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善岚, 涂嘉欣, 朱祥, 张朗朗, 邓莉芳, 黄河浪, 余超, 吴磊. 中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 22(12): 1393-1399. doi: 10.7507/1672-2531.202205163 复制
第七次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提示,≥60岁老年人口占比高达18.7%[1],我国已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2021年国家统计局报道全国人口死亡总数为1 014万,其中≥60岁的老年人群占比超过2/3[2]。我国的全人口死因前三依次为:慢性病>伤害>传染病、母婴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伤害死亡也高居第二位死因[3]。伤害所带来的后果除了致死、致残、个人和家庭的痛苦外,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4]。对此,我国政府对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的发生和原因给予高度关注,出台了相关卫生服务策略和措施。我们系统评价了2000—2020年我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及其原因,以期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群伤害的发生及死亡。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横断面研究。
1.1.2 研究对象
2000—2020年中国≥60岁的老年人群。
1.1.3 纳入标准
① 研究对象为我国常驻老年人群;② 以伤害所致死亡为结局目标的研究;③ 死因根据ICD-10编码归类;④ 提供了伤害死亡率,或死亡例数、样本量,或根据文中所给数据能够计算出所需数据;⑤ 资料来源为当地的死因监测系统或权威系统。
1.1.4 结局指标
老年人群的伤害死亡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数据模糊、不完整或无法完成转换的文献;② 文献质量过低(偏倚风险评分低于3分);③ 重复发表的文献;④ 非中、英文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Sino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60岁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中国、中国人、我国、老年人、老人、老年、伤害死亡、伤害、死因、死亡率、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监测等;英文检索词包括:China、Chinese、elderly、elderly people、aged、injury death、injury、death、mortality rate、crude mortality rat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mortality surveillance等。以CNKI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缺乏的资料尽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调查区域和时间等;② 研究对象的结局指标(伤害死亡率等)和结果测量数据(样本数、患者年龄、性别、时间、居住地、伤害类型等);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研究者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横断面研究的偏倚风险。AHRQ标准包含11个条目,共11分,0~3分为低质量,4~7分为中等质量,8~11分为高质量。
1.5 统计分析
采用R 4.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按人群性别、年龄、地域、城乡分布、统计年份、伤害类型等特征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运用Egger’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1 864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41个研究,包括124 798 756人,其中伤害死亡总人数为187 488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CNKI(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总伤害死亡率
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群的总伤害死亡率为135.58/10万[95%CI(113.36,162.14),P<0.001]。
2.3.2 亚组分析
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群的男性伤害死亡率[146.00/10万,95%CI(116.00,183.74)]高于女性[127.90/10万,95%CI(102.31,159.88)];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升高而增长,80岁以上组尤甚(表2和图2);中部地区死亡率最高[215.26/10万,95%CI(212.38,218.18)],其次是西部[143.84/10万,95%CI(122.80,168.46)]、东部[130.73/10万,95%CI(103.20,165.60)];乡村高于城市;4个“五年计划”期间,伤害死亡率整体变化与人均GDP水平呈相反趋势(图3)。



2.3.3 伤害死亡原因
41个研究涉及伤害死亡类型12余种,分别是跌倒、交通事故、自杀、溺水、中毒、火灾、他杀、运输事故、触电、砸死、自然环境导致的事故、窒息等,前6种类型占总死因的85.55%。老年人群的伤害死亡率位列前3的是跌倒(43.91%)、交通事故(24.49%)和自杀(15.88%),见表3。前两种伤害类型的死亡率东部均高于西部;跌倒和溺水的男性死亡率低于女性,但交通事故死亡率男性是女性的1.93倍。

2.4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总伤害死亡率在132.62/10万到143.37/10万之间,提示本研究结果较为稳健(篇幅所限,敏感性分析结果可联系通信作者获取)。
2.5 发表偏倚检验
总伤害死亡率的漏斗图没有明显不对称,结合Egger’s检验结果(t=−1.58,P=0.122),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篇幅所限,发表偏倚检测结果可联系通信作者获取)。
3 讨论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老年人伤害死亡率高于之前,并打破了原来的稳定趋势[47];且高于2000年的美国和巴西,与21世纪初的欧盟国家比较也处于中高水平[48-50]。我国伤害死亡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男性高于女性,和大多数国家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差异明显,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跌倒比例随年龄在伤害死亡构成比中占比上涨,究其原因可能是衰老对高龄老人带来的负面影响[51],预防老年人群跌倒发生尤为重要。
我们根据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中、低,将我国整体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中部地区伤害死亡率最高,不排除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龄人口总量大,医疗保健水平与东部比相对滞后的影响[52];西部伤害死亡率高于东部,可能与西部地区GDP水平较低,医疗保健制度落后等因素有关。“十五”计划中将城镇化发展列入重点专项规划,我国城镇化水平20年来呈直线上升,由2000年的36%上升为2020年的63.89%[2]。这一趋势使农村人口、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年龄为48.45岁,且女性多达75.24%。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极大地加速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和妇女化[53],这也是造成农村伤害现象高于城市的因素之一。
2000—2020年我国伤害死亡率整体呈先升后降,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十年间伤害死亡率居高不下;随着人口老龄化概念的出现和普及,全国性伤害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开展[54],党和政府颁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道路安全相关政策等一系列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或措施,在不同层面开展了预防伤害、减少障碍及适老化改造活动,取得一定效果,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群的伤害死亡率持续上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群的伤害死因的构成也表现出一定特色。就时间跨度看,我国老年人群跌倒、交通事故、自杀等前六种死因涵盖了全伤害死因的85.55%,明显高于欧盟(64.1%)。这些死因中,跌倒为伤害死因第一位,在我国≥65岁人群中,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据此估算,现阶段约有5 719.2~7 625.6万人/年会发生跌倒,这种现象还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而升高。40%~70%的跌倒者会发生轻重不一的伤害并接受医疗处理,且致重伤甚至全身瘫痪的比例约22.34%[55]。进入21世纪以来,公路里程和机动车数有大幅度的增加,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极为常见,其中涉及“人”的伤害占全部原因的78.3%~96.5%,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十分常见[56]。同时,频繁密集的人口流动致使交通堵塞,引发交通事故。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在金砖5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中,中国≥70岁者自杀死亡率最高,自杀现象严峻 [57]。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病痛折磨和持续性经济负担,有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6.23%,其中76.30%的老年人患多种慢性病[58-60];二是情感缺失和孤独,包括独居老人逐年增多等因素,均造成自杀死亡率居高不下。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由于单个率Meta分析的特点,不同纳入研究间异质性较高;② 在分层分析中,来自不同区域间的研究数据标准化存在一定问题;③ 意外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在一定程度受限,纳入研究无生活习惯、心理因素和伤害后护理行为等数据。
综上所述,2000—2020年我国老年人伤害死亡率先升高后略降低,男性多于女性,80岁之后尤为凸显。同时,我国老年人伤害死亡率存在地区差别,伤害死亡类型依次以跌倒、交通、自杀为主。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第七次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提示,≥60岁老年人口占比高达18.7%[1],我国已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2021年国家统计局报道全国人口死亡总数为1 014万,其中≥60岁的老年人群占比超过2/3[2]。我国的全人口死因前三依次为:慢性病>伤害>传染病、母婴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伤害死亡也高居第二位死因[3]。伤害所带来的后果除了致死、致残、个人和家庭的痛苦外,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4]。对此,我国政府对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的发生和原因给予高度关注,出台了相关卫生服务策略和措施。我们系统评价了2000—2020年我国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率及其原因,以期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预防和减少老年人群伤害的发生及死亡。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横断面研究。
1.1.2 研究对象
2000—2020年中国≥60岁的老年人群。
1.1.3 纳入标准
① 研究对象为我国常驻老年人群;② 以伤害所致死亡为结局目标的研究;③ 死因根据ICD-10编码归类;④ 提供了伤害死亡率,或死亡例数、样本量,或根据文中所给数据能够计算出所需数据;⑤ 资料来源为当地的死因监测系统或权威系统。
1.1.4 结局指标
老年人群的伤害死亡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数据模糊、不完整或无法完成转换的文献;② 文献质量过低(偏倚风险评分低于3分);③ 重复发表的文献;④ 非中、英文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Sino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60岁老年人群伤害死亡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中国、中国人、我国、老年人、老人、老年、伤害死亡、伤害、死因、死亡率、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监测等;英文检索词包括:China、Chinese、elderly、elderly people、aged、injury death、injury、death、mortality rate、crude mortality rat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mortality surveillance等。以CNKI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缺乏的资料尽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调查区域和时间等;② 研究对象的结局指标(伤害死亡率等)和结果测量数据(样本数、患者年龄、性别、时间、居住地、伤害类型等);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研究者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横断面研究的偏倚风险。AHRQ标准包含11个条目,共11分,0~3分为低质量,4~7分为中等质量,8~11分为高质量。
1.5 统计分析
采用R 4.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按人群性别、年龄、地域、城乡分布、统计年份、伤害类型等特征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运用Egger’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1 864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41个研究,包括124 798 756人,其中伤害死亡总人数为187 488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CNKI(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总伤害死亡率
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群的总伤害死亡率为135.58/10万[95%CI(113.36,162.14),P<0.001]。
2.3.2 亚组分析
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群的男性伤害死亡率[146.00/10万,95%CI(116.00,183.74)]高于女性[127.90/10万,95%CI(102.31,159.88)];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升高而增长,80岁以上组尤甚(表2和图2);中部地区死亡率最高[215.26/10万,95%CI(212.38,218.18)],其次是西部[143.84/10万,95%CI(122.80,168.46)]、东部[130.73/10万,95%CI(103.20,165.60)];乡村高于城市;4个“五年计划”期间,伤害死亡率整体变化与人均GDP水平呈相反趋势(图3)。



2.3.3 伤害死亡原因
41个研究涉及伤害死亡类型12余种,分别是跌倒、交通事故、自杀、溺水、中毒、火灾、他杀、运输事故、触电、砸死、自然环境导致的事故、窒息等,前6种类型占总死因的85.55%。老年人群的伤害死亡率位列前3的是跌倒(43.91%)、交通事故(24.49%)和自杀(15.88%),见表3。前两种伤害类型的死亡率东部均高于西部;跌倒和溺水的男性死亡率低于女性,但交通事故死亡率男性是女性的1.93倍。

2.4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总伤害死亡率在132.62/10万到143.37/10万之间,提示本研究结果较为稳健(篇幅所限,敏感性分析结果可联系通信作者获取)。
2.5 发表偏倚检验
总伤害死亡率的漏斗图没有明显不对称,结合Egger’s检验结果(t=−1.58,P=0.122),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篇幅所限,发表偏倚检测结果可联系通信作者获取)。
3 讨论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老年人伤害死亡率高于之前,并打破了原来的稳定趋势[47];且高于2000年的美国和巴西,与21世纪初的欧盟国家比较也处于中高水平[48-50]。我国伤害死亡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男性高于女性,和大多数国家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差异明显,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跌倒比例随年龄在伤害死亡构成比中占比上涨,究其原因可能是衰老对高龄老人带来的负面影响[51],预防老年人群跌倒发生尤为重要。
我们根据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中、低,将我国整体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中部地区伤害死亡率最高,不排除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龄人口总量大,医疗保健水平与东部比相对滞后的影响[52];西部伤害死亡率高于东部,可能与西部地区GDP水平较低,医疗保健制度落后等因素有关。“十五”计划中将城镇化发展列入重点专项规划,我国城镇化水平20年来呈直线上升,由2000年的36%上升为2020年的63.89%[2]。这一趋势使农村人口、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年龄为48.45岁,且女性多达75.24%。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极大地加速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和妇女化[53],这也是造成农村伤害现象高于城市的因素之一。
2000—2020年我国伤害死亡率整体呈先升后降,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十年间伤害死亡率居高不下;随着人口老龄化概念的出现和普及,全国性伤害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开展[54],党和政府颁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道路安全相关政策等一系列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或措施,在不同层面开展了预防伤害、减少障碍及适老化改造活动,取得一定效果,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群的伤害死亡率持续上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群的伤害死因的构成也表现出一定特色。就时间跨度看,我国老年人群跌倒、交通事故、自杀等前六种死因涵盖了全伤害死因的85.55%,明显高于欧盟(64.1%)。这些死因中,跌倒为伤害死因第一位,在我国≥65岁人群中,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据此估算,现阶段约有5 719.2~7 625.6万人/年会发生跌倒,这种现象还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而升高。40%~70%的跌倒者会发生轻重不一的伤害并接受医疗处理,且致重伤甚至全身瘫痪的比例约22.34%[55]。进入21世纪以来,公路里程和机动车数有大幅度的增加,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极为常见,其中涉及“人”的伤害占全部原因的78.3%~96.5%,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十分常见[56]。同时,频繁密集的人口流动致使交通堵塞,引发交通事故。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在金砖5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中,中国≥70岁者自杀死亡率最高,自杀现象严峻 [57]。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病痛折磨和持续性经济负担,有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6.23%,其中76.30%的老年人患多种慢性病[58-60];二是情感缺失和孤独,包括独居老人逐年增多等因素,均造成自杀死亡率居高不下。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由于单个率Meta分析的特点,不同纳入研究间异质性较高;② 在分层分析中,来自不同区域间的研究数据标准化存在一定问题;③ 意外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在一定程度受限,纳入研究无生活习惯、心理因素和伤害后护理行为等数据。
综上所述,2000—2020年我国老年人伤害死亡率先升高后略降低,男性多于女性,80岁之后尤为凸显。同时,我国老年人伤害死亡率存在地区差别,伤害死亡类型依次以跌倒、交通、自杀为主。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