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张鹏, 王旭阳, 黄东昕, 罗欢欢, 景光旭, 孙红玉, 汤礼军. 早期腹腔穿刺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3, 23(3): 292-297. doi: 10.7507/1672-2531.202212044 复制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急性胰腺炎中最严重的类型,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可达20%~40%[1]。急性胰腺炎相关腹腔积液(pancreatitis-associated ascitic fluid,PAAF)是SAP早期常见并发症,通常为无菌且有自限性,以往认为无需积极处理,待其自行吸收[2-4]。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PAAF与SAP严重程度、患者预后及死亡高度相关,也与循环、呼吸系统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5-7]。
PAAF中含有大量炎症介质及毒性物质可能加剧胰腺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参与SAP相关多器官损伤[8]。部分国内外研究发现,早期行腹腔穿刺引流(abdominal paracentesis drainage,APD)积极清除PAAF有助于减轻SAP,降低全身炎症水平及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9-11]。但也有学者担心,APD作为一项侵入性操作,可能引起逆行感染,增加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2]。尤其在SAP后期阶段,患者还遭受肠黏膜屏障受损、细菌移位的打击,进而可发生胰腺感染性坏死,导致脓毒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继发死亡的主要原因[3]。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早期APD治疗S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队列研究(前瞻性或回顾性)。
1.1.2 研究对象
SAP患者,其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亚特兰大修订版关于急性胰腺炎疾病诊断及分类标准的国际共识[3]。
1.1.3 干预措施
干预组在SAP患者发病4周内,根据PAAF蓄积位置行APD,穿刺引流指征为腹腔积液≥50 mL且有安全、可行的操作路径;对照组在发病4周内予以保守治疗。
1.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死亡率;次要结局指标: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进阶治疗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感染并发症、肺炎、菌血症、脓毒血症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无明确APD治疗时间或行APD时间超过发病4周;② 研究对象为儿童及妊娠期SAP患者;③ 无法获取全文;④ 每组病例数小于20例的研究;⑤ 重复发表的文献仅选取数据最全最新的部分。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VIP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10日,搜集APD治疗SAP的相关文献。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英文检索词包括:abdominal paracentesis drainage、early 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等;中文检索词包括:早期腹腔穿刺引流、早期经皮穿刺置管引流、重症急性胰腺炎等。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相互讨论达成共识或与经验丰富的第三方讨论解决,缺乏的资料尽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研究作者、国家地区、发表年份、研究类型、分组情况、年龄、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ARDS等结局指标。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纳入RCT的偏倚风险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价纳入队列研究的偏倚风险。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结局指标的具体数据均来源于原始文献,部分数据如无法直接获取可通过原文换算。若研究中住院时间用中位数与四分位间距表示,为便于进行Meta分析,则通过McGrath等[13]开发的网页工具,并应用Box-Cox方法将数据转换为均值与标准差。采用Q 检验和I2 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如若同一指标的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作为合并效应量,二分类变量的效应值指标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CI计算。若P≥0.10、I2≤50%,表示研究间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I2>50%或P<0.10,表示研究间异质性较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情况采用亚组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估合并结果的稳定性。当纳入研究≥10篇,使用Stata 17.0进行Begg’s和Egger’s检验用于评估潜在发表偏倚。若存在发表偏倚则运用非参数剪补法评价偏倚对合并效应值的影响。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步检索共获得1 094篇相关文献;其中PubMed(n=1094)、Cochrane Library(n=132)、Web of Science(n=204)、CNKI(n=98)、VIP(n=80)、WanFang Data(n=472)。阅读题目和摘要初筛出492篇,阅读全文复筛出51篇,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其中5篇为RCT,13篇为队列研究(2篇前瞻性、11篇回顾性)。共纳入2 685例SAP患者,APD组1 455例,对照组1 230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5个RCT中,报告了具体随机方法的研究共4个[15, 21, 23, 27],随机方法不清楚的研究1个[19];报告了双盲的研究1个[15];盲法不清楚的研究4个[19, 21, 23, 27];所有研究均分配隐藏不清楚;所有研究均无失访;所有研究均未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所有研究其他偏倚来源不清楚。
所有队列研究均在暴露组代表性、非暴露组代表性、暴露因素确定方法、确定结局指标、评价是否充分、随访是否充分方面得分为1分;基于设计所得队列的可比性方面8个[9-11, 16-18, 22, 28]研究得分为2分,3个[14, 25-26]研究得分为1分,2个[20, 24]研究得分为0分;随访完整性方面4个[10-11, 16-17]研究得分为1分,9个[9, 14, 18, 20, 22, 24-26, 28]研究得分为0分。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有效性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APD可降低SAP患者死亡率[OR=0.49,95%CI(0.35,0.69),P<0.01]、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OR=0.56,95%CI(0.45,0.71),P<0.01]、ARDS发生率[OR=0.54,95%CI(0.41,0.71),P<0.01]、进阶治疗率[OR=0.54,95%CI(0.42,0.69),P<0.01],缩短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MD=−2.07,95%CI(−2.60,−1.55),P<0.01],同时也能缩短住院时间[MD=−5.65,95%CI(−8.96,−2.34),P<0.01]及ICU入住时间[MD=−1.32,95%CI(−2.28,−0.36),P<0.01],降低住院总费用[SMD=−1.10,95%CI(−1.56,−0.64),P<0.01]。Meta分析结果汇总见表2。

2.3.2 安全性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APD可降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OR=0.72,95%CI(0.57,0.92),P<0.01],在肺炎[OR=0.69,95%CI(0.44,1.07),P=0.10]、菌血症[OR=0.92,95%CI(0.67,1.26),P=0.60]、脓毒血症[OR=0.78,95%CI(0.53,1.16),P=0.22]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亚组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结局指标中,住院总费用、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异质性较大,根据研究类型、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均未发现其异质性来源。
按不同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住院总费用结果显示:在RCT[SMD=−0.67,95%CI(−0.88,−0.47),P<0.01]和队列研究[SMD=−1.25,95%CI(−1.90,−0.60),P<0.01]中均表现出APD与住院总费用减少有关。ICU入住时间结果显示:在队列研究中,APD组与非APD组ICU入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13,95%CI(−3.02,0.76),P=0.24];而在RCT中,APD与ICU入住时间缩短有关[MD=−1.38,95%CI(−1.86,−0.90),P<0.01]。住院时间结果显示:在RCT[MD=−8.07,95%CI(−16.07,−0.08),P=0.048]和队列研究[MD=−4.12,95%CI(−7.77,−0.47),P=0.03]中均表现出APD与住院时间缩短有关。此外,对于年轻(≤50岁)SAP患者,APD与住院时间缩短有关[MD=−7.28,95%CI(−12.43,−2.13),P<0.01];对于年老(>50岁)SAP患者,APD组与非APD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4.09,95%CI(−8.92,0.73)]。
2.5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次剔除单个研究的方法,对I2>50%的Meta合并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总费用中,均无单一研究对合并结果的稳定性产生很大影响。
2.6 发表偏倚
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纳入文献≥10篇,Begg’s检验和Egger’s检验结果显示:死亡率(t=−3.30,P<0.01)可能存在发表偏倚,遂采用非参数剪补法评估发表偏倚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剪补前后合并效应值分别为0.47[95%CI(0.33,0.65)]和0.51[95%CI(0.358,0.722)],剪补前后结果差异较小,提示发表偏倚对死亡率的影响较小。而以上其他结局指标的检验结果提示,这些指标均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
3 讨论
APD主要在穿刺部位、目的及时机等方面的不同区别于传统的PCD。腹膜后PCD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SAP升阶梯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发病4周后进行,主要清除腹膜后区域的胰周感染性积液及坏死,在胰腺炎后期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APD能够在发病4周内进行,在有安全可行的穿刺路径的情况下,经腹膜前行穿刺置管引流,旨在积极清除蓄积于下腹腔、左右结肠旁沟及盆腔的游离PAAF,可作为升阶梯治疗策略的早期补充方案。有临床研究报道称,早期APD可明显改善SAP患者预后,具体表现为缓解SA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降低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10-11],还能减轻胰腺炎相关肺[18]及肾[29]损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估早期AP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令人信服的证据。
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保守治疗相比,早期APD可降低SAP患者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ARDS发生率,减少进阶治疗率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总费用,而在肺炎、脓毒血症及菌血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以往Meta分析[30]相比,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限定为SAP患者,降低因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所致的临床异质性,增强了评价效能;并且纳入了最新临床研究,对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ARDS发生率、进阶治疗率及ICU入住时间等重要结局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这使本研究更据说服力与可信度。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① 纳入文献主要来自国内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选择偏倚,影响结论的外推性;② 患者对于有创性治疗有知情权,且临床医生也能通过观察患者腹部引流管留置来区分两组患者,因此RCT很难严格实施双盲,可能会产生实施或测量偏倚;③ 由于苏江林等[24]研究中未报道两组患者年龄情况,因此未对SAP患者ICU入住时间、住院总费用进行亚组分析,无法进一步探讨年龄的影响;④ 死亡率这一结局指标可能存在发表偏倚,虽然剪补法结果提示发表偏倚对其合并效应值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但仍不能排除存在该指标过度评价的可能。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证据表明,早期APD治疗SAP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降低后期进阶治疗率,缩短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并且不会增加肺炎、脓毒血症等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急性胰腺炎中最严重的类型,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可达20%~40%[1]。急性胰腺炎相关腹腔积液(pancreatitis-associated ascitic fluid,PAAF)是SAP早期常见并发症,通常为无菌且有自限性,以往认为无需积极处理,待其自行吸收[2-4]。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PAAF与SAP严重程度、患者预后及死亡高度相关,也与循环、呼吸系统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5-7]。
PAAF中含有大量炎症介质及毒性物质可能加剧胰腺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参与SAP相关多器官损伤[8]。部分国内外研究发现,早期行腹腔穿刺引流(abdominal paracentesis drainage,APD)积极清除PAAF有助于减轻SAP,降低全身炎症水平及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9-11]。但也有学者担心,APD作为一项侵入性操作,可能引起逆行感染,增加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2]。尤其在SAP后期阶段,患者还遭受肠黏膜屏障受损、细菌移位的打击,进而可发生胰腺感染性坏死,导致脓毒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继发死亡的主要原因[3]。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早期APD治疗S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队列研究(前瞻性或回顾性)。
1.1.2 研究对象
SAP患者,其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亚特兰大修订版关于急性胰腺炎疾病诊断及分类标准的国际共识[3]。
1.1.3 干预措施
干预组在SAP患者发病4周内,根据PAAF蓄积位置行APD,穿刺引流指征为腹腔积液≥50 mL且有安全、可行的操作路径;对照组在发病4周内予以保守治疗。
1.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死亡率;次要结局指标: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进阶治疗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感染并发症、肺炎、菌血症、脓毒血症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无明确APD治疗时间或行APD时间超过发病4周;② 研究对象为儿童及妊娠期SAP患者;③ 无法获取全文;④ 每组病例数小于20例的研究;⑤ 重复发表的文献仅选取数据最全最新的部分。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VIP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10日,搜集APD治疗SAP的相关文献。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英文检索词包括:abdominal paracentesis drainage、early 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等;中文检索词包括:早期腹腔穿刺引流、早期经皮穿刺置管引流、重症急性胰腺炎等。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相互讨论达成共识或与经验丰富的第三方讨论解决,缺乏的资料尽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研究作者、国家地区、发表年份、研究类型、分组情况、年龄、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ARDS等结局指标。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纳入RCT的偏倚风险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价纳入队列研究的偏倚风险。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结局指标的具体数据均来源于原始文献,部分数据如无法直接获取可通过原文换算。若研究中住院时间用中位数与四分位间距表示,为便于进行Meta分析,则通过McGrath等[13]开发的网页工具,并应用Box-Cox方法将数据转换为均值与标准差。采用Q 检验和I2 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如若同一指标的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作为合并效应量,二分类变量的效应值指标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CI计算。若P≥0.10、I2≤50%,表示研究间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I2>50%或P<0.10,表示研究间异质性较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情况采用亚组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估合并结果的稳定性。当纳入研究≥10篇,使用Stata 17.0进行Begg’s和Egger’s检验用于评估潜在发表偏倚。若存在发表偏倚则运用非参数剪补法评价偏倚对合并效应值的影响。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步检索共获得1 094篇相关文献;其中PubMed(n=1094)、Cochrane Library(n=132)、Web of Science(n=204)、CNKI(n=98)、VIP(n=80)、WanFang Data(n=472)。阅读题目和摘要初筛出492篇,阅读全文复筛出51篇,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其中5篇为RCT,13篇为队列研究(2篇前瞻性、11篇回顾性)。共纳入2 685例SAP患者,APD组1 455例,对照组1 230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5个RCT中,报告了具体随机方法的研究共4个[15, 21, 23, 27],随机方法不清楚的研究1个[19];报告了双盲的研究1个[15];盲法不清楚的研究4个[19, 21, 23, 27];所有研究均分配隐藏不清楚;所有研究均无失访;所有研究均未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所有研究其他偏倚来源不清楚。
所有队列研究均在暴露组代表性、非暴露组代表性、暴露因素确定方法、确定结局指标、评价是否充分、随访是否充分方面得分为1分;基于设计所得队列的可比性方面8个[9-11, 16-18, 22, 28]研究得分为2分,3个[14, 25-26]研究得分为1分,2个[20, 24]研究得分为0分;随访完整性方面4个[10-11, 16-17]研究得分为1分,9个[9, 14, 18, 20, 22, 24-26, 28]研究得分为0分。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有效性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APD可降低SAP患者死亡率[OR=0.49,95%CI(0.35,0.69),P<0.01]、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OR=0.56,95%CI(0.45,0.71),P<0.01]、ARDS发生率[OR=0.54,95%CI(0.41,0.71),P<0.01]、进阶治疗率[OR=0.54,95%CI(0.42,0.69),P<0.01],缩短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MD=−2.07,95%CI(−2.60,−1.55),P<0.01],同时也能缩短住院时间[MD=−5.65,95%CI(−8.96,−2.34),P<0.01]及ICU入住时间[MD=−1.32,95%CI(−2.28,−0.36),P<0.01],降低住院总费用[SMD=−1.10,95%CI(−1.56,−0.64),P<0.01]。Meta分析结果汇总见表2。

2.3.2 安全性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APD可降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OR=0.72,95%CI(0.57,0.92),P<0.01],在肺炎[OR=0.69,95%CI(0.44,1.07),P=0.10]、菌血症[OR=0.92,95%CI(0.67,1.26),P=0.60]、脓毒血症[OR=0.78,95%CI(0.53,1.16),P=0.22]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亚组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结局指标中,住院总费用、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异质性较大,根据研究类型、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均未发现其异质性来源。
按不同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住院总费用结果显示:在RCT[SMD=−0.67,95%CI(−0.88,−0.47),P<0.01]和队列研究[SMD=−1.25,95%CI(−1.90,−0.60),P<0.01]中均表现出APD与住院总费用减少有关。ICU入住时间结果显示:在队列研究中,APD组与非APD组ICU入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13,95%CI(−3.02,0.76),P=0.24];而在RCT中,APD与ICU入住时间缩短有关[MD=−1.38,95%CI(−1.86,−0.90),P<0.01]。住院时间结果显示:在RCT[MD=−8.07,95%CI(−16.07,−0.08),P=0.048]和队列研究[MD=−4.12,95%CI(−7.77,−0.47),P=0.03]中均表现出APD与住院时间缩短有关。此外,对于年轻(≤50岁)SAP患者,APD与住院时间缩短有关[MD=−7.28,95%CI(−12.43,−2.13),P<0.01];对于年老(>50岁)SAP患者,APD组与非APD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4.09,95%CI(−8.92,0.73)]。
2.5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次剔除单个研究的方法,对I2>50%的Meta合并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总费用中,均无单一研究对合并结果的稳定性产生很大影响。
2.6 发表偏倚
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纳入文献≥10篇,Begg’s检验和Egger’s检验结果显示:死亡率(t=−3.30,P<0.01)可能存在发表偏倚,遂采用非参数剪补法评估发表偏倚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剪补前后合并效应值分别为0.47[95%CI(0.33,0.65)]和0.51[95%CI(0.358,0.722)],剪补前后结果差异较小,提示发表偏倚对死亡率的影响较小。而以上其他结局指标的检验结果提示,这些指标均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
3 讨论
APD主要在穿刺部位、目的及时机等方面的不同区别于传统的PCD。腹膜后PCD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SAP升阶梯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发病4周后进行,主要清除腹膜后区域的胰周感染性积液及坏死,在胰腺炎后期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APD能够在发病4周内进行,在有安全可行的穿刺路径的情况下,经腹膜前行穿刺置管引流,旨在积极清除蓄积于下腹腔、左右结肠旁沟及盆腔的游离PAAF,可作为升阶梯治疗策略的早期补充方案。有临床研究报道称,早期APD可明显改善SAP患者预后,具体表现为缓解SA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降低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10-11],还能减轻胰腺炎相关肺[18]及肾[29]损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估早期AP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令人信服的证据。
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保守治疗相比,早期APD可降低SAP患者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ARDS发生率,减少进阶治疗率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总费用,而在肺炎、脓毒血症及菌血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以往Meta分析[30]相比,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限定为SAP患者,降低因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所致的临床异质性,增强了评价效能;并且纳入了最新临床研究,对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ARDS发生率、进阶治疗率及ICU入住时间等重要结局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这使本研究更据说服力与可信度。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① 纳入文献主要来自国内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选择偏倚,影响结论的外推性;② 患者对于有创性治疗有知情权,且临床医生也能通过观察患者腹部引流管留置来区分两组患者,因此RCT很难严格实施双盲,可能会产生实施或测量偏倚;③ 由于苏江林等[24]研究中未报道两组患者年龄情况,因此未对SAP患者ICU入住时间、住院总费用进行亚组分析,无法进一步探讨年龄的影响;④ 死亡率这一结局指标可能存在发表偏倚,虽然剪补法结果提示发表偏倚对其合并效应值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但仍不能排除存在该指标过度评价的可能。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证据表明,早期APD治疗SAP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降低后期进阶治疗率,缩短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并且不会增加肺炎、脓毒血症等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