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是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以及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调研和分析,探讨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和措施。学校教育承担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应当合理设置课程、创新教学方式;行业环境和社会风气对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和行为也有重要影响,需依法规范医疗行业行为;信息时代需借助网络工具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还需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为根基,孕育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医生。
引用本文: 郭佳, 赵欣, 万腾.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11): 1357-1361. doi: 10.7507/1672-2531.20150222 复制
医务人员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与崇高的敬业精神直接关系到患者健康、家庭幸福以及社会和谐。《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指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首先,时代的发展对医疗卫生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人工作压力不断增大,人类健康受到各种疾病侵袭。随着医学科技、医疗改革的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成为可期目标,人们对医生的要求从“名医”上升到了“仁医”,现代人也更加注重养生保健,从以前的问医看病到现在的问医保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也越来越关注医疗卫生行业的专业水平、就医环境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其次,突出的医患矛盾也让医疗卫生行业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医患关系越发紧张,医疗纠纷增多,甚至引发流血事件,严重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讨论;近两年来部分医学院校招生遇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矛盾的升级。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有社会、舆论方面的原因,有患者方面的原因,也有医务人员方面的原因 [2]。钟南山院士在广东省医师协会工作委员会召开的2011年“做人文医师、促和谐医患”人文医学论坛中指出:“医患关系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不能等制度完善,而是应当首先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医疗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不提高人文素质,无法解决医患关系” [3]。由此可见,人文情怀的缺失、人际沟通能力不足 [4]可能是加剧医患矛盾的重要因素,“红包”、“大处方”现象以及商业贿赂等负面消息使公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缺乏信心。因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
第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社会需求,也是个人发展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5]的进程为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冲击和影响,竞争观念盛行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席卷而来,这些负面效应使医学职业道德面临巨大挑战。同时,高尚的医德与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也是医务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条件。
第四,信息化时代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在信息化时代,个体信息接受量大,信息内容庞杂、良莠不齐,选择性强。尽管身处信息化浪潮下的现代人已经体会到了大数据时代下的方便快捷,然而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的人际关系冷漠、人际交往障碍等负面影响也不容回避 [6]。如何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降低信息化的负面作用、深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然是一大课题。
本研究以成都市医学院校学生为对象,考察其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探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和措施,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3年6月~2013年11月,纳入成都市的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大四及以上年级学生与实习医生进行调查问卷。所调查学生和实习医生的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五年制和八年制)、医学检验、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和护理学等。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在调查对象自愿配合的前提下,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问卷的填写均为调查对象独立完成,由调查员当场回收。
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内容涵盖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规范认知、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四个方面。问卷题目指向明确,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开放式问题,以期体现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认知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4 质量控制
调查采用统一自制调查表,小范围预调查之后修改问卷歧义部分,完善问卷内容;调查员全程参与调查,有指导受访者填写问卷的能力,并有效控制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
1.5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对调查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情况和教育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6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98.5%。
2.2 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情况
职业态度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调查结果见表 1。对于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外在功利型”的人数不少,而受“内在精神”——“医生救死扶伤,是十分高尚的职业”——驱动的占54.2%。在面对“你是否曾经考虑过转专业或退学重新参加高考”问题时,42.5%的学生表示曾考虑过,而这一考虑有多种原因。面对职业道德教育,72.5%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但觉得专业教育比职业道德教育更重要的占71.5%;在实习、见习的过程中有70.7%的医学生偶尔有迟到、早退或旷班现象,对上班纪律的遵守不够严格。而对于收受红包、回扣与礼品的看法,72.5%的学生表示强烈谴责这种违纪行为,而有12.3%的学生则认为这是行业中不成文的规定,自己能够理解并接受此种行为。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视医疗行业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但仍有部分医学生对此类行为采取纵容、漠视,甚至认可的态度。

2.3 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结果见表 2。对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影响因素,42.8%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影响最大,25.6%的学生认为社会教育的影响最大,19.2%的学生认为网络媒体的影响最大。对于医学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状况,并非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有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有些学院是依托公共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者是相关的素质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承担职业道德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也多为专业课老师、公共课老师和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并未配备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对于学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评价,有36.4%的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完全没有吸引力,仅有22.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有吸引力。

3 讨论
1991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下达106号文件附件四颁布实施的《医学生誓言》中强调了医学生的习医行为规范:“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创新教学方式,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理论性强,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受重视,收效甚微,而且极易引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反感 [7]。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吸引力,应当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培养机制,专门的课程与老师、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考察方式、客观的教学评价和反馈。
3.1.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的学时方面,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的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远高于我国 [8-11]。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2]。因此,我们应逐步转变观念,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转化式学习”能力 [13]。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应当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并真正将之作为核心课程。在新生入校阶段,可结合新生教育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对专业的认同感。在低年级阶段,可依托“两课”与辅导员“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奉献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4]。在高年级实习阶段,可采取医院、学校互动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现实世界,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举办专家座谈、讲座等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与责任意识。此外,建立辅导员、任课老师、带教老师“三位一体”的考评方式,将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医学生实习和见习的考核指标,并纳入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体系,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
3.1.2 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应将理论讲授与现实生活结合,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如医患矛盾等问题,实施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的伦理思维能力。此外,还应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一日轮椅体验”、“一日盲人体验”和“医患换位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检查,拉近学生与患者的心理距离,培养医学生的话语艺术和交际策略,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能“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这类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15]、理解和体谅患者的优秀品格,将外化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16],由他律转向自律。
3.1.3 引领式辅导
健全名誉班主任制、导师制与优秀学长制度。充分发挥名誉班主任、导师在学生培养中的引导作用,让其高尚的人品、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给学生树立楷模,让其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成人和成才。高年级的优秀学长与低年级学生年纪相仿,利用这一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优秀学长在学生培养中的模范和带动作用。
3.2 规范医疗行业行为,营造优良行业环境
教育需要形成合力,不只是学校单方的事业,家庭和社会对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17]。当今社会的市场化环境给医院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收取回扣和商业贿赂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行为,而这些现象在医院市场化改革后又缺乏有力的监管,造成不正之风盛行。此类现象若得不到有效监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操守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失去实践意义。因此,规范医院的市场行为,加大对“红包”、“大处方”、商业回扣等丑恶现象的惩罚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尤其是附属医院的医疗环境的营造,可看作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 [18],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操守具有直观的根本性的导向作用。
3.3 充分借助网络工具,形成正确舆论引导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中教育资源丰富、信息传播快捷,但是网络中也充斥着不健康信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取向、心理健康和行为模式。19.2%的学生认为网络媒体对自身职业道德操守的养成影响最大,因此利用网络工具对医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十分有必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辅导员应当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热点及可能对医学生造成的现实影响,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要对社会、医疗行业出现的突发事件保持高度警惕;第二,运用微信、微博、校园BBS、人人网等新媒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传递信息,参与论坛讨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第三,鼓励医院及医学院教职工全体参与校园舆论建设,优化校园舆论环境,提升对校园舆论的引导能力。
3.4 扎根传统文化土壤,与传统文化相适应
人文医学对医学生价值观和人文智慧的培育至关重要,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如何选择,是为“道”,人文智慧则决定了如何做好,是为“术”。而这种“道”和“术”并不是抽象的“形而上”,而是实实在在能为人感知的存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方式,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是内敛的、含蓄的,强调细节制胜与以德服人。由于医患双方在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对医生的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患者主动表示体谅和关心,用简单的话语安慰患者、尽力为患者提供帮助,医到情到,这既体现出了医生高尚的医德与人文关怀,也能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19]。因此,要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强调“人”与“仁”的观念,重建“人性医学” [20],引导他们成为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时代发展和医患矛盾使得人们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上升,医学生的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同等重要。重视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医学生个人成长,养成高尚医德医风,也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业的一大助力。
医务人员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与崇高的敬业精神直接关系到患者健康、家庭幸福以及社会和谐。《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指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首先,时代的发展对医疗卫生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人工作压力不断增大,人类健康受到各种疾病侵袭。随着医学科技、医疗改革的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成为可期目标,人们对医生的要求从“名医”上升到了“仁医”,现代人也更加注重养生保健,从以前的问医看病到现在的问医保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也越来越关注医疗卫生行业的专业水平、就医环境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其次,突出的医患矛盾也让医疗卫生行业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医患关系越发紧张,医疗纠纷增多,甚至引发流血事件,严重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讨论;近两年来部分医学院校招生遇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矛盾的升级。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有社会、舆论方面的原因,有患者方面的原因,也有医务人员方面的原因 [2]。钟南山院士在广东省医师协会工作委员会召开的2011年“做人文医师、促和谐医患”人文医学论坛中指出:“医患关系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不能等制度完善,而是应当首先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医疗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不提高人文素质,无法解决医患关系” [3]。由此可见,人文情怀的缺失、人际沟通能力不足 [4]可能是加剧医患矛盾的重要因素,“红包”、“大处方”现象以及商业贿赂等负面消息使公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缺乏信心。因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
第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社会需求,也是个人发展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5]的进程为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冲击和影响,竞争观念盛行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席卷而来,这些负面效应使医学职业道德面临巨大挑战。同时,高尚的医德与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也是医务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条件。
第四,信息化时代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在信息化时代,个体信息接受量大,信息内容庞杂、良莠不齐,选择性强。尽管身处信息化浪潮下的现代人已经体会到了大数据时代下的方便快捷,然而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的人际关系冷漠、人际交往障碍等负面影响也不容回避 [6]。如何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降低信息化的负面作用、深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然是一大课题。
本研究以成都市医学院校学生为对象,考察其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探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和措施,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3年6月~2013年11月,纳入成都市的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大四及以上年级学生与实习医生进行调查问卷。所调查学生和实习医生的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五年制和八年制)、医学检验、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和护理学等。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在调查对象自愿配合的前提下,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问卷的填写均为调查对象独立完成,由调查员当场回收。
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内容涵盖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规范认知、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四个方面。问卷题目指向明确,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开放式问题,以期体现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认知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4 质量控制
调查采用统一自制调查表,小范围预调查之后修改问卷歧义部分,完善问卷内容;调查员全程参与调查,有指导受访者填写问卷的能力,并有效控制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
1.5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对调查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情况和教育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6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98.5%。
2.2 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情况
职业态度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调查结果见表 1。对于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外在功利型”的人数不少,而受“内在精神”——“医生救死扶伤,是十分高尚的职业”——驱动的占54.2%。在面对“你是否曾经考虑过转专业或退学重新参加高考”问题时,42.5%的学生表示曾考虑过,而这一考虑有多种原因。面对职业道德教育,72.5%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但觉得专业教育比职业道德教育更重要的占71.5%;在实习、见习的过程中有70.7%的医学生偶尔有迟到、早退或旷班现象,对上班纪律的遵守不够严格。而对于收受红包、回扣与礼品的看法,72.5%的学生表示强烈谴责这种违纪行为,而有12.3%的学生则认为这是行业中不成文的规定,自己能够理解并接受此种行为。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视医疗行业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但仍有部分医学生对此类行为采取纵容、漠视,甚至认可的态度。

2.3 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结果见表 2。对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影响因素,42.8%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影响最大,25.6%的学生认为社会教育的影响最大,19.2%的学生认为网络媒体的影响最大。对于医学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状况,并非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有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有些学院是依托公共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者是相关的素质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承担职业道德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也多为专业课老师、公共课老师和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并未配备专职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对于学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评价,有36.4%的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完全没有吸引力,仅有22.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有吸引力。

3 讨论
1991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下达106号文件附件四颁布实施的《医学生誓言》中强调了医学生的习医行为规范:“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创新教学方式,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理论性强,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受重视,收效甚微,而且极易引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反感 [7]。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吸引力,应当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培养机制,专门的课程与老师、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考察方式、客观的教学评价和反馈。
3.1.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的学时方面,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的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远高于我国 [8-11]。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2]。因此,我们应逐步转变观念,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转化式学习”能力 [13]。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应当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并真正将之作为核心课程。在新生入校阶段,可结合新生教育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对专业的认同感。在低年级阶段,可依托“两课”与辅导员“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奉献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4]。在高年级实习阶段,可采取医院、学校互动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现实世界,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举办专家座谈、讲座等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与责任意识。此外,建立辅导员、任课老师、带教老师“三位一体”的考评方式,将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医学生实习和见习的考核指标,并纳入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体系,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
3.1.2 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应将理论讲授与现实生活结合,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如医患矛盾等问题,实施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的伦理思维能力。此外,还应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一日轮椅体验”、“一日盲人体验”和“医患换位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检查,拉近学生与患者的心理距离,培养医学生的话语艺术和交际策略,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能“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这类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15]、理解和体谅患者的优秀品格,将外化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16],由他律转向自律。
3.1.3 引领式辅导
健全名誉班主任制、导师制与优秀学长制度。充分发挥名誉班主任、导师在学生培养中的引导作用,让其高尚的人品、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给学生树立楷模,让其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成人和成才。高年级的优秀学长与低年级学生年纪相仿,利用这一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优秀学长在学生培养中的模范和带动作用。
3.2 规范医疗行业行为,营造优良行业环境
教育需要形成合力,不只是学校单方的事业,家庭和社会对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17]。当今社会的市场化环境给医院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收取回扣和商业贿赂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行为,而这些现象在医院市场化改革后又缺乏有力的监管,造成不正之风盛行。此类现象若得不到有效监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操守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失去实践意义。因此,规范医院的市场行为,加大对“红包”、“大处方”、商业回扣等丑恶现象的惩罚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尤其是附属医院的医疗环境的营造,可看作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 [18],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操守具有直观的根本性的导向作用。
3.3 充分借助网络工具,形成正确舆论引导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中教育资源丰富、信息传播快捷,但是网络中也充斥着不健康信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取向、心理健康和行为模式。19.2%的学生认为网络媒体对自身职业道德操守的养成影响最大,因此利用网络工具对医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十分有必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辅导员应当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热点及可能对医学生造成的现实影响,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要对社会、医疗行业出现的突发事件保持高度警惕;第二,运用微信、微博、校园BBS、人人网等新媒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传递信息,参与论坛讨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第三,鼓励医院及医学院教职工全体参与校园舆论建设,优化校园舆论环境,提升对校园舆论的引导能力。
3.4 扎根传统文化土壤,与传统文化相适应
人文医学对医学生价值观和人文智慧的培育至关重要,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如何选择,是为“道”,人文智慧则决定了如何做好,是为“术”。而这种“道”和“术”并不是抽象的“形而上”,而是实实在在能为人感知的存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方式,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是内敛的、含蓄的,强调细节制胜与以德服人。由于医患双方在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对医生的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患者主动表示体谅和关心,用简单的话语安慰患者、尽力为患者提供帮助,医到情到,这既体现出了医生高尚的医德与人文关怀,也能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19]。因此,要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强调“人”与“仁”的观念,重建“人性医学” [20],引导他们成为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时代发展和医患矛盾使得人们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上升,医学生的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同等重要。重视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医学生个人成长,养成高尚医德医风,也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业的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