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芳, 殷蕾, 杨海东, 陈立章. 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有效性的网状 Meta 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7, 17(7): 835-842. doi: 10.7507/1672-2531.201702036 复制
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是时下广泛传播的一种兴奋剂,也是最常被滥用的非法药物之一[1]。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UNO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2012 年间,甲基苯丙胺在中国的使用量为各类毒品的第二位,仅次于海洛因[2],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与 2008 年(11 吨)相比,2013 年在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缴获的甲基苯丙胺几乎增加了 3 倍(42 吨)[3]。
精神障碍是指人体大脑机能活动出现紊乱,导致情感、认知、行为和意志等出现不同程度障碍[4]。滥用甲基苯丙胺可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包括妄想、幻听、焦虑、抑郁、躁狂等[5]。这些症状对患者、家属及社会都具有一定危害[6]。由于抗精神障碍药物种类繁多,各种药物的有效性并不一致,且缺乏多种药物间的直接比较证据,无法评价多种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有效性的高低。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 Meta 分析方法,评价不同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有效性,并根据有效性高低将药物进行排序,以得出相对最佳的干预措施,为临床用药提供最佳证据。本研究报告规范参考 ISPOR 网状 Meta 分析的报告规范[7]。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不同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年龄大于 16 岁,根据 ICD-10、CCMD-3 或 DSM-Ⅳ诊断患有单纯甲基苯丙胺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其种族、国籍、病程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另一药物或安慰剂治疗。
1.1.4 结局指标 有效率。对于报告数据为有效例数、尿检阳性、阴性例数或尿检阳性、阴性率的研究,我们将其转化为有效率进行分析。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研究;② 仅有摘要,而未找到全文的文献;③ 无法提取数据的研究;④ 非单纯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研究;⑤ 联合用药或非药物疗法的研究。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CBM、WanFang Data 和 VIP 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6 年 10 月。中文检索词包括:冰毒、甲基苯丙胺、精神障碍、治疗等;英文检索词包括:methamphetamine、ice、psychosis、psychiatric disorders、mental disorders、treatment、therapy 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包括各组的样本数和患者的平均年龄;③ 干预措施的具体细节、病程、方案、疗程等;④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⑤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有效例数等。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位评价员参照 Cochrane 手册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 RCT 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局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其他偏倚。
1.5 统计分析
本次 Meta 分析所关注的结局指标资料类型均为二分类变量,我们采用比值比(OR)及其 95% 可信区间(CI)为效应量指标。在 Meta 分析前,首先采用 χ2 检验对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8]。
网状 Meta 分析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的贝叶斯统计方法,采用 R 3.3.2 软件及 JAGS 4.2.0 软件进行,其检验水准设为 α=0.05。分别以 3 条马尔科夫链,进行 20 000 次迭代,并根据 van Valkenhoef 等[9]及 Tunaru 等[10]的建议,满足以下 3 个条件为收敛满意:缩减因子的中位值经 n 次迭代计算后趋向于 1 并达到稳定;缩减因子的 97.5% 经 n 次迭代计算后趋向于 1 并达到稳定;PSRF 值趋向于 1[11]。在对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比较后,采用排序概率表排列干预措施的优劣(其数值表示干预措施排列在第 n 位的概率)。采用敏感性分析(剔除低质量研究,以及逐一剔除单个研究)评价合并结果的稳定性。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522 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 16 个 RCT[12-27],其中中文 10 个[12-21],英文 6 个[22-27],包括 1 676 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 16 个 RCT 中[12-27],包括 3 个奥氮平与利培酮比较的研究[12-14],2 个喹硫平与利培酮比较的研究[15, 16],1 个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比较的研究[17],1 个氯丙嗪与利培酮比较的研究[18],1 个奥氮平与阿立哌唑比较的研究[19],2 个利培酮与安慰剂比较的研究[20, 21],2 个哌甲酯与安慰剂比较的研究[22, 23],3 个安非他酮与安慰剂比较的研究[24-26],1 个氟哌啶醇与喹硫平比较的研究[27]。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2.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的 16 个研究中,有 8 个[13, 15, 16, 18, 20, 21, 26, 27]不清楚随机分配方案;有 11 个[12-21, 24]未对分配隐藏进行描述;有 9 个[12-16, 18-21]未提及是否使用盲法;对结局数据的完整性这一条目,有 1 个研究[21]属于高偏倚风险,其余研究无缺失数据或缺失数据不足以对效应值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为低偏倚风险。各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网状 Meta 分析结果
2.3.1 网状关系 多种干预措施直接比较的网状关系见图 2。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氮平 vs. 利培酮的结果为:OR=1.35,95%CI(0.69,2.64);奥氮平 vs. 阿立哌唑的结果为:OR=2.16,95%CI(0.61,7.60);喹硫平 vs. 利培酮的结果为:OR=1.49,95%CI(0.54,5.93);齐拉西酮 vs. 利培酮的结果为:OR=1.37,95%CI(0.29,6.56);氯丙嗪 vs. 利培酮:OR=1.50,95%CI(0.43,5.31);利培酮 vs. 安慰剂的结果为:OR=14.83,95%CI(6.51,33.80);哌甲酯 vs. 安慰剂的结果为:OR=2.56,95%CI(1.15,5.73);安非他酮 vs. 安慰剂的结果为:OR=1.12,95%CI(0.72,1.72);氟哌啶醇 vs. 喹硫平的结果为:0.66,95%CI(0.18,2.46)。

2.3.2 收敛诊断 见图 3。经过预迭代 5 000 次,迭代 20 000 次后,缩减因子的中位值及 97.5% 值趋向于 1 并达到稳定,且 PSRF 值=1.01,趋向于 1,提示模型收敛程度满意。

2.3.3 有效性的网状 Meta 分析结果 网状 Meta 分析结果表明,在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有效性方面,奥氮平[OR=28.00,95%CI(8.10,110.00)]、利培酮[OR=20.00,95%CI(7.70,58.00)]、喹硫平[OR=30.00,95%CI(6.60,160.00)]、齐拉西酮[OR=28.00,95%CI(3.70,230.00)]、氯丙嗪[OR=29.00,95%CI(5.00,200.00)]、阿立哌唑[OR=13.00,95%CI(1.70,93.00)]、氟哌啶醇[OR=19.00,95%CI(2.10,190.00)]与安慰剂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药物干预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碍状态。但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氯丙嗪、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3。

2.3.4 有效性排序 药物干预有效率概率排序见表 4。综合表 3 ~ 表 4 结果排序,喹硫平排有效率第一位、齐拉西酮与氯丙嗪排第二位、奥氮平排第四位、利培酮排第五位、阿立哌唑排第六位、氟哌啶醇排第七位、哌甲酯排第八位、安非他酮排第九位。

2.4 敏感性分析
剔除质量较差的 2 个研究后(赵庆莲 2007[20]和颜昌云 2010[21]),异质性明显降低(I2=0%,P=0.80),说明本研究的异质性主要来源于这两个研究。同时,对研究数量大于 2 个的不同药物比较的纳入研究间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均较小(奥氮平 vs. 利培酮、喹硫平 vs. 利培酮、利培酮 vs. 安慰剂、哌甲酯 vs. 安慰剂:I2=0%,P>0.05;安非他酮 vs. 安慰剂:I2=22%,P=0.28),说明各研究间统计学异质性较小。此外,依次剔除单个研究后,合并的 OR 值在 1.66~2.18 范围内变化,并无方向性变化,提示该 Meta 分析结果较为稳定可靠。
2.5 发表偏倚检测
对有效率这一结局指标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漏斗图见图 4。纳入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中线左侧,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

3 讨论
甲基苯丙胺所致的精神障碍问题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28]。大样本人群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导致精神障碍的风险显著增加[29]。迄今为止,关于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药物的研究较少[30],缺乏多种药物间的直接比较。本研究采用网状 Meta 分析方法[31],整合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临床证据,对多种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并按疗效高低进行排序,对优化选择临床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网状 Meta 分析共纳入 16 个研究,仅有 1 个研究提示可能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剔除 2 个可能导致异质性的研究后,剩余研究间同质性较高(I2=0%),逐一剔除单个研究进行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 OR 值变化较小,说明合并结果较为稳定。
网状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氯丙嗪、阿立哌唑和氟哌啶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碍状态,而哌甲酯和安非他酮的疗效不佳。Brackins 等[32]研究显示,利培酮能有效改善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症状,而安非他酮对改善甲基苯丙胺所致的精神障碍没有明显效果,本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喹硫平作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因其有效性高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33]。而齐拉西酮是一种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能用于长期维持治疗,药物可较强地阻断 D2,并可激动 5-HT 回吸收,因此可快速控制激越症状[34]。本研究对多种药物的有效性优先级进行排序的结果显示,喹硫平排序为第一,齐拉西酮和氯丙嗪次之,安非他酮和安慰剂的排序最后。这提示在对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进行治疗时,可优先考虑选择喹硫平,其次考虑齐拉西酮,而不建议使用哌甲酯和安非他酮。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① 部分研究未采用正确的随机和分配隐藏方法,可能造成选择性偏倚;② 由于研究对象均为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具有一定特殊性,导致单个样本量相对较小,合并分析的样本量也不够大;③ 评价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研究对有效性的定义存在差别,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应首选喹硫平,其次可依次选择齐拉西酮或氯丙嗪、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和氟哌啶醇。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是时下广泛传播的一种兴奋剂,也是最常被滥用的非法药物之一[1]。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UNO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2012 年间,甲基苯丙胺在中国的使用量为各类毒品的第二位,仅次于海洛因[2],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与 2008 年(11 吨)相比,2013 年在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缴获的甲基苯丙胺几乎增加了 3 倍(42 吨)[3]。
精神障碍是指人体大脑机能活动出现紊乱,导致情感、认知、行为和意志等出现不同程度障碍[4]。滥用甲基苯丙胺可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包括妄想、幻听、焦虑、抑郁、躁狂等[5]。这些症状对患者、家属及社会都具有一定危害[6]。由于抗精神障碍药物种类繁多,各种药物的有效性并不一致,且缺乏多种药物间的直接比较证据,无法评价多种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有效性的高低。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 Meta 分析方法,评价不同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有效性,并根据有效性高低将药物进行排序,以得出相对最佳的干预措施,为临床用药提供最佳证据。本研究报告规范参考 ISPOR 网状 Meta 分析的报告规范[7]。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不同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年龄大于 16 岁,根据 ICD-10、CCMD-3 或 DSM-Ⅳ诊断患有单纯甲基苯丙胺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其种族、国籍、病程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另一药物或安慰剂治疗。
1.1.4 结局指标 有效率。对于报告数据为有效例数、尿检阳性、阴性例数或尿检阳性、阴性率的研究,我们将其转化为有效率进行分析。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研究;② 仅有摘要,而未找到全文的文献;③ 无法提取数据的研究;④ 非单纯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研究;⑤ 联合用药或非药物疗法的研究。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CBM、WanFang Data 和 VIP 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6 年 10 月。中文检索词包括:冰毒、甲基苯丙胺、精神障碍、治疗等;英文检索词包括:methamphetamine、ice、psychosis、psychiatric disorders、mental disorders、treatment、therapy 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包括各组的样本数和患者的平均年龄;③ 干预措施的具体细节、病程、方案、疗程等;④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⑤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有效例数等。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位评价员参照 Cochrane 手册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 RCT 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局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其他偏倚。
1.5 统计分析
本次 Meta 分析所关注的结局指标资料类型均为二分类变量,我们采用比值比(OR)及其 95% 可信区间(CI)为效应量指标。在 Meta 分析前,首先采用 χ2 检验对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8]。
网状 Meta 分析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的贝叶斯统计方法,采用 R 3.3.2 软件及 JAGS 4.2.0 软件进行,其检验水准设为 α=0.05。分别以 3 条马尔科夫链,进行 20 000 次迭代,并根据 van Valkenhoef 等[9]及 Tunaru 等[10]的建议,满足以下 3 个条件为收敛满意:缩减因子的中位值经 n 次迭代计算后趋向于 1 并达到稳定;缩减因子的 97.5% 经 n 次迭代计算后趋向于 1 并达到稳定;PSRF 值趋向于 1[11]。在对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比较后,采用排序概率表排列干预措施的优劣(其数值表示干预措施排列在第 n 位的概率)。采用敏感性分析(剔除低质量研究,以及逐一剔除单个研究)评价合并结果的稳定性。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522 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 16 个 RCT[12-27],其中中文 10 个[12-21],英文 6 个[22-27],包括 1 676 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 16 个 RCT 中[12-27],包括 3 个奥氮平与利培酮比较的研究[12-14],2 个喹硫平与利培酮比较的研究[15, 16],1 个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比较的研究[17],1 个氯丙嗪与利培酮比较的研究[18],1 个奥氮平与阿立哌唑比较的研究[19],2 个利培酮与安慰剂比较的研究[20, 21],2 个哌甲酯与安慰剂比较的研究[22, 23],3 个安非他酮与安慰剂比较的研究[24-26],1 个氟哌啶醇与喹硫平比较的研究[27]。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2.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的 16 个研究中,有 8 个[13, 15, 16, 18, 20, 21, 26, 27]不清楚随机分配方案;有 11 个[12-21, 24]未对分配隐藏进行描述;有 9 个[12-16, 18-21]未提及是否使用盲法;对结局数据的完整性这一条目,有 1 个研究[21]属于高偏倚风险,其余研究无缺失数据或缺失数据不足以对效应值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为低偏倚风险。各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网状 Meta 分析结果
2.3.1 网状关系 多种干预措施直接比较的网状关系见图 2。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氮平 vs. 利培酮的结果为:OR=1.35,95%CI(0.69,2.64);奥氮平 vs. 阿立哌唑的结果为:OR=2.16,95%CI(0.61,7.60);喹硫平 vs. 利培酮的结果为:OR=1.49,95%CI(0.54,5.93);齐拉西酮 vs. 利培酮的结果为:OR=1.37,95%CI(0.29,6.56);氯丙嗪 vs. 利培酮:OR=1.50,95%CI(0.43,5.31);利培酮 vs. 安慰剂的结果为:OR=14.83,95%CI(6.51,33.80);哌甲酯 vs. 安慰剂的结果为:OR=2.56,95%CI(1.15,5.73);安非他酮 vs. 安慰剂的结果为:OR=1.12,95%CI(0.72,1.72);氟哌啶醇 vs. 喹硫平的结果为:0.66,95%CI(0.18,2.46)。

2.3.2 收敛诊断 见图 3。经过预迭代 5 000 次,迭代 20 000 次后,缩减因子的中位值及 97.5% 值趋向于 1 并达到稳定,且 PSRF 值=1.01,趋向于 1,提示模型收敛程度满意。

2.3.3 有效性的网状 Meta 分析结果 网状 Meta 分析结果表明,在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有效性方面,奥氮平[OR=28.00,95%CI(8.10,110.00)]、利培酮[OR=20.00,95%CI(7.70,58.00)]、喹硫平[OR=30.00,95%CI(6.60,160.00)]、齐拉西酮[OR=28.00,95%CI(3.70,230.00)]、氯丙嗪[OR=29.00,95%CI(5.00,200.00)]、阿立哌唑[OR=13.00,95%CI(1.70,93.00)]、氟哌啶醇[OR=19.00,95%CI(2.10,190.00)]与安慰剂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药物干预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碍状态。但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氯丙嗪、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3。

2.3.4 有效性排序 药物干预有效率概率排序见表 4。综合表 3 ~ 表 4 结果排序,喹硫平排有效率第一位、齐拉西酮与氯丙嗪排第二位、奥氮平排第四位、利培酮排第五位、阿立哌唑排第六位、氟哌啶醇排第七位、哌甲酯排第八位、安非他酮排第九位。

2.4 敏感性分析
剔除质量较差的 2 个研究后(赵庆莲 2007[20]和颜昌云 2010[21]),异质性明显降低(I2=0%,P=0.80),说明本研究的异质性主要来源于这两个研究。同时,对研究数量大于 2 个的不同药物比较的纳入研究间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均较小(奥氮平 vs. 利培酮、喹硫平 vs. 利培酮、利培酮 vs. 安慰剂、哌甲酯 vs. 安慰剂:I2=0%,P>0.05;安非他酮 vs. 安慰剂:I2=22%,P=0.28),说明各研究间统计学异质性较小。此外,依次剔除单个研究后,合并的 OR 值在 1.66~2.18 范围内变化,并无方向性变化,提示该 Meta 分析结果较为稳定可靠。
2.5 发表偏倚检测
对有效率这一结局指标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漏斗图见图 4。纳入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中线左侧,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

3 讨论
甲基苯丙胺所致的精神障碍问题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28]。大样本人群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导致精神障碍的风险显著增加[29]。迄今为止,关于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药物的研究较少[30],缺乏多种药物间的直接比较。本研究采用网状 Meta 分析方法[31],整合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临床证据,对多种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并按疗效高低进行排序,对优化选择临床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网状 Meta 分析共纳入 16 个研究,仅有 1 个研究提示可能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剔除 2 个可能导致异质性的研究后,剩余研究间同质性较高(I2=0%),逐一剔除单个研究进行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 OR 值变化较小,说明合并结果较为稳定。
网状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氯丙嗪、阿立哌唑和氟哌啶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碍状态,而哌甲酯和安非他酮的疗效不佳。Brackins 等[32]研究显示,利培酮能有效改善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症状,而安非他酮对改善甲基苯丙胺所致的精神障碍没有明显效果,本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喹硫平作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因其有效性高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33]。而齐拉西酮是一种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能用于长期维持治疗,药物可较强地阻断 D2,并可激动 5-HT 回吸收,因此可快速控制激越症状[34]。本研究对多种药物的有效性优先级进行排序的结果显示,喹硫平排序为第一,齐拉西酮和氯丙嗪次之,安非他酮和安慰剂的排序最后。这提示在对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进行治疗时,可优先考虑选择喹硫平,其次考虑齐拉西酮,而不建议使用哌甲酯和安非他酮。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① 部分研究未采用正确的随机和分配隐藏方法,可能造成选择性偏倚;② 由于研究对象均为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具有一定特殊性,导致单个样本量相对较小,合并分析的样本量也不够大;③ 评价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研究对有效性的定义存在差别,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药物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应首选喹硫平,其次可依次选择齐拉西酮或氯丙嗪、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和氟哌啶醇。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