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高倩, 刘小兰.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6, 16(10): 1148-1153. doi: 10.7507/1672-2531.20160175 复制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201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1]。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会逐渐升高,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该随之加强,常需多种手段联合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基础,而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 [2]。如果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不达标,则可加用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或噻唑烷二酮类等二线药物,以尽快使血糖水平达标,达到持久控制血糖的目的。
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互补,主要通过结合和活化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γ,提高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3]。吡格列酮类药物目前已成为治疗糖尿病最多使用的药物之一 [4]。但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对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试验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经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诊断标准符合WHO(1980、1985、1999年)或ADA(1997、2010年)的标准。患者年龄、病程及种族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在运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口服(剂量、剂型、用法不限制);对照组采用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口服(磺脲类药物类型、剂量、剂型、用法不限制)。
1.1.4 结局指标
主要指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次要结局指标为低血糖发生率、心血管风险(致死、非致死心肌梗死、冠心病性死亡、猝死、可复苏性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发生率、体重变化和不良反应。
1.1.5 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的文献;非中、英文文献。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9期)、PubMed、EMbase、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5年9月,搜集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以PubMed为例,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缺乏的资料尽量与原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及时间等;② 研究设计类型及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③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纳入例数、年龄等;④ 有效性、安全性等。
1.4 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评价员采用Cochrane手册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5]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及其95%CI为效应分析统计量,计数资料采用风险比(RR)及其95%CI为效应分析统计量。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设为α=0.1),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2040篇,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文题、摘要和全文进行筛选后,初步纳入9篇文献,进一步排除2篇重复发表的文献(Betteridge [6]与Charbonnel [7]数据一致,Schöndorf [8]与Pfutzner [9]数据一致)后,最终纳入7个RCT [7, 9-14]。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1 Diabetes Mellitus,Type 2 [MeSH] OR NIDDM OR diabetes mellitus #2 metformin #3 pioglitazone OR thiazolidinediones OR euglycemic agent OR glitazones #4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R random allocation OR double blind method #5 #1 AND #2 AND #3 AND #4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
7个纳入研究的发表时间从2005年至2011年,样本量从20例到773例不等。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HbA1c治疗后水平
6个RCT [9-14]报告了治疗前后HbA1c水平的变化,共纳入2375例患者,其中吡格列酮组1229例,磺脲类组1146例。各研究结果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1,I2=86%),分析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考虑可能为疗程不同所致,故分为疗程>24周和疗程≤ 24周进行亚组分析。疗程>24周亚组仅纳入1个RCT,其结果显示磺脲类组在降低HbA1c水平方面优于吡格列酮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3,95%CI(0.09,0.37),P=0.0009]。疗程≤ 24周亚组各研究间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降低HbA1c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0.04,95%CI(-0.26,0.19),P=0.74],见图 2。

2.3.2 低血糖发生率
3个RCT [7, 9, 11]报告了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共纳入2351例患者,其中吡格列酮组1236例,磺脲类组1115例。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吡格列酮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磺脲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9,95%CI(0.15,1.01),P=0.05],见图 3。纳入研究均未报道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2.3.3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3个RCT [7, 9, 10]报告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Charbonnel 2005 [7]研究显示吡格列酮组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6%(5/317),磺脲类组为0.6%(2/313)。Pfutzner 2011 [9]研究报告吡格列酮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4%(2/146),磺脲类组无心力衰竭发生,但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0.7%(1/142)。Matthews 2005 [10]研究报告吡格列酮组有心肌梗死发生,但未报告具体发生率,磺脲类组无心肌梗死发生。对2个RCT [7, 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吡格列酮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磺脲类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2.29,95%CI(0.59,8.81),P=0.23],见图 4。

2.3.4 体重变化
只有1个RCT [9]报道了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治疗24周后患者体重均增加0.7 k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5 不良反应
纳入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为轻微不良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各研究报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水肿。Charbonnel 2005 [7]研究显示吡格列酮组水肿发生率为7.6%(24/317),磺脲类组水肿发生率为3.5%(11/313)。Matthews 2005 [10]研究报告吡格列酮组仅1例发生水肿,磺脲类组无水肿发生。Karamanos 2011 [11]研究显示吡格列酮组水肿发生率为1.0%(8/773),磺脲类组水肿发生率为0.5%(3/660)。
3 讨论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当疗程≤ 24周时,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用吡格列酮与磺脲类药物,在降低HbA1c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当疗程>24周时,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用吡格列酮降低HbA1c水平的效果不及磺脲类药物。但因疗程>24周亚组仅纳入了1个研究,其结果的可靠性较差,有待今后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此外,本系统评价结果还显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的低血糖风险低于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两组虽均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增加体重的倾向,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降血糖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强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减少肝糖的输出。因其不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甚少引起低血糖风险,低血糖发生率为1%~1.5%,明显低于胰岛素、磺脲类、格列奈类药物 [15]。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降低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单独使用很少引起低血糖 [16, 17]。本研究结果显示,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降血糖作用进一步增强,而低血糖发生率无叠加效应,纳入的3个研究报道低血糖发生率为别为2%、1%和1%,与单用吡格列酮低血糖发生率大体相同,而对应的磺脲类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2%、3%和4%。
吡格列酮总体安全性良好,前瞻性临床研究(PROactive) [18]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然而有Meta分析结果显示,其有减少骨量、增加骨折的风险 [19],以及增加膀胱癌的风险 [20]。本次系统评价纳入研究只报道了水肿、关节痛、腹泻等轻微不良反应,考虑为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观察时间不够长所致。但张俊英等 [21]对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二者联用的水肿发生率高于单用二甲双胍。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① 纳入研究只报道了中间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等),均未报道长期随访结局、全因死亡率和生存质量,无法判断远期疗效。中间指标相对于终点指标往往可靠性、重复性差,最终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差。② 由于纳入的研究少,尚不能进行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我们也无法对病程、基础糖化血红蛋白值等进行亚组分析,使该系统评价的应用受到限制。③ 纳入研究均未报道具体的随机方法,从而可能导致选择性偏倚 [22]。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服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的患者HbA1c水平与服用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的患者无明显差异,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较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一样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其发生低血糖风险低于服用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的患者。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201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1]。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会逐渐升高,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该随之加强,常需多种手段联合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基础,而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 [2]。如果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不达标,则可加用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或噻唑烷二酮类等二线药物,以尽快使血糖水平达标,达到持久控制血糖的目的。
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互补,主要通过结合和活化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γ,提高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3]。吡格列酮类药物目前已成为治疗糖尿病最多使用的药物之一 [4]。但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对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试验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经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诊断标准符合WHO(1980、1985、1999年)或ADA(1997、2010年)的标准。患者年龄、病程及种族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在运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口服(剂量、剂型、用法不限制);对照组采用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口服(磺脲类药物类型、剂量、剂型、用法不限制)。
1.1.4 结局指标
主要指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次要结局指标为低血糖发生率、心血管风险(致死、非致死心肌梗死、冠心病性死亡、猝死、可复苏性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发生率、体重变化和不良反应。
1.1.5 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的文献;非中、英文文献。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9期)、PubMed、EMbase、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5年9月,搜集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以PubMed为例,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缺乏的资料尽量与原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及时间等;② 研究设计类型及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③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纳入例数、年龄等;④ 有效性、安全性等。
1.4 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评价员采用Cochrane手册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5]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及其95%CI为效应分析统计量,计数资料采用风险比(RR)及其95%CI为效应分析统计量。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设为α=0.1),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2040篇,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文题、摘要和全文进行筛选后,初步纳入9篇文献,进一步排除2篇重复发表的文献(Betteridge [6]与Charbonnel [7]数据一致,Schöndorf [8]与Pfutzner [9]数据一致)后,最终纳入7个RCT [7, 9-14]。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1 Diabetes Mellitus,Type 2 [MeSH] OR NIDDM OR diabetes mellitus #2 metformin #3 pioglitazone OR thiazolidinediones OR euglycemic agent OR glitazones #4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R random allocation OR double blind method #5 #1 AND #2 AND #3 AND #4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
7个纳入研究的发表时间从2005年至2011年,样本量从20例到773例不等。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HbA1c治疗后水平
6个RCT [9-14]报告了治疗前后HbA1c水平的变化,共纳入2375例患者,其中吡格列酮组1229例,磺脲类组1146例。各研究结果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1,I2=86%),分析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考虑可能为疗程不同所致,故分为疗程>24周和疗程≤ 24周进行亚组分析。疗程>24周亚组仅纳入1个RCT,其结果显示磺脲类组在降低HbA1c水平方面优于吡格列酮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3,95%CI(0.09,0.37),P=0.0009]。疗程≤ 24周亚组各研究间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降低HbA1c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0.04,95%CI(-0.26,0.19),P=0.74],见图 2。

2.3.2 低血糖发生率
3个RCT [7, 9, 11]报告了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共纳入2351例患者,其中吡格列酮组1236例,磺脲类组1115例。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吡格列酮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磺脲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9,95%CI(0.15,1.01),P=0.05],见图 3。纳入研究均未报道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2.3.3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3个RCT [7, 9, 10]报告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Charbonnel 2005 [7]研究显示吡格列酮组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6%(5/317),磺脲类组为0.6%(2/313)。Pfutzner 2011 [9]研究报告吡格列酮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4%(2/146),磺脲类组无心力衰竭发生,但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0.7%(1/142)。Matthews 2005 [10]研究报告吡格列酮组有心肌梗死发生,但未报告具体发生率,磺脲类组无心肌梗死发生。对2个RCT [7, 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吡格列酮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磺脲类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2.29,95%CI(0.59,8.81),P=0.23],见图 4。

2.3.4 体重变化
只有1个RCT [9]报道了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治疗24周后患者体重均增加0.7 k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5 不良反应
纳入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为轻微不良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各研究报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水肿。Charbonnel 2005 [7]研究显示吡格列酮组水肿发生率为7.6%(24/317),磺脲类组水肿发生率为3.5%(11/313)。Matthews 2005 [10]研究报告吡格列酮组仅1例发生水肿,磺脲类组无水肿发生。Karamanos 2011 [11]研究显示吡格列酮组水肿发生率为1.0%(8/773),磺脲类组水肿发生率为0.5%(3/660)。
3 讨论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当疗程≤ 24周时,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用吡格列酮与磺脲类药物,在降低HbA1c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当疗程>24周时,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用吡格列酮降低HbA1c水平的效果不及磺脲类药物。但因疗程>24周亚组仅纳入了1个研究,其结果的可靠性较差,有待今后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此外,本系统评价结果还显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的低血糖风险低于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两组虽均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增加体重的倾向,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降血糖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强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减少肝糖的输出。因其不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甚少引起低血糖风险,低血糖发生率为1%~1.5%,明显低于胰岛素、磺脲类、格列奈类药物 [15]。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降低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单独使用很少引起低血糖 [16, 17]。本研究结果显示,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降血糖作用进一步增强,而低血糖发生率无叠加效应,纳入的3个研究报道低血糖发生率为别为2%、1%和1%,与单用吡格列酮低血糖发生率大体相同,而对应的磺脲类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2%、3%和4%。
吡格列酮总体安全性良好,前瞻性临床研究(PROactive) [18]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然而有Meta分析结果显示,其有减少骨量、增加骨折的风险 [19],以及增加膀胱癌的风险 [20]。本次系统评价纳入研究只报道了水肿、关节痛、腹泻等轻微不良反应,考虑为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观察时间不够长所致。但张俊英等 [21]对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二者联用的水肿发生率高于单用二甲双胍。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① 纳入研究只报道了中间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等),均未报道长期随访结局、全因死亡率和生存质量,无法判断远期疗效。中间指标相对于终点指标往往可靠性、重复性差,最终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差。② 由于纳入的研究少,尚不能进行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我们也无法对病程、基础糖化血红蛋白值等进行亚组分析,使该系统评价的应用受到限制。③ 纳入研究均未报道具体的随机方法,从而可能导致选择性偏倚 [22]。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服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的患者HbA1c水平与服用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的患者无明显差异,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较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一样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其发生低血糖风险低于服用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的患者。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