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盖琼艳, 巫梦婷, 李晨, 周月琴, 李居河, 拜争刚. 出院准备服务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 20(3): 289-295. doi: 10.7507/1672-2531.201907012 复制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疾病趋向以长期慢性病为主[1]。2019 年民政部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综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截至 2018 年底,这一数字已突破 2.49 亿,且每年仍有约 1 000 万人加入老年行列;快速老龄化、家庭空巢化、未备先老等社会问题,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发展中的中国[2]。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 2.6 亿,慢性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86.6%,其导致的疾病负担超过总疾病负担的 70%[3]。我国不仅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4],随着年龄增加,一个人同时患多种慢性病的比例也随之增加[5],老年人群的共病问题已然成为社会问题[6, 7]。
老年慢性病患者虽在住院过程中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但是出院后依旧会存在各种的健康问题[8]。很多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出院后自己的疾病护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康复环境的转变导致生理、心理存在一定压力。此外,他们还会担心疾病复发及复发后再次入院时医院床位紧张,无法为自己提供所需的医疗支持[9]。老年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康复慢等特点,患者需要得到医护人员和照顾者长期的支持与照顾,也需要医护人员与照顾者之间保持密切沟通。因此,在出院前后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相应的出院准备服务,使其平稳、安心地度过出院前后时间,为其出院后的康复提供必要支持,是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顺利出院的重要保障[10]。社会支持理论为构建老年长期照顾体系提供了更具综合性的研究范式[11]。该理论提倡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其中出院准备服务模式可以作为其支持网络中的一环,被纳入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中,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康复现状。
出院准备服务,就是当患者入院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身体—身心—社会”三方面的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准备出院的患者制定详尽的照护计划,包括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照护服务,使患者及家属能安心离开医院,并使患者在照顾环境的转化中,得到完整且持续性的照顾[12, 13]。出院准备服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评估、计划与执行以及评价[14]。出院准备服务是一项跨领域的团队合作[15],是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场域中专业角色发挥的重要情境,既是医疗机构现代医疗理念的体现,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在医学体系内得以实现的标志[16]。出院准备服务是连续性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常规的出院指导[17],其普遍应用能有效预防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二次伤害,促进其康复,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心理、生理、社会支持,切实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再入院率[18]。
目前,在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虽然有出院准备服务,但缺乏对出院准备服务的综合评价[19]。本研究对出院准备服务应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明确出院准备服务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为临床护理实践及科学研究提供证据支持。本系统评价依照 PRISMA 声明进行报告[20]。按照“PICOS”原则设定纳入、排除标准[21]。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为尽可能多地纳入文献,将患者年龄放宽到 50 周岁以上)。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成立出院计划小组、进行生理、心理健康需求评估、建立档案、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制定有效的护理实施计划、出院后持续性护理、家庭随访等;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护理和出院指导(向患者宣讲出院带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门诊随访相关内容、进行健康指导、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1.1.4 结局指标
① 急性并发症发生率;② 遵医行为;③ 运动能力;④ 护理满意度;⑤ 自我护理能力;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⑦ 因急性并发症导致的再入院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重复报道的文献;③ 未报道相关结局指标或无法利用和提取数据的相关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CNKI、WanFang Data、VIP、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 和 EMbase 数据库,搜集我国关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 RCT,检索时限为 2000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同时结合手工检索,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出院准备、老年、慢性病、中国等。英文检索词包括:discharge preparation、old people、chronic、China 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RCT 的偏倚风险评价采用 Cochrane 手册 5.1.0 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的水准设为 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2 829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 7 个 RCT[22-28]。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CNKI(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再入院率
仅 1 个 RCT[22]报道了患者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因其引起的再入院率。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RR=0.38,95%CI(0.15,0.98),P=0.04];但两组因急性并发症再入院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25,95%CI(0.06,1.11),P=0.07]。
2.3.2 遵医行为
共纳入 4 个 RCT[22-24, 27]报道了患者的遵医行为。1 个 RCT[22]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服药率(37/40,92.5%)明显高于对照组(30/40,75.0%)。1 个 RCT[24]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前的遵医行为无明显差异(P>0.05),而干预后 6 个月,试验组的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 2 个 RCT[23, 26] 采用评分法比较了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更好[SMD=0.54,95%CI(0.25,0.83),P=0.000 3](图 2)。

2.3.3 护理满意度
共纳入 3 个 RCT[24, 27, 28] 报道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1 个 RCT 结果显示[24],对照组中“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63.51%、25.68% 和 10.81%;而干预组分别为 87.76%、11.22% 和 1.02%,满意率更高。另 2 个 RCT[27, 28] 采用评分法分析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更高[SMD=0.71,95%CI(0.10,1.33),P=0.02](图 3)。

2.3.4 运动能力
共 3 个 RCT[23, 25, 26]采用相关运动能力评定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能力,包括 234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更好[SMD=2.65,95%CI(0.25,5.04),P=0.03](表 3)。

2.3.5 自我护理能力
共 2 个 RCT[25, 26]采用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表评价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包括 114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2.18,95%CI(−1.02,5.38),P=0.18](表 3)。
2.3.6 ADL
共 2 个 RCT[27, 28]采用 ADL 量表对患者 ADL 进行评价,包括 269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 ADL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56,95%CI(−0.47,1.59),P=0.28](表 3)。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程度日渐加重及老年人群在慢性病患者占比上升,对老年人加强慢性病管理,特别是进行出院准备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29, 30],我国出院准备服务主要应用于高风险、高再住院率或出院后有较多健康护理需求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这类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功能障碍。出院准备服务在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提升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提升患者 ADL 能力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31]。
本研究纳入的 7 个研究当中,有 2 个研究纳入人群年龄在 60 周岁以下,但患者年龄不同并未对研究结果造成明显影响。出院准备服务是从患者入院时开始实施,早期及时地对入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生理及心理的需求评估,可及时发现和预防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缩短患者住院时长、帮助患者做好出院准备,有效避免了时间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本研究有限证据表明,出院准备服务的有效实施在各个方面都能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
吕露露等[19]研究结果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实施出院准备服务能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这一观点与本研究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有效的出院准备服务能够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倪圆圆等[30]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干预 3~6 个月可降低其再入院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急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实施有效的出院准备服务有降低再入院率的趋势,但两组再入院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由于纳入研究仅 1 个,故未来应对再入院率进行更大样本量和高质量的研究。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本研究仅纳入了 7 个 RCT,研究指标之间差异较大,且干预测量方法和具体时间有所不同,具有较大异质性,且无法进行亚组分析,使用本研究结论应谨慎;② 本研究仅搜集了已发表文献,未搜集会议文献和灰色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高估研究结果;③ 纳入 RCT 大多未明确提及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及盲法,存在实施、测量等偏倚的可能性较大,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④ 国内在老年慢性病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面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医学杂志上,几乎没有社会工作领域的文章发表,应该呼吁社会工作界在一线社会工作机构中设计规范、高质量的干预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有限证据显示,实施出院准备服务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遵医行为、运动能力、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改善。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疾病趋向以长期慢性病为主[1]。2019 年民政部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综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截至 2018 年底,这一数字已突破 2.49 亿,且每年仍有约 1 000 万人加入老年行列;快速老龄化、家庭空巢化、未备先老等社会问题,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发展中的中国[2]。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 2.6 亿,慢性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86.6%,其导致的疾病负担超过总疾病负担的 70%[3]。我国不仅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4],随着年龄增加,一个人同时患多种慢性病的比例也随之增加[5],老年人群的共病问题已然成为社会问题[6, 7]。
老年慢性病患者虽在住院过程中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但是出院后依旧会存在各种的健康问题[8]。很多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出院后自己的疾病护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康复环境的转变导致生理、心理存在一定压力。此外,他们还会担心疾病复发及复发后再次入院时医院床位紧张,无法为自己提供所需的医疗支持[9]。老年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康复慢等特点,患者需要得到医护人员和照顾者长期的支持与照顾,也需要医护人员与照顾者之间保持密切沟通。因此,在出院前后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相应的出院准备服务,使其平稳、安心地度过出院前后时间,为其出院后的康复提供必要支持,是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顺利出院的重要保障[10]。社会支持理论为构建老年长期照顾体系提供了更具综合性的研究范式[11]。该理论提倡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其中出院准备服务模式可以作为其支持网络中的一环,被纳入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中,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康复现状。
出院准备服务,就是当患者入院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身体—身心—社会”三方面的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准备出院的患者制定详尽的照护计划,包括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照护服务,使患者及家属能安心离开医院,并使患者在照顾环境的转化中,得到完整且持续性的照顾[12, 13]。出院准备服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评估、计划与执行以及评价[14]。出院准备服务是一项跨领域的团队合作[15],是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场域中专业角色发挥的重要情境,既是医疗机构现代医疗理念的体现,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在医学体系内得以实现的标志[16]。出院准备服务是连续性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常规的出院指导[17],其普遍应用能有效预防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二次伤害,促进其康复,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心理、生理、社会支持,切实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再入院率[18]。
目前,在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虽然有出院准备服务,但缺乏对出院准备服务的综合评价[19]。本研究对出院准备服务应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明确出院准备服务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为临床护理实践及科学研究提供证据支持。本系统评价依照 PRISMA 声明进行报告[20]。按照“PICOS”原则设定纳入、排除标准[21]。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为尽可能多地纳入文献,将患者年龄放宽到 50 周岁以上)。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成立出院计划小组、进行生理、心理健康需求评估、建立档案、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制定有效的护理实施计划、出院后持续性护理、家庭随访等;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护理和出院指导(向患者宣讲出院带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门诊随访相关内容、进行健康指导、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1.1.4 结局指标
① 急性并发症发生率;② 遵医行为;③ 运动能力;④ 护理满意度;⑤ 自我护理能力;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⑦ 因急性并发症导致的再入院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重复报道的文献;③ 未报道相关结局指标或无法利用和提取数据的相关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CNKI、WanFang Data、VIP、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 和 EMbase 数据库,搜集我国关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 RCT,检索时限为 2000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同时结合手工检索,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出院准备、老年、慢性病、中国等。英文检索词包括:discharge preparation、old people、chronic、China 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RCT 的偏倚风险评价采用 Cochrane 手册 5.1.0 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的水准设为 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2 829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 7 个 RCT[22-28]。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CNKI(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再入院率
仅 1 个 RCT[22]报道了患者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因其引起的再入院率。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RR=0.38,95%CI(0.15,0.98),P=0.04];但两组因急性并发症再入院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25,95%CI(0.06,1.11),P=0.07]。
2.3.2 遵医行为
共纳入 4 个 RCT[22-24, 27]报道了患者的遵医行为。1 个 RCT[22]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服药率(37/40,92.5%)明显高于对照组(30/40,75.0%)。1 个 RCT[24]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前的遵医行为无明显差异(P>0.05),而干预后 6 个月,试验组的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 2 个 RCT[23, 26] 采用评分法比较了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更好[SMD=0.54,95%CI(0.25,0.83),P=0.000 3](图 2)。

2.3.3 护理满意度
共纳入 3 个 RCT[24, 27, 28] 报道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1 个 RCT 结果显示[24],对照组中“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63.51%、25.68% 和 10.81%;而干预组分别为 87.76%、11.22% 和 1.02%,满意率更高。另 2 个 RCT[27, 28] 采用评分法分析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更高[SMD=0.71,95%CI(0.10,1.33),P=0.02](图 3)。

2.3.4 运动能力
共 3 个 RCT[23, 25, 26]采用相关运动能力评定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能力,包括 234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更好[SMD=2.65,95%CI(0.25,5.04),P=0.03](表 3)。

2.3.5 自我护理能力
共 2 个 RCT[25, 26]采用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表评价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包括 114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2.18,95%CI(−1.02,5.38),P=0.18](表 3)。
2.3.6 ADL
共 2 个 RCT[27, 28]采用 ADL 量表对患者 ADL 进行评价,包括 269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 ADL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56,95%CI(−0.47,1.59),P=0.28](表 3)。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程度日渐加重及老年人群在慢性病患者占比上升,对老年人加强慢性病管理,特别是进行出院准备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29, 30],我国出院准备服务主要应用于高风险、高再住院率或出院后有较多健康护理需求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这类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功能障碍。出院准备服务在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提升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提升患者 ADL 能力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31]。
本研究纳入的 7 个研究当中,有 2 个研究纳入人群年龄在 60 周岁以下,但患者年龄不同并未对研究结果造成明显影响。出院准备服务是从患者入院时开始实施,早期及时地对入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生理及心理的需求评估,可及时发现和预防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缩短患者住院时长、帮助患者做好出院准备,有效避免了时间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本研究有限证据表明,出院准备服务的有效实施在各个方面都能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
吕露露等[19]研究结果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实施出院准备服务能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这一观点与本研究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有效的出院准备服务能够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倪圆圆等[30]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干预 3~6 个月可降低其再入院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急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实施有效的出院准备服务有降低再入院率的趋势,但两组再入院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由于纳入研究仅 1 个,故未来应对再入院率进行更大样本量和高质量的研究。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本研究仅纳入了 7 个 RCT,研究指标之间差异较大,且干预测量方法和具体时间有所不同,具有较大异质性,且无法进行亚组分析,使用本研究结论应谨慎;② 本研究仅搜集了已发表文献,未搜集会议文献和灰色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高估研究结果;③ 纳入 RCT 大多未明确提及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及盲法,存在实施、测量等偏倚的可能性较大,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④ 国内在老年慢性病出院准备服务干预方面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医学杂志上,几乎没有社会工作领域的文章发表,应该呼吁社会工作界在一线社会工作机构中设计规范、高质量的干预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有限证据显示,实施出院准备服务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遵医行为、运动能力、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改善。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