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治, 伊力达尔·阿布都外力, 张晓光, 哈力达·亚森. 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3): 312-319. doi: 10.7507/1672-2531.20140054 复制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1, 2]。其中重症ITP患者由于血小板计数极低,常合并多部位出血,甚至因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常需紧急提升血小板以控制出血。治疗上除紧急血小板输注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因疗效显著已成为重症ITP的常规疗法,并被包括美国、欧洲、我国的多家指南和专家共识一线推荐。目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理想,但因价格昂贵,相当一部分患者难以承受,故不少医疗机构和医生开始应用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并已有多篇关于其疗效和安全性的报道。但由于各研究临床病例数较少,研究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为临床提供可靠参考。为此,本研究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对关于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种不限。
1.1.2 研究对象
符合第2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对重症ITP的诊断标准[2]:外周血小板计数 < 20×109/L,合并有2个或2个以上部位出血。年龄、性别、疾病分期及是否难治性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0.1 g/(kg·d)×5 d或0.2 g/(kg·d)×5 d;加用或不加用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0.4 g/(kg·d)×5 d;加用或不加用激素治疗。两组其他治疗一治。
1.1.4 结局指标
疗效指标:总有效率、总反应率;显效率、完全反应率;血小板上升时间、止血时间、血小板达峰时间、血小板峰值;治疗后3、7和14天血小板计数。安全性指标: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感染、发热等。疗效判断[1, 2]为:①显效:血小板计数 > 100×109/L,无出血症状;②良效:血小板计数升至50×109/L以上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无出血症状;③进步:血小板计数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④无效: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症状无改善。⑤完全反应:血小板数 > 100×109/L;⑥部分反应:血小板数50~100×109/L;⑦无反应:血小板数 < 50×109/L。
1.1.5 排除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丙种球蛋白治疗前血小板计数 > 20×109/L的患者。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2期)、PubMed、EMbase、CBM、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7月,收集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的研究。英文检索词:low-dose、dose、gamma globulin、severe、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中文检索词:丙种球蛋白、中小剂量、剂量、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以CNKI和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CNKI和PubMed检索策略
CNKI 丙种球蛋白 剂量OR中小剂量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OR ITP 重症 #1 AND #2 AND #3 AND #4 PubMed gamma globulin dose OR low-dos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R “ITP” severe #1 AND #2 AND #3 AND #4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或由第三方裁决。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病例特点、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指标及结果等。原文未描述清楚的资料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
1.4 质量评价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 [3]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RR为效应量,计量资料采用MD为效应量,并给出相应的95%CI。采用χ2检验对各纳入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水准为α=0.1。若P≥0.1且I2≤50%,说明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P < 0.1且I2≤50%,说明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但在可接受范围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P < 0.1且I2 > 50%,说明各研究结果间具有较大异质性,进一步对其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若无明显临床异质性,可谨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异质性过大,则仅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321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11个RCT [4-14],共54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72例,对照组276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2。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总有效率/总反应率
8个研究[4-7, 10, 11, 13, 14]按第2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订的ITP疗效标准[1]报告了总有效率,其中2个研究[4, 11]无数据,故仅6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5,95%CI(0.85,1.06),P=0.37](图 2)。3个研究[8, 9, 12]按Berchtold等制定的疗效标准[3]报告了总反应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7,95%CI(0.85,1.10),P=0.60](图 2)。

2.3.2 显效率/完全反应率
共纳入8个研究[5-10, 12, 13],其中5个研究报告了显效率,3个研究报告了完全反应率。因显效率和完全反应率内涵相同,故视为同一指标进行合并分析。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显效率/完全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4,95%CI(0.78,1.14),P=0.54](图 3)。

2.3.3 时间效应指标
7个研究[4-8, 10, 11]报告了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过程中的时间效应指标如血小板上升时间、止血时间、血小板达峰时间。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血小板上升时间[MD=0.23,95%CI(-0.09,0.55),P=0.15]和止血时间[MD=0.05,95%CI(-0.54,0.63),P=0.87]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血小板达峰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88,95%CI(0.16,1.60),P=0.02](图 4),对照组血小板达峰时间更短。

2.3.4 血小板计数
9个研究[4-12]报告了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不同阶段(3天、7天、14天和峰值)的血小板计数。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开始后3天[MD=-4.04,95%CI(-9.37,1.29),P=0.14]、7天[MD=-6.42,95%CI(-30.01,17.16),P=0.59]、14天[MD=-5.68,95%CI(-29.08,17.73),P=0.63]和峰值[MD=-9.78,95%CI(-25.84,6.28),P=0.23]的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图 5)。

2.4 不良反应
2.4.1 心脑血管事件
王春森等[7]报告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ITP患者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第8天血小板上升至130×109/L时发生脑血栓,1例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ITP患者输注大剂量IVIG的第5天发生心绞痛,而中剂量IVIG的患者未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陈恕之[8]报告1例糖耐量异常合并高血压病的ITP老年患者经大剂量IVIG治疗后第10天血小板上升至164×109/L时发生右侧基底节区脑梗塞。
2.4.2 感染
陈恕之[8]报告2例老年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9及第11天并发细菌性肺炎(未提及IVIG剂量)。
2.4.3 其他不良反应
应敏洁等[9]报告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患者在输注丙种球蛋白过程中出现颜面潮红,头晕等不适,均能耐受,未中断治疗。杨朝荣等[10]报告试验组2例患者输注丙种球蛋白时出现面部潮红、胸闷、头晕、轻度发热,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均未予特殊处理,未中断治疗。另有2个研究[15, 16]分别报告了1例丙种球蛋白致过敏性休克的严重不良反应,经吸氧、抗过敏等抢救措施治疗后病情稳定。1个研究[17]报告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致3例患儿颅内压增高的严重不良反应,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后病情好转。部分研究报告了肝肾功能情况,未见治疗相关的肝肾损害。
3 讨论
本研究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总有效率(总反应率)、显效率(完全反应率)、时间效应指标、不同时间的血小板计数。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重症ITP,两组在总有效率、总反应率、显效率(完全反应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RR分别为0.95、0.97和0.94)。对时间效应指标,两组在血小板上升时间和止血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MD分别为0.23和0.05),而对照组血小板达峰时间较试验组明显提前[MD=0.88,95%CI(0.16,1.60),P=0.02]。对治疗不同阶段(治疗第3、7和14天,以及峰值)的血小板计数,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均 > 0.05)。从以上分析结果可见,对照组仅在血小板达峰时间方面优于试验组。根据各研究提供的时间效应指标的相关数据,并结合临床可知,血小板达峰时间一般晚于止血时间,即血小板峰值出现于出血停止后的时间段内。因试验组和对照组止血时间无明显差异,故血小板达峰时间对临床预后、治疗决策影响有限。因此,可以认为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的疗效相当。
而在不良反应方面,2个研究[7, 8]报告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提示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时心脑血管事件并发症可能低于大剂量组。对于存在多重危险因素的心脑血管事件高危患者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时可能增加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临床上应给予足够重视,待出血停止、血小板计数升至安全水平时,应及时调整用药。2个研究[9, 10]报告了两组均有面部潮红、胸闷、头晕、轻度发热患者,这些反应与丙种球蛋白剂量无明确相关性,考虑为丙种球蛋白过敏反应。另有2个研究[15, 16]分别报告了1例丙种球蛋白致过敏性休克的严重不良反应,1个研究[17]报告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致3例患儿颅内压增高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上应给予足够关注,一旦出现,及时处理。陈恕之[8]报告了2例老年患者并发细菌性肺炎,使用何种方案作者未明确报道。其余研究未见感染报道,该不良反应资料有限,有待临床进一步明确。所纳入研究未见治疗相关的肝肾损害,提示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上述结果表明,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过程中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耐受良好。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分配隐藏方法,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可能性;②所有研究均未明确指出使用盲法,存在测量和实施偏倚的可能性;③受试者的病程、病期、具体实施方案、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不完全一致,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④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总体质量较低,使结论的论证强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系统评价提示,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可取得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相似的疗效,且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高质量、大样本的RCT加以证实。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1, 2]。其中重症ITP患者由于血小板计数极低,常合并多部位出血,甚至因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常需紧急提升血小板以控制出血。治疗上除紧急血小板输注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因疗效显著已成为重症ITP的常规疗法,并被包括美国、欧洲、我国的多家指南和专家共识一线推荐。目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理想,但因价格昂贵,相当一部分患者难以承受,故不少医疗机构和医生开始应用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并已有多篇关于其疗效和安全性的报道。但由于各研究临床病例数较少,研究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为临床提供可靠参考。为此,本研究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对关于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种不限。
1.1.2 研究对象
符合第2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对重症ITP的诊断标准[2]:外周血小板计数 < 20×109/L,合并有2个或2个以上部位出血。年龄、性别、疾病分期及是否难治性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0.1 g/(kg·d)×5 d或0.2 g/(kg·d)×5 d;加用或不加用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0.4 g/(kg·d)×5 d;加用或不加用激素治疗。两组其他治疗一治。
1.1.4 结局指标
疗效指标:总有效率、总反应率;显效率、完全反应率;血小板上升时间、止血时间、血小板达峰时间、血小板峰值;治疗后3、7和14天血小板计数。安全性指标: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感染、发热等。疗效判断[1, 2]为:①显效:血小板计数 > 100×109/L,无出血症状;②良效:血小板计数升至50×109/L以上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无出血症状;③进步:血小板计数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④无效: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症状无改善。⑤完全反应:血小板数 > 100×109/L;⑥部分反应:血小板数50~100×109/L;⑦无反应:血小板数 < 50×109/L。
1.1.5 排除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丙种球蛋白治疗前血小板计数 > 20×109/L的患者。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2期)、PubMed、EMbase、CBM、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7月,收集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的研究。英文检索词:low-dose、dose、gamma globulin、severe、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中文检索词:丙种球蛋白、中小剂量、剂量、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以CNKI和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CNKI和PubMed检索策略
CNKI 丙种球蛋白 剂量OR中小剂量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OR ITP 重症 #1 AND #2 AND #3 AND #4 PubMed gamma globulin dose OR low-dos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R “ITP” severe #1 AND #2 AND #3 AND #4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或由第三方裁决。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病例特点、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指标及结果等。原文未描述清楚的资料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
1.4 质量评价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 [3]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RR为效应量,计量资料采用MD为效应量,并给出相应的95%CI。采用χ2检验对各纳入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水准为α=0.1。若P≥0.1且I2≤50%,说明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P < 0.1且I2≤50%,说明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但在可接受范围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P < 0.1且I2 > 50%,说明各研究结果间具有较大异质性,进一步对其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若无明显临床异质性,可谨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异质性过大,则仅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321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11个RCT [4-14],共54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72例,对照组276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表 2。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总有效率/总反应率
8个研究[4-7, 10, 11, 13, 14]按第2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订的ITP疗效标准[1]报告了总有效率,其中2个研究[4, 11]无数据,故仅6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5,95%CI(0.85,1.06),P=0.37](图 2)。3个研究[8, 9, 12]按Berchtold等制定的疗效标准[3]报告了总反应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7,95%CI(0.85,1.10),P=0.60](图 2)。

2.3.2 显效率/完全反应率
共纳入8个研究[5-10, 12, 13],其中5个研究报告了显效率,3个研究报告了完全反应率。因显效率和完全反应率内涵相同,故视为同一指标进行合并分析。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显效率/完全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4,95%CI(0.78,1.14),P=0.54](图 3)。

2.3.3 时间效应指标
7个研究[4-8, 10, 11]报告了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过程中的时间效应指标如血小板上升时间、止血时间、血小板达峰时间。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血小板上升时间[MD=0.23,95%CI(-0.09,0.55),P=0.15]和止血时间[MD=0.05,95%CI(-0.54,0.63),P=0.87]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血小板达峰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88,95%CI(0.16,1.60),P=0.02](图 4),对照组血小板达峰时间更短。

2.3.4 血小板计数
9个研究[4-12]报告了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不同阶段(3天、7天、14天和峰值)的血小板计数。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开始后3天[MD=-4.04,95%CI(-9.37,1.29),P=0.14]、7天[MD=-6.42,95%CI(-30.01,17.16),P=0.59]、14天[MD=-5.68,95%CI(-29.08,17.73),P=0.63]和峰值[MD=-9.78,95%CI(-25.84,6.28),P=0.23]的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图 5)。

2.4 不良反应
2.4.1 心脑血管事件
王春森等[7]报告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ITP患者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第8天血小板上升至130×109/L时发生脑血栓,1例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ITP患者输注大剂量IVIG的第5天发生心绞痛,而中剂量IVIG的患者未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陈恕之[8]报告1例糖耐量异常合并高血压病的ITP老年患者经大剂量IVIG治疗后第10天血小板上升至164×109/L时发生右侧基底节区脑梗塞。
2.4.2 感染
陈恕之[8]报告2例老年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9及第11天并发细菌性肺炎(未提及IVIG剂量)。
2.4.3 其他不良反应
应敏洁等[9]报告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患者在输注丙种球蛋白过程中出现颜面潮红,头晕等不适,均能耐受,未中断治疗。杨朝荣等[10]报告试验组2例患者输注丙种球蛋白时出现面部潮红、胸闷、头晕、轻度发热,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均未予特殊处理,未中断治疗。另有2个研究[15, 16]分别报告了1例丙种球蛋白致过敏性休克的严重不良反应,经吸氧、抗过敏等抢救措施治疗后病情稳定。1个研究[17]报告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致3例患儿颅内压增高的严重不良反应,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后病情好转。部分研究报告了肝肾功能情况,未见治疗相关的肝肾损害。
3 讨论
本研究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总有效率(总反应率)、显效率(完全反应率)、时间效应指标、不同时间的血小板计数。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重症ITP,两组在总有效率、总反应率、显效率(完全反应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RR分别为0.95、0.97和0.94)。对时间效应指标,两组在血小板上升时间和止血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MD分别为0.23和0.05),而对照组血小板达峰时间较试验组明显提前[MD=0.88,95%CI(0.16,1.60),P=0.02]。对治疗不同阶段(治疗第3、7和14天,以及峰值)的血小板计数,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均 > 0.05)。从以上分析结果可见,对照组仅在血小板达峰时间方面优于试验组。根据各研究提供的时间效应指标的相关数据,并结合临床可知,血小板达峰时间一般晚于止血时间,即血小板峰值出现于出血停止后的时间段内。因试验组和对照组止血时间无明显差异,故血小板达峰时间对临床预后、治疗决策影响有限。因此,可以认为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的疗效相当。
而在不良反应方面,2个研究[7, 8]报告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提示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时心脑血管事件并发症可能低于大剂量组。对于存在多重危险因素的心脑血管事件高危患者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时可能增加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临床上应给予足够重视,待出血停止、血小板计数升至安全水平时,应及时调整用药。2个研究[9, 10]报告了两组均有面部潮红、胸闷、头晕、轻度发热患者,这些反应与丙种球蛋白剂量无明确相关性,考虑为丙种球蛋白过敏反应。另有2个研究[15, 16]分别报告了1例丙种球蛋白致过敏性休克的严重不良反应,1个研究[17]报告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致3例患儿颅内压增高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上应给予足够关注,一旦出现,及时处理。陈恕之[8]报告了2例老年患者并发细菌性肺炎,使用何种方案作者未明确报道。其余研究未见感染报道,该不良反应资料有限,有待临床进一步明确。所纳入研究未见治疗相关的肝肾损害,提示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上述结果表明,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过程中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耐受良好。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分配隐藏方法,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可能性;②所有研究均未明确指出使用盲法,存在测量和实施偏倚的可能性;③受试者的病程、病期、具体实施方案、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不完全一致,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④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总体质量较低,使结论的论证强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系统评价提示,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可取得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相似的疗效,且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高质量、大样本的RCT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