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成都 610041);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了解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对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uman Intrahepatic Biliary Duct Cells,hIBDC)损伤机制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导临床相关研究,为深入探讨损伤机制找准切入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70~2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1979~2007),限中英文研究。由两位作者参与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基于纳入文献性质,分主题作描述性系统评价。
结果  移植肝IR 损伤的研究最早见于1970 年,此后逐年增加。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65 篇,含临床研究 13 篇,基础研究35 篇,综述17篇。基础研究以机制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① 胆道与胆管上皮细胞生理;② 肝移植 IR 致 IBDC损伤机制;③ 主要损伤机制包括冷缺血、热缺血、再灌注、胆汁和疏水性胆盐损伤。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预防研究,包括非手术方法(如灌注液、中药和左旋赖氨酸)及手术方法;临床治疗无重大突破,局限于保守治疗和失败后手术补救。
结论  ① 大小hIBDC形态、功能、状态的异质性和肝内外胆道血供的特殊性是 IR 致胆道损伤的重要物质基础。② 笔者发现单纯IR或缺氧再给氧(H/R)可致hIBDC的MHC、MIC、DR4、DR5及各种黏附分子改变。③hIBDC和人肝细胞(human hepatocytes,hHC)相比,不耐冷缺血,更不耐再灌注损伤。④ 疏水性胆盐能加剧器官保存过程中人、猪胆道系统的损害。⑤ 由于临床研究文献不多,基线条件和评价指标不统一,结果不能合并,基于目前已有文献,证据强度不够,结论仅供参考。

引用本文: 庞丽丽,冯莉,赵娜,李胜富,李璐璐,李永胜,龙丹,李幼平. 肝移植缺血再灌注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08(6): 443-455. doi: 10.7507/1672-2531.20080103 复制

  • 上一篇

    舒芬太尼配伍异丙酚用于无痛纤支镜检查的临床研究
  • 下一篇

    支气管激发试验在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