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任登华, 丁晶晶, 蔡后荣, 桂贤华, 代静泓, 张英为, 黄妹, 曹敏. 血清KL-6水平在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5, 14(5): 468-473. doi: 10.7507/1671-6205.2015114 复制
KL-6(Kerbs von den lungen-6)由Kohno等在1985年研究肺腺癌肿瘤标志物时发现,属于分类为Cluster9的上皮性黏蛋白1(MUC1)蛋白。KL-6主要由增殖的、受激发的或受损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对判断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功能具有特异性。KL-6水平能敏感地反映肺泡上皮和间质的损伤程度。近年的多项研究报道了KL-6高水平表达可能与间质性肺疾病(ILD)[1]、急性肺损伤[2]、放射性肺炎、病毒性肺炎[3]、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肺炎[4]、肿瘤等疾病相关联,其作用可能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徙,从而影响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5]。本研究拟探讨血清KL-6水平在ILD中的诊断价值,以及KL-6水平与肺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疾病KL-6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本研究经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呼吸科就诊的患者。其中,ILD结合临床、影像学、肺功能综合诊断:(1) 静息或活动后气促;(2) 干咳或Velcro啰音;(3) 与临床症状相符的ILD影像学(胸部高分辨CT)表现;(4) 肺功能检查示限制性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障碍;(5) 排除由职业、环境、药物和心功能不全引发的肺部病变。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诊断参照《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治国际循证指南(2011)》[6-7]。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均由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明确诊断[8]。肺泡蛋白沉积症(PAP)依据临床、影像、TBLB病理综合诊断[9]。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诊断依据2004年《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中所推荐的诊断分类标准[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矽肺、急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参照《希氏内科学(第24版)》。排除合并肿瘤的患者。
共纳入304例患者,分为:(1) ILD组:共149例,男65例,女84例,平均年龄(58.8±11.7)岁;(2) 其他肺疾病组:包括慢阻肺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73.8±8.6)岁;肺炎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57.4±18.3)岁;肺结核患者11例,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45.7±22.4)岁;支气管扩张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56.5±17.4)岁;其他(支气管哮喘、矽肺、急性支气管炎)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55.9±14.6)岁。另外,选取无呼吸道症状、影像学检查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共64例,男33例,女31例,平均年龄(39.0±13.9)岁。血清标本均采用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剩余血标本。
所有纳入患者确诊后按相应疾病诊疗指南接受治疗。其中ILD组有17例进行了治疗前后比较,疗程为(90±7) d。该17例患者均为CTD-ILD,其中干燥综合征8例,类风湿关节炎3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3例,皮肌炎2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1例。
二 方法
1.KL-6检测:晨取静脉血,离心收集血清,置-20℃冻存,1周内进行检测。应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法检测血清KL-6水平,试剂盒来自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按说明书进行操作,通过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同批检测,并设置复孔取均值。具体为:将稀释后的血清样品或KL-6校准液分注到250μL结合有KL-6抗体的抗体结合粒子溶液中,混匀,37℃下孵育10 min,去除反应液,洗净后加入250μL碱性磷酸酶标记抗体,37℃下孵育10 min,再次去除反应液,洗净后加入底物200μL,混匀,37℃下反应5 min,在477 nm条件下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校正曲线计算血清样本KL-6浓度。
2.肺功能:应用Master Screen Body型肺功能仪(德国Jaeger公司)检测患者肺功能,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采用单次呼吸法检测,各肺功能指标以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red)的形式记录。
3.治疗转归:根据症状、肺功能、影像学进行综合评估。症状减轻,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上升>10%,影像学肺部阴影部分吸收,提示病情好转;症状加重,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10%,影像学肺部阴影增加,不能用感染、左心衰、肺栓塞等原因解释,提示病情加重;症状稳定,肺功能无明显下降,影像学较前无明显变化,提示病情稳定。
三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中位数或
结果
一 血清KL-6对ILD患者诊断效率分析
以KL-6>500 U/mL为诊断标准,与临床诊断标准进行比较,149例临床诊断为ILD者,KL-6检测结果125例呈阳性,24例为阴性,而219例临床诊断非ILD者,检测结果202例为阴性,17例呈阳性,KL-6诊断的敏感性为83.89%,特异性为92.24%,阳性预测值88.03%,阴性预测值89.38%,阳性似然比为10.81,阴性似然比为0.17,Kappa值为0.767(P<0.001),有统计学意义,KL-6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标准一致性好。根据KL-6检测敏感性、特异性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P<0.001,95%可信区间0.901~0.961),提示KL-6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根据ROC曲线得到KL-6的临界点为469.5 U/mL,此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最佳,分别为85.9%、91.8%。
二 ILD组与其他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清KL-6检测比较
经组间两两比较,ILD组KL-6浓度高于慢阻肺、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率也高于其他肺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01)。结果见表 1。

对ILD组进行亚组分析,COP患者9例,IPF患者52例,CTD-ILD患者69例,PAP患者9例,其余10例散发病例因病例数少,未纳入统计。ILD不同亚组KL-6浓度比较见表 2。其中PAP组KL-6浓度显著高于COP组、IPF组、CTD-ILD组(均P<0.001)。IPF组、CTD-ILD组KL-6浓度显著高于COP组,分别为P=0.003,P=0.008,而IPF组与CTD-ILD组K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 ILD患者血清KL-6浓度与肺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血清KL-6浓度与肺活量(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负相关(r=-0.363,P<0.001),同样,KL-6浓度与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r=-0.401,P<0.001)、FEV1%pred(r=0.362,P<0.001)、DLCO%pred(r=-0.306,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见图 1。

四 ILD患者血清KL-6浓度治疗后观察
ILD组中有17例患者规范使用口服激素治疗,并进行了随访观察,疗程为(90±7)d,根据临床、影像、肺功能综合评估发现,病情加重的4例患者,KL-6浓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情稳定的7例患者,KL-6浓度无明显变化,而病情好转的6例患者,KL-6浓度有不同程度下降,结果见图 2。

讨论
KL-6主要定位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部分细支气管基底细胞和Clara细胞的细胞质及支气管腺也有表达[11]。KL-6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徙,抑制细胞凋亡,加重肺纤维化发展[12]。当出现ILD时,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大量增殖,释放大量KL-6入血清,导致血清KL-6明显升高。一项Meta分析报道约70%~100%的ILD患者血清KL-6超过正常水平,不到10%的感染性肺炎患者血清KL-6高于正常水平,表明血清KL-6是诊断ILD最特异的血清标志物之一[13]。Doishita等[14]的试验证明,血清KL-6水平高于500 U/mL是结缔组织病并发ILD的标志,高于1 000 U/mL是结缔组织病并发活动性ILD的标志。本研究入组149例经病理检查或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定确诊为ILD的患者,并选取其他疾病组及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设计合理,样本量较大。结果显示,KL-6用于诊断ILD,敏感性、特异性好,临界点为469.5 U/mL,与文献较为一致。
Bonella等[15]报道了33例PAP患者,血清KL-6水平升高与肺功能指标相关,KL-6水平越高,其肺功能越差,当血清KL-6水平大于1 526 U/mL时表明疾病处于活动期,当血清水平大于2 157 U/mL时,提示病情严重,需全肺灌洗治疗。本研究通过ILD组亚组分析发现,PAP患者KL-6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别,本组KL-6中位浓度高于文献报道,但PAP例数偏少,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分析。文献报道,IPF患者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KL-6水平均显著升高[16]。Hisata等[17]比较了11例无症状但肺部有蜂窝样改变者以及17例有症状且肺部有蜂窝样改变者,两组血清表面活性蛋白D(SP-D)均高于正常水平,但有症状组KL-6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在SP-D、KL-6均升高的患者中,肺部蜂窝样改变范围显著大于仅SP-D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更短。说明KL-6在评估IPF病情程度和预后中价值更高。Ohshimo等[18]选取77例IPF患者,13例(17%)患者在随访观察中出现急性加重,急性加重者其基础血清K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的IPF患者(P<0.000 1),当基础KL-6水平≥1 300 U/mL时,IPF患者易出现早期急性加重。因此,基础KL-6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急性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通过血清KL-6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分析发现,KL-6水平越高,肺功能越差,提示病情越重,且KL-6水平的变化与临床疗效较为一致。
多种结缔组织疾病可合并肺部间质性改变,而临床中ILD与肺部感染较难明确区分,给治疗带来困难。文献报道,血清KL-6可作为结缔组织病合并ILD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估和转归预测指标,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19]、多发性肌炎、皮肌炎[20-21]、系统性硬化症[22]、血管炎[23]等。本研究中CTD-ILD组主要疾病有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具体每一种疾病KL-6水平有无差异,有待进一步积累更多病例进行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COP患者血清KL-6水平较IPF、CTD-ILD、PAP患者显著偏低。Ohnishi等[24]比较了30例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分组,结果发现以局部实变为表现的机化性肺炎组和弥漫磨玻璃影为表现的过敏性肺炎组,KL-6水平在正常水平,而弥漫性肺泡损伤或肺纤维化组,血清KL-6值显著高于正常水平。Okada等[25]比较了20例KL-6水平正常的COP患者和17例KL-6水平升高的COP患者,升高组肺部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纤维化表现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且升高组治疗后复发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因此,本研究中COP组KL-6水平偏低可能与其影像学表现以局部实变为主,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结构扭曲等纤维化范围偏小有关。
综上所述,血清KL-6水平用于诊断ILD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与病情严重度及临床疗效相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本研究治疗观察时间偏短,需进一步延长观察时间,分析KL-6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此外,本研究对ILD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发现不同疾病KL-6水平的差异,但部分疾病样本量较小,因此血清KL-6水平在不同病理类型的ILD、以及不同CTD-ILD中的差异,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KL-6(Kerbs von den lungen-6)由Kohno等在1985年研究肺腺癌肿瘤标志物时发现,属于分类为Cluster9的上皮性黏蛋白1(MUC1)蛋白。KL-6主要由增殖的、受激发的或受损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对判断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功能具有特异性。KL-6水平能敏感地反映肺泡上皮和间质的损伤程度。近年的多项研究报道了KL-6高水平表达可能与间质性肺疾病(ILD)[1]、急性肺损伤[2]、放射性肺炎、病毒性肺炎[3]、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肺炎[4]、肿瘤等疾病相关联,其作用可能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徙,从而影响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5]。本研究拟探讨血清KL-6水平在ILD中的诊断价值,以及KL-6水平与肺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疾病KL-6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本研究经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呼吸科就诊的患者。其中,ILD结合临床、影像学、肺功能综合诊断:(1) 静息或活动后气促;(2) 干咳或Velcro啰音;(3) 与临床症状相符的ILD影像学(胸部高分辨CT)表现;(4) 肺功能检查示限制性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障碍;(5) 排除由职业、环境、药物和心功能不全引发的肺部病变。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诊断参照《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治国际循证指南(2011)》[6-7]。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均由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明确诊断[8]。肺泡蛋白沉积症(PAP)依据临床、影像、TBLB病理综合诊断[9]。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诊断依据2004年《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中所推荐的诊断分类标准[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矽肺、急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参照《希氏内科学(第24版)》。排除合并肿瘤的患者。
共纳入304例患者,分为:(1) ILD组:共149例,男65例,女84例,平均年龄(58.8±11.7)岁;(2) 其他肺疾病组:包括慢阻肺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73.8±8.6)岁;肺炎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57.4±18.3)岁;肺结核患者11例,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45.7±22.4)岁;支气管扩张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56.5±17.4)岁;其他(支气管哮喘、矽肺、急性支气管炎)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55.9±14.6)岁。另外,选取无呼吸道症状、影像学检查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共64例,男33例,女31例,平均年龄(39.0±13.9)岁。血清标本均采用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剩余血标本。
所有纳入患者确诊后按相应疾病诊疗指南接受治疗。其中ILD组有17例进行了治疗前后比较,疗程为(90±7) d。该17例患者均为CTD-ILD,其中干燥综合征8例,类风湿关节炎3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3例,皮肌炎2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1例。
二 方法
1.KL-6检测:晨取静脉血,离心收集血清,置-20℃冻存,1周内进行检测。应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法检测血清KL-6水平,试剂盒来自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按说明书进行操作,通过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同批检测,并设置复孔取均值。具体为:将稀释后的血清样品或KL-6校准液分注到250μL结合有KL-6抗体的抗体结合粒子溶液中,混匀,37℃下孵育10 min,去除反应液,洗净后加入250μL碱性磷酸酶标记抗体,37℃下孵育10 min,再次去除反应液,洗净后加入底物200μL,混匀,37℃下反应5 min,在477 nm条件下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校正曲线计算血清样本KL-6浓度。
2.肺功能:应用Master Screen Body型肺功能仪(德国Jaeger公司)检测患者肺功能,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采用单次呼吸法检测,各肺功能指标以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red)的形式记录。
3.治疗转归:根据症状、肺功能、影像学进行综合评估。症状减轻,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上升>10%,影像学肺部阴影部分吸收,提示病情好转;症状加重,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10%,影像学肺部阴影增加,不能用感染、左心衰、肺栓塞等原因解释,提示病情加重;症状稳定,肺功能无明显下降,影像学较前无明显变化,提示病情稳定。
三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中位数或
结果
一 血清KL-6对ILD患者诊断效率分析
以KL-6>500 U/mL为诊断标准,与临床诊断标准进行比较,149例临床诊断为ILD者,KL-6检测结果125例呈阳性,24例为阴性,而219例临床诊断非ILD者,检测结果202例为阴性,17例呈阳性,KL-6诊断的敏感性为83.89%,特异性为92.24%,阳性预测值88.03%,阴性预测值89.38%,阳性似然比为10.81,阴性似然比为0.17,Kappa值为0.767(P<0.001),有统计学意义,KL-6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标准一致性好。根据KL-6检测敏感性、特异性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P<0.001,95%可信区间0.901~0.961),提示KL-6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根据ROC曲线得到KL-6的临界点为469.5 U/mL,此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最佳,分别为85.9%、91.8%。
二 ILD组与其他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清KL-6检测比较
经组间两两比较,ILD组KL-6浓度高于慢阻肺、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率也高于其他肺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01)。结果见表 1。

对ILD组进行亚组分析,COP患者9例,IPF患者52例,CTD-ILD患者69例,PAP患者9例,其余10例散发病例因病例数少,未纳入统计。ILD不同亚组KL-6浓度比较见表 2。其中PAP组KL-6浓度显著高于COP组、IPF组、CTD-ILD组(均P<0.001)。IPF组、CTD-ILD组KL-6浓度显著高于COP组,分别为P=0.003,P=0.008,而IPF组与CTD-ILD组K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 ILD患者血清KL-6浓度与肺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血清KL-6浓度与肺活量(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负相关(r=-0.363,P<0.001),同样,KL-6浓度与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r=-0.401,P<0.001)、FEV1%pred(r=0.362,P<0.001)、DLCO%pred(r=-0.306,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见图 1。

四 ILD患者血清KL-6浓度治疗后观察
ILD组中有17例患者规范使用口服激素治疗,并进行了随访观察,疗程为(90±7)d,根据临床、影像、肺功能综合评估发现,病情加重的4例患者,KL-6浓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情稳定的7例患者,KL-6浓度无明显变化,而病情好转的6例患者,KL-6浓度有不同程度下降,结果见图 2。

讨论
KL-6主要定位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部分细支气管基底细胞和Clara细胞的细胞质及支气管腺也有表达[11]。KL-6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徙,抑制细胞凋亡,加重肺纤维化发展[12]。当出现ILD时,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大量增殖,释放大量KL-6入血清,导致血清KL-6明显升高。一项Meta分析报道约70%~100%的ILD患者血清KL-6超过正常水平,不到10%的感染性肺炎患者血清KL-6高于正常水平,表明血清KL-6是诊断ILD最特异的血清标志物之一[13]。Doishita等[14]的试验证明,血清KL-6水平高于500 U/mL是结缔组织病并发ILD的标志,高于1 000 U/mL是结缔组织病并发活动性ILD的标志。本研究入组149例经病理检查或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定确诊为ILD的患者,并选取其他疾病组及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设计合理,样本量较大。结果显示,KL-6用于诊断ILD,敏感性、特异性好,临界点为469.5 U/mL,与文献较为一致。
Bonella等[15]报道了33例PAP患者,血清KL-6水平升高与肺功能指标相关,KL-6水平越高,其肺功能越差,当血清KL-6水平大于1 526 U/mL时表明疾病处于活动期,当血清水平大于2 157 U/mL时,提示病情严重,需全肺灌洗治疗。本研究通过ILD组亚组分析发现,PAP患者KL-6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别,本组KL-6中位浓度高于文献报道,但PAP例数偏少,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分析。文献报道,IPF患者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KL-6水平均显著升高[16]。Hisata等[17]比较了11例无症状但肺部有蜂窝样改变者以及17例有症状且肺部有蜂窝样改变者,两组血清表面活性蛋白D(SP-D)均高于正常水平,但有症状组KL-6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在SP-D、KL-6均升高的患者中,肺部蜂窝样改变范围显著大于仅SP-D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更短。说明KL-6在评估IPF病情程度和预后中价值更高。Ohshimo等[18]选取77例IPF患者,13例(17%)患者在随访观察中出现急性加重,急性加重者其基础血清K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的IPF患者(P<0.000 1),当基础KL-6水平≥1 300 U/mL时,IPF患者易出现早期急性加重。因此,基础KL-6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急性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通过血清KL-6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分析发现,KL-6水平越高,肺功能越差,提示病情越重,且KL-6水平的变化与临床疗效较为一致。
多种结缔组织疾病可合并肺部间质性改变,而临床中ILD与肺部感染较难明确区分,给治疗带来困难。文献报道,血清KL-6可作为结缔组织病合并ILD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估和转归预测指标,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19]、多发性肌炎、皮肌炎[20-21]、系统性硬化症[22]、血管炎[23]等。本研究中CTD-ILD组主要疾病有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具体每一种疾病KL-6水平有无差异,有待进一步积累更多病例进行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COP患者血清KL-6水平较IPF、CTD-ILD、PAP患者显著偏低。Ohnishi等[24]比较了30例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分组,结果发现以局部实变为表现的机化性肺炎组和弥漫磨玻璃影为表现的过敏性肺炎组,KL-6水平在正常水平,而弥漫性肺泡损伤或肺纤维化组,血清KL-6值显著高于正常水平。Okada等[25]比较了20例KL-6水平正常的COP患者和17例KL-6水平升高的COP患者,升高组肺部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纤维化表现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且升高组治疗后复发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因此,本研究中COP组KL-6水平偏低可能与其影像学表现以局部实变为主,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结构扭曲等纤维化范围偏小有关。
综上所述,血清KL-6水平用于诊断ILD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与病情严重度及临床疗效相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本研究治疗观察时间偏短,需进一步延长观察时间,分析KL-6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此外,本研究对ILD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发现不同疾病KL-6水平的差异,但部分疾病样本量较小,因此血清KL-6水平在不同病理类型的ILD、以及不同CTD-ILD中的差异,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