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哲, 王娅, 刘艳飞, 刘玥, 李立志.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 20(2): 199-206. doi: 10.7507/1672-2531.201908110 复制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我国房颤发病主要人群为老年人,易并发心功能不全及血管栓塞事件,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2]。房颤的西医治疗目前主要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律控制药物(如洋地黄、β 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维持窦律药物(如普罗帕酮)、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 RAAS 抑制剂、抗炎、抗氧化剂)及抗凝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导管射融消频、体内心房转复除颤器、起搏器植入、外科迷宫术等[3]。临床实践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作用有限,且毒副作用较大;手术治疗虽然可根治房颤,但患者因其治疗费用高、风险大等因素接受程度不高。
随着中医药研究发展,大量的中药制剂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房颤的临床实践中,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广受关注。中药治疗房颤临床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少,对于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近年来已完成了多个验证中药治疗房颤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已有多个基于中药治疗房颤 RCT 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发表。但相关 SR 发表年代不同,纳入中药种类多样,结局指标选择不一,结论也无统一结论,目前尚缺乏中药治疗房颤 SR 的再评价。因此本文通过对于目前公开发表的中药治疗房颤的 SR 进行再评价,评估其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及证据质量,以期为中药治疗房颤的前景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基于 RCT 的 SR/Meta 分析,文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
1.1.2 研究对象
诊断为房颤的患者,其年龄、性别、种族、病程等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中药制剂或中药制剂联合西药;对照组:西药治疗或空白对照。
1.1.4 结局指标
临床疗效、房颤发作频率、射血分数、左房内径、生活质量评估、6 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所有纳入研究涉及的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③ 网状 Meta 分析;④ SR 尚未完成全文;⑤ 研究对象为房颤合并其他疾病或房颤并发症的患者;⑥ 干预措施为其他中医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WanFang Data 和 VIP 数据库,搜集中药治疗房颤的 SR,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9 年 7 月。检索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进行。中文检索词包括:房颤、Meta 分析、系统评价、荟萃分析、系统综述等;英文检索词包括: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trial fibrillation、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 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进行交叉核对。筛选时先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发表(或更新)年份、研究对象和疾病、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措施、质量评价工具、结局指标等;② SR 的方法学和报告规范情况;③ 统计分析结果,主要是对各个结局指标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结果。
1.4 评价方法
1.4.1 报告质量评价
采用 PRISMA 声明[4]评价纳入 SR 的报告质量,根据文献对条目信息报告的完整程度进行评分。
1.4.2 方法学质量评价
采用 AMSTAR2 工具[5]评价纳入 SR 的方法质量学,判断纳入文献是否符合条目标准,并对结果进行“信心”分级(其中重要条目为条目 2、4、7、9、11、13、15)。
1.4.3 证据体质量评价
采用 GRADE 评价系统评价纳入 SR 的主要结局指标证据体质量。导致 RCT 降级的因素包括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不能确定是否为直接证据(不直接性或间接性)、精确度不够或可信区间较宽(不精确性)、发表偏倚[6]。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178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 20 个 SR[7-26],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3 主要结局指标
2.3.1 临床疗效(有效性和总有效率)
共纳入 15 篇 SR[7-9, 11-18, 20-23]对临床疗效进行了合并分析,文献结果均显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可相应提高整体疗效。5 篇文献[8, 9, 11, 15, 18]对总有效率进行了合并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2.3.2 房颤发作次数/频率
7 篇 SR[7, 8, 10, 16, 19, 24, 25]对房颤发作次数/频率进行了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中药治疗可降低房颤发作次数/频率。
2.3.3 P 波离散度
6 篇 SR [8, 10, 12, 16, 17, 26]对 P 波离散度进行了合并分析,提示治疗组 P 波离散度小于对照组。
2.3.4 房颤转复率
6 篇 SR[10, 12, 15, 17, 18, 24]将房颤转复率进行了合并分析,提示治疗组可提高转复率。
2.3.5 中医证候
3 篇 SR[14, 22, 23]对中医证候进行合并分析,分析显示治疗组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2.3.6 不良反应
12 篇 SR[10-13, 15-17, 19, 20, 24-26]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分析,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消化、心血管、神经、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甲状腺不良反应,以及过敏性皮炎、疲乏、失眠等。7 篇 SR[10, 11, 13, 15-17, 25]对不良反应进行合并分析,其中 1 篇[25]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 6 篇[10, 11, 13, 15-17]显示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2.4 纳入 SR 的质量评价
2.4.1 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 SR 的 PRISMA 得分在 14~22.5 分之间(表 1)。所有文献均较全面地报告了标题、结构式摘要、理论基础、单个研究结果;报告质量缺陷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案与注册、资料条目、其他分析方法和资金来源方面。PRISMA 各条目评分情况见表 2。

2.4.2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AMSTAR2 评价结果显示 7 个条目报告较为完整(≥70%),其中关键条目报告较为完整的分别是:100% 报道了条目 4[7-26]、70.0% 报道了条目 11[8, 11-22, 24]、90.0% 报道了条目 15[7-19, 21-25];其中非关键条目报告较为完整的分别是:100% 报道了条目 1 和条目 3[7-26]、70% 报道了条目 5[7, 9, 10, 12, 16-25]、75% 报道了条目 6[7-10, 12, 16-25]。方法学存在较大缺陷的关键条目包括条目 7、9、13;非关键条目为 8、10、12、14、16。纳入 SR 总体方法学质量偏低,方法学质量评价为高、中的 SR 共 0 篇,低的 1 篇[12],极低的 19 篇[7-11, 13-26]。AMSTAR2 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3。

2.4.3 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 SR 所包含的主要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均为中、低或极低,所有结局指标相关 RCT 都在局限性方面进行了降级,表明中药治疗房颤的 RCT 在随机、分配隐藏和盲法方面存在较大偏倚,其他降级影响因素如不精确性、发表偏倚及不一致性也对研究证据质量产生较大影响。GRADE 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见表 4。

3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不断增长,其相关血栓栓塞性事件致死、致残的风险问题已十分严峻,如何开发安全有效的房颤治疗药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中医以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思想在房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将有可能成为治疗房颤的新生力量。本研究所纳入 SR 结果显示,口服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房颤较西药治疗在临床疗效、改善心脏结构功能指标、心脏电生理功能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少,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房颤提供了参考。
但纳入的 SR 在方法学质量存在以下问题:① 前期设计方案缺失严重:AMSTAR2 声明要求 SR 中详细说明前期方案,并对与计划书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解释说明,遵循计划书实行方案可降低偏倚风险,纳入 SR 多数未提前设计研究方法,未注册计划书;② 文献检索不全面:AMSTAR2 声明要求检索文献时,在检索 2 个以上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应检索专业注册库、灰色文献等,其在政策报告或项目评价方面可作为重要参考资源,但纳入 SR 多数未对灰色文献、专业注册库等进行全面检索;③ 未列出排除文献清单:AMSTAR2 中条目要求研究者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及相应理由,大部分文献仅描述排除理由,但未列出排除文献清单或参考文献列表;④ 不当的合并研究的方法:在 Meta 分析时,未排除偏倚风险评价结果不佳的文献或未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得出谨慎合理的解释,异质性分析时只对统计学异质性进行检验,多数未对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亚组分析或解释;⑤ 发表偏倚分析的缺陷;AMSTAR2 指出应对发表偏倚进行评估,部分文献未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可能对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造成影响,可对使用者产生误导;⑥ 利益冲突报告不规范:多数文献未提及研究经费来源和作者利益冲突,导致使用者不能了解利益冲突对 RCT 及 SR 结果的影响。
在报告质量方面,PRISMA 声明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多数存在一定的报告缺陷:① 多数文献未报告研究背景、局限性及注册号;② 未提及潜在的利益冲突来源,可能对 SR 的研究者产生一定影响;③ 对于其他分析的报告不完整,不能很好地解释异质性的来源;④ 缺少对 SR 自身的评价,部分文献只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在最终讨论时未对 SR 自身缺陷进行讨论,评价方法、研究员的主观因素等都对 SR 存在影响。
虽然现有 SR 结果均显示中药联合西药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房颤相比较,在有效性与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 GRADE 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发现,目前中药治疗房颤 SR 的结局指标证据体质量整体很低,表明真实临床疗效与研究结果很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SR 的证据质量等级可能与研究者研究方法实施不全面(异质性、精确性、发表偏倚)有关,也受到原始研究质量的影响(RCT 的方法设计存在缺陷)。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应注重原始研究质量,尽量排除质量等级低的研究,并规范研究方法,为使用者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
临床研究中,因为研究者对于结局指标的选择存在差异,在对不同结局指标进行评估,或对相同的结局指标使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时,所得出的报告结果可能不一致,影响结果的横向比较和分析,降低了研究的价值[27],也影响了评价结果的临床意义。本文纳入文献在选择结局指标方面差异性较大,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在对临床研究进行 SR 或再评价时,合并分析较困难。将来进行临床研究时应注重结局指标的选择,注意使用国际公认的核心指标集,使结局指标使用更规范,更有代表性和临床说服力。
本文所纳入的研究均以改善房颤、活动耐量改善、心脏结构功能指标、心脏电生理功能指标等中间结局指标进行结局评价。中间结局指标虽能一定程度反应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获益,但并不能反映其对终点结局的影响[28]。所有纳入研究均缺少对于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及死亡等主要终点的研究,故未来要证实中药治疗房颤的临床价值,需要重视终点结局,增强对中药疗效的可信度。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本研究只纳入了中、英文文献,虽然检索了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但未获取相关灰色文献,检索结果可能不全面;② 目前中药治疗房颤 SR 文献数量少,报告完整性及规范性不高,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降低可信度;③ 评价人员评价时存在主观性,可能导致偏倚从而影响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房颤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但所纳入文献整体方法学质量不高,证据质量普遍偏低,建议进一步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为评价中药治疗房颤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我国房颤发病主要人群为老年人,易并发心功能不全及血管栓塞事件,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2]。房颤的西医治疗目前主要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律控制药物(如洋地黄、β 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维持窦律药物(如普罗帕酮)、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 RAAS 抑制剂、抗炎、抗氧化剂)及抗凝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导管射融消频、体内心房转复除颤器、起搏器植入、外科迷宫术等[3]。临床实践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作用有限,且毒副作用较大;手术治疗虽然可根治房颤,但患者因其治疗费用高、风险大等因素接受程度不高。
随着中医药研究发展,大量的中药制剂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房颤的临床实践中,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广受关注。中药治疗房颤临床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少,对于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近年来已完成了多个验证中药治疗房颤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已有多个基于中药治疗房颤 RCT 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发表。但相关 SR 发表年代不同,纳入中药种类多样,结局指标选择不一,结论也无统一结论,目前尚缺乏中药治疗房颤 SR 的再评价。因此本文通过对于目前公开发表的中药治疗房颤的 SR 进行再评价,评估其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及证据质量,以期为中药治疗房颤的前景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基于 RCT 的 SR/Meta 分析,文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
1.1.2 研究对象
诊断为房颤的患者,其年龄、性别、种族、病程等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中药制剂或中药制剂联合西药;对照组:西药治疗或空白对照。
1.1.4 结局指标
临床疗效、房颤发作频率、射血分数、左房内径、生活质量评估、6 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所有纳入研究涉及的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③ 网状 Meta 分析;④ SR 尚未完成全文;⑤ 研究对象为房颤合并其他疾病或房颤并发症的患者;⑥ 干预措施为其他中医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WanFang Data 和 VIP 数据库,搜集中药治疗房颤的 SR,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9 年 7 月。检索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进行。中文检索词包括:房颤、Meta 分析、系统评价、荟萃分析、系统综述等;英文检索词包括: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trial fibrillation、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 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进行交叉核对。筛选时先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发表(或更新)年份、研究对象和疾病、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措施、质量评价工具、结局指标等;② SR 的方法学和报告规范情况;③ 统计分析结果,主要是对各个结局指标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结果。
1.4 评价方法
1.4.1 报告质量评价
采用 PRISMA 声明[4]评价纳入 SR 的报告质量,根据文献对条目信息报告的完整程度进行评分。
1.4.2 方法学质量评价
采用 AMSTAR2 工具[5]评价纳入 SR 的方法质量学,判断纳入文献是否符合条目标准,并对结果进行“信心”分级(其中重要条目为条目 2、4、7、9、11、13、15)。
1.4.3 证据体质量评价
采用 GRADE 评价系统评价纳入 SR 的主要结局指标证据体质量。导致 RCT 降级的因素包括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不能确定是否为直接证据(不直接性或间接性)、精确度不够或可信区间较宽(不精确性)、发表偏倚[6]。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178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 20 个 SR[7-26],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3 主要结局指标
2.3.1 临床疗效(有效性和总有效率)
共纳入 15 篇 SR[7-9, 11-18, 20-23]对临床疗效进行了合并分析,文献结果均显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可相应提高整体疗效。5 篇文献[8, 9, 11, 15, 18]对总有效率进行了合并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2.3.2 房颤发作次数/频率
7 篇 SR[7, 8, 10, 16, 19, 24, 25]对房颤发作次数/频率进行了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中药治疗可降低房颤发作次数/频率。
2.3.3 P 波离散度
6 篇 SR [8, 10, 12, 16, 17, 26]对 P 波离散度进行了合并分析,提示治疗组 P 波离散度小于对照组。
2.3.4 房颤转复率
6 篇 SR[10, 12, 15, 17, 18, 24]将房颤转复率进行了合并分析,提示治疗组可提高转复率。
2.3.5 中医证候
3 篇 SR[14, 22, 23]对中医证候进行合并分析,分析显示治疗组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2.3.6 不良反应
12 篇 SR[10-13, 15-17, 19, 20, 24-26]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分析,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消化、心血管、神经、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甲状腺不良反应,以及过敏性皮炎、疲乏、失眠等。7 篇 SR[10, 11, 13, 15-17, 25]对不良反应进行合并分析,其中 1 篇[25]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 6 篇[10, 11, 13, 15-17]显示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2.4 纳入 SR 的质量评价
2.4.1 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 SR 的 PRISMA 得分在 14~22.5 分之间(表 1)。所有文献均较全面地报告了标题、结构式摘要、理论基础、单个研究结果;报告质量缺陷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案与注册、资料条目、其他分析方法和资金来源方面。PRISMA 各条目评分情况见表 2。

2.4.2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AMSTAR2 评价结果显示 7 个条目报告较为完整(≥70%),其中关键条目报告较为完整的分别是:100% 报道了条目 4[7-26]、70.0% 报道了条目 11[8, 11-22, 24]、90.0% 报道了条目 15[7-19, 21-25];其中非关键条目报告较为完整的分别是:100% 报道了条目 1 和条目 3[7-26]、70% 报道了条目 5[7, 9, 10, 12, 16-25]、75% 报道了条目 6[7-10, 12, 16-25]。方法学存在较大缺陷的关键条目包括条目 7、9、13;非关键条目为 8、10、12、14、16。纳入 SR 总体方法学质量偏低,方法学质量评价为高、中的 SR 共 0 篇,低的 1 篇[12],极低的 19 篇[7-11, 13-26]。AMSTAR2 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3。

2.4.3 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 SR 所包含的主要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均为中、低或极低,所有结局指标相关 RCT 都在局限性方面进行了降级,表明中药治疗房颤的 RCT 在随机、分配隐藏和盲法方面存在较大偏倚,其他降级影响因素如不精确性、发表偏倚及不一致性也对研究证据质量产生较大影响。GRADE 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见表 4。

3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不断增长,其相关血栓栓塞性事件致死、致残的风险问题已十分严峻,如何开发安全有效的房颤治疗药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中医以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思想在房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将有可能成为治疗房颤的新生力量。本研究所纳入 SR 结果显示,口服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房颤较西药治疗在临床疗效、改善心脏结构功能指标、心脏电生理功能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少,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房颤提供了参考。
但纳入的 SR 在方法学质量存在以下问题:① 前期设计方案缺失严重:AMSTAR2 声明要求 SR 中详细说明前期方案,并对与计划书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解释说明,遵循计划书实行方案可降低偏倚风险,纳入 SR 多数未提前设计研究方法,未注册计划书;② 文献检索不全面:AMSTAR2 声明要求检索文献时,在检索 2 个以上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应检索专业注册库、灰色文献等,其在政策报告或项目评价方面可作为重要参考资源,但纳入 SR 多数未对灰色文献、专业注册库等进行全面检索;③ 未列出排除文献清单:AMSTAR2 中条目要求研究者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及相应理由,大部分文献仅描述排除理由,但未列出排除文献清单或参考文献列表;④ 不当的合并研究的方法:在 Meta 分析时,未排除偏倚风险评价结果不佳的文献或未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得出谨慎合理的解释,异质性分析时只对统计学异质性进行检验,多数未对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亚组分析或解释;⑤ 发表偏倚分析的缺陷;AMSTAR2 指出应对发表偏倚进行评估,部分文献未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可能对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造成影响,可对使用者产生误导;⑥ 利益冲突报告不规范:多数文献未提及研究经费来源和作者利益冲突,导致使用者不能了解利益冲突对 RCT 及 SR 结果的影响。
在报告质量方面,PRISMA 声明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多数存在一定的报告缺陷:① 多数文献未报告研究背景、局限性及注册号;② 未提及潜在的利益冲突来源,可能对 SR 的研究者产生一定影响;③ 对于其他分析的报告不完整,不能很好地解释异质性的来源;④ 缺少对 SR 自身的评价,部分文献只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在最终讨论时未对 SR 自身缺陷进行讨论,评价方法、研究员的主观因素等都对 SR 存在影响。
虽然现有 SR 结果均显示中药联合西药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房颤相比较,在有效性与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 GRADE 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发现,目前中药治疗房颤 SR 的结局指标证据体质量整体很低,表明真实临床疗效与研究结果很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SR 的证据质量等级可能与研究者研究方法实施不全面(异质性、精确性、发表偏倚)有关,也受到原始研究质量的影响(RCT 的方法设计存在缺陷)。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应注重原始研究质量,尽量排除质量等级低的研究,并规范研究方法,为使用者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
临床研究中,因为研究者对于结局指标的选择存在差异,在对不同结局指标进行评估,或对相同的结局指标使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时,所得出的报告结果可能不一致,影响结果的横向比较和分析,降低了研究的价值[27],也影响了评价结果的临床意义。本文纳入文献在选择结局指标方面差异性较大,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在对临床研究进行 SR 或再评价时,合并分析较困难。将来进行临床研究时应注重结局指标的选择,注意使用国际公认的核心指标集,使结局指标使用更规范,更有代表性和临床说服力。
本文所纳入的研究均以改善房颤、活动耐量改善、心脏结构功能指标、心脏电生理功能指标等中间结局指标进行结局评价。中间结局指标虽能一定程度反应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获益,但并不能反映其对终点结局的影响[28]。所有纳入研究均缺少对于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及死亡等主要终点的研究,故未来要证实中药治疗房颤的临床价值,需要重视终点结局,增强对中药疗效的可信度。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本研究只纳入了中、英文文献,虽然检索了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但未获取相关灰色文献,检索结果可能不全面;② 目前中药治疗房颤 SR 文献数量少,报告完整性及规范性不高,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降低可信度;③ 评价人员评价时存在主观性,可能导致偏倚从而影响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房颤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但所纳入文献整体方法学质量不高,证据质量普遍偏低,建议进一步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为评价中药治疗房颤临床疗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