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栖, 王春语, 李思儒, 左卓, 尹存俐, 鲁迎春, 柳斌.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45例临床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3, 22(7): 500-505. doi: 10.7507/1671-6205.202305056 复制
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可以发生在胃、肺、食管、腮腺、扁桃体、胸腺、皮肤等部位[1-2],在组织学上与未分化的鼻咽癌类似[2],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rimary pulmonary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PPLELC)非常罕见,Bégin等[3]在1987年首次报道了PPLELC,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中已有500多例报道。PPLELC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密切相关[4],其发生与吸烟无关,无明显的性别倾向性,通常比其他亚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预后更好[5]。由于PPLELC的罕见性,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均为经验性治疗。为了进一步明晰PPLELC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我们总结了45例PPLE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2023年3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PPLELC患者45例,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或活检组织标本的病理诊断等,并行鼻咽镜检查排除鼻咽癌转移,其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6],对3例2017年1月1日以前确诊的患者采用第七版肺癌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7],其余患者采用第八版肺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8]。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常住地、吸烟史、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期、转移部位、症状、血清EBV的水平、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肺癌驱动基因、EB病毒编码的小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small RNA,EBER)表达水平、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肿瘤细胞阳性比例评分(tumor cell proportion score,TPS)≥1%定义为PD-L1阳性。肺癌驱动基因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融合、ROS1基因融合、RET基因融合、K-RAS、N-RAS、B-RAFV600E、PIK3CA、HER2、MET基因突变。通过查看住院或门诊病历、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随访信息,随访开始日期为明确诊断之日,随访截止日期为2023年4月18日。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定义为从确诊起至因任何原因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定义为手术患者从确诊起至疾病进展或发生死亡的时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定义为晚期患者(Ⅳ期)从确诊起至疾病进展或发生死亡的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分类变量以例(%)表示。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生存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45例患者中,57.8%(26/45)为女性,年龄17~73岁,中位年龄为54岁,除1例患者来自广西,其余患者均来自川渝地区。77.8%(35/45)患者不吸烟,体能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PS)0分者18例,1分者23例,2分者4例。28.9%(13/45)患者无症状,均于体检时发现肺部肿块,51.1%(23/45)表现为咳嗽、咳痰,17.8%(8/45)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1例表现为咯血。患者的临床分期:8.9%(4/45)为Ⅰ期,22.2%(10/45)为Ⅱ期,40.0%(18/45)为Ⅲ期,28.9%(13/45)为Ⅳ期。所有患者在诊断时均接受了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27例(60.0%)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5 cm甚至更大。1例患者在初治时接受了胸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于左肺上叶下舌段见一大小约37 mm×25 mm团块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边部欠清,浅分叶,最大标准摄取值为17.4。大多患者在初诊时已有淋巴结转移,少数患者发生远处转移。45例患者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门、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共28例,62.2%),1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1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胸膜转移,1例肝、脾、骨多处器官转移。部分典型影像学表现见图1。

a、b. 男,34岁,CT显示右肺下叶巨大软组织肿块,右侧有少量胸腔积液伴胸膜转移(a),对该患者使用2周期吉西他滨+顺铂化疗后,CT显示右肺下叶软组织肿块明显缩小,右侧胸腔积液吸收(b);c、d. 女,59岁,CT显示肿瘤位于左肺上叶(c),该患者相对应的PET-CT检查像(d)。
2.2 病理特征
肉眼观察,PPLELC多为单发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1.0~10.5 cm不等,无包膜,肿瘤切面多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边界欠清。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排列,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细胞质淡染或呈弱嗜酸性;核大深染,呈空泡征,形态不规则;间质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有11例患者进行了血清EBV的检测,显示EBV衣壳抗原抗体IgA阳性者有6例(54.5%)。12例患者进行了PD-L1的检测,当TPS≥1%定义为PD-L1阳性,显示阳性率为83.3%(10/12),TPS波动在10.0%~95.0%。36例患者进行了EBER检测,阳性率为97.2%(35/36)。5例行EGFR突变基因、ALK融合基因及ROS1融合基因检测,其中4例均呈阴性,1例检测到EGFR基因19-Del突变,未发现ALK基因融合或ROS1基因融合;1例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呈阴性;4例行EGFR、ALK融合基因、ROS1融合基因、RET融合基因、K-RAS、N-RAS、B-RAFV600E、PIK3CA、HER2、MET基因检测,结果均呈阴性。部分典型病理学表现见图2。

a. 癌细胞体积大,胞质淡染或弱嗜酸性,核仁清晰(苏木精–伊红×400);b. 癌细胞EBER表达阳性(免疫组织化学×400);c. 癌细胞CK表达阳性(免疫组织化学×400);d. 癌细胞P63表达阳性(免疫组织化学×400);e. 癌细胞PD-L1表达呈膜阳性(免疫组织化学×400);f. 癌细胞呈巢状分布,间质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苏木精–伊红×100)。
2.3 治疗
45例患者中,28例(62.2%)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者16例,其中ⅠB期3例,ⅡA期1例,ⅡB期6例,ⅢA期2例,ⅢB期3例,ⅣA期1例;接受了术后辅助放化疗者8例,其中ⅡB期1例,ⅢA期2例,ⅢB期3例,ⅣA期2例;接受了术前新辅助化疗者2例,其中ⅡB期1例,ⅣA期1例。不能进行手术患者有17例,其中4例单纯行化疗,10例行放化疗,1例行放化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TPS=40%),1例行化疗及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1例口服吉非替尼治疗(EGFR 19-Del突变)。化疗方案以含铂类双药方案为主(41例,97.6%),其中,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最为常用(26例,63.4%),其次为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方案(10例,24.4%),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方案(2例,4.9%),多西他赛联合铂类化疗方案(2例,4.9%)和长春瑞滨联合奈达铂方案(1例,2.4%)。45例患者中,共5例行免疫药物维持治疗,截至随访截止日期均为生存状态,其中3例使用信迪利单抗(1例TPS=95%,1例TPS=10%,1例PD-L1未查),1例使用替雷利珠单抗(PD-L1未查),1例使用阿替利珠单抗(TPS=80%)。
2.4 预后
截至2023年4月18日,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数据。随访时间1~73个月,中位随访43(30,56)个月。随访结束时,33例患者存活,12例患者死亡。45 例 PPLELC 患者的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见图3。最长存活时间为73个月,最短存活时间为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2%和63.2%。28例手术患者的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2%和57.6%,13例Ⅳ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8.3%和29.2%。

累积生存率为0.5(50%)时,无对应生存时间,可见45例患者均未达到中位生存时间。
3 讨论
PPLELC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发病率低,约占肺恶性肿瘤的0.9%[9]。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将PPLELC归类为大细胞肺癌[10],在2015年将其从大细胞肺癌组中移除,并归类为NSCLC亚组[11],在2021年将淋巴上皮瘤样癌名称更改为淋巴上皮癌,并归类于鳞状细胞癌分类目录下[12]。目前国内外关于PPLELC的报道较少,该病多见于亚洲人群,且集中在中国南方,如广州、香港、台湾地区[4, 13]。关于PPLELC发病的性别倾向有不同的报道结果,有报道显示该病多见于女性[14],也有报道表明多见于男性[15],大多研究显示男女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16-18]。在我们的研究中,男女比例为0.73∶1。在亚洲人中,PPLELC患者中位年龄比其他NSCLC患者年轻约10岁[19]。在本组45例PPLELC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4岁(17~73岁),年龄在60岁及以下的占75.6%。研究表明PPLELC的发生与吸烟无关[18]。本研究的患者中多数(77.8%)为非吸烟者,不符合常见的肺癌流行病学特征。
PPLEL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的肺癌相似,多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在早期也可无症状[17, 20],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均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于体检时发现肿瘤。与临床表现一样,PPLELC的影像学表现亦缺乏特异性,Han等[21]研究显示,大多数PPLELC表现为周围型结节,边界不清晰,直径为3.5 cm或更小。Mo等[22]报道肿瘤常位于胸膜附近,边界清晰,直径大于3.5 cm。而Huang等[23]和Ma等[24]发现PPLELC的肿瘤常位于中央,多伴淋巴结受累,易被血管和支气管包膜,且体积较大。本研究中,肿瘤多位于肺中央,27例(60.0%)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5 cm甚至更大。
PPLELC与EBV感染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血浆EBV DNA浓度可能是监测和预测PPLELC患者复发和生存的重要分子标志物,高浓度EBV DNA是PPLELC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指标[25]。在我们的研究中,有5例患者进行了EBV的血清检测,EBV阳性率为60.0%,其中EBV血清学效价最高的患者肿瘤直径达到了8 cm。这与Chang等[9]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表明,EBV血清学效价越高,肿瘤分期越高、肿瘤体积越大。
病理学诊断为PPLELC诊断的金标准。典型的PPLELC由未分化的癌细胞组成,细胞质边界不清,肿瘤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轮廓不规则,呈泡状染色质,核仁明显。间质表现为较厚的纤维带,含有大量的反应性淋巴浆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15]。研究显示PPLELC以CK、CK5/6和P63的高表达,CK7、TTF-1和CgA的低表达为特征[19-20]。本研究45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均显示CK、CK5/6、P63的阳性表达,其他指标如TTF-1、CK7、EMA、Napsin A、SYN、CD56、CD20大都为阴性。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测EBER的表达,EBER是一种EB病毒编码的小RNA,有研究证实EBER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26-28]。Han等[15]研究了EBV与中国南方PPLELC的关系,该研究中EBER的阳性表达率高达94%。本研究中97.2%(35/36)患者EBER阳性,略高于既往报道。
PPLELC患者PD-L1表达阳性率较高(30%~75.8%)[29-31],本研究中83.3%(10/12)患者PD-L1表达阳性,略高于既往报道。但PPLELC患者PD-L1表达情况与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研究表明PD-L1表达阳性的PPLELC患者较阴性患者有更长的PFS和OS[31],另有研究则显示PD-L1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有更短的DFS[32]。本研究的45例患者未达到中位生存时间,PD-L1表达对生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验证,进行PD-1/PD-L1单克隆抗体治疗也是该病研究的热点。PPLELC患者中EGFR、ALK、ROS-1等肺癌驱动基因突变很少见,其中EGFR突变较其他基因突变多见,占1.8%~19.6%[33-36]。本研究中10例患者均进行了EGFR、ALK、ROS-1驱动基因的检测,只有1例检测到EGFR基因19-Del突变。该患者口服吉非替尼靶向治疗,13个月后死亡。这表明PPLELC患者可能很难从EGFR-TKI靶向治疗中获益,与既往的研究报道相符[33, 35-36]。
PPLELC患者在疾病早期多接受手术治疗[5, 16, 19],研究表明对Ⅲa期的患者进行新辅助或术后辅助化疗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晚期肿瘤一般采用化疗和放疗等联合治疗方式[18]。对于化疗方案尚缺乏共识,大多采用以铂类化疗药为基础的方案,紫杉醇、吉西他滨、氟尿嘧啶、培美曲塞、多西他赛联合铂类药物对PPLELC都可能有效[18, 37-38]。本研究中患者多采用紫杉醇和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治疗效果较好,说明PPLELC对化疗较敏感。同时,放射疗法也被认为对于PPLELC患者是有效的[37]。PD-1/PD-L1单克隆抗体治疗在既往研究报道中已初显成效[31, 39-42],其中使用到的免疫药物有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对EBV相关的肿瘤有效[43-44]。因此,我们建议虽然目前检测PPLELC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不是必须的,但进行常规检测可能为患者提供潜在的预后价值。但ICIs对PPLELC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PPLELC的预后优于其他类型NSCLC[5, 17, 45],Liang等[18]研究显示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和62%。Jiang等[30]报道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0%和68.0%,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0%和79.0%。本研究的45例患者预后尚可,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2%和63.2%,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2%和57.6%,与既往报道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PPLELC是一种独特的NSCLC亚型,与EBV感染有关,该病的发生与吸烟无明显关系,无性别倾向,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是其主要确诊方法。大多数患者无EGFR或ALK等常见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可能不会使患者获益,而ICIs可能成为PPLELC重要的治疗药物。该病通常采用以手术为主的多方法综合治疗,对放化疗较敏感,预后优于其他类型NSCLC。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可以发生在胃、肺、食管、腮腺、扁桃体、胸腺、皮肤等部位[1-2],在组织学上与未分化的鼻咽癌类似[2],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rimary pulmonary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PPLELC)非常罕见,Bégin等[3]在1987年首次报道了PPLELC,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中已有500多例报道。PPLELC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密切相关[4],其发生与吸烟无关,无明显的性别倾向性,通常比其他亚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预后更好[5]。由于PPLELC的罕见性,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均为经验性治疗。为了进一步明晰PPLELC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我们总结了45例PPLE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2023年3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PPLELC患者45例,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或活检组织标本的病理诊断等,并行鼻咽镜检查排除鼻咽癌转移,其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6],对3例2017年1月1日以前确诊的患者采用第七版肺癌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7],其余患者采用第八版肺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8]。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常住地、吸烟史、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期、转移部位、症状、血清EBV的水平、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肺癌驱动基因、EB病毒编码的小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small RNA,EBER)表达水平、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肿瘤细胞阳性比例评分(tumor cell proportion score,TPS)≥1%定义为PD-L1阳性。肺癌驱动基因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融合、ROS1基因融合、RET基因融合、K-RAS、N-RAS、B-RAFV600E、PIK3CA、HER2、MET基因突变。通过查看住院或门诊病历、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随访信息,随访开始日期为明确诊断之日,随访截止日期为2023年4月18日。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定义为从确诊起至因任何原因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定义为手术患者从确诊起至疾病进展或发生死亡的时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定义为晚期患者(Ⅳ期)从确诊起至疾病进展或发生死亡的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分类变量以例(%)表示。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生存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45例患者中,57.8%(26/45)为女性,年龄17~73岁,中位年龄为54岁,除1例患者来自广西,其余患者均来自川渝地区。77.8%(35/45)患者不吸烟,体能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PS)0分者18例,1分者23例,2分者4例。28.9%(13/45)患者无症状,均于体检时发现肺部肿块,51.1%(23/45)表现为咳嗽、咳痰,17.8%(8/45)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1例表现为咯血。患者的临床分期:8.9%(4/45)为Ⅰ期,22.2%(10/45)为Ⅱ期,40.0%(18/45)为Ⅲ期,28.9%(13/45)为Ⅳ期。所有患者在诊断时均接受了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27例(60.0%)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5 cm甚至更大。1例患者在初治时接受了胸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于左肺上叶下舌段见一大小约37 mm×25 mm团块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边部欠清,浅分叶,最大标准摄取值为17.4。大多患者在初诊时已有淋巴结转移,少数患者发生远处转移。45例患者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门、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共28例,62.2%),1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1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胸膜转移,1例肝、脾、骨多处器官转移。部分典型影像学表现见图1。

a、b. 男,34岁,CT显示右肺下叶巨大软组织肿块,右侧有少量胸腔积液伴胸膜转移(a),对该患者使用2周期吉西他滨+顺铂化疗后,CT显示右肺下叶软组织肿块明显缩小,右侧胸腔积液吸收(b);c、d. 女,59岁,CT显示肿瘤位于左肺上叶(c),该患者相对应的PET-CT检查像(d)。
2.2 病理特征
肉眼观察,PPLELC多为单发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1.0~10.5 cm不等,无包膜,肿瘤切面多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边界欠清。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排列,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细胞质淡染或呈弱嗜酸性;核大深染,呈空泡征,形态不规则;间质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有11例患者进行了血清EBV的检测,显示EBV衣壳抗原抗体IgA阳性者有6例(54.5%)。12例患者进行了PD-L1的检测,当TPS≥1%定义为PD-L1阳性,显示阳性率为83.3%(10/12),TPS波动在10.0%~95.0%。36例患者进行了EBER检测,阳性率为97.2%(35/36)。5例行EGFR突变基因、ALK融合基因及ROS1融合基因检测,其中4例均呈阴性,1例检测到EGFR基因19-Del突变,未发现ALK基因融合或ROS1基因融合;1例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呈阴性;4例行EGFR、ALK融合基因、ROS1融合基因、RET融合基因、K-RAS、N-RAS、B-RAFV600E、PIK3CA、HER2、MET基因检测,结果均呈阴性。部分典型病理学表现见图2。

a. 癌细胞体积大,胞质淡染或弱嗜酸性,核仁清晰(苏木精–伊红×400);b. 癌细胞EBER表达阳性(免疫组织化学×400);c. 癌细胞CK表达阳性(免疫组织化学×400);d. 癌细胞P63表达阳性(免疫组织化学×400);e. 癌细胞PD-L1表达呈膜阳性(免疫组织化学×400);f. 癌细胞呈巢状分布,间质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苏木精–伊红×100)。
2.3 治疗
45例患者中,28例(62.2%)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者16例,其中ⅠB期3例,ⅡA期1例,ⅡB期6例,ⅢA期2例,ⅢB期3例,ⅣA期1例;接受了术后辅助放化疗者8例,其中ⅡB期1例,ⅢA期2例,ⅢB期3例,ⅣA期2例;接受了术前新辅助化疗者2例,其中ⅡB期1例,ⅣA期1例。不能进行手术患者有17例,其中4例单纯行化疗,10例行放化疗,1例行放化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TPS=40%),1例行化疗及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1例口服吉非替尼治疗(EGFR 19-Del突变)。化疗方案以含铂类双药方案为主(41例,97.6%),其中,紫杉醇联合铂类方案最为常用(26例,63.4%),其次为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方案(10例,24.4%),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方案(2例,4.9%),多西他赛联合铂类化疗方案(2例,4.9%)和长春瑞滨联合奈达铂方案(1例,2.4%)。45例患者中,共5例行免疫药物维持治疗,截至随访截止日期均为生存状态,其中3例使用信迪利单抗(1例TPS=95%,1例TPS=10%,1例PD-L1未查),1例使用替雷利珠单抗(PD-L1未查),1例使用阿替利珠单抗(TPS=80%)。
2.4 预后
截至2023年4月18日,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数据。随访时间1~73个月,中位随访43(30,56)个月。随访结束时,33例患者存活,12例患者死亡。45 例 PPLELC 患者的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见图3。最长存活时间为73个月,最短存活时间为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2%和63.2%。28例手术患者的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2%和57.6%,13例Ⅳ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8.3%和29.2%。

累积生存率为0.5(50%)时,无对应生存时间,可见45例患者均未达到中位生存时间。
3 讨论
PPLELC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发病率低,约占肺恶性肿瘤的0.9%[9]。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将PPLELC归类为大细胞肺癌[10],在2015年将其从大细胞肺癌组中移除,并归类为NSCLC亚组[11],在2021年将淋巴上皮瘤样癌名称更改为淋巴上皮癌,并归类于鳞状细胞癌分类目录下[12]。目前国内外关于PPLELC的报道较少,该病多见于亚洲人群,且集中在中国南方,如广州、香港、台湾地区[4, 13]。关于PPLELC发病的性别倾向有不同的报道结果,有报道显示该病多见于女性[14],也有报道表明多见于男性[15],大多研究显示男女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16-18]。在我们的研究中,男女比例为0.73∶1。在亚洲人中,PPLELC患者中位年龄比其他NSCLC患者年轻约10岁[19]。在本组45例PPLELC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4岁(17~73岁),年龄在60岁及以下的占75.6%。研究表明PPLELC的发生与吸烟无关[18]。本研究的患者中多数(77.8%)为非吸烟者,不符合常见的肺癌流行病学特征。
PPLEL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的肺癌相似,多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在早期也可无症状[17, 20],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均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于体检时发现肿瘤。与临床表现一样,PPLELC的影像学表现亦缺乏特异性,Han等[21]研究显示,大多数PPLELC表现为周围型结节,边界不清晰,直径为3.5 cm或更小。Mo等[22]报道肿瘤常位于胸膜附近,边界清晰,直径大于3.5 cm。而Huang等[23]和Ma等[24]发现PPLELC的肿瘤常位于中央,多伴淋巴结受累,易被血管和支气管包膜,且体积较大。本研究中,肿瘤多位于肺中央,27例(60.0%)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5 cm甚至更大。
PPLELC与EBV感染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血浆EBV DNA浓度可能是监测和预测PPLELC患者复发和生存的重要分子标志物,高浓度EBV DNA是PPLELC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指标[25]。在我们的研究中,有5例患者进行了EBV的血清检测,EBV阳性率为60.0%,其中EBV血清学效价最高的患者肿瘤直径达到了8 cm。这与Chang等[9]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表明,EBV血清学效价越高,肿瘤分期越高、肿瘤体积越大。
病理学诊断为PPLELC诊断的金标准。典型的PPLELC由未分化的癌细胞组成,细胞质边界不清,肿瘤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轮廓不规则,呈泡状染色质,核仁明显。间质表现为较厚的纤维带,含有大量的反应性淋巴浆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15]。研究显示PPLELC以CK、CK5/6和P63的高表达,CK7、TTF-1和CgA的低表达为特征[19-20]。本研究45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均显示CK、CK5/6、P63的阳性表达,其他指标如TTF-1、CK7、EMA、Napsin A、SYN、CD56、CD20大都为阴性。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测EBER的表达,EBER是一种EB病毒编码的小RNA,有研究证实EBER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26-28]。Han等[15]研究了EBV与中国南方PPLELC的关系,该研究中EBER的阳性表达率高达94%。本研究中97.2%(35/36)患者EBER阳性,略高于既往报道。
PPLELC患者PD-L1表达阳性率较高(30%~75.8%)[29-31],本研究中83.3%(10/12)患者PD-L1表达阳性,略高于既往报道。但PPLELC患者PD-L1表达情况与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研究表明PD-L1表达阳性的PPLELC患者较阴性患者有更长的PFS和OS[31],另有研究则显示PD-L1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有更短的DFS[32]。本研究的45例患者未达到中位生存时间,PD-L1表达对生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验证,进行PD-1/PD-L1单克隆抗体治疗也是该病研究的热点。PPLELC患者中EGFR、ALK、ROS-1等肺癌驱动基因突变很少见,其中EGFR突变较其他基因突变多见,占1.8%~19.6%[33-36]。本研究中10例患者均进行了EGFR、ALK、ROS-1驱动基因的检测,只有1例检测到EGFR基因19-Del突变。该患者口服吉非替尼靶向治疗,13个月后死亡。这表明PPLELC患者可能很难从EGFR-TKI靶向治疗中获益,与既往的研究报道相符[33, 35-36]。
PPLELC患者在疾病早期多接受手术治疗[5, 16, 19],研究表明对Ⅲa期的患者进行新辅助或术后辅助化疗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晚期肿瘤一般采用化疗和放疗等联合治疗方式[18]。对于化疗方案尚缺乏共识,大多采用以铂类化疗药为基础的方案,紫杉醇、吉西他滨、氟尿嘧啶、培美曲塞、多西他赛联合铂类药物对PPLELC都可能有效[18, 37-38]。本研究中患者多采用紫杉醇和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治疗效果较好,说明PPLELC对化疗较敏感。同时,放射疗法也被认为对于PPLELC患者是有效的[37]。PD-1/PD-L1单克隆抗体治疗在既往研究报道中已初显成效[31, 39-42],其中使用到的免疫药物有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对EBV相关的肿瘤有效[43-44]。因此,我们建议虽然目前检测PPLELC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不是必须的,但进行常规检测可能为患者提供潜在的预后价值。但ICIs对PPLELC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PPLELC的预后优于其他类型NSCLC[5, 17, 45],Liang等[18]研究显示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和62%。Jiang等[30]报道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0%和68.0%,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0%和79.0%。本研究的45例患者预后尚可,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2%和63.2%,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2%和57.6%,与既往报道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PPLELC是一种独特的NSCLC亚型,与EBV感染有关,该病的发生与吸烟无明显关系,无性别倾向,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是其主要确诊方法。大多数患者无EGFR或ALK等常见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可能不会使患者获益,而ICIs可能成为PPLELC重要的治疗药物。该病通常采用以手术为主的多方法综合治疗,对放化疗较敏感,预后优于其他类型NSCLC。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