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小平, 欧阳辉, 袁浩, 刘高纯, 杨芳英, 文璐. 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9, 18(4): 396-399. doi: 10.7507/1671-6205.201807019 复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 2020 年慢阻肺将是名列第三的疾病负担和死因,仅位于心脑血管疾患之后。美国每年花费 50 亿美元对慢阻肺患者进行治疗,而其中约 60% 用于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1]。数据表明,在我国 40 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约为 10%[2]。慢阻肺急性加重气道炎症的复杂性提示疾病的异质性,根据气道炎症分型决定慢阻肺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2017 提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可能作为预测急性加重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指导稳定期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的个体化治疗[3-4],GOLD 2018 对相关文献分析后认为 EOS 计数是患者急性加重病史的生物标志物,同时可以预测 ICS 对急性加重的治疗效果。但因现有研究在方法和患者选择方面存在差异,目前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解决外周血 EOS 在慢阻肺诊治中存在的争议,以及其用于验证、预测 ICS 疗效及预测急性加重风险的分界值。近年来针对 EOS 在慢阻肺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1 慢阻肺患者外周血 EOS 的流行病学研究
EOS 是外周血的一种多功能白细胞,在外周血占比例最高可达 4%。痰 EOS 与血 EOS 水平变化呈一致性,血 EOS 可直接反映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痰 EOS 水平。血 EOS 较诱导痰 EOS 更具操作性,因此血 EOS 更适合于指导临床。严重急性加重需住院治疗的慢阻肺患者,其死亡率明显增加,尽管大多数慢阻肺急性加重是中性粒细胞型,但仍有 10%~25% 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研究证实 20%~40% 的慢阻肺患者诱导痰 EOS 增加,甚者高达 56.8%[5-6]。柳威等[7]在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诱导痰中发现 60.78% 患者存在 EOS 增高现象。目前,定义慢阻肺外周血 EOS 高低的最佳数值和单位尚未统一,最常见的临床分界值是外周血 EOS 占总白细胞计数的 2% 或血 EOS 的绝对值计数为 150~400 个/μL,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分界值在 4% 或>400 个/μL 更有意义,但临床试验中参考外周血 2% 作为分界值居多。Pascoe 等[4]认为慢阻肺患者经过 ICS 治疗后血清 EOS 水平会出现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明显差异,提示 ICS 治疗并不影响分界值对患者进行分层。同时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外周血 EOS 水平,但停药后 EOS 很快恢复到基线水平,研究认为慢阻肺稳定期单次对 EOS 计数就足以将患者分类[8]。
国内外针对 EOS 计数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参差不齐,可能与种族、区域及分界值差别有关。康闪闪等[9]研究纳入 79 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发现其中性粒细胞和 EOS 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经治疗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虽然 EOS 百分比同样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考虑 EOS 与气道慢性炎症相关。曾强林等[10]在一项临床研究中纳入 559 例慢阻肺患者,按照外周血 EOS 增高定义为 EOS 百分比≥2% 及 EOS 百分比≥3% 两种标准将患者分组,EOS 增高组分别为 241 例(43.1%)和 152 例(27.2%),提示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 EOS 增高患者比例较高,也发现无论哪种分类标准,EOS 增高组患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高敏 C 反应蛋白均显著低于非增高组,嗜碱性粒细胞明显高于非增高组,但淋巴细胞计数、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因分类方法不同而结论不一致。WISDOM 研究[3]和 Zysman 等[11]发现约 50% 慢阻肺患者 EOS 百分比≥2%,稍高于国内相关研究。而 Duman 等[12]研究发现 EOS 增高在慢阻肺患者中约占 20%。一项纳入 948 例为期 3 年的美国临床研究表明,血 EOS 百分比>2% 组慢阻肺患者年龄更大,男性居多,同时伴更严重的喘息气促症状发作,但该组并发症相对较少,而在 EOS 百分比≤2% 组患者心脏疾患和贫血更为常见[13]。针对慢阻肺患者中,外周血 EOS 增高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具体分界值尚需进一步相关大型临床研究探讨,同时需针对不同种族及地域进行具体分层。
2 EOS 在慢阻肺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EOS 在 1879 年由德国科学家 Paul Ehrlich 提出,作为白细胞家族的一员,在机体内参与多种免疫炎性反应。ECLIPSE 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白细胞计数与慢阻肺持续的系统炎症、频繁的急性加重和死亡相关[14]。对白细胞种类进一步分层表明 EOS 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OS 在慢阻肺中的作用,一方面与其活化并分泌炎症介质介导免疫损伤有关,另外与肺泡巨噬细胞对 EOS 的吞噬功能减弱,使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细胞坏死后释放前炎症介质,从而与慢阻肺急性加重频率及严重程度有关[1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是 EOS 的特异性标志,它是 EOS 活化后释放出的一种强碱性颗粒蛋白,能够反映 EOS 的活化程度。很多研究以 ECP 为替代性指标来检测血清 EOS 与慢阻肺或其他指标、疾病的相关性[16]。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肺组织切片有中性粒细胞及 EOS 浸润,且黏膜层比上皮层增多明显,同时随着病情加重,EOS 以及嗜酸性细胞活化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均增加。
慢阻肺患者中,其中一类表现为胸部 CT 提示肺气肿轻微,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好,EOS 在该表型慢阻肺稳定期的慢性炎症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目前用于指导临床的急性加重表型是嗜酸性粒细胞型表型和细菌型表型,两者被认为可以指导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使用[17-18]。细胞凋亡及噬菌体清除死亡细胞是清除所有细胞包括 EOS 细胞的重要机制,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受损存在于慢阻肺,但这是否影响慢阻肺患者 EOS 细胞的异常胞饮尚未明确。Eltboli 等[15]首次报道了巨噬细胞在清除 EOS 过程中,其胞饮功能受损在慢阻肺气道 EOS 慢性炎症持续存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慢阻肺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密切相关,同时发现支气管黏膜 EOS 与网状基底膜增厚有关,进一步导致气道重塑。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 参与 EOS 的成熟、活化及存活,研究发现呼出气 IL-33 在慢阻肺患者中明显增加,同时与外周血 EOS 计数密切相关,表明 IL-33 参与了慢阻肺的 EOS 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反应过程[19]。对 EOS 为主的慢性气道炎症表型慢阻肺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进一步针对病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3 EOS 作为慢阻肺患者的标志物及指导 ICS 治疗的争议
目前多数临床研究认为痰及血液中 EOS 是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EOS 增高,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风险增高,同时对 ICS 治疗效果明显。柳威等[7]发现诱导痰中 EOS 增高者即使短期应用 ICS 治疗,肺功能及症状改善也更为明显,亦可使痰 EOS 增高者肺功能及症状明显改善。纳入 GOLD 2018 的两个试验发现,在慢阻肺既往有 1 次加重的患者中,单用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long-acting β2-agonist,LABA)而未使用 ICS 患者的急性加重风险明显增加,而且 EOS 增加患者 ICS 联合 LABA 吸入和单独 LABA 吸入相比,前者控制急性加重效果更佳[20-21]。同时 GOLD 2018 纳入的一项大型研究认为 EOS 增多和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增多也有关[22]。何浪涛等[23]发现 EOS 减少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住院天数、机械通气率、病死率、再入院率增加以及出院率下降有关,提示 EOS 可成为慢阻肺急性加重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且简易可行,检查过程不增加额外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哥本哈根的一项大型研究纳入 81 668 例慢阻肺患者,经过 3.3 年的随访,结果发现外周血 EOS 计数>340 个/μL 的患者重度急性加重需住院的风险增加 1.76 倍,认为外周血 EOS 可早期识别频繁急性加重表型,为临床提供参考[24]。Duman 等[12]及 Kang 等[25]研究发现低 EOS 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 C 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l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更高,比高 EOS 患者预后更差,认为外周血 EOS 计数和 NLR 可作为标志物指导临床治疗。但 Zysman 等[11]研究纳入 458 例患者,发现无论外周血 EOS 百分比使用 2%、3% 或 4% 作为分界值,EOS 增高与非增高组慢阻肺患者在症状、肺功能、加重率、预后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该结果并不支持将 EOS 作为慢阻肺表型的生物标志物,提示高 EOS 与病情加重相关可能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这不同于之前的所有结论,不过该研究纳入患者样本数量有限,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
慢阻肺稳定期治疗方案中,认为 ICS 联合 LABA 能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生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急性加重期使用 ICS 及口服糖皮质激素可缩短住院天数,防止病情反复。同时目前多数研究都认为 EOS 可指导 ICS 的合理使用,进一步筛选 ICS 的合适人群。Cheng 等[26]认为可使用外周血 EOS 计数作为评估 ICS 反应的生物标志物,与小于 3% 患者相比,血 EOS 百分比大于 3% 的慢阻肺患者在吸入高剂量 ICS 后肺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急性加重频率明显下降。Watz 等[3]针对 WISDOM 事后研究,同样发现患者血清 EOS 水平较高(血清 EOS 百分比≥4%)的患者使用 ICS 可以降低中或重度急性加重的发生率。但 2016 年 Bafadhel 等[27]的报道认为,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高 EOS 组比低 EOS 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但再入院率无明显差异,同时发作也与 C 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无关。
4 针对慢阻肺患者 EOS 靶向治疗的展望
慢阻肺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生物标志物及个体化治疗进行探索。糖皮质激素因强大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干扰各种细胞因子产生,达到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同时抑制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EOS 等炎症细胞的活化,阻止炎症细胞对气管的浸润,减少微血管的渗出,抑制黏液分泌,并且通过腺苷环化酶增强 β2 受体激动剂效应,进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但临床发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效果及反应各异,急需简单可行的标志物筛选出特殊人群,进一步规范 ICS 的治疗。外周血 EOS 计数是否可作为评估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和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敏感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目前仍有争议。考虑到临床上几乎所有患者都会行血常规检测,不受医院级别的限制,且 EOS 较其他生物标志物(血压、脂蛋白等)稳定,有很好的重复性,因此血 EOS 检测相较于其他标志物来说具有更高的可行性。
IL-5 是 EOS 在骨髓中分化、生成以及在体内增殖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胞因子。抗 IL-5 单抗的作用就是通过阻断 IL-5 的作用,抑制体内的 EOS 增多。抗 IL-5 气道炎症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目前认为可以减少 20% 左右的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认为其机制与影响血液 EOS 相关。Rogliani 等[28]研究表明,对于嗜酸性粒细胞慢阻肺表型患者,针对通路激活 IL-5 可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希望这是未来针对慢阻肺患者生物制剂靶向治疗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综上,现有的大量临床数据显示血 EOS 可指导临床医师筛选哪些慢阻肺患者更适合选用 ICS 治疗,并获得更好的预后。进一步研究 EOS 在慢阻肺气道炎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发病机制,及时追踪临床研究进展,有助于为临床展开慢阻肺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相信通过降低慢阻肺患者 EOS 的表达,有望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频率、降低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趋势,降低病死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 2020 年慢阻肺将是名列第三的疾病负担和死因,仅位于心脑血管疾患之后。美国每年花费 50 亿美元对慢阻肺患者进行治疗,而其中约 60% 用于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1]。数据表明,在我国 40 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约为 10%[2]。慢阻肺急性加重气道炎症的复杂性提示疾病的异质性,根据气道炎症分型决定慢阻肺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2017 提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可能作为预测急性加重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指导稳定期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的个体化治疗[3-4],GOLD 2018 对相关文献分析后认为 EOS 计数是患者急性加重病史的生物标志物,同时可以预测 ICS 对急性加重的治疗效果。但因现有研究在方法和患者选择方面存在差异,目前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解决外周血 EOS 在慢阻肺诊治中存在的争议,以及其用于验证、预测 ICS 疗效及预测急性加重风险的分界值。近年来针对 EOS 在慢阻肺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1 慢阻肺患者外周血 EOS 的流行病学研究
EOS 是外周血的一种多功能白细胞,在外周血占比例最高可达 4%。痰 EOS 与血 EOS 水平变化呈一致性,血 EOS 可直接反映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痰 EOS 水平。血 EOS 较诱导痰 EOS 更具操作性,因此血 EOS 更适合于指导临床。严重急性加重需住院治疗的慢阻肺患者,其死亡率明显增加,尽管大多数慢阻肺急性加重是中性粒细胞型,但仍有 10%~25% 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研究证实 20%~40% 的慢阻肺患者诱导痰 EOS 增加,甚者高达 56.8%[5-6]。柳威等[7]在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诱导痰中发现 60.78% 患者存在 EOS 增高现象。目前,定义慢阻肺外周血 EOS 高低的最佳数值和单位尚未统一,最常见的临床分界值是外周血 EOS 占总白细胞计数的 2% 或血 EOS 的绝对值计数为 150~400 个/μL,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分界值在 4% 或>400 个/μL 更有意义,但临床试验中参考外周血 2% 作为分界值居多。Pascoe 等[4]认为慢阻肺患者经过 ICS 治疗后血清 EOS 水平会出现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明显差异,提示 ICS 治疗并不影响分界值对患者进行分层。同时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外周血 EOS 水平,但停药后 EOS 很快恢复到基线水平,研究认为慢阻肺稳定期单次对 EOS 计数就足以将患者分类[8]。
国内外针对 EOS 计数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参差不齐,可能与种族、区域及分界值差别有关。康闪闪等[9]研究纳入 79 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发现其中性粒细胞和 EOS 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经治疗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虽然 EOS 百分比同样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考虑 EOS 与气道慢性炎症相关。曾强林等[10]在一项临床研究中纳入 559 例慢阻肺患者,按照外周血 EOS 增高定义为 EOS 百分比≥2% 及 EOS 百分比≥3% 两种标准将患者分组,EOS 增高组分别为 241 例(43.1%)和 152 例(27.2%),提示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 EOS 增高患者比例较高,也发现无论哪种分类标准,EOS 增高组患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高敏 C 反应蛋白均显著低于非增高组,嗜碱性粒细胞明显高于非增高组,但淋巴细胞计数、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因分类方法不同而结论不一致。WISDOM 研究[3]和 Zysman 等[11]发现约 50% 慢阻肺患者 EOS 百分比≥2%,稍高于国内相关研究。而 Duman 等[12]研究发现 EOS 增高在慢阻肺患者中约占 20%。一项纳入 948 例为期 3 年的美国临床研究表明,血 EOS 百分比>2% 组慢阻肺患者年龄更大,男性居多,同时伴更严重的喘息气促症状发作,但该组并发症相对较少,而在 EOS 百分比≤2% 组患者心脏疾患和贫血更为常见[13]。针对慢阻肺患者中,外周血 EOS 增高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具体分界值尚需进一步相关大型临床研究探讨,同时需针对不同种族及地域进行具体分层。
2 EOS 在慢阻肺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EOS 在 1879 年由德国科学家 Paul Ehrlich 提出,作为白细胞家族的一员,在机体内参与多种免疫炎性反应。ECLIPSE 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白细胞计数与慢阻肺持续的系统炎症、频繁的急性加重和死亡相关[14]。对白细胞种类进一步分层表明 EOS 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OS 在慢阻肺中的作用,一方面与其活化并分泌炎症介质介导免疫损伤有关,另外与肺泡巨噬细胞对 EOS 的吞噬功能减弱,使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细胞坏死后释放前炎症介质,从而与慢阻肺急性加重频率及严重程度有关[1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是 EOS 的特异性标志,它是 EOS 活化后释放出的一种强碱性颗粒蛋白,能够反映 EOS 的活化程度。很多研究以 ECP 为替代性指标来检测血清 EOS 与慢阻肺或其他指标、疾病的相关性[16]。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肺组织切片有中性粒细胞及 EOS 浸润,且黏膜层比上皮层增多明显,同时随着病情加重,EOS 以及嗜酸性细胞活化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均增加。
慢阻肺患者中,其中一类表现为胸部 CT 提示肺气肿轻微,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好,EOS 在该表型慢阻肺稳定期的慢性炎症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目前用于指导临床的急性加重表型是嗜酸性粒细胞型表型和细菌型表型,两者被认为可以指导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使用[17-18]。细胞凋亡及噬菌体清除死亡细胞是清除所有细胞包括 EOS 细胞的重要机制,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受损存在于慢阻肺,但这是否影响慢阻肺患者 EOS 细胞的异常胞饮尚未明确。Eltboli 等[15]首次报道了巨噬细胞在清除 EOS 过程中,其胞饮功能受损在慢阻肺气道 EOS 慢性炎症持续存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慢阻肺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密切相关,同时发现支气管黏膜 EOS 与网状基底膜增厚有关,进一步导致气道重塑。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 参与 EOS 的成熟、活化及存活,研究发现呼出气 IL-33 在慢阻肺患者中明显增加,同时与外周血 EOS 计数密切相关,表明 IL-33 参与了慢阻肺的 EOS 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反应过程[19]。对 EOS 为主的慢性气道炎症表型慢阻肺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进一步针对病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3 EOS 作为慢阻肺患者的标志物及指导 ICS 治疗的争议
目前多数临床研究认为痰及血液中 EOS 是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EOS 增高,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风险增高,同时对 ICS 治疗效果明显。柳威等[7]发现诱导痰中 EOS 增高者即使短期应用 ICS 治疗,肺功能及症状改善也更为明显,亦可使痰 EOS 增高者肺功能及症状明显改善。纳入 GOLD 2018 的两个试验发现,在慢阻肺既往有 1 次加重的患者中,单用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long-acting β2-agonist,LABA)而未使用 ICS 患者的急性加重风险明显增加,而且 EOS 增加患者 ICS 联合 LABA 吸入和单独 LABA 吸入相比,前者控制急性加重效果更佳[20-21]。同时 GOLD 2018 纳入的一项大型研究认为 EOS 增多和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增多也有关[22]。何浪涛等[23]发现 EOS 减少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住院天数、机械通气率、病死率、再入院率增加以及出院率下降有关,提示 EOS 可成为慢阻肺急性加重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且简易可行,检查过程不增加额外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哥本哈根的一项大型研究纳入 81 668 例慢阻肺患者,经过 3.3 年的随访,结果发现外周血 EOS 计数>340 个/μL 的患者重度急性加重需住院的风险增加 1.76 倍,认为外周血 EOS 可早期识别频繁急性加重表型,为临床提供参考[24]。Duman 等[12]及 Kang 等[25]研究发现低 EOS 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 C 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l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更高,比高 EOS 患者预后更差,认为外周血 EOS 计数和 NLR 可作为标志物指导临床治疗。但 Zysman 等[11]研究纳入 458 例患者,发现无论外周血 EOS 百分比使用 2%、3% 或 4% 作为分界值,EOS 增高与非增高组慢阻肺患者在症状、肺功能、加重率、预后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该结果并不支持将 EOS 作为慢阻肺表型的生物标志物,提示高 EOS 与病情加重相关可能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这不同于之前的所有结论,不过该研究纳入患者样本数量有限,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
慢阻肺稳定期治疗方案中,认为 ICS 联合 LABA 能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生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急性加重期使用 ICS 及口服糖皮质激素可缩短住院天数,防止病情反复。同时目前多数研究都认为 EOS 可指导 ICS 的合理使用,进一步筛选 ICS 的合适人群。Cheng 等[26]认为可使用外周血 EOS 计数作为评估 ICS 反应的生物标志物,与小于 3% 患者相比,血 EOS 百分比大于 3% 的慢阻肺患者在吸入高剂量 ICS 后肺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急性加重频率明显下降。Watz 等[3]针对 WISDOM 事后研究,同样发现患者血清 EOS 水平较高(血清 EOS 百分比≥4%)的患者使用 ICS 可以降低中或重度急性加重的发生率。但 2016 年 Bafadhel 等[27]的报道认为,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高 EOS 组比低 EOS 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但再入院率无明显差异,同时发作也与 C 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无关。
4 针对慢阻肺患者 EOS 靶向治疗的展望
慢阻肺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生物标志物及个体化治疗进行探索。糖皮质激素因强大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干扰各种细胞因子产生,达到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同时抑制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EOS 等炎症细胞的活化,阻止炎症细胞对气管的浸润,减少微血管的渗出,抑制黏液分泌,并且通过腺苷环化酶增强 β2 受体激动剂效应,进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但临床发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效果及反应各异,急需简单可行的标志物筛选出特殊人群,进一步规范 ICS 的治疗。外周血 EOS 计数是否可作为评估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和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敏感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目前仍有争议。考虑到临床上几乎所有患者都会行血常规检测,不受医院级别的限制,且 EOS 较其他生物标志物(血压、脂蛋白等)稳定,有很好的重复性,因此血 EOS 检测相较于其他标志物来说具有更高的可行性。
IL-5 是 EOS 在骨髓中分化、生成以及在体内增殖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胞因子。抗 IL-5 单抗的作用就是通过阻断 IL-5 的作用,抑制体内的 EOS 增多。抗 IL-5 气道炎症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目前认为可以减少 20% 左右的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认为其机制与影响血液 EOS 相关。Rogliani 等[28]研究表明,对于嗜酸性粒细胞慢阻肺表型患者,针对通路激活 IL-5 可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希望这是未来针对慢阻肺患者生物制剂靶向治疗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综上,现有的大量临床数据显示血 EOS 可指导临床医师筛选哪些慢阻肺患者更适合选用 ICS 治疗,并获得更好的预后。进一步研究 EOS 在慢阻肺气道炎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发病机制,及时追踪临床研究进展,有助于为临床展开慢阻肺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相信通过降低慢阻肺患者 EOS 的表达,有望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频率、降低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趋势,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