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爱玲, 胡欣, 杨莉萍, ZHANGAi-ling, HUXin, YANGLi-ping. 亚洲健康人群CYP2C19基因型发生率的合并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4): 427-434. doi: 10.7507/1672-2531.20140075 复制
CYP2C19酶是细胞色素CYP450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体内药物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7]。我们前期对亚洲人群的CYP2C19等位基因发生率进行了研究[5],本研究对CYP2C19基因型分布进行研究,期望得到关于亚洲人群CYP2C19各基因型的确切发生率,以期为个体化药物治疗和进一步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纳入横断面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②亚洲健康人群;③文中明确列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发生率。
1.1.2 排除标准
①综述或二次文献分析;②仅以患者为研究对象;③检测了除携带CYP2C19*1、*2和*3以外的其他基因型或未检测携带CYP2C1*1、*2或*3基因型;④重复发表;⑤以非随机形式纳入研究对象;⑥健康状况未知;⑦样本量太少(n < 20)。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2期)、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查找有关CYP2C19在亚洲健康人群中发生率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8月。
英文检索词:CYP2C19、population groups、gene frequencies。中文检索词:CYP2C19、基因、族、频率、发生率及其相应的不同表达,同时结合自由词和各数据库的主题词,运用逻辑符、通配符和范围运算符等制定检索模式。并通过手工方式筛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检索策略
#1 P450 2C19 OR CYP2C19 [MeSH Terms] OR CYP2C19 #2 population groups [MeSH Terms] OR population groups OR population group OR population #3 gene frequencies [MeSH Terms] OR gene frequencies OR gene frequency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制定文献数据提取表,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疑问或分歧,通过协商解决。本研究中提取的信息包括国家、种族、地域、基因型数据等。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CYP2C19各基因型的发生率作为统计量。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判断各研究结果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当χ2≥χ0.05,v2时,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直接对各文献样本加权后求CYP2C19发生率;当χ2≤χ0.05,v2时,P≥0.05,提示无统计学异质性,则可直接求得CYP2C19发生率。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见图 1。初检出文献879篇,经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36篇文献[8-43]用于合并分析。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结果见表 1。

2.3 异质性检验结果
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方法对亚洲四个区域15个国家检验异质性,结果显示,共纳入有关中国人群的文献17篇,包括汉族[8-18]、维吾尔族[9, 11, 13]、回族[12, 13, 15]、蒙古族[12, 13]、傣族[19]、藏族[15]、侗族[20]、黎族[21]、畲族[16]、撒拉族[22]和哈萨克族[11]共11个民族。中国人群突变率同质性χ2检验结果显示,汉族人群的11个研究具有同质性(P=0.199);而维吾尔族的3个研究结果之间、回族的3个研究结果之间、蒙古族的2个研究结果之间均存在明显异质性(P均 < 0.05);另外,傣族、藏族、侗族、黎族、畲族5个民族与汉族具有同质性,P均>0.05。亚洲其他国家人群突变率的同质性χ2检验结果显示,日本[25-30](n=6)、韩国[28, 31](n=2)、越南[31, 32](n=2)、泰国[33, 34](n=2)、印度[36, 37](n=2)和约旦[42, 43](n=2),同一个国家的各相关研究间结果不存在异质性(P均>0.05);亚洲4个区域人群突变率的同质性χ2检验结果显示,亚洲不同国家之间均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5)(表 2)。

2.4 CYP2C19基因型发生率结果
2.4.1 东亚人群中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
2.4.1.1 中国各民族人群
纳入来自中国人群的文献共17篇,包括汉族[8-18]、维吾尔族[9, 11, 13]、回族[12, 13, 15]、蒙古族[12, 13]、哈萨克族[11]、傣族[19]、藏族[15]、侗族[20]、黎族[21]、畲族[16]和撒拉族[22]共11个民族和2个未知民族[23, 24]的4 105人。汇总结果显示,中国人群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总发生率分别为37.2%、41.4%、6.7%、9.9%、4.1%和0.7%;中国人群中以上各基因型以*1/*2发生率最高,*3/*3发生率最低。然而,不同民族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1在哈萨克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60.7%,在回族人群中发生率最低为22.0%;相反,*1/*2在回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51.5%,在哈萨克族人群中最低为21.5%;*1/*3在撒拉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16.2%,在藏族人群中发生率最低为2.3%;*2/*2在侗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20.3%,在哈萨克族人群中发生率最低为3.7%;*2/*3在撒拉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11.1%,但藏族人群中未检测到该基因型;*3/*3在哈萨克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1.9%,而藏族、黎族、侗族、撒拉族人群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型(表 3)。


2.4.1.2 日本人群
共纳入6篇文献[25-30],包括1 516人。汇总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分别为32.7%、33.3%、14.1%、9.2%、8.8%和1.8%,以*1/*2最高,*3/*3最低。
2.4.1.3 韩国人群
共纳入2篇文献[28, 31],包括577人。汇总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分别为40.0%、38.3%、10.1%、7.5%、0.7%和3.5%,以*1/*1最高,*2/*3最低。
2.4.1.4 东亚人群
共纳入3个东亚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的24篇文献,包括6 198人。汇总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发生率分别为36.4%、39.1%、8.8%、9.5%、4.9%和1.3%。东亚3个国家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1和*1/*2基因型发生率在中国和韩国人群较接近,日本人群均最低;而*1/*3和*2/*3基因型在日本人群的发生率均高于中国和韩国人群;只有*2/*2基因型发生率在3个国家人群中较接近;*3/*3基因型发生率在3个国家人群各不相同,最高的为韩国人群3.5%,最低为中国人群0.7%。
2.4.2 东南亚人群中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
共纳入东南亚的越南[31, 32]、泰国[33, 34]、新加坡[28]、印度尼西亚[35]、缅甸[33]和马来西亚[36] 6个国家共8篇文献,包括1 933人。汇总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总发生率分别为44.9%、41.1%、4.7%、7.0%、1.8%和0.6%。*1/*1基因型发生率最高的为印度尼西亚人群55.3%,越南、新加坡人群的该基因型发生率相近,且在6个国家中最低;*1/*2基因型发生率最高的为越南和泰国人群,分别为42.7%和42.8%,最低的为印度尼西亚人群,仅32.0%;*1/*3基因型发生率在马来西亚人群中最高为7.4%,在缅甸人群中最低,仅3.1%;*2/*2基因型发生率在新加坡人群中最高为9.3%,在马来西亚人群中最低,仅3.7%;*2/*3基因型发生率在印度尼西亚人群中最高为2.9%,在越南人群中最低,仅0.4%;*3/*3基因型发生率在越南人群中最高为2.9%,而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3个国家人群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型。
2.4.3 南亚人群中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
共纳入了印度的2篇文献[36, 37],包括361人。汇总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3.5%、42.9%、0.3%、12.7%、0.6%和0.0%,以*1/*1基因型的发生率最高,而未检测到*3/*3基因型。
2.4.4 西亚人群中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
共纳入巴勒斯坦[38]、黎巴嫩[39]、伊朗[40]、土耳其[41]和约旦[42, 43] 5个国家共6篇文献,包括1 201人。汇总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分别为77.8%、18.9%、0.3%、2.6%、0.1%和0.3%。在巴勒斯坦人群中,*1/*1、*1/*3、*2/*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分别为86.5%、1.5%、0.5%和2.0%,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国家人群;而*1/*2基因型发生率最高为土耳其人群为23.0%,最低为巴勒斯坦人群,仅6.5%;*2/*2基因型发生率最高为约旦人群4.2%,最低的为土耳其1.0%。
2.4.5 亚洲人群总体
汇总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总的发生率分别为43.5%、37.1%、6.6%、8.3%、3.5%和1.0%。然而,CYP2C19各基因型的发生率在亚洲不同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亚洲4个地域的CYP2C19基因型发生率特点如下:*1/*1基因型的发生率在西亚人群中最高为77.8%,东亚人群最低,仅37.2%;*1/*2基因型的发生率在南亚人群中最高为42.9%,西亚人群最低,仅18.9%;*1/*3基因型的发生率在东亚人群中最高为8.8%,在南亚和西亚人群中最低,仅0.3%;*2/*2基因型的发生率在南亚人群中最高为12.7%,在西亚人群中最低,仅2.6%;*2/*3基因型的发生率在东亚人群中最高为4.9%,在西亚人群中最低,仅0.1%;*3/*3基因型的发生率在东亚人群中最高为1.3%,南亚人群中未检测到该基因型。
3 讨论
本研究汇总了36篇研究亚洲健康人群CYP2C19基因型的文献,对CYP2C19的*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发生率进行了深入分析,涉及亚洲4个区域(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的15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勒斯坦、伊朗、黎巴嫩、土耳其和约旦)。我们分别对中国、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健康人群数据进行了分区分析和汇总分析。
在对中国人群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汉族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与傣族、藏族、侗族、黎族和畲族这5个民族相比无明显不同(P < 0.05),而与撒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回族人群中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生存地域环境、文化和饮食习惯、特别是遗传背景相差较大,故各民族间CYP2C19发生率存在明显不同。从本研究结果可见,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CYP2C19基因型与其他民族的相差最大,该民族的CYP2C19*1/*1和*3/*3的发生率在11个民族中均最高,同时该民族的CYP2C19*1/*2和*2/*2的发生率又是11个民族中最低的。此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与汉族人生存地域环境、文化和饮食习惯相近的回族人,其CYP2C19*1/*2的发生率是11个民族中最高的,而其CYP2C19*1/*1的发生率却是11个民族中最低的。然而,本研究纳入的傣族(湖南)、藏族(甘肃)、侗族(湖南)、黎族(海南)、畲族(浙江)、撒拉族(青海)、哈萨克族(新疆)的文献均只有1篇,样本量均不大(74~193人),另外,我们将2个未知民族的研究纳入到了对亚洲人群总体发生率的分析中。因此,有待更大样本的针对中国各民族的相关研究发表,以进行更深入的循证分析。
除此之外,我们对亚洲人群也进行了分地域分析,同样发现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东亚(中国、日本、韩国)人群中CYP2C19*1/*3、*2/*3和*3/*3基因型的发生率在整个亚洲人群中最高,而其*1/*1野生型发生率在整个亚洲人群中却是最低的,说明东亚人群CYP2C19*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亚洲最高;南亚(印度)人群中*1/*2和*2/*2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人群中最高,*1/*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人群中最低,说明南亚人群携带CYP2C19*2基因的突变率在亚洲最高;西亚(巴勒斯坦、伊朗、黎巴嫩、土耳其和约旦)人群中*1/*1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人群中最高,其*1/*2、*2/*2和*2/*3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人群中则最低;东南亚(泰国、缅甸、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人群中各基因型发生率均处于4个地区中等水平。显然,西亚人群CYP2C19*1/*1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居首位,而其CYP2C19*2和*3基因突变率在亚洲又最低,说明西亚人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CYP2C19基因在遗传变异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我们汇总分析了所有亚洲健康人群的数据,首次报道了亚洲人群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总的发生率分别为43.5%、37.1%、6.6%、8.3%、3.5%和1.0%。这与欧洲高加索人和非洲黑人相关基因型发生率存在明显不同。Xie等[6, 7]对欧洲白种人(n=1 356)和非洲黑种人(n=966)CYP2C19不同基因型发生率进行了循证研究,与其结果相比,亚洲人群CYP2C19*1/*1基因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欧洲白种人和非洲黑种人,*2和*3携带者各基因型的发生率则均高于欧洲白种人和非洲黑种人。但亚洲人群中的西亚人群CYP2C19各基因型的发生率与欧洲高加索人和非洲黑人的非常接近。从地理分布来看,西亚离欧洲和非洲也是最近的。而与欧洲和非洲相距较远的东亚、东南亚和西亚,其人群的CYP2C19基因突变率频率比欧洲高加索人和非洲黑人都高。由此也可以看出,遗传变异也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在中国、亚洲以及洲际之间均存在很大差异,并发现遗传变异同时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
CYP2C19酶是细胞色素CYP450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体内药物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7]。我们前期对亚洲人群的CYP2C19等位基因发生率进行了研究[5],本研究对CYP2C19基因型分布进行研究,期望得到关于亚洲人群CYP2C19各基因型的确切发生率,以期为个体化药物治疗和进一步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纳入横断面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②亚洲健康人群;③文中明确列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发生率。
1.1.2 排除标准
①综述或二次文献分析;②仅以患者为研究对象;③检测了除携带CYP2C19*1、*2和*3以外的其他基因型或未检测携带CYP2C1*1、*2或*3基因型;④重复发表;⑤以非随机形式纳入研究对象;⑥健康状况未知;⑦样本量太少(n < 20)。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2期)、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查找有关CYP2C19在亚洲健康人群中发生率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8月。
英文检索词:CYP2C19、population groups、gene frequencies。中文检索词:CYP2C19、基因、族、频率、发生率及其相应的不同表达,同时结合自由词和各数据库的主题词,运用逻辑符、通配符和范围运算符等制定检索模式。并通过手工方式筛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检索策略
#1 P450 2C19 OR CYP2C19 [MeSH Terms] OR CYP2C19 #2 population groups [MeSH Terms] OR population groups OR population group OR population #3 gene frequencies [MeSH Terms] OR gene frequencies OR gene frequency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制定文献数据提取表,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疑问或分歧,通过协商解决。本研究中提取的信息包括国家、种族、地域、基因型数据等。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CYP2C19各基因型的发生率作为统计量。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判断各研究结果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当χ2≥χ0.05,v2时,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直接对各文献样本加权后求CYP2C19发生率;当χ2≤χ0.05,v2时,P≥0.05,提示无统计学异质性,则可直接求得CYP2C19发生率。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见图 1。初检出文献879篇,经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36篇文献[8-43]用于合并分析。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结果见表 1。

2.3 异质性检验结果
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方法对亚洲四个区域15个国家检验异质性,结果显示,共纳入有关中国人群的文献17篇,包括汉族[8-18]、维吾尔族[9, 11, 13]、回族[12, 13, 15]、蒙古族[12, 13]、傣族[19]、藏族[15]、侗族[20]、黎族[21]、畲族[16]、撒拉族[22]和哈萨克族[11]共11个民族。中国人群突变率同质性χ2检验结果显示,汉族人群的11个研究具有同质性(P=0.199);而维吾尔族的3个研究结果之间、回族的3个研究结果之间、蒙古族的2个研究结果之间均存在明显异质性(P均 < 0.05);另外,傣族、藏族、侗族、黎族、畲族5个民族与汉族具有同质性,P均>0.05。亚洲其他国家人群突变率的同质性χ2检验结果显示,日本[25-30](n=6)、韩国[28, 31](n=2)、越南[31, 32](n=2)、泰国[33, 34](n=2)、印度[36, 37](n=2)和约旦[42, 43](n=2),同一个国家的各相关研究间结果不存在异质性(P均>0.05);亚洲4个区域人群突变率的同质性χ2检验结果显示,亚洲不同国家之间均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5)(表 2)。

2.4 CYP2C19基因型发生率结果
2.4.1 东亚人群中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
2.4.1.1 中国各民族人群
纳入来自中国人群的文献共17篇,包括汉族[8-18]、维吾尔族[9, 11, 13]、回族[12, 13, 15]、蒙古族[12, 13]、哈萨克族[11]、傣族[19]、藏族[15]、侗族[20]、黎族[21]、畲族[16]和撒拉族[22]共11个民族和2个未知民族[23, 24]的4 105人。汇总结果显示,中国人群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总发生率分别为37.2%、41.4%、6.7%、9.9%、4.1%和0.7%;中国人群中以上各基因型以*1/*2发生率最高,*3/*3发生率最低。然而,不同民族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1在哈萨克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60.7%,在回族人群中发生率最低为22.0%;相反,*1/*2在回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51.5%,在哈萨克族人群中最低为21.5%;*1/*3在撒拉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16.2%,在藏族人群中发生率最低为2.3%;*2/*2在侗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20.3%,在哈萨克族人群中发生率最低为3.7%;*2/*3在撒拉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11.1%,但藏族人群中未检测到该基因型;*3/*3在哈萨克族人群中发生率最高为1.9%,而藏族、黎族、侗族、撒拉族人群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型(表 3)。


2.4.1.2 日本人群
共纳入6篇文献[25-30],包括1 516人。汇总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分别为32.7%、33.3%、14.1%、9.2%、8.8%和1.8%,以*1/*2最高,*3/*3最低。
2.4.1.3 韩国人群
共纳入2篇文献[28, 31],包括577人。汇总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分别为40.0%、38.3%、10.1%、7.5%、0.7%和3.5%,以*1/*1最高,*2/*3最低。
2.4.1.4 东亚人群
共纳入3个东亚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的24篇文献,包括6 198人。汇总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发生率分别为36.4%、39.1%、8.8%、9.5%、4.9%和1.3%。东亚3个国家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1和*1/*2基因型发生率在中国和韩国人群较接近,日本人群均最低;而*1/*3和*2/*3基因型在日本人群的发生率均高于中国和韩国人群;只有*2/*2基因型发生率在3个国家人群中较接近;*3/*3基因型发生率在3个国家人群各不相同,最高的为韩国人群3.5%,最低为中国人群0.7%。
2.4.2 东南亚人群中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
共纳入东南亚的越南[31, 32]、泰国[33, 34]、新加坡[28]、印度尼西亚[35]、缅甸[33]和马来西亚[36] 6个国家共8篇文献,包括1 933人。汇总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总发生率分别为44.9%、41.1%、4.7%、7.0%、1.8%和0.6%。*1/*1基因型发生率最高的为印度尼西亚人群55.3%,越南、新加坡人群的该基因型发生率相近,且在6个国家中最低;*1/*2基因型发生率最高的为越南和泰国人群,分别为42.7%和42.8%,最低的为印度尼西亚人群,仅32.0%;*1/*3基因型发生率在马来西亚人群中最高为7.4%,在缅甸人群中最低,仅3.1%;*2/*2基因型发生率在新加坡人群中最高为9.3%,在马来西亚人群中最低,仅3.7%;*2/*3基因型发生率在印度尼西亚人群中最高为2.9%,在越南人群中最低,仅0.4%;*3/*3基因型发生率在越南人群中最高为2.9%,而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3个国家人群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型。
2.4.3 南亚人群中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
共纳入了印度的2篇文献[36, 37],包括361人。汇总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3.5%、42.9%、0.3%、12.7%、0.6%和0.0%,以*1/*1基因型的发生率最高,而未检测到*3/*3基因型。
2.4.4 西亚人群中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
共纳入巴勒斯坦[38]、黎巴嫩[39]、伊朗[40]、土耳其[41]和约旦[42, 43] 5个国家共6篇文献,包括1 201人。汇总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分别为77.8%、18.9%、0.3%、2.6%、0.1%和0.3%。在巴勒斯坦人群中,*1/*1、*1/*3、*2/*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分别为86.5%、1.5%、0.5%和2.0%,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国家人群;而*1/*2基因型发生率最高为土耳其人群为23.0%,最低为巴勒斯坦人群,仅6.5%;*2/*2基因型发生率最高为约旦人群4.2%,最低的为土耳其1.0%。
2.4.5 亚洲人群总体
汇总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总的发生率分别为43.5%、37.1%、6.6%、8.3%、3.5%和1.0%。然而,CYP2C19各基因型的发生率在亚洲不同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亚洲4个地域的CYP2C19基因型发生率特点如下:*1/*1基因型的发生率在西亚人群中最高为77.8%,东亚人群最低,仅37.2%;*1/*2基因型的发生率在南亚人群中最高为42.9%,西亚人群最低,仅18.9%;*1/*3基因型的发生率在东亚人群中最高为8.8%,在南亚和西亚人群中最低,仅0.3%;*2/*2基因型的发生率在南亚人群中最高为12.7%,在西亚人群中最低,仅2.6%;*2/*3基因型的发生率在东亚人群中最高为4.9%,在西亚人群中最低,仅0.1%;*3/*3基因型的发生率在东亚人群中最高为1.3%,南亚人群中未检测到该基因型。
3 讨论
本研究汇总了36篇研究亚洲健康人群CYP2C19基因型的文献,对CYP2C19的*1/*1、*1/*2、*1/*3、*2/*2、*2/*3和*3/*3基因型的发生率进行了深入分析,涉及亚洲4个区域(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的15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勒斯坦、伊朗、黎巴嫩、土耳其和约旦)。我们分别对中国、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健康人群数据进行了分区分析和汇总分析。
在对中国人群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汉族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与傣族、藏族、侗族、黎族和畲族这5个民族相比无明显不同(P < 0.05),而与撒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回族人群中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生存地域环境、文化和饮食习惯、特别是遗传背景相差较大,故各民族间CYP2C19发生率存在明显不同。从本研究结果可见,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CYP2C19基因型与其他民族的相差最大,该民族的CYP2C19*1/*1和*3/*3的发生率在11个民族中均最高,同时该民族的CYP2C19*1/*2和*2/*2的发生率又是11个民族中最低的。此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与汉族人生存地域环境、文化和饮食习惯相近的回族人,其CYP2C19*1/*2的发生率是11个民族中最高的,而其CYP2C19*1/*1的发生率却是11个民族中最低的。然而,本研究纳入的傣族(湖南)、藏族(甘肃)、侗族(湖南)、黎族(海南)、畲族(浙江)、撒拉族(青海)、哈萨克族(新疆)的文献均只有1篇,样本量均不大(74~193人),另外,我们将2个未知民族的研究纳入到了对亚洲人群总体发生率的分析中。因此,有待更大样本的针对中国各民族的相关研究发表,以进行更深入的循证分析。
除此之外,我们对亚洲人群也进行了分地域分析,同样发现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东亚(中国、日本、韩国)人群中CYP2C19*1/*3、*2/*3和*3/*3基因型的发生率在整个亚洲人群中最高,而其*1/*1野生型发生率在整个亚洲人群中却是最低的,说明东亚人群CYP2C19*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亚洲最高;南亚(印度)人群中*1/*2和*2/*2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人群中最高,*1/*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人群中最低,说明南亚人群携带CYP2C19*2基因的突变率在亚洲最高;西亚(巴勒斯坦、伊朗、黎巴嫩、土耳其和约旦)人群中*1/*1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人群中最高,其*1/*2、*2/*2和*2/*3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人群中则最低;东南亚(泰国、缅甸、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人群中各基因型发生率均处于4个地区中等水平。显然,西亚人群CYP2C19*1/*1基因型发生率在亚洲居首位,而其CYP2C19*2和*3基因突变率在亚洲又最低,说明西亚人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CYP2C19基因在遗传变异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我们汇总分析了所有亚洲健康人群的数据,首次报道了亚洲人群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总的发生率分别为43.5%、37.1%、6.6%、8.3%、3.5%和1.0%。这与欧洲高加索人和非洲黑人相关基因型发生率存在明显不同。Xie等[6, 7]对欧洲白种人(n=1 356)和非洲黑种人(n=966)CYP2C19不同基因型发生率进行了循证研究,与其结果相比,亚洲人群CYP2C19*1/*1基因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欧洲白种人和非洲黑种人,*2和*3携带者各基因型的发生率则均高于欧洲白种人和非洲黑种人。但亚洲人群中的西亚人群CYP2C19各基因型的发生率与欧洲高加索人和非洲黑人的非常接近。从地理分布来看,西亚离欧洲和非洲也是最近的。而与欧洲和非洲相距较远的东亚、东南亚和西亚,其人群的CYP2C19基因突变率频率比欧洲高加索人和非洲黑人都高。由此也可以看出,遗传变异也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在中国、亚洲以及洲际之间均存在很大差异,并发现遗传变异同时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