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苏佶, 王可. 肺腺癌靶向治疗后转化为小细胞肺癌三例报告.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3, 22(7): 515-517. doi: 10.7507/1671-6205.202203051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一,女,46岁,无吸烟史。2020年4月因发热就诊。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提示腺癌,免疫组织化学:EGFR基因(19-DEL)、ALK(–)、ROS(–)。确诊肺腺癌,予口服阿法替尼40 mg 1次/d靶向治疗。2021年10月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前段及中叶病灶增大,右侧胸腔中量积液,右肺门见软组织密度影,右肺中间段支气管及中下叶支气管闭塞。查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31.78 ng/mL(既往监测均处于正常参考范围,<20.4 ng/mL)。纤维支气管镜下行右中间支气管活检,病理诊断示小细胞癌。停止服用阿法替尼(共服药18个月)。2021年11月—2022年3月行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化疗共4个周期,期间两次行胸腔积液引流,化疗2个周期后胸腔积液明显减少。2022年4月复查头部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脑内数个强化小结节,考虑转移。疗效评估为进展。
患者二,女,55岁,无吸烟史。2020年10月因胸痛、咯血就诊,胸部CT示右肺门肿块,伴右肺下叶阻塞性肺炎,纵隔、心包及右下肺动静脉受累,完善经皮肺穿刺,病理诊断为腺癌。骨显像示双肺多发转移及全身多处骨转移。确诊肺腺癌,予口服阿法替尼40 mg 1次/d靶向治疗。服药9个月时随访,胸部CT示肺部病灶增大,疗效评估为进展。查血清NSE 107.9 ng/mL。停止服用阿法替尼(共服药9个月),2021年7月再次行右肺下叶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示小细胞癌。2021年8月—2021年12月行EC方案(依托泊苷+卡铂)化疗共4个周期。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
患者三,女,58岁,2017年8月因胸痛就诊。胸部CT示右肺上叶前段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行右肺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示腺癌。全身骨显像示左侧耻骨上支代谢增高灶。病理组织基因检测示:EGFR19号外显子非移码缺失性突变,丰度43.8%。确诊肺腺癌,予口服吉非替尼250 mg 1次/d靶向治疗。2019年7月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增大,疗效评估为进展。考虑吉非替尼耐药,再次行经皮肺穿刺,基因检测提示T790M+,遂换用奥希替尼继续靶向治疗。患者反复多次继发大量右侧胸腔积液,多次行胸腔积液引流,并予以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胸腔灌注共3次。病程中复查胸部CT仍提示病灶增大伴纵隔及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020年10月—2021年1月行AC方案(培美曲塞二钠+卡铂)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抗血管治疗。化疗结束后继续口服奥希替尼,复查胸部CT提示肿瘤进展,查血清NSE 152.9 ng/mL(既往监测均处于正常参考范围,波动在2.88~17.63 ng/mL)。2021年8月予以多西他赛+卡铂化疗,并且再行经皮肺穿刺,病理诊断:查见复合性小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2021年8月—2021年10月予以EC方案(依托泊苷+卡铂)化疗。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
讨论 肺癌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0%~85%,其中腺癌占多数。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的问世,晚期肺腺癌的靶向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得患者的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均明显提高。但是EGFR-TKI耐药却常不能避免,多发生在用药后13~18个月[1-3]。其最常见的获得性耐药机制为T790M突变,发生率为36%~50%,它取代了EGFR第20外显子790位氨基酸中的蛋氨酸,为第一代EGFR-TKI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4-5];其次是替代途径或旁路途径的激活,最常见的旁路途径是MET扩增(10%~19%)[1, 6];另外就是腺癌转化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发生率为5%[7]。发生小细胞转化的推测原因有:① 最初的样本中即混合了SCLC成分,但最初未被检测出,在EGFR-TKI治疗后腺癌成分被抑制,而小细胞癌成为优势成分[8]。因较多病例显示腺癌初诊断时存在的EGFR突变在再次活检的SCLC标本中依然存在[9-10];② P53和RB1基因缺失似乎增加了NSCLS向SCLC转化的风险[3, 11],转化后的SCLC尽管保留了原始的EGFR突变,但EGFR的表达丢失。此类型侵袭性更高,疾病进展更迅速[2]。
发生小细胞转化的患者,其存活率和治疗反应几乎与经典的SCLC相当。因SCLC治疗效果相对差,易复发及颅内等多处转移,所以一旦NSCLC转化为SCLC也标志着病情的恶化。故尽早明确是否发生转化尤其重要。肺或支气管等组织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是诊断NSCLC小细胞化的金标准,必要时再次行基因检测对后续治疗亦有一定参考意义。有研究比较了EGFR突变及非EGFR突变的转化SCLC患者,发现具有EGFR突变的患者转化速度更快(16个月比26个月, P=0.01),二者对铂类联合依托泊苷的方案均有反应(EGFR突变组为45%,非EFGR突变组为40%)。化疗通常短期有效,转化后中位的PFS为3.5个月左右,转化后中位OS约10个月[12]。
本文中的3例小细胞转化的患者目前均存活。所有病例在确认转化后应立即予以化疗,可取得短时间的部分缓解或保持病情稳定,但后续仍可能快速进展及转移。病例1在确认转化后停用阿法替尼,予以4个周期EP方案化疗,患者胸腔积液明显减少且无明显阳性症状,但头部增强MRI提示颅内多发小转移灶,后续拟行头部放疗,并行血液实体瘤基因检测,寻找有无继续靶向治疗靶点。本文第3例患者尤为特殊,其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近2年时,出现第一次进展,行第二次经皮肺穿刺,提示腺癌,EGFR T790M+,遂调整吉非替尼为奥希替尼继续靶向治疗,但期间反复胸腔积液,联用贝伐珠单抗胸腔灌注治疗,疗效评估仍为进展。遂予以AC方案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抗血管生存治疗,后继续口服奥希替尼。末次化疗后约7个月患者复查胸部CT提示再次进展,且查血清NSE明显升高,行第三次穿刺活检,取材右侧胸膜提示复合性小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予以EC方案化疗,联合奥希替尼靶向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虽然既往日本学者有个案报道对于1例胸腔积液中查见复合性小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患者予以奥希替尼治疗后,其胸腔积液得以控制达12个月,虽然仍考虑病情进展,由此提出EGFR-TKI可作为携带EGFR突变的转化SCLC一种治疗选择的猜想[13]。本文第3例患者几乎全程使用EGFR-TKI,并且在检测出T790M突变后及时更换为第三代EGFR-TKI,患者未见明显获益,根据病理类型联合一线、二线方案化疗后仍持续进展,尤此可见转化性SCLC,尤其复合性SCLC恶性程度高,疗效差,所以单用化疗或沿用靶向治疗等方案不可取,必将向联合治疗方向进行探索。
目前尝试较多的方案是SCLC标准化疗方案联合EGFR-TKI治疗。2020 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提出,针对转化性SCLC患者推荐标准SCLC化疗+继续原EGFR-TKI(Ⅲ类证据、Ⅲ级推 荐)。一项21例患者的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比较了单纯化疗(EP/IP方案)与联合方案(EP/IP方案+贝伐珠单抗或者EGFR-TKI)在EGFR突变NSCLC经EGFR-TKI治疗后发生SCLC转化患者的疗效,单纯化疗组12例,联合治疗组9例,发现联合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和PFS显著优于单纯化疗(客观缓解率:50%比25%,P=0.002;PFS:6.4个月比2.9个月,P=0.024),联合治疗的生存期在数值上更长(10.7个月比7.1个月,P=0.237),有获益趋势。但目前国内少数患者使用该方案后并未见明显生存获益。Lee等[14]发现具有RB1和TP53失活的 NSCLC患者发生SCLC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Offin等[15]也进一步证实EGFR/P53/RB1三突变NSCLC发生SCLC转化的风险明显增高。猜想对于EGFR/P53/RB1三突变NSCLC的患者如果在EGFR-TKI治疗的同时给予EP方案化疗,是否可抑制大部分对EGFR-TKI治疗敏感的克隆,同时还能针对潜在发生SCLC转化的克隆,达到延缓 EGFR/TP53/RB1三突变NSCLC疾病进展、预防SCLC转化的效果。目前一项奥希替尼联合EP方案治疗EGFR/TP53/RB1三突变NSCLC的前瞻性Ⅰ期研究(NCT03567642)正在进行。
而局部治疗,主要是放疗,对于呈局部进展的转化性SCLC患者可能也有一定效果。有个案报道了寡转移灶局部进展的转化性SCLC在化疗和EGFR-TKI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放疗后取得部分缓解[16]。
而对于免疫治疗,作为缺少驱动突变NSCLC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有研究发现EGFR突变NSCLC常呈现为免疫抑制表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低表达,低肿瘤突变负荷,细胞毒性T细胞减少,高表达CD73,LAG-3上调[17-18]。多数SCLC也是免疫抑制表型,缺少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I,MHC-I)表达,转化性SCLC同样MHC-I表达降低[19]。一项回顾性研究中报告了17例转化性SCLC接受免疫检查点药物治疗并没有患者出现应答[2],提示SCLC转化前后都不是免疫治疗的理想类型。这可能与转化性SCLC存在显著的抗原提呈功能缺陷有关。
目前腺癌EGFR-TKI治疗后小细胞转化对于临床医师是一个棘手问题,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选择有限且疗效差。对于EGFR-TKI治疗过程中病情快速进展、转移或NSE明显升高患者,需尽快行再次组织活检,明确是否发生转化性小细胞癌,并根据病理类型、基因检测结果及病情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更推荐联合治疗,并根据转移情况适时加用局部放疗或预防性放疗。但所有的治疗方案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量的前瞻实验为依据,甚至大数据量的回顾性研究亦很少,大部分治疗方案为小样本的探索或个案的猜测。所以,未来对于延缓或阻止腺癌小细胞转化的研究以及转化后的治疗方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从分子水平、组织学特征、肿瘤微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临床资料 患者一,女,46岁,无吸烟史。2020年4月因发热就诊。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提示腺癌,免疫组织化学:EGFR基因(19-DEL)、ALK(–)、ROS(–)。确诊肺腺癌,予口服阿法替尼40 mg 1次/d靶向治疗。2021年10月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前段及中叶病灶增大,右侧胸腔中量积液,右肺门见软组织密度影,右肺中间段支气管及中下叶支气管闭塞。查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31.78 ng/mL(既往监测均处于正常参考范围,<20.4 ng/mL)。纤维支气管镜下行右中间支气管活检,病理诊断示小细胞癌。停止服用阿法替尼(共服药18个月)。2021年11月—2022年3月行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化疗共4个周期,期间两次行胸腔积液引流,化疗2个周期后胸腔积液明显减少。2022年4月复查头部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脑内数个强化小结节,考虑转移。疗效评估为进展。
患者二,女,55岁,无吸烟史。2020年10月因胸痛、咯血就诊,胸部CT示右肺门肿块,伴右肺下叶阻塞性肺炎,纵隔、心包及右下肺动静脉受累,完善经皮肺穿刺,病理诊断为腺癌。骨显像示双肺多发转移及全身多处骨转移。确诊肺腺癌,予口服阿法替尼40 mg 1次/d靶向治疗。服药9个月时随访,胸部CT示肺部病灶增大,疗效评估为进展。查血清NSE 107.9 ng/mL。停止服用阿法替尼(共服药9个月),2021年7月再次行右肺下叶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示小细胞癌。2021年8月—2021年12月行EC方案(依托泊苷+卡铂)化疗共4个周期。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
患者三,女,58岁,2017年8月因胸痛就诊。胸部CT示右肺上叶前段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行右肺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示腺癌。全身骨显像示左侧耻骨上支代谢增高灶。病理组织基因检测示:EGFR19号外显子非移码缺失性突变,丰度43.8%。确诊肺腺癌,予口服吉非替尼250 mg 1次/d靶向治疗。2019年7月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增大,疗效评估为进展。考虑吉非替尼耐药,再次行经皮肺穿刺,基因检测提示T790M+,遂换用奥希替尼继续靶向治疗。患者反复多次继发大量右侧胸腔积液,多次行胸腔积液引流,并予以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胸腔灌注共3次。病程中复查胸部CT仍提示病灶增大伴纵隔及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020年10月—2021年1月行AC方案(培美曲塞二钠+卡铂)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抗血管治疗。化疗结束后继续口服奥希替尼,复查胸部CT提示肿瘤进展,查血清NSE 152.9 ng/mL(既往监测均处于正常参考范围,波动在2.88~17.63 ng/mL)。2021年8月予以多西他赛+卡铂化疗,并且再行经皮肺穿刺,病理诊断:查见复合性小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2021年8月—2021年10月予以EC方案(依托泊苷+卡铂)化疗。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
讨论 肺癌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0%~85%,其中腺癌占多数。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的问世,晚期肺腺癌的靶向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得患者的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均明显提高。但是EGFR-TKI耐药却常不能避免,多发生在用药后13~18个月[1-3]。其最常见的获得性耐药机制为T790M突变,发生率为36%~50%,它取代了EGFR第20外显子790位氨基酸中的蛋氨酸,为第一代EGFR-TKI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4-5];其次是替代途径或旁路途径的激活,最常见的旁路途径是MET扩增(10%~19%)[1, 6];另外就是腺癌转化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发生率为5%[7]。发生小细胞转化的推测原因有:① 最初的样本中即混合了SCLC成分,但最初未被检测出,在EGFR-TKI治疗后腺癌成分被抑制,而小细胞癌成为优势成分[8]。因较多病例显示腺癌初诊断时存在的EGFR突变在再次活检的SCLC标本中依然存在[9-10];② P53和RB1基因缺失似乎增加了NSCLS向SCLC转化的风险[3, 11],转化后的SCLC尽管保留了原始的EGFR突变,但EGFR的表达丢失。此类型侵袭性更高,疾病进展更迅速[2]。
发生小细胞转化的患者,其存活率和治疗反应几乎与经典的SCLC相当。因SCLC治疗效果相对差,易复发及颅内等多处转移,所以一旦NSCLC转化为SCLC也标志着病情的恶化。故尽早明确是否发生转化尤其重要。肺或支气管等组织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是诊断NSCLC小细胞化的金标准,必要时再次行基因检测对后续治疗亦有一定参考意义。有研究比较了EGFR突变及非EGFR突变的转化SCLC患者,发现具有EGFR突变的患者转化速度更快(16个月比26个月, P=0.01),二者对铂类联合依托泊苷的方案均有反应(EGFR突变组为45%,非EFGR突变组为40%)。化疗通常短期有效,转化后中位的PFS为3.5个月左右,转化后中位OS约10个月[12]。
本文中的3例小细胞转化的患者目前均存活。所有病例在确认转化后应立即予以化疗,可取得短时间的部分缓解或保持病情稳定,但后续仍可能快速进展及转移。病例1在确认转化后停用阿法替尼,予以4个周期EP方案化疗,患者胸腔积液明显减少且无明显阳性症状,但头部增强MRI提示颅内多发小转移灶,后续拟行头部放疗,并行血液实体瘤基因检测,寻找有无继续靶向治疗靶点。本文第3例患者尤为特殊,其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近2年时,出现第一次进展,行第二次经皮肺穿刺,提示腺癌,EGFR T790M+,遂调整吉非替尼为奥希替尼继续靶向治疗,但期间反复胸腔积液,联用贝伐珠单抗胸腔灌注治疗,疗效评估仍为进展。遂予以AC方案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抗血管生存治疗,后继续口服奥希替尼。末次化疗后约7个月患者复查胸部CT提示再次进展,且查血清NSE明显升高,行第三次穿刺活检,取材右侧胸膜提示复合性小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予以EC方案化疗,联合奥希替尼靶向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虽然既往日本学者有个案报道对于1例胸腔积液中查见复合性小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患者予以奥希替尼治疗后,其胸腔积液得以控制达12个月,虽然仍考虑病情进展,由此提出EGFR-TKI可作为携带EGFR突变的转化SCLC一种治疗选择的猜想[13]。本文第3例患者几乎全程使用EGFR-TKI,并且在检测出T790M突变后及时更换为第三代EGFR-TKI,患者未见明显获益,根据病理类型联合一线、二线方案化疗后仍持续进展,尤此可见转化性SCLC,尤其复合性SCLC恶性程度高,疗效差,所以单用化疗或沿用靶向治疗等方案不可取,必将向联合治疗方向进行探索。
目前尝试较多的方案是SCLC标准化疗方案联合EGFR-TKI治疗。2020 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提出,针对转化性SCLC患者推荐标准SCLC化疗+继续原EGFR-TKI(Ⅲ类证据、Ⅲ级推 荐)。一项21例患者的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比较了单纯化疗(EP/IP方案)与联合方案(EP/IP方案+贝伐珠单抗或者EGFR-TKI)在EGFR突变NSCLC经EGFR-TKI治疗后发生SCLC转化患者的疗效,单纯化疗组12例,联合治疗组9例,发现联合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和PFS显著优于单纯化疗(客观缓解率:50%比25%,P=0.002;PFS:6.4个月比2.9个月,P=0.024),联合治疗的生存期在数值上更长(10.7个月比7.1个月,P=0.237),有获益趋势。但目前国内少数患者使用该方案后并未见明显生存获益。Lee等[14]发现具有RB1和TP53失活的 NSCLC患者发生SCLC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Offin等[15]也进一步证实EGFR/P53/RB1三突变NSCLC发生SCLC转化的风险明显增高。猜想对于EGFR/P53/RB1三突变NSCLC的患者如果在EGFR-TKI治疗的同时给予EP方案化疗,是否可抑制大部分对EGFR-TKI治疗敏感的克隆,同时还能针对潜在发生SCLC转化的克隆,达到延缓 EGFR/TP53/RB1三突变NSCLC疾病进展、预防SCLC转化的效果。目前一项奥希替尼联合EP方案治疗EGFR/TP53/RB1三突变NSCLC的前瞻性Ⅰ期研究(NCT03567642)正在进行。
而局部治疗,主要是放疗,对于呈局部进展的转化性SCLC患者可能也有一定效果。有个案报道了寡转移灶局部进展的转化性SCLC在化疗和EGFR-TKI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放疗后取得部分缓解[16]。
而对于免疫治疗,作为缺少驱动突变NSCLC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有研究发现EGFR突变NSCLC常呈现为免疫抑制表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低表达,低肿瘤突变负荷,细胞毒性T细胞减少,高表达CD73,LAG-3上调[17-18]。多数SCLC也是免疫抑制表型,缺少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I,MHC-I)表达,转化性SCLC同样MHC-I表达降低[19]。一项回顾性研究中报告了17例转化性SCLC接受免疫检查点药物治疗并没有患者出现应答[2],提示SCLC转化前后都不是免疫治疗的理想类型。这可能与转化性SCLC存在显著的抗原提呈功能缺陷有关。
目前腺癌EGFR-TKI治疗后小细胞转化对于临床医师是一个棘手问题,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选择有限且疗效差。对于EGFR-TKI治疗过程中病情快速进展、转移或NSE明显升高患者,需尽快行再次组织活检,明确是否发生转化性小细胞癌,并根据病理类型、基因检测结果及病情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更推荐联合治疗,并根据转移情况适时加用局部放疗或预防性放疗。但所有的治疗方案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量的前瞻实验为依据,甚至大数据量的回顾性研究亦很少,大部分治疗方案为小样本的探索或个案的猜测。所以,未来对于延缓或阻止腺癌小细胞转化的研究以及转化后的治疗方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从分子水平、组织学特征、肿瘤微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