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叶丽, 王如婷, 刘双苔, 李胜.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在膀胱癌患者术后膀胱冲洗和膀胱灌注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9, 19(5): 539-542. doi: 10.7507/1672-2531.201905030 复制
无针输液接头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中,其将输液器或注射器断开连接后仍能保持输液通道的密闭功能[1, 2]。BD Q-syte 为直型透明分隔膜无针输液接头,2011 年美国 CDC 正式将分隔膜接头的使用列入指南推荐[3, 4]。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占初发膀胱肿瘤的 70%,多为 Ta 期,临床常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术后留置三腔导尿管行膀胱点滴冲洗及膀胱灌注等[5-7]。然而术后对于停止膀胱冲洗、封闭冲洗腔的方法不尽相同,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对 88 例 TUR-BT 患者术后是否使用 Q-syte 进行封闭冲洗腔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7 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膀胱癌并行 TUR-BT 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做尿液分析和培养,均行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均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1.2 研究方法
病例组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封闭冲洗腔,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连接引流袋。两组患者使用的三腔导尿管均为广州维力 22Fr 三腔标准型乳胶导尿管。执行停止膀胱冲洗操作时,用止血钳夹闭导尿管,从导尿管接头处分离冲洗器后依次消毒接头内侧、横截面及外侧,对照组冲洗腔连接抗反流袋(容量 1 500 mL,管长 120 cm),由康乐保(中国)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提供,取出引流袋,将袋体展平并关闭引流袋排阀,将引流袋接头塑料盖拔除后插到冲洗腔,将引流袋悬挂到病床边;病例组冲洗腔使用 Q-syte 无针分隔膜输液接头(美国 BD 公司),取出 Q-syte 直接塞入冲洗腔即可。进行膀胱灌注操作时,对照组用止血钳夹闭导尿管并分离冲洗腔一侧的引流袋,依次消毒导尿管接头内侧、横截面后插入注射器注入药物;病例组可直接消毒 Q-syte 表面摩擦 15 s 后直接连接注射器将药物注入膀胱。
1.3 研究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为患者舒适度、患者满意度、尿路感染。患者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8, 9],将患者舒适度分为轻度不适 1~4 分、中度不适 5~7 分、重度不适 8~10 分;患者满意度依据 5 级 Likert 评分表[10],使用本院自制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照护理过程中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很满意”5 分、“满意”4 分、“基本满意”3 分、“不太满意”2 分、“不满意”1 分,评分项 10 项总分 50 分,总分≥45 分视为满意,总分<45 分为不满意;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 201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断:① 清洁中段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 CFU/mL、革兰阴性菌菌数≥105 CFU/mL;② 新鲜表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每 30 个视野数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次要结局指标为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包括患者停止膀胱冲洗操作时间(s)和进行膀胱灌注所需时间(s)。
1.4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连续型资料采用 ±SD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 α 为 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
共纳入 88 例患者,其中男 63 例,女 25 例,平均年龄 60.2±4.7 岁(30 岁~89 岁)。病例组 44 例,对照组 44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及合并症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2 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在患者舒适度(轻度不适:86.4% vs. 25.0%,P<0.001;中度不适:13.6% vs. 52.3%,P<0.001;重度不适:0.0% vs. 22.7%,P=0.001)和患者满意度(97.9±2.1 vs. 84.5±3.9,P<0.001)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4% vs. 29.5%,P=0.034),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 2);病例组在膀胱灌注所需时间(50.48±1.78 vs. 207.74±5.41,P<0.001)及停止膀胱灌注所需时间(141.47±3.25 vs. 205.35±5.17,P<0.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 3)。


3 讨论
3.1 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对照组冲洗腔连接引流袋,患者导尿管共接有 2 个引流袋,增加力重,患者翻身、活动、睡眠时身体、心理负担加重,导致患者不适感增加。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患者舒适度增加,医护工作效率提高,节省操作时间,将节约的时间用于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及时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不断提高满意度。
3.2 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可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目前诸多文献证实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1, 12]。2009 年我国第一版输液指南向临床推荐:分隔膜设计的无针输液接头可以有效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建议医务人员使用[13]。留置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患者常见并发症,逆行感染是主要原因。逆行感染的病原菌多来自于集尿袋系统、集尿袋及集尿袋放尿口污染[14]。本研究结果显示,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将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应用于三腔导尿管冲洗腔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3.3 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可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对照组冲洗腔连接引流袋操作步骤多,时间长。进行膀胱灌注操作时步骤繁琐,注射器乳头与冲洗腔不匹配,操作不慎等都可能造成药液漏出。病例组操作简单、步骤少,行膀胱灌注时注射器乳头与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匹配完好,不会造成药物外漏。因此,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可以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总之,TUR-BT 术后停止膀胱冲洗后,将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应用于三腔导尿管冲洗腔,优越性显著,使用安全、方便、省时省力,大大减轻患者身体、心理负担,提高了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同时降低了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减少了医务人员操作时间和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关于临床疗效方面的结果,尚需高质量、长期随访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
无针输液接头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中,其将输液器或注射器断开连接后仍能保持输液通道的密闭功能[1, 2]。BD Q-syte 为直型透明分隔膜无针输液接头,2011 年美国 CDC 正式将分隔膜接头的使用列入指南推荐[3, 4]。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占初发膀胱肿瘤的 70%,多为 Ta 期,临床常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术后留置三腔导尿管行膀胱点滴冲洗及膀胱灌注等[5-7]。然而术后对于停止膀胱冲洗、封闭冲洗腔的方法不尽相同,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对 88 例 TUR-BT 患者术后是否使用 Q-syte 进行封闭冲洗腔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7 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膀胱癌并行 TUR-BT 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做尿液分析和培养,均行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均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1.2 研究方法
病例组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封闭冲洗腔,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连接引流袋。两组患者使用的三腔导尿管均为广州维力 22Fr 三腔标准型乳胶导尿管。执行停止膀胱冲洗操作时,用止血钳夹闭导尿管,从导尿管接头处分离冲洗器后依次消毒接头内侧、横截面及外侧,对照组冲洗腔连接抗反流袋(容量 1 500 mL,管长 120 cm),由康乐保(中国)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提供,取出引流袋,将袋体展平并关闭引流袋排阀,将引流袋接头塑料盖拔除后插到冲洗腔,将引流袋悬挂到病床边;病例组冲洗腔使用 Q-syte 无针分隔膜输液接头(美国 BD 公司),取出 Q-syte 直接塞入冲洗腔即可。进行膀胱灌注操作时,对照组用止血钳夹闭导尿管并分离冲洗腔一侧的引流袋,依次消毒导尿管接头内侧、横截面后插入注射器注入药物;病例组可直接消毒 Q-syte 表面摩擦 15 s 后直接连接注射器将药物注入膀胱。
1.3 研究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为患者舒适度、患者满意度、尿路感染。患者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8, 9],将患者舒适度分为轻度不适 1~4 分、中度不适 5~7 分、重度不适 8~10 分;患者满意度依据 5 级 Likert 评分表[10],使用本院自制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照护理过程中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很满意”5 分、“满意”4 分、“基本满意”3 分、“不太满意”2 分、“不满意”1 分,评分项 10 项总分 50 分,总分≥45 分视为满意,总分<45 分为不满意;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 201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断:① 清洁中段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 CFU/mL、革兰阴性菌菌数≥105 CFU/mL;② 新鲜表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每 30 个视野数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次要结局指标为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包括患者停止膀胱冲洗操作时间(s)和进行膀胱灌注所需时间(s)。
1.4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连续型资料采用 ±SD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 α 为 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
共纳入 88 例患者,其中男 63 例,女 25 例,平均年龄 60.2±4.7 岁(30 岁~89 岁)。病例组 44 例,对照组 44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及合并症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2 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在患者舒适度(轻度不适:86.4% vs. 25.0%,P<0.001;中度不适:13.6% vs. 52.3%,P<0.001;重度不适:0.0% vs. 22.7%,P=0.001)和患者满意度(97.9±2.1 vs. 84.5±3.9,P<0.001)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4% vs. 29.5%,P=0.034),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 2);病例组在膀胱灌注所需时间(50.48±1.78 vs. 207.74±5.41,P<0.001)及停止膀胱灌注所需时间(141.47±3.25 vs. 205.35±5.17,P<0.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 3)。


3 讨论
3.1 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对照组冲洗腔连接引流袋,患者导尿管共接有 2 个引流袋,增加力重,患者翻身、活动、睡眠时身体、心理负担加重,导致患者不适感增加。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患者舒适度增加,医护工作效率提高,节省操作时间,将节约的时间用于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及时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不断提高满意度。
3.2 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可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目前诸多文献证实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1, 12]。2009 年我国第一版输液指南向临床推荐:分隔膜设计的无针输液接头可以有效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建议医务人员使用[13]。留置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患者常见并发症,逆行感染是主要原因。逆行感染的病原菌多来自于集尿袋系统、集尿袋及集尿袋放尿口污染[14]。本研究结果显示,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将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应用于三腔导尿管冲洗腔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3.3 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可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对照组冲洗腔连接引流袋操作步骤多,时间长。进行膀胱灌注操作时步骤繁琐,注射器乳头与冲洗腔不匹配,操作不慎等都可能造成药液漏出。病例组操作简单、步骤少,行膀胱灌注时注射器乳头与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匹配完好,不会造成药物外漏。因此,应用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可以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总之,TUR-BT 术后停止膀胱冲洗后,将 Q-syte 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应用于三腔导尿管冲洗腔,优越性显著,使用安全、方便、省时省力,大大减轻患者身体、心理负担,提高了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同时降低了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减少了医务人员操作时间和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关于临床疗效方面的结果,尚需高质量、长期随访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