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黄守强, 熊俊, 项洁, 华芳慧, 肖瑶, 延李科. 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 22(2): 168-175. doi: 10.7507/1672-2531.202111036 复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即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其受侵犯的神经分布区域仍遗留持续性剧烈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后遗症[1]。有研究显示[2-3],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展为PHN,且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加。PHN患者疼痛持续时间长,据统计,约30%~50% PHN患者的神经痛会持续1年以上[4],常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5]。
迄今为止PH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发病可能与带状疱疹引起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有关。目前临床治疗方案多采用对症治疗,如药物、神经阻滞、物理、手术疗法等,但部分患者疗效持续性不够,且副作用大,费用相对昂贵。近年来,中医疗法治疗PHN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火针作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PHN。火针热力可增加局部血供、提高代谢速度,降低Th1/Th2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浓度,调节局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达到镇痛效果[6]。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火针治疗PHN的临床试验发表,但结论尚不统一。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火针治疗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参照《Goldman-Cecil medicine》[7]和2016年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8]诊断的PHN患者,年龄18~80岁,疼痛部位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无中医证候、性别、病程限制。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取火针(将针具在酒精灯上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或患处)或火针联合其他治疗;对照组:选用安慰剂(包括假针刺)或西药、中药及常规针刺等。
1.1.4 结局指标
① 主要结局指标:疼痛VAS评分。② 次要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疗效指数=(治疗前疼痛评分−治疗后疼痛评分)/治疗前得分×100%;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患者总例数−无效例数)/患者总例数×100%];即刻止痛时间、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重复发表的文献;③ 无法获取数据或数据不可信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数据库,搜集有关火针治疗PHN有效性和安全性的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6月5日。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根据各数据库特点进行调整。同时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资料。英文检索词包括:postherpetic neuralgia、herpes zoster 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fire needle、heat needle、fire needling等;中文检索词包括: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火针、毫火针、烧针、焠刺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期刊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9]。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水准设为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985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31个RCT[10-40]。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2。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VAS评分
2.4.1.1 火针vs. 西药
共纳入5个RCT[10-14],包括330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可降低患者VAS评分[SMD=−1.00,95%CI(−1.36,−0.63),P<0.000 01](表3)。

2.4.1.2 火针vs. 针刺
共纳入8个RCT[14,18-24],包括534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可降低患者VAS评分[SMD=−1.37,95%CI(−2.35,−0.39),P=0.006](表3)。
2.4.1.3 火针+西药vs. 西药
共纳入7个RCT[26-28,30-32,34],包括586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西药可降低患者VAS评分[SMD=−1.92,95%CI(−2.87,−0.97),P<0.000 1](表3)。
2.4.1.4 火针+中药vs. 中药
共纳入4个RCT[36,38-40],包括273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中药可降低患者VAS评分[SMD=−1.00,95%CI(−1.53,−0.47),P=0.000 2](表3)。
2.4.2 总有效率
2.4.2.1 火针vs. 西药
共纳入2个RCT[12,16],包括126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2,95%CI(0.86,1.45),P=0.40](表3)。
2.4.2.2 火针vs. 针刺
共纳入2个RCT[21-22],包括150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可提高总有效率[RR=1.16,95%CI(1.04,1.40),P=0.001](表3)。
2.4.2.3 火针+西药vs. 西药
共纳入2个RCT[33-34],包括420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西药可提高总有效率[RR=1.15,95%CI(1.06,1.23),P=0.000 3](表3)。
2.4.2.4 火针+中药vs. 中药
共纳入3个RCT[36,39-40],包括198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中药可提高总有效率[RR=1.17,95%CI(1.04,1.32),P=0.009](表3)。
2.4.3 即刻止痛时间
2.4.3.1 火针vs. 西药
共纳入1个RCT[16],包括60例患者,结果显示,火针即刻止痛时间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3.2 火针vs. 针刺
共纳入4个RCT[18,20,22,24],包括276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即刻止痛时间更快[SMD=−0.64,95%CI(−0.88,−0.39),P<0.000 01](表3)。
2.4.4 SDS评分
2.4.4.1 火针vs. 西药
共纳入1个RCT[12],包括66例患者,结果显示,火针可降低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4.2 火针+西药vs. 西药
共纳入1个RCT[34],包括120例患者,结果显示,火针+西药可降低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4.3 火针+中药vs. 中药
共纳入2个RCT[35, 37],包括252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中药可降低SDS评分[SMD=−1.59,95%CI(−1.18,−1.31),P<0.000 01](表3)。
2.4.5 SAS评分
2.4.5.1 火针+西药vs. 西药
共纳入2个RCT[25,34],包括187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西药可降低SAS评分[SMD=−0.89,95%CI(−1.20,−0.59),P<0.000 01](表3)。
2.4.5.2 火针+中药vs. 中药
共纳入2个RCT[35,37],包括252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中药可降低SAS评分[SMD=−1.79,95%CI(−2.08,−1.49),P<0.000 01](表3)。
2.4.6 PSQI评分
2.4.6.1 火针vs. 西药
共纳入1个RCT[12],包括66例患者,结果显示,火针可降低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6.2 火针vs. 针刺
共纳入2个RCT[18,21],包括170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可降低PSQI评分[SMD=−1.08,95%CI(−1.41,−0.76),P<0.000 01](表3)。
2.4.7 不良反应发生率
共纳入6个RCT[12,14-15,25,37,39],包括504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RR=0.30,95%CI(0.14,0.67),P=0.003](表3)。
2.5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一排除单个研究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排除研究后结果未发生显著性改变,提示结果的稳定性较好。
2.6 发表偏倚检验
针对VAS评分这一结局指标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点左右分布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图2)。

3 讨论
PHN是一种复合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带状疱疹病毒所激发的免疫、炎症反应持续损伤神经元所致[41]。剧烈疼痛常使患者处于长期的情绪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状态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火针具有缓解病痛的作用,其能缓解PHN疼痛的作用机制可能有:① 热力使局部温度升高,且刺激局部肌肉收缩,令病灶周围血流增多,加快局部代谢;② 降低血清白介素、P物质、Th1/Th2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浓度[6,42],调节局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物质的释放,从而达到镇痛效果;③ 刺激外周末梢神经、背根神经节,拮抗外周神经敏化,提高疼痛阈值,减少受损神经异常放电,预防神经疼痛产生。此外,火针也有利于改善PHN患者的抑郁状态,可能与其调节外周肾上腺髓质心房利钠肽和C-型利钠肽的表达水平,进而调节血浆皮质酮的释放、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性有关[43]。火针治疗焦虑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大脑内海马,大脑皮质及杏仁核功能调节有关[44]。
既往仅有1篇文献[45]对火针治疗PHN进行了系统评价,但纳入研究数量有限,且结局指标单一。本系统评价比其多纳入22个RCT,且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高,同时统一了总有效率标准,且增加了VAS、PSQI、SDS、SAS评分等重要结局指标,结论可信程度更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火针相比其他治疗方法(包括西药、针刺)对PHN患者的效果更好,可明显减轻疼痛程度,降低VAS评分,在即刻止痛时间、SDS、SAS、PSQI评分和总有效率方面也更有优势。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火针或火针结合其他方法对不良反应率的影响,结果提示火针或火针结合其他方法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提示火针的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纳入RCT大多未实施盲法,是否实施分配隐藏不明确,可能存在选择、实施和测量等偏倚;② 各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穴位选择及治疗疗程等差异较大,干预措施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受研究数量限制无法进一步行亚组分析,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③ 大部分结局指标以主观感受的量表为主,尚缺乏更为客观中立的证据。
综上所述,现有证据表明,火针可明显减轻PHN患者的疼痛强度,缓解焦虑,提高生活质量。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即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其受侵犯的神经分布区域仍遗留持续性剧烈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后遗症[1]。有研究显示[2-3],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展为PHN,且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加。PHN患者疼痛持续时间长,据统计,约30%~50% PHN患者的神经痛会持续1年以上[4],常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5]。
迄今为止PH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发病可能与带状疱疹引起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有关。目前临床治疗方案多采用对症治疗,如药物、神经阻滞、物理、手术疗法等,但部分患者疗效持续性不够,且副作用大,费用相对昂贵。近年来,中医疗法治疗PHN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火针作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PHN。火针热力可增加局部血供、提高代谢速度,降低Th1/Th2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浓度,调节局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达到镇痛效果[6]。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火针治疗PHN的临床试验发表,但结论尚不统一。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火针治疗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参照《Goldman-Cecil medicine》[7]和2016年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8]诊断的PHN患者,年龄18~80岁,疼痛部位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无中医证候、性别、病程限制。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取火针(将针具在酒精灯上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或患处)或火针联合其他治疗;对照组:选用安慰剂(包括假针刺)或西药、中药及常规针刺等。
1.1.4 结局指标
① 主要结局指标:疼痛VAS评分。② 次要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疗效指数=(治疗前疼痛评分−治疗后疼痛评分)/治疗前得分×100%;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患者总例数−无效例数)/患者总例数×100%];即刻止痛时间、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重复发表的文献;③ 无法获取数据或数据不可信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数据库,搜集有关火针治疗PHN有效性和安全性的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6月5日。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根据各数据库特点进行调整。同时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资料。英文检索词包括:postherpetic neuralgia、herpes zoster 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fire needle、heat needle、fire needling等;中文检索词包括: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火针、毫火针、烧针、焠刺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期刊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9]。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水准设为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985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31个RCT[10-40]。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2。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VAS评分
2.4.1.1 火针vs. 西药
共纳入5个RCT[10-14],包括330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可降低患者VAS评分[SMD=−1.00,95%CI(−1.36,−0.63),P<0.000 01](表3)。

2.4.1.2 火针vs. 针刺
共纳入8个RCT[14,18-24],包括534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可降低患者VAS评分[SMD=−1.37,95%CI(−2.35,−0.39),P=0.006](表3)。
2.4.1.3 火针+西药vs. 西药
共纳入7个RCT[26-28,30-32,34],包括586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西药可降低患者VAS评分[SMD=−1.92,95%CI(−2.87,−0.97),P<0.000 1](表3)。
2.4.1.4 火针+中药vs. 中药
共纳入4个RCT[36,38-40],包括273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中药可降低患者VAS评分[SMD=−1.00,95%CI(−1.53,−0.47),P=0.000 2](表3)。
2.4.2 总有效率
2.4.2.1 火针vs. 西药
共纳入2个RCT[12,16],包括126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2,95%CI(0.86,1.45),P=0.40](表3)。
2.4.2.2 火针vs. 针刺
共纳入2个RCT[21-22],包括150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可提高总有效率[RR=1.16,95%CI(1.04,1.40),P=0.001](表3)。
2.4.2.3 火针+西药vs. 西药
共纳入2个RCT[33-34],包括420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西药可提高总有效率[RR=1.15,95%CI(1.06,1.23),P=0.000 3](表3)。
2.4.2.4 火针+中药vs. 中药
共纳入3个RCT[36,39-40],包括198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中药可提高总有效率[RR=1.17,95%CI(1.04,1.32),P=0.009](表3)。
2.4.3 即刻止痛时间
2.4.3.1 火针vs. 西药
共纳入1个RCT[16],包括60例患者,结果显示,火针即刻止痛时间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3.2 火针vs. 针刺
共纳入4个RCT[18,20,22,24],包括276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即刻止痛时间更快[SMD=−0.64,95%CI(−0.88,−0.39),P<0.000 01](表3)。
2.4.4 SDS评分
2.4.4.1 火针vs. 西药
共纳入1个RCT[12],包括66例患者,结果显示,火针可降低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4.2 火针+西药vs. 西药
共纳入1个RCT[34],包括120例患者,结果显示,火针+西药可降低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4.3 火针+中药vs. 中药
共纳入2个RCT[35, 37],包括252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中药可降低SDS评分[SMD=−1.59,95%CI(−1.18,−1.31),P<0.000 01](表3)。
2.4.5 SAS评分
2.4.5.1 火针+西药vs. 西药
共纳入2个RCT[25,34],包括187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西药可降低SAS评分[SMD=−0.89,95%CI(−1.20,−0.59),P<0.000 01](表3)。
2.4.5.2 火针+中药vs. 中药
共纳入2个RCT[35,37],包括252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中药可降低SAS评分[SMD=−1.79,95%CI(−2.08,−1.49),P<0.000 01](表3)。
2.4.6 PSQI评分
2.4.6.1 火针vs. 西药
共纳入1个RCT[12],包括66例患者,结果显示,火针可降低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6.2 火针vs. 针刺
共纳入2个RCT[18,21],包括170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可降低PSQI评分[SMD=−1.08,95%CI(−1.41,−0.76),P<0.000 01](表3)。
2.4.7 不良反应发生率
共纳入6个RCT[12,14-15,25,37,39],包括504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RR=0.30,95%CI(0.14,0.67),P=0.003](表3)。
2.5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一排除单个研究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排除研究后结果未发生显著性改变,提示结果的稳定性较好。
2.6 发表偏倚检验
针对VAS评分这一结局指标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点左右分布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图2)。

3 讨论
PHN是一种复合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带状疱疹病毒所激发的免疫、炎症反应持续损伤神经元所致[41]。剧烈疼痛常使患者处于长期的情绪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状态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火针具有缓解病痛的作用,其能缓解PHN疼痛的作用机制可能有:① 热力使局部温度升高,且刺激局部肌肉收缩,令病灶周围血流增多,加快局部代谢;② 降低血清白介素、P物质、Th1/Th2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浓度[6,42],调节局部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物质的释放,从而达到镇痛效果;③ 刺激外周末梢神经、背根神经节,拮抗外周神经敏化,提高疼痛阈值,减少受损神经异常放电,预防神经疼痛产生。此外,火针也有利于改善PHN患者的抑郁状态,可能与其调节外周肾上腺髓质心房利钠肽和C-型利钠肽的表达水平,进而调节血浆皮质酮的释放、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性有关[43]。火针治疗焦虑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大脑内海马,大脑皮质及杏仁核功能调节有关[44]。
既往仅有1篇文献[45]对火针治疗PHN进行了系统评价,但纳入研究数量有限,且结局指标单一。本系统评价比其多纳入22个RCT,且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高,同时统一了总有效率标准,且增加了VAS、PSQI、SDS、SAS评分等重要结局指标,结论可信程度更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火针相比其他治疗方法(包括西药、针刺)对PHN患者的效果更好,可明显减轻疼痛程度,降低VAS评分,在即刻止痛时间、SDS、SAS、PSQI评分和总有效率方面也更有优势。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火针或火针结合其他方法对不良反应率的影响,结果提示火针或火针结合其他方法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提示火针的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纳入RCT大多未实施盲法,是否实施分配隐藏不明确,可能存在选择、实施和测量等偏倚;② 各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穴位选择及治疗疗程等差异较大,干预措施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受研究数量限制无法进一步行亚组分析,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③ 大部分结局指标以主观感受的量表为主,尚缺乏更为客观中立的证据。
综上所述,现有证据表明,火针可明显减轻PHN患者的疼痛强度,缓解焦虑,提高生活质量。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