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邢飞, 段鑫, 陈家磊, 刘明. 术中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9, 19(12): 1453-1459. doi: 10.7507/1672-2531.201905101 复制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因摔倒等低能量损伤引起的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并成为老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1]。据研究显示,预计到 2050 年全球每年髋部骨折患者数量将达到 630 万[2]。此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基础情况差、合并症多同样会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3]。股骨颈骨折作为髋部骨折常见的一类骨折类型,骨折后可能发生一系列并发症,例如褥疮、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骨折延迟愈合与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5]。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有可能需要面临髋关节置换的风险,这为患者及家属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6,7]。目前,许多研究者认为,引起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原因涉及骨折受伤部位、骨折移位情况、术后下地时间、患者基础情况、合并症、术中股骨颈血运破坏等[8,9]。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风险,已经成为当前临床骨科医生的研究热点。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又称自体条件血浆(autologous conditioned plasma),是通过外周血反复离心获得的富血小板血浆蛋白的浓缩物[10,11]。富血小板血浆内包含可以促进多种细胞进行增殖分化的生物活性因子,其中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小板源性表皮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PD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β-fibroblast growth factor,β-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ECGF)[12,13]。因其分离获取过程简便快捷、免疫源性低等特点,富血小板血浆近年来开始逐渐被应用于骨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肩袖损伤、肌腱病、跖筋膜炎等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并展现出了良好的组织修复效果。
随着对富血小板血浆研究的深入,中外研究者们开始逐渐将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当中。然而,对于富血小板血浆在股骨颈骨折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存在争议。鉴于目前尚无相关系统评价发表,本研究系统评价内固定手术联合术中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股骨颈骨折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比较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与术中未应用富血小板血浆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成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种族、年龄、国籍不限。
1.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空心钉或钢板治疗,试验组除空心钉或钢板手术治疗之外,在术中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
1.1.4 结局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和骨折愈合率。次要评价指标包括术后股骨头坏死率,术后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
1.1.5 排除标准
① 基础或动物研究;② 无法提取数据的文献;③ 评论、病例报告、综述或系统评价;④ 病理性骨折;⑤ 非中、英文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WanFang Data、CBM 和 CNKI 数据库,同时检索 Google Scholar 等搜索引擎,搜集有关术中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股骨颈骨折的 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 2017 年 4 月 30 日。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用主题词和自由此词相结合的方式。英文检索词包括:femoral neck fracture、platelet-rich plasma、PRP、hip fracture、cannulated screw、operative、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等;中文检索词包括:股骨颈骨折、富血小板血浆、髋部骨折、空心钉、随机对照试验、手术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缺乏的资料尽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及时间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包括各组的样本数、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疾病状况等;③ 干预措施的具体细节、随访时间等;④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⑤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如骨折愈合时间、骨愈合率、术后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术后股骨头坏死率等。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名评价员按照 Cochrane 手册针对 RCT 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14]。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对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连续性变量采用平均差(mean difference,MD),对于骨折愈合率以及术后股骨头坏死率等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 476 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 8 个 RCT[15-22]。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The Cochrane Library(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所纳入的样本量范围从 60 例到 241 例。总样本量为 916 例,其中单纯内固定手术组 461 例,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 455 例。在所纳入研究中,7 个研究采用手术方式为空心钉[15-19,21,22],另外一个研究采用手术方式为空心钉锁定钢板[20]。各个研究参与者平均年龄在 30~83 岁之间,最短随访时间为 1 年。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富血小板血浆的局部应用方法
本研究所纳入的 8 个 RCT 均报道了术中富小板血浆的局部应用方法[15-22]。在股骨颈骨折复位固定结束后,在 C 型臂 X 线机透视下,手术人员从股骨大粗隆前外侧向股骨颈骨折断端置入穿刺针,向断端注入预先制备好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2.4 Meta 分析结果
2.4.1 股骨颈骨折愈合率
共纳入 8 个 RCT[15-22],包含 916 例患者(内固定手术组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 461 例,内固定手术组 455 例)。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的股骨颈骨折愈合率高于单纯内固定手术组[RR=1.14,95%CI(1.03,1.25),P<0.000 01](图 2)。

2.4.2 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
共纳入 4 个 RCT[16,17,19,20],包含 449 例患者(内固定手术组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 234 例,内固定手术组 215 例)。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的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单纯内固定手术[MD=−2.18,95%CI(−3.37,−0.99),P=0.000 3](图 3)。

2.4.3 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共纳入 8 个 RCT[15-22],包含 916 例患者(内固定手术组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 461 例,内固定手术组 455 例)。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的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于单纯内固定手术组[RR=0.35,95%CI(0.22,0.57),P<0.000 1](图 4)。

2.4.4 术后 HHS 评分
共纳入 7 个 RCT[16-22],包含 449 例患者(内固定手术组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 234 例,内固定手术组 215 例)。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的髋关节 HHS 评分高于单纯内固定手术组[MD=10.18,95% CI(5.99,14.37),P<0.000 01](图 5)。

2.5 敏感性分析
对于骨折愈合时间和 HHS 评分,逐一剔除单项研究后,统计分析结果未发生方向性改变,提示结果稳定性较好。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 Meta 分析方法对比单纯内固定手术组与内固定手术联合术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组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之间的差异。Meta 分析结果发现术中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髋关节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富血小板血浆内含有多种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生物活性因子[23,24]。富血小板血浆中的生物活性因子可通过激活并调节相关细胞以及细胞间信号通路,加快细胞与组织的修复过程。此外,目前已经有许多基础研究单独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或联合生物支架材料应用于骨修复当中并展现了良好的骨修复能力[25-27]。但目前有关富血小板血浆临床骨修复应用方面的研究仍较少。骨折愈合率是评价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重要指标之一[28]。本研究表明,与单纯内固定手术相比,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提高股骨颈患者术后骨折愈合率。富血小板血浆通过多次离心自身外周血制备而来,具备较低的免疫源性,同时具备一定的抗炎特性,可降低局部炎症相关因子表达[29-31]。许多研究者分析认为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后,会释放大量生物活性因子,趋化周围组织细胞,促进并调节相关成骨细胞的成骨活动,降低周围炎症反应,进而加快局部骨组织的修复[32-34]。
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本研究表明术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老年髋部骨折卧床时间的延长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以及褥疮的患病风险,进而增加患者的死亡率[35]。有研究认为,骨折愈合时间的缩短意味着更早实现功能活动,进而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但本研究纳入研究间存在较高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逐一剔除单项研究后,但两组差异结果并未发生方向性改变。
股骨头的营养血供主要包括股骨头圆韧带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臀上动脉以及臀下动脉[36]。股骨颈骨折会破坏股骨头周围血供,进而增加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此外,术中操作同样可能破坏股骨头周围血供[37]。目前临床医师通过采用空心钉等多种办法来降低对股骨头血供影响,进而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术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有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改善局部血供[38]。但是目前对于富血小板血浆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率的机制研究仍较少,仍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来探索其相关修复机制。
HHS 评分常被用于评价髋部疾病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39]。HHS 评分主要从疼痛、功能、畸形以关节活动度四个方面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40]。本研究表明,与单纯内固定手术组相比,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的 HHS 评分更高,具备更好的髋关节活动功能。但本研究纳入研究间存在较高的异质性,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 HHS 评分为主观性评分,大部分所纳入研究未严格实施双盲,结果准确性受未施盲影响大。在改善股骨颈骨折术后髋部功能方面,富血小板血浆的作用仍然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①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高,大多数所纳入研究未报告分配隐藏及双盲法的实施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具有一定主观性,未实施盲法可能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偏倚,进一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② 所纳入研究中富血小板血浆的提取分离过程及使用剂量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③ 受限于目前原始文献较少,部分研究间异质性较高。分析其异质性的产生可能与随访时间点差异及手术方式不同有关。但由于纳入研究较少,无法进行亚组分析。
综上所述,现有证据表明,相比于单独内固定术,内固定手术中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率。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还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证实。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因摔倒等低能量损伤引起的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并成为老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1]。据研究显示,预计到 2050 年全球每年髋部骨折患者数量将达到 630 万[2]。此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基础情况差、合并症多同样会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3]。股骨颈骨折作为髋部骨折常见的一类骨折类型,骨折后可能发生一系列并发症,例如褥疮、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骨折延迟愈合与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5]。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有可能需要面临髋关节置换的风险,这为患者及家属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6,7]。目前,许多研究者认为,引起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原因涉及骨折受伤部位、骨折移位情况、术后下地时间、患者基础情况、合并症、术中股骨颈血运破坏等[8,9]。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风险,已经成为当前临床骨科医生的研究热点。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又称自体条件血浆(autologous conditioned plasma),是通过外周血反复离心获得的富血小板血浆蛋白的浓缩物[10,11]。富血小板血浆内包含可以促进多种细胞进行增殖分化的生物活性因子,其中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小板源性表皮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PD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β-fibroblast growth factor,β-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ECGF)[12,13]。因其分离获取过程简便快捷、免疫源性低等特点,富血小板血浆近年来开始逐渐被应用于骨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肩袖损伤、肌腱病、跖筋膜炎等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并展现出了良好的组织修复效果。
随着对富血小板血浆研究的深入,中外研究者们开始逐渐将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当中。然而,对于富血小板血浆在股骨颈骨折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存在争议。鉴于目前尚无相关系统评价发表,本研究系统评价内固定手术联合术中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股骨颈骨折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比较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与术中未应用富血小板血浆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成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种族、年龄、国籍不限。
1.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空心钉或钢板治疗,试验组除空心钉或钢板手术治疗之外,在术中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
1.1.4 结局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和骨折愈合率。次要评价指标包括术后股骨头坏死率,术后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
1.1.5 排除标准
① 基础或动物研究;② 无法提取数据的文献;③ 评论、病例报告、综述或系统评价;④ 病理性骨折;⑤ 非中、英文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WanFang Data、CBM 和 CNKI 数据库,同时检索 Google Scholar 等搜索引擎,搜集有关术中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股骨颈骨折的 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 2017 年 4 月 30 日。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用主题词和自由此词相结合的方式。英文检索词包括:femoral neck fracture、platelet-rich plasma、PRP、hip fracture、cannulated screw、operative、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等;中文检索词包括:股骨颈骨折、富血小板血浆、髋部骨折、空心钉、随机对照试验、手术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缺乏的资料尽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及时间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包括各组的样本数、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疾病状况等;③ 干预措施的具体细节、随访时间等;④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⑤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如骨折愈合时间、骨愈合率、术后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术后股骨头坏死率等。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名评价员按照 Cochrane 手册针对 RCT 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14]。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对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连续性变量采用平均差(mean difference,MD),对于骨折愈合率以及术后股骨头坏死率等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 476 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 8 个 RCT[15-22]。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The Cochrane Library(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所纳入的样本量范围从 60 例到 241 例。总样本量为 916 例,其中单纯内固定手术组 461 例,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 455 例。在所纳入研究中,7 个研究采用手术方式为空心钉[15-19,21,22],另外一个研究采用手术方式为空心钉锁定钢板[20]。各个研究参与者平均年龄在 30~83 岁之间,最短随访时间为 1 年。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富血小板血浆的局部应用方法
本研究所纳入的 8 个 RCT 均报道了术中富小板血浆的局部应用方法[15-22]。在股骨颈骨折复位固定结束后,在 C 型臂 X 线机透视下,手术人员从股骨大粗隆前外侧向股骨颈骨折断端置入穿刺针,向断端注入预先制备好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2.4 Meta 分析结果
2.4.1 股骨颈骨折愈合率
共纳入 8 个 RCT[15-22],包含 916 例患者(内固定手术组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 461 例,内固定手术组 455 例)。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的股骨颈骨折愈合率高于单纯内固定手术组[RR=1.14,95%CI(1.03,1.25),P<0.000 01](图 2)。

2.4.2 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
共纳入 4 个 RCT[16,17,19,20],包含 449 例患者(内固定手术组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 234 例,内固定手术组 215 例)。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的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单纯内固定手术[MD=−2.18,95%CI(−3.37,−0.99),P=0.000 3](图 3)。

2.4.3 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共纳入 8 个 RCT[15-22],包含 916 例患者(内固定手术组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 461 例,内固定手术组 455 例)。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的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于单纯内固定手术组[RR=0.35,95%CI(0.22,0.57),P<0.000 1](图 4)。

2.4.4 术后 HHS 评分
共纳入 7 个 RCT[16-22],包含 449 例患者(内固定手术组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 234 例,内固定手术组 215 例)。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的髋关节 HHS 评分高于单纯内固定手术组[MD=10.18,95% CI(5.99,14.37),P<0.000 01](图 5)。

2.5 敏感性分析
对于骨折愈合时间和 HHS 评分,逐一剔除单项研究后,统计分析结果未发生方向性改变,提示结果稳定性较好。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 Meta 分析方法对比单纯内固定手术组与内固定手术联合术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组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之间的差异。Meta 分析结果发现术中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髋关节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富血小板血浆内含有多种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生物活性因子[23,24]。富血小板血浆中的生物活性因子可通过激活并调节相关细胞以及细胞间信号通路,加快细胞与组织的修复过程。此外,目前已经有许多基础研究单独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或联合生物支架材料应用于骨修复当中并展现了良好的骨修复能力[25-27]。但目前有关富血小板血浆临床骨修复应用方面的研究仍较少。骨折愈合率是评价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重要指标之一[28]。本研究表明,与单纯内固定手术相比,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提高股骨颈患者术后骨折愈合率。富血小板血浆通过多次离心自身外周血制备而来,具备较低的免疫源性,同时具备一定的抗炎特性,可降低局部炎症相关因子表达[29-31]。许多研究者分析认为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后,会释放大量生物活性因子,趋化周围组织细胞,促进并调节相关成骨细胞的成骨活动,降低周围炎症反应,进而加快局部骨组织的修复[32-34]。
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本研究表明术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老年髋部骨折卧床时间的延长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以及褥疮的患病风险,进而增加患者的死亡率[35]。有研究认为,骨折愈合时间的缩短意味着更早实现功能活动,进而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但本研究纳入研究间存在较高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逐一剔除单项研究后,但两组差异结果并未发生方向性改变。
股骨头的营养血供主要包括股骨头圆韧带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臀上动脉以及臀下动脉[36]。股骨颈骨折会破坏股骨头周围血供,进而增加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此外,术中操作同样可能破坏股骨头周围血供[37]。目前临床医师通过采用空心钉等多种办法来降低对股骨头血供影响,进而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术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有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改善局部血供[38]。但是目前对于富血小板血浆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率的机制研究仍较少,仍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来探索其相关修复机制。
HHS 评分常被用于评价髋部疾病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39]。HHS 评分主要从疼痛、功能、畸形以关节活动度四个方面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40]。本研究表明,与单纯内固定手术组相比,内固定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组的 HHS 评分更高,具备更好的髋关节活动功能。但本研究纳入研究间存在较高的异质性,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 HHS 评分为主观性评分,大部分所纳入研究未严格实施双盲,结果准确性受未施盲影响大。在改善股骨颈骨折术后髋部功能方面,富血小板血浆的作用仍然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①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高,大多数所纳入研究未报告分配隐藏及双盲法的实施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具有一定主观性,未实施盲法可能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偏倚,进一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② 所纳入研究中富血小板血浆的提取分离过程及使用剂量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③ 受限于目前原始文献较少,部分研究间异质性较高。分析其异质性的产生可能与随访时间点差异及手术方式不同有关。但由于纳入研究较少,无法进行亚组分析。
综上所述,现有证据表明,相比于单独内固定术,内固定手术中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率。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还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