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魏江涛, 候明勇, 何斌, 邓磊, 廖玍. IL-6基因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9): 1131-1134. doi: 10.7507/1672-2531.20140184 复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1, 2]。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其也可存在多种合并症[1, 2]。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30年COPD将位列全球死亡原因第3位[3]。在我国进行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高达8.2% [4]。大量研究证实,COPD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因素在CO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5]。到目前为止,虽然COPD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慢性炎症被普遍认为是COPD的发病机制之一[6]。有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炎性因子在COP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7]。IL-6基因定位于人类第7号染色体,存在多个基因多态性[8],其-174G/C多态性研究最广。有研究发现,IL-6-174G/C多态性可能与COPD的发病风险相关,但研究结论不统一[9, 10]。为明确IL-6-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关系,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明确COPD的发病机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病例-对照研究。文种限中、英文。
1.1.2 研究对象
经临床明确诊断为COPD的患者。
1.1.3 暴露因素
IL-6基因-174G/C突变。
1.1.4 结局指标
COPD的发病风险。
1.1.5 排除标准
①重复文献;②无法获取数据的文献;③会议摘要。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数据库有关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10月。采用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包括polymorphism、mutation、variant、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IL-6、interleukin-6;中文检索词包括多态性、突变、变异、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COPD。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框1 PubMed检索策略
polymorphism mutation variant 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L-6 interleukin-6 #1 OR #2 OR #3 #4 OR #5 #7 OR #6 #8 AND #9 AND #10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方协助裁定。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作者、发表时间、研究地区和人群、基因型检测方法、各基因型数量等。
1.4 统计分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别计算5种遗传模型基因型(GC+CC vs. GG、CC vs. GC+GG、CC vs. GG、CG vs. GG、C vs. G)的OR值及95%CI。采用χ2检验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当P≥0.10,I2≤50%时,研究结果间同质,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130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5个研究[9-13],其中487例COPD患者和786例对照。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结果见表 1。

2.3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87例COPD患者和786例对照。对于显性模型(GC+CC vs. GG),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无相关性[OR=1.01,95%CI(0.76,1.34),P=0.95]。其他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无相关性[CC vs. GC+GG:OR=1.04,95%CI(0.70,1.54),P=0.85;CC vs. GG:OR=1.05,95%CI(0.69,1.61),P=0.81;GC vs. GG:OR=1.00,95%CI(0.74,1.35),P=0.99;C vs. G:OR=1.02,95%CI(0.83,1.24),P=0.88]。

3 讨论
COPD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1]。研究表明,随着环境、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COPD发病率逐年增高[3]。IL-6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其基因存在多个多态性,且这些多态性可能与COPD的发病风险相关[9-11]。目前,已有多个研究报道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关系,但这些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且样本量较小,可信度受限。因此,我们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价。
本Meta分析共纳入5个研究,包括487例COPD患者和786例对照。Meta结果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并未提高或降低COPD的发病风险。这提示,该多态性可能不是COPD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纳入研究数偏少,且样本量较小;②受纳入研究数量限制,未能进行下一步的亚组分析;③由于COPD受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但由于文献提供的资料有限,未考虑基因-环境对疾病的交互作用;④纳入研究人群国家分布过少,其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种族,仍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COPD患病风险无相关性,但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实,并期望在未来纳入更多研究进行亚组分析,以获得更科学全面的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1, 2]。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其也可存在多种合并症[1, 2]。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30年COPD将位列全球死亡原因第3位[3]。在我国进行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高达8.2% [4]。大量研究证实,COPD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因素在CO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5]。到目前为止,虽然COPD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慢性炎症被普遍认为是COPD的发病机制之一[6]。有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炎性因子在COP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7]。IL-6基因定位于人类第7号染色体,存在多个基因多态性[8],其-174G/C多态性研究最广。有研究发现,IL-6-174G/C多态性可能与COPD的发病风险相关,但研究结论不统一[9, 10]。为明确IL-6-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关系,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明确COPD的发病机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病例-对照研究。文种限中、英文。
1.1.2 研究对象
经临床明确诊断为COPD的患者。
1.1.3 暴露因素
IL-6基因-174G/C突变。
1.1.4 结局指标
COPD的发病风险。
1.1.5 排除标准
①重复文献;②无法获取数据的文献;③会议摘要。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数据库有关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10月。采用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包括polymorphism、mutation、variant、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IL-6、interleukin-6;中文检索词包括多态性、突变、变异、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COPD。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框1 PubMed检索策略
polymorphism mutation variant 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L-6 interleukin-6 #1 OR #2 OR #3 #4 OR #5 #7 OR #6 #8 AND #9 AND #10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方协助裁定。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作者、发表时间、研究地区和人群、基因型检测方法、各基因型数量等。
1.4 统计分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别计算5种遗传模型基因型(GC+CC vs. GG、CC vs. GC+GG、CC vs. GG、CG vs. GG、C vs. G)的OR值及95%CI。采用χ2检验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当P≥0.10,I2≤50%时,研究结果间同质,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130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5个研究[9-13],其中487例COPD患者和786例对照。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结果见表 1。

2.3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87例COPD患者和786例对照。对于显性模型(GC+CC vs. GG),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无相关性[OR=1.01,95%CI(0.76,1.34),P=0.95]。其他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无相关性[CC vs. GC+GG:OR=1.04,95%CI(0.70,1.54),P=0.85;CC vs. GG:OR=1.05,95%CI(0.69,1.61),P=0.81;GC vs. GG:OR=1.00,95%CI(0.74,1.35),P=0.99;C vs. G:OR=1.02,95%CI(0.83,1.24),P=0.88]。

3 讨论
COPD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1]。研究表明,随着环境、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COPD发病率逐年增高[3]。IL-6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其基因存在多个多态性,且这些多态性可能与COPD的发病风险相关[9-11]。目前,已有多个研究报道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关系,但这些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且样本量较小,可信度受限。因此,我们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174G/C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价。
本Meta分析共纳入5个研究,包括487例COPD患者和786例对照。Meta结果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并未提高或降低COPD的发病风险。这提示,该多态性可能不是COPD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纳入研究数偏少,且样本量较小;②受纳入研究数量限制,未能进行下一步的亚组分析;③由于COPD受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但由于文献提供的资料有限,未考虑基因-环境对疾病的交互作用;④纳入研究人群国家分布过少,其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种族,仍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COPD患病风险无相关性,但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实,并期望在未来纳入更多研究进行亚组分析,以获得更科学全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