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罗冰星, 陶颖, 翁俊岭, 连代, 严俊涛, 李福明, 肖敦明, 杨毅, 陈英耀. 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3, 23(5): 549-554. doi: 10.7507/1672-2531.202302018 复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为“新冠”)疫情自2019年暴发以来,给各国的经济和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2022年12月4日,全球21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6.41亿例确诊病例和660万例确诊死亡病例[1];我国确诊34万例新冠患者,累计死亡病例5 235例[2]。药物治疗新冠是预防轻症患者转为重症,减少医疗挤兑的重要措施,也是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铺平道路,控制新冠病毒感染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目前围绕新冠预防与治疗功效的药物干预措施在持续研发与迭代过程中,但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物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涉及抗新冠药物的经济学研究证据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卫生经济学视角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对新冠药物经济学证据的系统评价,评价不同抗新冠药物的卫生经济学价值,以期为进一步优化新冠防控策略,促进临床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药物经济学研究,包括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CUA)、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最小成本分析。
1.1.2 研究对象
新冠患者和新冠密切接触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抗新冠药物干预,药物类型不限;对照组为标准治疗、支持治疗、安慰剂等。
1.1.4 结局指标
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获得的生命年(life year gained,LYG)、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ICER)、避免的入院数、避免的重症病例数、避免的死亡数等。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无法获取全文的研究;③ 新冠非药物干预措施、新冠疫苗接种的经济学评价;④ 结局指标仅汇报相关健康结局,或仅与疾病负担研究相关;⑤ 系统评价/Meta分析、书籍、信件、会议摘要等。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INAHTA、SinoMed、WanFang Data、CNKI数据库,搜集新冠药物干预措施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检索时限为2020年1月1日—2023年3月25日,其中INAHTA数据库文献作为灰色文献纳入。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效益、最小成本、经济学评价等;英文检索词包括:COVID 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SARS-CoV-2、cost-effectiveness、cost-utility、cost-benefit、cost-minimization、economic、pharmacoeconomics、remdesivir、paxlovid等。PubMed文献检索式见附件框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工作,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通过协商讨论或向第三位研究者询问达成一致。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文献基本特征(第一作者、研究的国家、年份等)、干预及对照措施、研究人群、研究角度、成本类型、经济学评价类型、模型框架、研究时限和结局指标。
1.4 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评价
2位研究人员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并交叉核对结果。根据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标准共识2022(consolidated 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 reporting standards 2022,CHEERS 2022)清单[4-6]对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进行评估。CHEERS 2022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其他相关信息7个维度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下完全符合计1分,部分符合的计0.5分,不符合的计0分,不适用记为“NA”。文献符合率(实际得分/调整后的总条目)越高,表示文献的报告质量越高。
1.5 统计分析
使用Excel 2016软件汇总归纳提取的资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和卫生经济性评价结果等进行定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获得相关文献8 158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2篇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附件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研究22篇,其中21篇研究[7-27]聚焦于对新冠患者使用抗新冠药物的经济性,还有1篇研究[28]涉及新冠患者和新冠密切接触者人群。抗新冠药物包括地塞米松、托珠单抗、REGEN-COV抗体、瑞德西韦、巴瑞替尼、莫奈匹韦、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法匹拉韦和他汀类药物。其中REGEN-COV抗体兼具治疗与预防双重功效,可用于新冠暴露后的预防和治疗。
从卫生体系角度进行分析的有11篇[7, 12, 15-16, 18, 20-23, 26-27],医保支付角度[9, 10, 13, 19]和支付方角度[8, 17, 24-25]各4篇,医疗机构角度1篇[11]以及未报告研究视角2篇[14, 28]。91%的研究使用的成本参数为直接医疗成本[7-9, 11-16, 18-28],其余的使用了直接医疗成本和间接成本[10, 17]。
在纳入的文献中,最常用的经济学评价方法是CUA(9/22)[7-9, 12-14, 19-21]和CEA(9/22)[11, 16, 18, 22-27],其次为CUA+CEA(4/22)[10, 15, 17, 28]。
就研究模型而言,纳入研究所使用的模型主要包括传染病模型[11, 21, 23, 26]、Markov模型[10, 12, 17-18, 20]、决策树模型[7, 8, 14-16, 19, 24, 27]、决策树-Markov模型[9, 13]。模型模拟周期主要为1个月[18, 27]、5个月[11, 24]、1年[7, 19]、一生[9-10, 12-13, 15, 17, 20]。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附件表1。
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评价结果见附件表2。纳入文献的总体符合率为42%~70%,8篇总体符合率大于60%。平均得分率最低的条目包括:“卫生经济学分析计划”、“货币、价格日期及转换”、“异质性分析”、“分布效应分析”、“患者或利益相关方参与研究的方法”、“研究参数”和“患者或利益相关方参与研究的影响”。
2.3 纳入研究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
纳入的抗新冠药物分为以下几类:① 免疫治疗药物:地塞米松、托珠单抗;② 中和抗体药物:REGEN-COV抗体;③ 小分子药物:瑞德西韦、巴瑞替尼、莫奈匹韦、奈玛特韦 /利托那韦、法匹拉韦;④ 其它:他汀类药物。纳入的所有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见表1。

2.3.1 免疫治疗
6项[7, 14, 16, 19-20, 22]关于地塞米松的经济学评价均显示地塞米松单独使用、地塞米松联合瑞德西韦、地塞米松联合托珠单抗治疗新冠住院患者都是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的治疗措施。1项[20]托珠单抗的研究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使用托珠单抗治疗新冠住院患者的ICER为40 663美元/QALY,具有成本-效果。
2.3.2 抗病毒治疗
2.3.2.1 中和抗体
REGEN-COV抗体[13, 20, 26, 28]。3项REGEN-COV抗体用于治疗新冠患者的经济学评价显示,REGEN-COV抗体用于治疗,尤其是治疗新冠中老年患者具有成本-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与标准治疗,REGEN-COV抗体的ICER为4 075美元/QALY,美国卫生体系的角度而言是一种具有成本-效果的治疗措施。另一项研究显示对40岁以上的新冠住院患者使用REGEN-COV抗体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成本-效果。
有研究结果发现,REGEN-COV抗体治疗50岁以上的感染者ICER为1 200美元/每避免1例重症;而对50岁以上的人群暴露后使用REGEN-COV抗体的ICER为19 500美元/每避免1例重症,REGEN-COV抗体用于暴露后预防的成本-效益较低。
2.3.2.2 小分子药物
① 瑞德西韦[7-8, 11-12, 15, 19-22, 25]。10项关于瑞德西韦的经济学评价研究中8项研究显示瑞德西韦具有成本-效果,2项显示瑞德西韦不具有成本-效果,可知瑞德西韦治疗新冠住院患者的经济学价值存在差异。② 巴瑞替尼[10, 17, 20]。3项研究表明巴瑞替尼单独或与瑞德西韦联合治疗新冠住院患者都具有成本-效益。相较于标准治疗,巴瑞替尼治疗新冠住院患者从医院角度具有绝对优势,巴瑞替尼联合瑞德西韦治疗的ICER为13 772美元/QALY,具有成本-效果。以瑞德西韦为参照,巴瑞替尼联合瑞德西韦治疗新冠住院患者从医院角度也具有绝对优势。③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23, 27]。1项研究显示与标准护理相比,针对所有新冠成年住院患者或针对基础疾病的成年住院患者ICER为8 878美元/每避免1例重症,只针对有症状的新冠老年住院患者的ICER为1 454美元/每避免1例重症,可见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具有成本-效果,且在有症状新冠老年住院患者的治疗中经济性更突出。另1项研究显示,当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效果超过44%时,与不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相比,治疗高风险的未接种疫苗的新冠患者具有绝对优势。④ 莫奈匹韦[9]。以最佳支持性治疗为参照,莫奈匹韦治疗新冠门诊患者则具有绝对经济学优势。⑤ 法匹拉韦[24]。相较于标准护理,在中度至重度新冠患者中使用法匹拉韦具有成本-效果,可使患者减少住院时间,提高生存率。
2.3.3 其它药物
他汀类药物[18]。与不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相比,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新冠住院患者的平均费用更低,健康效用值更高,他汀类药物显示出绝对优势。
3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地塞米松、托珠单抗、REGEN-COV抗体、巴瑞替尼、莫奈匹韦、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法匹拉韦、他汀类是具有经济性优势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虽然他汀类药物未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COVID-19治疗指南(第十版)》,但2021年一项系统评价表明,与非他汀类药物使用者相比,在诊断新冠后给予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或非ICU收治患者的死亡风险较低[29]。8项研究基于瑞德西韦能降低新冠住院患者死亡率或者对其死亡率无影响的假设,得出瑞德西韦具有成本-效益或绝对优势的结果。而显示瑞德西韦不具有成本效益的2项研究均假设瑞德西韦不能改善新冠住院患者的死亡率。由于瑞德西韦对死亡率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各项研究假设的死亡风险率等证据方面存在许多重要差异[7, 30],因此瑞德西韦的卫生经济性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更多设计严谨的长期临床试验来证明瑞德西韦能够改善新冠住院患者死亡率,为后续瑞德西韦药物经济学评价奠定基础。
本研究使用了CHEERS 2022评价了纳入经济学评价研究的报告质量,对经济学评价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卫生经济学分析计划,强调科研过程的透明度;关注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的方法和结果,以及研究对各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影响;重视解决公平性问题,探索和处理分布效应的方法[6]。而有6/11的纳入文献在CHEERS 2022发布之前发表,因此在部分条目报告较为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未来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卫生经济学评估应继续改进,注重强化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的报告,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报告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的经济学评价报告总体符合率为42%~70%。纳入的研究需注重强化成本识别、决策分析模型的选择以及参数设置等方法学内容;对各种不确定性来源进行全面分析,包括所有输入参数、假设的不确定性、选择贴现率和时间范围对不确定性等,以此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增强结果的外推性,更好地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抗新冠药物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发文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表明抗新冠药物的经济学评价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纳入的22篇文献以美国研究(50%)为主,且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中国对抗新冠药物的经济学研究较少。未来仍需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冠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为我国合理配置资源,预防传染性疾病流行提供依据。
综合国内外新冠诊疗指南,抗新冠药物可分为免疫治疗药物、中和抗体药物、小分子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COVID-19治疗指南(第十版)》中建议重度或危重症新冠患者可使用IL-6受体阻滞剂(托珠单抗)等免疫治疗药物。中和抗体药物临床应用集中在轻中重度患者治疗,并逐渐扩大至暴露前/后的预防。小分子药物抗病毒机制主要在于阻断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早期服用可以有效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31]。对高住院风险的非重症患者推荐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瑞德西韦、莫奈匹韦等小分子药物[32]。现有经济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分子药物,中和抗体治疗新冠的经济学价值有关研究较为缺乏。
本系统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只纳入了中、英文研究,可能会导致潜在的语言选择性偏倚。纳入研究以国外的新冠药物经济学评价为主,仅有1项针对中国的研究。且各项研究的视角、成本来源、效用来源、意愿支付阈值等存在较大差异,相关研究结论对我国的适用性有待验证。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显示对新冠患者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如地塞米松、托珠单抗)、中和抗体类药物(如REGEN-COV抗体),小分子药物(如巴瑞替尼、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莫奈匹韦、法匹拉韦)均具有成本-效果,关于瑞德西韦是否具有经济性,现有研究存在一定的争议。此外,目前中国关于新冠药物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较少,建议未来开展更多基于我国国情的新冠药物的经济学评价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为“新冠”)疫情自2019年暴发以来,给各国的经济和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2022年12月4日,全球21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6.41亿例确诊病例和660万例确诊死亡病例[1];我国确诊34万例新冠患者,累计死亡病例5 235例[2]。药物治疗新冠是预防轻症患者转为重症,减少医疗挤兑的重要措施,也是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铺平道路,控制新冠病毒感染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目前围绕新冠预防与治疗功效的药物干预措施在持续研发与迭代过程中,但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物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涉及抗新冠药物的经济学研究证据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卫生经济学视角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对新冠药物经济学证据的系统评价,评价不同抗新冠药物的卫生经济学价值,以期为进一步优化新冠防控策略,促进临床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药物经济学研究,包括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CUA)、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最小成本分析。
1.1.2 研究对象
新冠患者和新冠密切接触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抗新冠药物干预,药物类型不限;对照组为标准治疗、支持治疗、安慰剂等。
1.1.4 结局指标
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获得的生命年(life year gained,LYG)、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ICER)、避免的入院数、避免的重症病例数、避免的死亡数等。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无法获取全文的研究;③ 新冠非药物干预措施、新冠疫苗接种的经济学评价;④ 结局指标仅汇报相关健康结局,或仅与疾病负担研究相关;⑤ 系统评价/Meta分析、书籍、信件、会议摘要等。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INAHTA、SinoMed、WanFang Data、CNKI数据库,搜集新冠药物干预措施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检索时限为2020年1月1日—2023年3月25日,其中INAHTA数据库文献作为灰色文献纳入。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效益、最小成本、经济学评价等;英文检索词包括:COVID 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SARS-CoV-2、cost-effectiveness、cost-utility、cost-benefit、cost-minimization、economic、pharmacoeconomics、remdesivir、paxlovid等。PubMed文献检索式见附件框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工作,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通过协商讨论或向第三位研究者询问达成一致。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文献基本特征(第一作者、研究的国家、年份等)、干预及对照措施、研究人群、研究角度、成本类型、经济学评价类型、模型框架、研究时限和结局指标。
1.4 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评价
2位研究人员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并交叉核对结果。根据卫生经济学评价报告标准共识2022(consolidated 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 reporting standards 2022,CHEERS 2022)清单[4-6]对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进行评估。CHEERS 2022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其他相关信息7个维度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下完全符合计1分,部分符合的计0.5分,不符合的计0分,不适用记为“NA”。文献符合率(实际得分/调整后的总条目)越高,表示文献的报告质量越高。
1.5 统计分析
使用Excel 2016软件汇总归纳提取的资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和卫生经济性评价结果等进行定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获得相关文献8 158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2篇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附件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研究22篇,其中21篇研究[7-27]聚焦于对新冠患者使用抗新冠药物的经济性,还有1篇研究[28]涉及新冠患者和新冠密切接触者人群。抗新冠药物包括地塞米松、托珠单抗、REGEN-COV抗体、瑞德西韦、巴瑞替尼、莫奈匹韦、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法匹拉韦和他汀类药物。其中REGEN-COV抗体兼具治疗与预防双重功效,可用于新冠暴露后的预防和治疗。
从卫生体系角度进行分析的有11篇[7, 12, 15-16, 18, 20-23, 26-27],医保支付角度[9, 10, 13, 19]和支付方角度[8, 17, 24-25]各4篇,医疗机构角度1篇[11]以及未报告研究视角2篇[14, 28]。91%的研究使用的成本参数为直接医疗成本[7-9, 11-16, 18-28],其余的使用了直接医疗成本和间接成本[10, 17]。
在纳入的文献中,最常用的经济学评价方法是CUA(9/22)[7-9, 12-14, 19-21]和CEA(9/22)[11, 16, 18, 22-27],其次为CUA+CEA(4/22)[10, 15, 17, 28]。
就研究模型而言,纳入研究所使用的模型主要包括传染病模型[11, 21, 23, 26]、Markov模型[10, 12, 17-18, 20]、决策树模型[7, 8, 14-16, 19, 24, 27]、决策树-Markov模型[9, 13]。模型模拟周期主要为1个月[18, 27]、5个月[11, 24]、1年[7, 19]、一生[9-10, 12-13, 15, 17, 20]。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附件表1。
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评价结果见附件表2。纳入文献的总体符合率为42%~70%,8篇总体符合率大于60%。平均得分率最低的条目包括:“卫生经济学分析计划”、“货币、价格日期及转换”、“异质性分析”、“分布效应分析”、“患者或利益相关方参与研究的方法”、“研究参数”和“患者或利益相关方参与研究的影响”。
2.3 纳入研究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
纳入的抗新冠药物分为以下几类:① 免疫治疗药物:地塞米松、托珠单抗;② 中和抗体药物:REGEN-COV抗体;③ 小分子药物:瑞德西韦、巴瑞替尼、莫奈匹韦、奈玛特韦 /利托那韦、法匹拉韦;④ 其它:他汀类药物。纳入的所有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见表1。

2.3.1 免疫治疗
6项[7, 14, 16, 19-20, 22]关于地塞米松的经济学评价均显示地塞米松单独使用、地塞米松联合瑞德西韦、地塞米松联合托珠单抗治疗新冠住院患者都是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的治疗措施。1项[20]托珠单抗的研究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使用托珠单抗治疗新冠住院患者的ICER为40 663美元/QALY,具有成本-效果。
2.3.2 抗病毒治疗
2.3.2.1 中和抗体
REGEN-COV抗体[13, 20, 26, 28]。3项REGEN-COV抗体用于治疗新冠患者的经济学评价显示,REGEN-COV抗体用于治疗,尤其是治疗新冠中老年患者具有成本-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与标准治疗,REGEN-COV抗体的ICER为4 075美元/QALY,美国卫生体系的角度而言是一种具有成本-效果的治疗措施。另一项研究显示对40岁以上的新冠住院患者使用REGEN-COV抗体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成本-效果。
有研究结果发现,REGEN-COV抗体治疗50岁以上的感染者ICER为1 200美元/每避免1例重症;而对50岁以上的人群暴露后使用REGEN-COV抗体的ICER为19 500美元/每避免1例重症,REGEN-COV抗体用于暴露后预防的成本-效益较低。
2.3.2.2 小分子药物
① 瑞德西韦[7-8, 11-12, 15, 19-22, 25]。10项关于瑞德西韦的经济学评价研究中8项研究显示瑞德西韦具有成本-效果,2项显示瑞德西韦不具有成本-效果,可知瑞德西韦治疗新冠住院患者的经济学价值存在差异。② 巴瑞替尼[10, 17, 20]。3项研究表明巴瑞替尼单独或与瑞德西韦联合治疗新冠住院患者都具有成本-效益。相较于标准治疗,巴瑞替尼治疗新冠住院患者从医院角度具有绝对优势,巴瑞替尼联合瑞德西韦治疗的ICER为13 772美元/QALY,具有成本-效果。以瑞德西韦为参照,巴瑞替尼联合瑞德西韦治疗新冠住院患者从医院角度也具有绝对优势。③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23, 27]。1项研究显示与标准护理相比,针对所有新冠成年住院患者或针对基础疾病的成年住院患者ICER为8 878美元/每避免1例重症,只针对有症状的新冠老年住院患者的ICER为1 454美元/每避免1例重症,可见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具有成本-效果,且在有症状新冠老年住院患者的治疗中经济性更突出。另1项研究显示,当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治疗效果超过44%时,与不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相比,治疗高风险的未接种疫苗的新冠患者具有绝对优势。④ 莫奈匹韦[9]。以最佳支持性治疗为参照,莫奈匹韦治疗新冠门诊患者则具有绝对经济学优势。⑤ 法匹拉韦[24]。相较于标准护理,在中度至重度新冠患者中使用法匹拉韦具有成本-效果,可使患者减少住院时间,提高生存率。
2.3.3 其它药物
他汀类药物[18]。与不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相比,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新冠住院患者的平均费用更低,健康效用值更高,他汀类药物显示出绝对优势。
3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地塞米松、托珠单抗、REGEN-COV抗体、巴瑞替尼、莫奈匹韦、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法匹拉韦、他汀类是具有经济性优势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虽然他汀类药物未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COVID-19治疗指南(第十版)》,但2021年一项系统评价表明,与非他汀类药物使用者相比,在诊断新冠后给予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或非ICU收治患者的死亡风险较低[29]。8项研究基于瑞德西韦能降低新冠住院患者死亡率或者对其死亡率无影响的假设,得出瑞德西韦具有成本-效益或绝对优势的结果。而显示瑞德西韦不具有成本效益的2项研究均假设瑞德西韦不能改善新冠住院患者的死亡率。由于瑞德西韦对死亡率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各项研究假设的死亡风险率等证据方面存在许多重要差异[7, 30],因此瑞德西韦的卫生经济性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更多设计严谨的长期临床试验来证明瑞德西韦能够改善新冠住院患者死亡率,为后续瑞德西韦药物经济学评价奠定基础。
本研究使用了CHEERS 2022评价了纳入经济学评价研究的报告质量,对经济学评价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卫生经济学分析计划,强调科研过程的透明度;关注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的方法和结果,以及研究对各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影响;重视解决公平性问题,探索和处理分布效应的方法[6]。而有6/11的纳入文献在CHEERS 2022发布之前发表,因此在部分条目报告较为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未来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卫生经济学评估应继续改进,注重强化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的报告,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报告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药物的经济学评价报告总体符合率为42%~70%。纳入的研究需注重强化成本识别、决策分析模型的选择以及参数设置等方法学内容;对各种不确定性来源进行全面分析,包括所有输入参数、假设的不确定性、选择贴现率和时间范围对不确定性等,以此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增强结果的外推性,更好地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抗新冠药物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发文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表明抗新冠药物的经济学评价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纳入的22篇文献以美国研究(50%)为主,且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中国对抗新冠药物的经济学研究较少。未来仍需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冠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为我国合理配置资源,预防传染性疾病流行提供依据。
综合国内外新冠诊疗指南,抗新冠药物可分为免疫治疗药物、中和抗体药物、小分子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COVID-19治疗指南(第十版)》中建议重度或危重症新冠患者可使用IL-6受体阻滞剂(托珠单抗)等免疫治疗药物。中和抗体药物临床应用集中在轻中重度患者治疗,并逐渐扩大至暴露前/后的预防。小分子药物抗病毒机制主要在于阻断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早期服用可以有效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31]。对高住院风险的非重症患者推荐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瑞德西韦、莫奈匹韦等小分子药物[32]。现有经济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分子药物,中和抗体治疗新冠的经济学价值有关研究较为缺乏。
本系统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只纳入了中、英文研究,可能会导致潜在的语言选择性偏倚。纳入研究以国外的新冠药物经济学评价为主,仅有1项针对中国的研究。且各项研究的视角、成本来源、效用来源、意愿支付阈值等存在较大差异,相关研究结论对我国的适用性有待验证。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显示对新冠患者使用免疫治疗药物(如地塞米松、托珠单抗)、中和抗体类药物(如REGEN-COV抗体),小分子药物(如巴瑞替尼、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莫奈匹韦、法匹拉韦)均具有成本-效果,关于瑞德西韦是否具有经济性,现有研究存在一定的争议。此外,目前中国关于新冠药物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较少,建议未来开展更多基于我国国情的新冠药物的经济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