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巾男, 胥婷婷, 辛梅, 李艳娇, 左成, 张美霞.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6): 668-670. doi: 10.7507/1672-2531.20140113 复制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是一种少见的以玻璃体视网膜异常为主的疾病,主要表现有周边部视网膜血管异常和新生血管[1],可并发玻璃体混浊、黄斑移位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本病患病率较低,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自1969年Schepens和Criswick首先提出并命名[2]以来,国内外对于FEVR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因FEVR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被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眼科检查技术,能动态观察活体眼底循环结构,自使用以来在眼底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观察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3]。随着FFA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其在FEVR的诊断、确定病变范围以及提示病情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1, 4, 5]。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几年来确诊为FEVR的患者资料,分析了疾病不同阶段的FFA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了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FEVR的15例患者,其中女性6例,男性9例,年龄为12~54岁。所有患者双眼均采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和FFA检查。
1.2 诊断标准
FEVR的诊断标准如下:①眼底检查显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② FFA显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还可发现不同程度视网膜下渗出或视网膜脱离;③无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吸氧史患儿出现类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时高度怀疑FEVR;④阳性家族史可以帮助诊断;⑤排除Norrie病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所有纳入患者均由眼底病专科医生进行诊断。
1.3 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眼底改变及FFA报告特征,将纳入患者按照以下标准归为5期:1期主要表现为FFA示视网膜周边部血管出现无灌注;2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无灌注区出现新生血管;3期表现为视网膜脱离,但尚未到达黄斑区;4期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5期主要表现为全视网膜脱离。其中2、3、4、5期根据有无渗出分为A、B期两亚型,无渗出为A型,反之为B型[6]。
1.4 统计分析
由眼底病专科医生对纳入患者的眼底照相结果和FFA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根据以上标准进行分期。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5例患者多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就诊,7例为单眼发病,8例为双眼发病,均无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吸氧史,2例患者有FEVR阳性家族史。根据FFA检查结果分期:1期1只眼,占4.35%;2期10只眼,占43.48%;3期8只眼,占34.78%;4期1只眼,占4.35%;5期3只眼,占13.04%。6眼伴黄斑移位,5眼伴视网膜前或视网膜下增殖,2眼伴视网膜萎缩,5眼伴脉络膜萎缩。
2.2 眼底照相和FFA结果
1期患眼眼底照相后极部可无明显异常,但周边视网膜血管见分支增多,FFA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血管分支密集,数量增多,可见散在无灌注区。2期可见周边视网膜血管变白,散在小片出血灶,可伴玻璃体浑浊,FFA表现为大量新生血管吻合,呈毛刷状改变,后期渗漏大量荧光素,可伴出血遮蔽荧光。3期视网膜可形成纤维血管条索,网膜前或网膜下增殖,牵拉造成视网膜脱离,可伴视网膜裂孔、黄斑移位,但黄斑区尚未发生脱离。4期可见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处,视盘周围可见放射状渗出,纤维条索周围可伴大量浓厚黄白色渗出。若不及时治疗,病情继续发展,最后可致全视网膜脱离,即为第5期。
3 讨论
FEVR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眼部疾病,发病率较低,其主要特点为双侧缓慢进行的玻璃体视网膜异常,以视网膜周边血管无灌注区、异常血管吻合、后极部血管及视网膜牵拉至颞侧并形成皱褶为主要特征[1]。该病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后期可并发严重的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致视力快速下降甚至失明。其眼底改变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似,但无早产、吸氧或低出生体重史。目前,病史、家族史及FFA检查是诊断FEVR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对该病5个分期的典型眼底表现和FFA的完整展示,清晰地展示了FEVR的发展过程,为临床诊断不同阶段的FEVR提供了参考。
FEVR遗传机制尚不明确,绝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有性连锁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7],基因检查发现突变基因有FZD4、LRP5、NDP和TSPAN12 [8-11],涉及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11q.7,性染色体Xp。Ranchod等[6]曾报道,在145名FEVR患者中,阳性家族史患者占18%。国内也有较高阳性家族史的相关报道[4, 5, 12],在本次研究中,阳性家族史患者占13.33%。此外,张琦等[4]对确诊为FEVR患儿的双亲进行筛查发现39.84%的患儿父母有无明显临床症状的1期病变。由此可见,FEVR阳性家族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FEVR的诊断,尤其是对于早期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但阴性家族史不能排除FEVR。目前临床尚不能进行基因诊断,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FFA诊断。
FEVR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本研究中男性略高于女性,与国内部分研究报道一致[4, 5, 12]。本病可为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发病,临床表现常为不对称,国外也有相关的不对称发病报道[6, 13],其发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因该病后期眼底表现多种多样,不具备特异性,因此较轻患眼的FFA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FEVR的诊断[4]。
FEVR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改变,早期症状可不明显。在我们的研究中,1期和2期患者占47.82%,明显高出了Ranchod等[6]报道的29.89%。早期诊断率的提高说明眼科医生对FEVR逐渐重视,同时也与FFA检查方法的普及推广有密切关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FEVR后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中心凹网膜牵拉,加之周边网膜异常导致的脱离,常见于颞上方及颞下方视网膜[14]。对于FEVR并发的视网膜脱离,其治疗原则及成功率与非FEVR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一致,主要采用巩膜环扎术,必要时亦可采取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视力恢复与中心凹牵拉程度相关[14]。本研究中有1例左眼全视网膜脱离伴周边视网膜裂孔的患者,行“左眼玻璃体切除+巩膜外冷冻+视网膜激光光凝+硅油填充术”后,患者左眼视力为0.1(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1),视网膜平伏,激光光斑清晰,长期随访患者视力稳定。
在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中,有1例43岁双眼FEVR患者合并右眼黄斑中心裂孔。黄斑裂孔是较为少见的并发症,Khwarg等[15]曾报道了1例右眼FEVR合并全层黄斑裂孔9岁男性患者,予以玻璃体切除术,解除了牵拉,恢复了网膜和黄斑裂孔。同时指出,黄斑裂孔的形成可能与FEVR新生血管的牵拉有关,并认为手术解除新生血管的牵引是治疗黄斑裂孔的重要治疗措施。此外,Shimouchi等[16]发现SD-OCT检查提示旁中心凹存在玻璃体后脱离或有杆状沉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黄斑病变,严重影响视力。
5期FEVR患眼病情较重,病变继续发展最后可致眼球萎缩。在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仅有3只(13.04%)患眼处于5期,与Ranchod等[6]研究相似(16.11%),但远远低于国内关于FEVR患儿的报道(64.71%)[4]。这提示FEVR发病越早其病情越重,长期随访和大样本量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机制。
FEVR的治疗主要以早期预防及对症治疗为主。对于1~2期患者,治疗方式主要是视网膜激光光凝无灌注区[5];3期及以上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可采用巩膜扣带术;发展为玻璃体视网膜增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可行玻璃体切除术[5]。对于以上治疗无效,且网膜下渗出多、血管活跃的患眼,可尝试单次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17];对于伴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瘤伴大量渗出的患眼,采用PDT治疗可明显减轻渗出[18];对于视网膜新生血管引起玻璃体腔积血的患眼,采用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有效阻止增殖牵拉进一步发展[19]。此外,早期治疗可提高视力,避免渗出、牵拉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家族成员进行检查和随访[20, 21],可早发现无症状的轻型FEVR,及时干预,延缓病情进展。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是一种少见的以玻璃体视网膜异常为主的疾病,主要表现有周边部视网膜血管异常和新生血管[1],可并发玻璃体混浊、黄斑移位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本病患病率较低,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自1969年Schepens和Criswick首先提出并命名[2]以来,国内外对于FEVR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因FEVR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被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眼科检查技术,能动态观察活体眼底循环结构,自使用以来在眼底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观察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3]。随着FFA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其在FEVR的诊断、确定病变范围以及提示病情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1, 4, 5]。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几年来确诊为FEVR的患者资料,分析了疾病不同阶段的FFA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了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FEVR的15例患者,其中女性6例,男性9例,年龄为12~54岁。所有患者双眼均采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和FFA检查。
1.2 诊断标准
FEVR的诊断标准如下:①眼底检查显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② FFA显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还可发现不同程度视网膜下渗出或视网膜脱离;③无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吸氧史患儿出现类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时高度怀疑FEVR;④阳性家族史可以帮助诊断;⑤排除Norrie病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所有纳入患者均由眼底病专科医生进行诊断。
1.3 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眼底改变及FFA报告特征,将纳入患者按照以下标准归为5期:1期主要表现为FFA示视网膜周边部血管出现无灌注;2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无灌注区出现新生血管;3期表现为视网膜脱离,但尚未到达黄斑区;4期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5期主要表现为全视网膜脱离。其中2、3、4、5期根据有无渗出分为A、B期两亚型,无渗出为A型,反之为B型[6]。
1.4 统计分析
由眼底病专科医生对纳入患者的眼底照相结果和FFA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根据以上标准进行分期。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5例患者多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就诊,7例为单眼发病,8例为双眼发病,均无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吸氧史,2例患者有FEVR阳性家族史。根据FFA检查结果分期:1期1只眼,占4.35%;2期10只眼,占43.48%;3期8只眼,占34.78%;4期1只眼,占4.35%;5期3只眼,占13.04%。6眼伴黄斑移位,5眼伴视网膜前或视网膜下增殖,2眼伴视网膜萎缩,5眼伴脉络膜萎缩。
2.2 眼底照相和FFA结果
1期患眼眼底照相后极部可无明显异常,但周边视网膜血管见分支增多,FFA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血管分支密集,数量增多,可见散在无灌注区。2期可见周边视网膜血管变白,散在小片出血灶,可伴玻璃体浑浊,FFA表现为大量新生血管吻合,呈毛刷状改变,后期渗漏大量荧光素,可伴出血遮蔽荧光。3期视网膜可形成纤维血管条索,网膜前或网膜下增殖,牵拉造成视网膜脱离,可伴视网膜裂孔、黄斑移位,但黄斑区尚未发生脱离。4期可见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处,视盘周围可见放射状渗出,纤维条索周围可伴大量浓厚黄白色渗出。若不及时治疗,病情继续发展,最后可致全视网膜脱离,即为第5期。
3 讨论
FEVR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眼部疾病,发病率较低,其主要特点为双侧缓慢进行的玻璃体视网膜异常,以视网膜周边血管无灌注区、异常血管吻合、后极部血管及视网膜牵拉至颞侧并形成皱褶为主要特征[1]。该病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后期可并发严重的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致视力快速下降甚至失明。其眼底改变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似,但无早产、吸氧或低出生体重史。目前,病史、家族史及FFA检查是诊断FEVR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对该病5个分期的典型眼底表现和FFA的完整展示,清晰地展示了FEVR的发展过程,为临床诊断不同阶段的FEVR提供了参考。
FEVR遗传机制尚不明确,绝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有性连锁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7],基因检查发现突变基因有FZD4、LRP5、NDP和TSPAN12 [8-11],涉及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11q.7,性染色体Xp。Ranchod等[6]曾报道,在145名FEVR患者中,阳性家族史患者占18%。国内也有较高阳性家族史的相关报道[4, 5, 12],在本次研究中,阳性家族史患者占13.33%。此外,张琦等[4]对确诊为FEVR患儿的双亲进行筛查发现39.84%的患儿父母有无明显临床症状的1期病变。由此可见,FEVR阳性家族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FEVR的诊断,尤其是对于早期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但阴性家族史不能排除FEVR。目前临床尚不能进行基因诊断,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FFA诊断。
FEVR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本研究中男性略高于女性,与国内部分研究报道一致[4, 5, 12]。本病可为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发病,临床表现常为不对称,国外也有相关的不对称发病报道[6, 13],其发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因该病后期眼底表现多种多样,不具备特异性,因此较轻患眼的FFA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FEVR的诊断[4]。
FEVR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改变,早期症状可不明显。在我们的研究中,1期和2期患者占47.82%,明显高出了Ranchod等[6]报道的29.89%。早期诊断率的提高说明眼科医生对FEVR逐渐重视,同时也与FFA检查方法的普及推广有密切关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FEVR后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中心凹网膜牵拉,加之周边网膜异常导致的脱离,常见于颞上方及颞下方视网膜[14]。对于FEVR并发的视网膜脱离,其治疗原则及成功率与非FEVR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一致,主要采用巩膜环扎术,必要时亦可采取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视力恢复与中心凹牵拉程度相关[14]。本研究中有1例左眼全视网膜脱离伴周边视网膜裂孔的患者,行“左眼玻璃体切除+巩膜外冷冻+视网膜激光光凝+硅油填充术”后,患者左眼视力为0.1(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1),视网膜平伏,激光光斑清晰,长期随访患者视力稳定。
在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中,有1例43岁双眼FEVR患者合并右眼黄斑中心裂孔。黄斑裂孔是较为少见的并发症,Khwarg等[15]曾报道了1例右眼FEVR合并全层黄斑裂孔9岁男性患者,予以玻璃体切除术,解除了牵拉,恢复了网膜和黄斑裂孔。同时指出,黄斑裂孔的形成可能与FEVR新生血管的牵拉有关,并认为手术解除新生血管的牵引是治疗黄斑裂孔的重要治疗措施。此外,Shimouchi等[16]发现SD-OCT检查提示旁中心凹存在玻璃体后脱离或有杆状沉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黄斑病变,严重影响视力。
5期FEVR患眼病情较重,病变继续发展最后可致眼球萎缩。在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仅有3只(13.04%)患眼处于5期,与Ranchod等[6]研究相似(16.11%),但远远低于国内关于FEVR患儿的报道(64.71%)[4]。这提示FEVR发病越早其病情越重,长期随访和大样本量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机制。
FEVR的治疗主要以早期预防及对症治疗为主。对于1~2期患者,治疗方式主要是视网膜激光光凝无灌注区[5];3期及以上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可采用巩膜扣带术;发展为玻璃体视网膜增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可行玻璃体切除术[5]。对于以上治疗无效,且网膜下渗出多、血管活跃的患眼,可尝试单次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17];对于伴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瘤伴大量渗出的患眼,采用PDT治疗可明显减轻渗出[18];对于视网膜新生血管引起玻璃体腔积血的患眼,采用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有效阻止增殖牵拉进一步发展[19]。此外,早期治疗可提高视力,避免渗出、牵拉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家族成员进行检查和随访[20, 21],可早发现无症状的轻型FEVR,及时干预,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