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威烨, 王辉昊, 梁飞凡, 邓真, 王宽, 徐勤光, 詹红生. 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疗效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11): 1317-1321. doi: 10.7507/1672-2531.20150216 复制
下腰痛是指位于肋缘以下、臀下皱襞以上区域的疼痛或不适,伴有或不伴有腿部症状的疾病 [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70%~85%的人在生活中有下腰痛 [2]。在祖国医学中,下腰痛属“痹证”范畴,其中医基本病机为各种病因如外感、内伤、外伤劳损等导致“筋骨失和”所致。从临床实践来看,多数腰痛先从“筋”的病变开始。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习惯的转变,由于久坐等不良姿势导致的下腰痛病损越来越多,这些疾病多数始于“筋”等软组织的病变,而后才出现“骨”的异常。因此,在治疗下腰痛的临床过程中,着重于对筋的治疗尤为重要。
运动疗法是治疗下腰痛的主要功能锻炼方法之一。以借助于运动使伤、病、残患者调整身心,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称为运动疗法,是现代临床康复医疗的重要手段 [3]。除能够实现对“筋”的锻炼而达到其“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之外,相对于传统的物理锻炼方法,运动疗法还可以提高体内内啡肽释放,改善患者情绪和心态,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4]。运动疗法有很多,很多运动疗法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并逐步系统化。国际上广为认可的如麦肯基、普拉提、瑜伽等等,都已在临床应用多年。近年来,有多个关于运动疗法用于下腰痛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但大多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较低,观察的结局指标不尽一致,结论尚具争议。本研究旨在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对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疗效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下腰痛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决策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符合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和美国疼痛学会联合制定的下腰痛诊断标准(2007版)[5],年龄18~70岁,无脊柱外伤史,无下肢、脊柱手术史,无严重的脊柱或脊髓病变,无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的高血压、心梗病史、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和呼吸功能紊乱等);排除其他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给予运动疗法锻炼。运动疗法包括麦肯基、普拉提、瑜伽等。对照组给予除运动疗法以外的其他下腰痛治疗方法。
1.1.4 结局指标
1.1.4.1 疼痛评分
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6]是通过询问患者疼痛,采用0~10的数值刻度来评价患者感知疼痛的强度。0代表无痛,10代表最不可忍受的疼痛。在NRS中,数值代表患者疼痛强度的级别。
1.1.4.2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7]是评价下腰痛患者腰部功能及日常生活状态的国际通用工具,其临床重复性和可靠性较好 [8]。它由24个与下腰痛密切相关的问题组成,包括对弯腰、穿衣、行走、工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满分24分。分数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原始研究数据不能运用,联系作者也不能获得有用数据者。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运动疗法与其他疗法治疗下腰痛疗效比较的相关RCT,检索时限均为2000年至2014年9月。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形式。中文检索词包括: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瑜伽、麦肯基、普拉提、太极拳等;英文检索词包括:low back pain、Pilates、McKenzie、yoga、Tai Chi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 检索策略
#1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 random allocation #3 #1 OR #2 #4 Yoga #5 McKenzie #6 pliates #7 Tai Chi #8 #4 OR #5 OR #6 OR #7 #9 low back pain #10 #3 AND #8 AND #9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位研究者解决,缺乏的资料尽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时间等;② 研究设计类型及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③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纳入例数、性别比例、年龄等;④ 干预措施:运动疗法锻炼、疗程;⑤ 结局指标:治疗后NRS疼痛评分、RMDQ功能障碍问卷。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 [9]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本次Meta分析关注结局资料类型均为计量资料,我们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 [10],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412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5个RCT [11-15],共431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NRS
5个RCT(n=413)均报告了运动疗法对下腰痛患者疼痛改善的情况,随访时间最长为6个月。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0.92,95%CI(-1.32,-0.51),P<0.000 1](图 2)。

2.3.2 RMDQ
3个RCT [12-14](n=273)报告了运动疗法对下腰痛患者RMDQ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随访时间最长为12个月。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RMD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1.21,95%CI(-1.43,-0.99),P<0.01](图 3)。

3 讨论
大多数下腰痛发作是与腰部软组织的长期使用,过度疲劳有关 [16],腰椎间盘和腰肌在下腰痛患者中常被发现异常 [17]。运动疗法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疗法,其主要目的为促进受伤组织的愈合,纠正脊柱的力学改变,尤其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18],从而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在国际上,通常的物理治疗中运动疗法占绝大比重,所以大多数人会认为运动疗法等同于物理疗法。然而这两者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物理治疗被视为被动型的康复治疗技术,由治疗师被动施加,不需要患者主动活动。而运动疗法多为主动性的康复治疗技术,是患者在治疗师的监督和指导下主动进行的运动治疗 [19]。在接受运动疗法的过程中,患者存在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再配合治疗师的科学指导,有着更好的疗效。其与传统的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及手术治疗等治疗手段相比,具有损伤性小、有效性强、特异性高等特点 [20]。虽然目前腰痛的运动疗法繁多,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某一种运动疗法优于其他的运动疗法 [21]。未来应使运动疗法及其持续时间、锻炼频率和疗效评价等标准化,以减少腰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22]。
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疗法组的NRS评分和RMDQ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说明运动疗法可改善下腰痛患者疼痛与功能活动。分析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运动疗法可增强力量与肢体协调性,提高肌肉与全身耐力,缓解腰痛以及预防腰痛的复发,并能改善身体状况。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纳入研究数和样本量偏少;② 纳入研究质量不高,1个研究未描述对研究者或受试者采用盲法,5个研究均未描述对结局测量者施盲,部分研究存在退出/失访情况;③ 纳入研究对照组的干预措施不尽相同,而试验组所采用的运动疗法也不尽相同,且随访时间存在差异;④ 部分结局指标测量方法存在差异。这些局限性均可能使Meta分析结果产生偏倚,从而影响Meta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运动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下腰痛患者的疼痛与功能活动。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进行验证。
下腰痛是指位于肋缘以下、臀下皱襞以上区域的疼痛或不适,伴有或不伴有腿部症状的疾病 [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70%~85%的人在生活中有下腰痛 [2]。在祖国医学中,下腰痛属“痹证”范畴,其中医基本病机为各种病因如外感、内伤、外伤劳损等导致“筋骨失和”所致。从临床实践来看,多数腰痛先从“筋”的病变开始。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习惯的转变,由于久坐等不良姿势导致的下腰痛病损越来越多,这些疾病多数始于“筋”等软组织的病变,而后才出现“骨”的异常。因此,在治疗下腰痛的临床过程中,着重于对筋的治疗尤为重要。
运动疗法是治疗下腰痛的主要功能锻炼方法之一。以借助于运动使伤、病、残患者调整身心,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称为运动疗法,是现代临床康复医疗的重要手段 [3]。除能够实现对“筋”的锻炼而达到其“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之外,相对于传统的物理锻炼方法,运动疗法还可以提高体内内啡肽释放,改善患者情绪和心态,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4]。运动疗法有很多,很多运动疗法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并逐步系统化。国际上广为认可的如麦肯基、普拉提、瑜伽等等,都已在临床应用多年。近年来,有多个关于运动疗法用于下腰痛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但大多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较低,观察的结局指标不尽一致,结论尚具争议。本研究旨在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对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疗效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下腰痛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决策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符合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和美国疼痛学会联合制定的下腰痛诊断标准(2007版)[5],年龄18~70岁,无脊柱外伤史,无下肢、脊柱手术史,无严重的脊柱或脊髓病变,无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的高血压、心梗病史、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和呼吸功能紊乱等);排除其他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给予运动疗法锻炼。运动疗法包括麦肯基、普拉提、瑜伽等。对照组给予除运动疗法以外的其他下腰痛治疗方法。
1.1.4 结局指标
1.1.4.1 疼痛评分
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6]是通过询问患者疼痛,采用0~10的数值刻度来评价患者感知疼痛的强度。0代表无痛,10代表最不可忍受的疼痛。在NRS中,数值代表患者疼痛强度的级别。
1.1.4.2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7]是评价下腰痛患者腰部功能及日常生活状态的国际通用工具,其临床重复性和可靠性较好 [8]。它由24个与下腰痛密切相关的问题组成,包括对弯腰、穿衣、行走、工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满分24分。分数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原始研究数据不能运用,联系作者也不能获得有用数据者。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运动疗法与其他疗法治疗下腰痛疗效比较的相关RCT,检索时限均为2000年至2014年9月。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形式。中文检索词包括: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瑜伽、麦肯基、普拉提、太极拳等;英文检索词包括:low back pain、Pilates、McKenzie、yoga、Tai Chi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 检索策略
#1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 random allocation #3 #1 OR #2 #4 Yoga #5 McKenzie #6 pliates #7 Tai Chi #8 #4 OR #5 OR #6 OR #7 #9 low back pain #10 #3 AND #8 AND #9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位研究者解决,缺乏的资料尽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时间等;② 研究设计类型及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③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纳入例数、性别比例、年龄等;④ 干预措施:运动疗法锻炼、疗程;⑤ 结局指标:治疗后NRS疼痛评分、RMDQ功能障碍问卷。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 [9]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本次Meta分析关注结局资料类型均为计量资料,我们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 [10],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412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5个RCT [11-15],共431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NRS
5个RCT(n=413)均报告了运动疗法对下腰痛患者疼痛改善的情况,随访时间最长为6个月。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0.92,95%CI(-1.32,-0.51),P<0.000 1](图 2)。

2.3.2 RMDQ
3个RCT [12-14](n=273)报告了运动疗法对下腰痛患者RMDQ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随访时间最长为12个月。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RMD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1.21,95%CI(-1.43,-0.99),P<0.01](图 3)。

3 讨论
大多数下腰痛发作是与腰部软组织的长期使用,过度疲劳有关 [16],腰椎间盘和腰肌在下腰痛患者中常被发现异常 [17]。运动疗法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疗法,其主要目的为促进受伤组织的愈合,纠正脊柱的力学改变,尤其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18],从而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在国际上,通常的物理治疗中运动疗法占绝大比重,所以大多数人会认为运动疗法等同于物理疗法。然而这两者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物理治疗被视为被动型的康复治疗技术,由治疗师被动施加,不需要患者主动活动。而运动疗法多为主动性的康复治疗技术,是患者在治疗师的监督和指导下主动进行的运动治疗 [19]。在接受运动疗法的过程中,患者存在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再配合治疗师的科学指导,有着更好的疗效。其与传统的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及手术治疗等治疗手段相比,具有损伤性小、有效性强、特异性高等特点 [20]。虽然目前腰痛的运动疗法繁多,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某一种运动疗法优于其他的运动疗法 [21]。未来应使运动疗法及其持续时间、锻炼频率和疗效评价等标准化,以减少腰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22]。
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疗法组的NRS评分和RMDQ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说明运动疗法可改善下腰痛患者疼痛与功能活动。分析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运动疗法可增强力量与肢体协调性,提高肌肉与全身耐力,缓解腰痛以及预防腰痛的复发,并能改善身体状况。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纳入研究数和样本量偏少;② 纳入研究质量不高,1个研究未描述对研究者或受试者采用盲法,5个研究均未描述对结局测量者施盲,部分研究存在退出/失访情况;③ 纳入研究对照组的干预措施不尽相同,而试验组所采用的运动疗法也不尽相同,且随访时间存在差异;④ 部分结局指标测量方法存在差异。这些局限性均可能使Meta分析结果产生偏倚,从而影响Meta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运动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下腰痛患者的疼痛与功能活动。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