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严戈辉, 薛瑞, 郭发健, 赵今. 可吸收与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临床疗效的 Meta 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9, 19(5): 578-586. doi: 10.7507/1672-2531.201810024 复制
口腔种植学发展使得种植义齿已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修复的常规治疗方式之一,并且方法不断简化,安全性及可靠性逐渐提高[1, 2]。牙种植成功的关键是种植体周围有充足的骨量和健康的骨质,然而,在实际临床操作中,患者的骨量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往往出现牙槽嵴萎缩等现象,从而造成侧方穿孔等问题,进而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3]。
口腔修复膜是一种生物相容性材料,利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修复膜置于口腔软组织与骨缺损之间,从而建立生物屏障,以此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骨再生环境,选择性地阻挡迁移速度较快的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进入骨缺损区,而同时又不妨碍伤口自然愈合 [4]。口腔修复膜广泛地应用于牙周粘膜、口腔种植及牙槽外科等口腔医学领域[5],解决了大量口腔修复问题,也满足了口腔美学要求,但口腔修复膜也存在维持时间短、抗原性、软组织感染、膜塌陷、膜暴露及感染等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改良 [1, 2, 5]。口腔修复膜依据材料是否能被降解分为可吸收膜与不可吸收膜。口腔修复膜在临床上可用于根尖周疾病、牙周病引起的骨缺损的修复,目前已发表的相关 Meta 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根分叉病变的治疗中,关于垂直骨填充,使用可吸收膜引导组织再生优于不可吸收膜。两种类型的膜在减少垂直探测深度和获得垂直附着水平以及获得垂直和水平骨方面都比开放式皮瓣清创更有效[6]。但尚未见关于可吸收与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在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临床疗效的 Meta 分析。为此,本研究系统评价这两种类型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探讨两者对促进骨组织再生、骨缺损修复可能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① 因牙列缺损选择种植义齿修复且无种植禁忌症的患者,不限年龄、性别、种族;② 缺牙区有骨缺损,需要行引导性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修复骨缺损。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合适的可吸收口腔修复膜放置在植骨区域引导骨再生;对照组:采用合适的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放置在植骨区域引导骨再生。
1.1.4 结局指标
① 修复情况;②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③ 骨厚度、植骨厚度;④ 患者满意度;⑤ 术前至术后 6 个月骨缺损宽度变化;⑥ 组织学水平分析。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重复发表的文献、同人群的重复研究或报道;③ 无法获取原文或文献报道的数据不全或无法利用,联系作者也无法获取者;④ 数据存疑且不能证实其真实性的文献;⑤ 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等系统合并症及全身感染者。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VIP、CNKI 和 WanFang Data 数据库,搜集有关可吸收和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临床疗效的 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 2019 年 2 月 20 日。手工检索灰色文献,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资料。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英文检索词包括:resorbable membrane、non-resorbable membrane、bone regeneration、dental implants、meta-analysi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等;中文检索词包括:可吸收口腔修复膜、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牙种植、引导骨再生、Meta 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 Cochrane 手册 5.1.0 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7]。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的水准设为 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864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 22 个 RCT[8-29],包括 1 995 例患者,其中试验组 1 004 例,对照组 991 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修复情况
共纳入 18 个 RCT[8-25],包括 1 852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的修复成功率更高[RR=1.21,95%CI(1.17,1.26),P<0.000 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2)。

2.3.2 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率
共纳入 18 个 RCT[8-25],包括 1 851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RR=0.28,95%CI(0.20,0.39),P<0.000 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3)。

2.3.3 骨厚度、植骨厚度
共纳入 18 个 RCT[8-25],包括 1 834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骨厚度更高[MD=0.40,95%CI(0.36,0.43),P<0.000 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3)。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植骨厚度更高[D=0.40,95%CI(0.35,0.46),P<0.000 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3)。根据不同观测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发现无论术后一周还是非术后一周测量,可吸收膜组的植骨厚度均更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图 3)。

2.3.4 患者满意度
共纳入 2 个 RCT[8, 23],包括 163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患者满意度更高[RR=1.19,95%CI(1.04,1.36),P=0.00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3)。
2.3.5 术前至术后 6 个月骨缺损宽度变化
共纳入 2 个 RCT[26, 29],包括 88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术前至术后 6 个月骨缺损宽度变化更小[MD=−0.62,95%CI(−0.93,−0.31),P<0.000 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3)。
2.3.6 组织学水平
共纳入 3 个 RCT[27-29],包括 95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在组织学水平上可吸收膜组骨结合值[MD=4.82,95%CI(0.14,9.50),P=0.04]和矿化组织总量[MD=3.73,95%CI(0.32,7.14),P=0.03]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非矿化组织总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48,95%CI(−5.81,0.85),P=0.14](图 4)。

2.4 发表偏倚
针对修复成功率这一结局指标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检测,其结果显示:散点在漏斗两侧的分布基本对称,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图 5)。

2.5 敏感性分析
两组植骨厚度的 Meta 分析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虽进行亚组分析仍不能排除异质性。故采用逐个剔除单个研究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去除任一研究,对合并结果均无影响,说明 Meta 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3 讨论
为评价可吸收与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在种植中的效果差异,我们采用 Meta 分析方法,比较修复情况、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骨厚度与植骨厚度、患者满意度、术前至术后 6 个月骨缺损宽度变化、组织学水平等指标,结果显示,可吸收膜在疗效指标各方面均优于不可吸收膜,且安全性更高。
引导性骨再生技术(GBR)常广泛应用于牙周病的治疗、修复上颌窦缺损、骨缺损等,口腔修复膜具有效率高、耗时短、成骨度厚、成骨度高等特点[4, 14, 30],具有诱导、参与代谢、血管化、机械屏障等作用[31]。自体骨移植和引导骨再生的种植体植入已成为治疗局部牙槽骨缺损的标准[32]。据报道,具有大于 1 mm 骨缺损区的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在 4 年内黏膜退缩的风险增大[33]。目前,骨整合和功能恢复不再是决定种植成功的唯一关键因素,美学亦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4]。从功能和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存在骨缺损,植入种植体后就可能出现周围组织的开裂,从而暴露种植体下端本体的一部分[30]。由于开裂或开窗会影响种植手术的成功,GBR 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GBR 由膜及骨粉等维持的空间填充骨缺损[30],膜能够有效地固定缺损区域中的颗粒状骨移植物[35],用于种植体植入时在暴露的种植体表面上产生骨[30],其作为机械屏障,与软组织细胞竞争,在骨缺损周围产生受保护的空间,来自骨组织的细胞可在此空间中生长,且不受结缔组织干扰[36]。目前研究显示:国内应用较多的是钛膜(不可吸收膜)和不同类型的胶原膜(可吸收膜)。在临床应用期间,以往采取钛膜当做保护屏障膜的患者,因为钛膜无法充分吸收,限制了血液血浆的供应,进而阻碍了植骨区域血运,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恢复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15, 18]。尽管可吸收膜有被快速降解的风险[35],但它使新生骨组织贴合到生物膜上[37],促进了早期组织整合和跨膜血管的生产,在组织学水平上可以观察到骨小梁编织成骨和骨细胞基质的生产。可吸无诱发宿主免疫排斥反应的细胞成分,避免了早期骨愈合过程中血凝块收缩造成局部区域的塌陷,防止结缔组织向内生长,增加牙龈组织的稳定性及减少牙龈萎缩。收膜具有增强骨骼的作用,参与骨骼的矿化和重塑过程[38]。本研究结果与纳入的原始文献结果一致,主要从安全性(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及有效性(修复情况、骨厚度与植骨厚度、术前至术后 6 个月骨缺损宽度变化、组织学水平)两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证实了可吸收膜较不可吸收膜更加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更高。在植骨厚度方面,纳入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大,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研究中术者的测量植骨厚度的时间、测量方法、测量的参照指标及术者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也可能来源于纳入的文献中不同的研究对象个体间存在差异,自身伤口愈合情况、骨结合情况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可吸收性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具有安全性及可行性。可吸收性口腔修复膜较不可吸收性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应用价值更高,可提高骨缺损的修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纳入的部分研究中,口腔修复膜来自不同的厂家,使用的骨粉、测量工具不同,可能对结局指标造成不同的影响;② 各纳入研究随访时间长短不一,各研究术者的操作经验及临床操作能力不同,均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③ 纳入的多数研究未对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及双盲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描述,可能存在实施、测量等高度偏倚;④ 手术前后患者口腔菌斑控制情况等局部因素及吸烟等不良行为均会对种植手术成功造成影响,纳入的研究未报道这些相关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在种植中引导骨再生更具优势。建议研究者们通过增加不同的因子、蛋白或改变孔隙结构等方法,改善其功能,增加局部区域的血液流动、营养物质的输送、减少细菌的粘附和侵入,降低继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临床上应用口腔修复膜时,要综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缺牙区牙槽骨情况、全身情况、口腔卫生状况、经济状况及患者的主观意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口腔种植学发展使得种植义齿已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修复的常规治疗方式之一,并且方法不断简化,安全性及可靠性逐渐提高[1, 2]。牙种植成功的关键是种植体周围有充足的骨量和健康的骨质,然而,在实际临床操作中,患者的骨量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往往出现牙槽嵴萎缩等现象,从而造成侧方穿孔等问题,进而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3]。
口腔修复膜是一种生物相容性材料,利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修复膜置于口腔软组织与骨缺损之间,从而建立生物屏障,以此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骨再生环境,选择性地阻挡迁移速度较快的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进入骨缺损区,而同时又不妨碍伤口自然愈合 [4]。口腔修复膜广泛地应用于牙周粘膜、口腔种植及牙槽外科等口腔医学领域[5],解决了大量口腔修复问题,也满足了口腔美学要求,但口腔修复膜也存在维持时间短、抗原性、软组织感染、膜塌陷、膜暴露及感染等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改良 [1, 2, 5]。口腔修复膜依据材料是否能被降解分为可吸收膜与不可吸收膜。口腔修复膜在临床上可用于根尖周疾病、牙周病引起的骨缺损的修复,目前已发表的相关 Meta 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根分叉病变的治疗中,关于垂直骨填充,使用可吸收膜引导组织再生优于不可吸收膜。两种类型的膜在减少垂直探测深度和获得垂直附着水平以及获得垂直和水平骨方面都比开放式皮瓣清创更有效[6]。但尚未见关于可吸收与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在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临床疗效的 Meta 分析。为此,本研究系统评价这两种类型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探讨两者对促进骨组织再生、骨缺损修复可能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① 因牙列缺损选择种植义齿修复且无种植禁忌症的患者,不限年龄、性别、种族;② 缺牙区有骨缺损,需要行引导性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修复骨缺损。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合适的可吸收口腔修复膜放置在植骨区域引导骨再生;对照组:采用合适的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放置在植骨区域引导骨再生。
1.1.4 结局指标
① 修复情况;②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③ 骨厚度、植骨厚度;④ 患者满意度;⑤ 术前至术后 6 个月骨缺损宽度变化;⑥ 组织学水平分析。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重复发表的文献、同人群的重复研究或报道;③ 无法获取原文或文献报道的数据不全或无法利用,联系作者也无法获取者;④ 数据存疑且不能证实其真实性的文献;⑤ 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等系统合并症及全身感染者。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VIP、CNKI 和 WanFang Data 数据库,搜集有关可吸收和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临床疗效的 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 2019 年 2 月 20 日。手工检索灰色文献,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资料。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英文检索词包括:resorbable membrane、non-resorbable membrane、bone regeneration、dental implants、meta-analysi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等;中文检索词包括:可吸收口腔修复膜、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牙种植、引导骨再生、Meta 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 Cochrane 手册 5.1.0 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7]。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的水准设为 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864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 22 个 RCT[8-29],包括 1 995 例患者,其中试验组 1 004 例,对照组 991 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修复情况
共纳入 18 个 RCT[8-25],包括 1 852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的修复成功率更高[RR=1.21,95%CI(1.17,1.26),P<0.000 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2)。

2.3.2 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率
共纳入 18 个 RCT[8-25],包括 1 851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RR=0.28,95%CI(0.20,0.39),P<0.000 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3)。

2.3.3 骨厚度、植骨厚度
共纳入 18 个 RCT[8-25],包括 1 834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骨厚度更高[MD=0.40,95%CI(0.36,0.43),P<0.000 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3)。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植骨厚度更高[D=0.40,95%CI(0.35,0.46),P<0.000 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3)。根据不同观测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发现无论术后一周还是非术后一周测量,可吸收膜组的植骨厚度均更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图 3)。

2.3.4 患者满意度
共纳入 2 个 RCT[8, 23],包括 163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患者满意度更高[RR=1.19,95%CI(1.04,1.36),P=0.00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3)。
2.3.5 术前至术后 6 个月骨缺损宽度变化
共纳入 2 个 RCT[26, 29],包括 88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可吸收膜组术前至术后 6 个月骨缺损宽度变化更小[MD=−0.62,95%CI(−0.93,−0.31),P<0.000 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3)。
2.3.6 组织学水平
共纳入 3 个 RCT[27-29],包括 95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在组织学水平上可吸收膜组骨结合值[MD=4.82,95%CI(0.14,9.50),P=0.04]和矿化组织总量[MD=3.73,95%CI(0.32,7.14),P=0.03]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非矿化组织总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48,95%CI(−5.81,0.85),P=0.14](图 4)。

2.4 发表偏倚
针对修复成功率这一结局指标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检测,其结果显示:散点在漏斗两侧的分布基本对称,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图 5)。

2.5 敏感性分析
两组植骨厚度的 Meta 分析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虽进行亚组分析仍不能排除异质性。故采用逐个剔除单个研究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去除任一研究,对合并结果均无影响,说明 Meta 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3 讨论
为评价可吸收与不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在种植中的效果差异,我们采用 Meta 分析方法,比较修复情况、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骨厚度与植骨厚度、患者满意度、术前至术后 6 个月骨缺损宽度变化、组织学水平等指标,结果显示,可吸收膜在疗效指标各方面均优于不可吸收膜,且安全性更高。
引导性骨再生技术(GBR)常广泛应用于牙周病的治疗、修复上颌窦缺损、骨缺损等,口腔修复膜具有效率高、耗时短、成骨度厚、成骨度高等特点[4, 14, 30],具有诱导、参与代谢、血管化、机械屏障等作用[31]。自体骨移植和引导骨再生的种植体植入已成为治疗局部牙槽骨缺损的标准[32]。据报道,具有大于 1 mm 骨缺损区的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在 4 年内黏膜退缩的风险增大[33]。目前,骨整合和功能恢复不再是决定种植成功的唯一关键因素,美学亦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4]。从功能和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存在骨缺损,植入种植体后就可能出现周围组织的开裂,从而暴露种植体下端本体的一部分[30]。由于开裂或开窗会影响种植手术的成功,GBR 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GBR 由膜及骨粉等维持的空间填充骨缺损[30],膜能够有效地固定缺损区域中的颗粒状骨移植物[35],用于种植体植入时在暴露的种植体表面上产生骨[30],其作为机械屏障,与软组织细胞竞争,在骨缺损周围产生受保护的空间,来自骨组织的细胞可在此空间中生长,且不受结缔组织干扰[36]。目前研究显示:国内应用较多的是钛膜(不可吸收膜)和不同类型的胶原膜(可吸收膜)。在临床应用期间,以往采取钛膜当做保护屏障膜的患者,因为钛膜无法充分吸收,限制了血液血浆的供应,进而阻碍了植骨区域血运,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恢复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15, 18]。尽管可吸收膜有被快速降解的风险[35],但它使新生骨组织贴合到生物膜上[37],促进了早期组织整合和跨膜血管的生产,在组织学水平上可以观察到骨小梁编织成骨和骨细胞基质的生产。可吸无诱发宿主免疫排斥反应的细胞成分,避免了早期骨愈合过程中血凝块收缩造成局部区域的塌陷,防止结缔组织向内生长,增加牙龈组织的稳定性及减少牙龈萎缩。收膜具有增强骨骼的作用,参与骨骼的矿化和重塑过程[38]。本研究结果与纳入的原始文献结果一致,主要从安全性(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及有效性(修复情况、骨厚度与植骨厚度、术前至术后 6 个月骨缺损宽度变化、组织学水平)两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证实了可吸收膜较不可吸收膜更加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更高。在植骨厚度方面,纳入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大,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研究中术者的测量植骨厚度的时间、测量方法、测量的参照指标及术者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也可能来源于纳入的文献中不同的研究对象个体间存在差异,自身伤口愈合情况、骨结合情况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可吸收性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具有安全性及可行性。可吸收性口腔修复膜较不可吸收性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应用价值更高,可提高骨缺损的修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纳入的部分研究中,口腔修复膜来自不同的厂家,使用的骨粉、测量工具不同,可能对结局指标造成不同的影响;② 各纳入研究随访时间长短不一,各研究术者的操作经验及临床操作能力不同,均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③ 纳入的多数研究未对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及双盲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描述,可能存在实施、测量等高度偏倚;④ 手术前后患者口腔菌斑控制情况等局部因素及吸烟等不良行为均会对种植手术成功造成影响,纳入的研究未报道这些相关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可吸收口腔修复膜在种植中引导骨再生更具优势。建议研究者们通过增加不同的因子、蛋白或改变孔隙结构等方法,改善其功能,增加局部区域的血液流动、营养物质的输送、减少细菌的粘附和侵入,降低继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临床上应用口腔修复膜时,要综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缺牙区牙槽骨情况、全身情况、口腔卫生状况、经济状况及患者的主观意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