,为每个本科生班级、每位本科学生都匹配了一位老师,负责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科研等各方面进行指导。这种“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对学生的科研兴趣的激发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均有积极作用[4]。2021 年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很难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目前本科生学习重心仍然在专业课程上,创新意识匮乏,缺少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的能力[5]。因此,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对于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尤为重要,是提高本科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调查发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数量与医学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呈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助于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一般来说,科研能力包括文献阅读、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实施、数据分析处理、报告及论文撰写等多个方面,而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上述各个方面科研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由此可见,通过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临床医学本科生各方面科研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既往调查发现,相较于未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参加了训练计划的同学,其在科研思路、查阅文献、科研设计、项目组织协调及实施等方面的得分均较高[6]。一般医学生论文发表率在3%左右[7],而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论文发表率一般在40%左右,有明显提升。除此之外,医学生的保研率一般在35%左右,而在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同学中,保研率能够达到60%,明显更高[8]。华西口腔医学院的调查显示,既往参与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科研活动的学生,考研时平均成绩高于未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9]。上述证据表明,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在计划开展过程中,学校和学院提供的政策指导及平台支持必不可少,本科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是核心,教师的全程指导对于计划的成功开展至关重要。对于学校及学院,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政策制定的导向,积极搭建多维度立体创新平台,建立课堂外的创新教育模式,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撑[10]。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好奇心和兴趣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关键内在动力[11],进入大学教育后,学生需要转变既往以书本内容和课堂授课为主的学习模式,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带着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而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提高创新能在动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需发挥关键指导作用,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为学生留出开放式的思考讨论空间,在课堂之外,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或者指导学生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有效提升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手段,未来可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在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计划的开展可有效提升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