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牟向东, 章巍, 柳萍, 汤秀英, 李桂莲, 王广发. 内科胸腔镜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一例.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5, 14(3): 298-300. doi: 10.7507/1671-6205.2015073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0岁。因“间断干咳、胸痛2个月,加重伴气短1个月”于2005年9月26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间断出现咳嗽及右侧胸痛,深吸气时明显,无发热、咳痰、咯血及呼吸困难。胸部X线片示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图 1),在外院行胸腔穿刺胸腔积液检查为单核细胞为主的渗出液,考虑为结核性胸膜炎,予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三联抗结核治疗1个月,胸痛继续加重,并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复查胸部X线片示右侧胸腔积液明显增多(图 2)。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下降,二便正常,近2个月内体重减少8 kg。既往史:高血压2年,无烟酒嗜好,无毒物接触史。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6.9 ℃,脉搏 10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5/85 mm Hg(1 mm Hg=0.133 kPa)。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右下背部叩诊为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未及胸膜摩擦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入院诊断:胸腔积液原因待查。

入院后查外周血白细胞9.2×109/L,中性粒细胞72%,血沉51 mm/1 h。多次查痰抗酸染色阴性,结核抗体阴性。血浆总蛋白80 g/L,白蛋白39 g/L,乳酸脱氢酶236 IU/L。癌胚抗原(CEA)31.38 μg/L(正常值<5 μg/L),癌抗原19-9(CA19-9)753.90 U/mL(正常值<37.0 U/mL),癌抗原125 (CA125)73.04 U/mL(正常值<35 U/mL)。动脉血气分析:pH 7.471,二氧化碳分压41 mm Hg,氧分压56 mm Hg,吸入氧浓度21%。胸腔穿刺胸腔积液检查:胸腔积液外观呈深黄色,比重1.031,细胞总数1.2×109/L,有核细胞数0.7×109/L,单核细胞78%,多核细胞22%;总蛋白45 g/L,白蛋白 28.7 g/L,乳酸脱氢酶236 IU/L,葡萄糖9.52 mmol/L,腺苷酸脱氨酶14 U/L,癌胚抗原295.30 ng/L,胸腔积液培养阴性,胸腔积液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及肿瘤细胞。胸部增强CT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右肺压迫性肺不张,右侧胸膜可见增厚和多发结节伴强化(图 3)。

行内科胸腔镜检查,镜下可见多个壁层胸膜结节,质韧,脏层胸膜可见菜花样肿物,表面呈结节状隆起,局部可见少量出血(图 4)。胸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上皮样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图 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上皮膜抗原(EMA)、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等强阳性,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阴性,考虑恶性胸膜间皮瘤(MPM)可能性大。电镜下可见灶状恶性肿瘤细胞成排排列,见多量细长毛发样微绒毛(图 6),长度与直径之比(LDR)>15,部分肿瘤细胞含有较多糖原颗粒,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形态符合MPM。患者最终诊断为MPM。转至肿瘤医院继续治疗。1年后死于MPM进展。


讨论 MPM是一种原发于胸膜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约占胸膜肿瘤的5%[1]。在接触石棉的人群中MPM发病率明显增加[2]。但本例患者无石棉粉尘接触史。
MPM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包括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等,可伴有发热和肩背痛[3]。胸痛常进行性加重,随胸腔积液量增多亦不缓解[4]。胸部CT主要表现为胸膜弥漫性增厚或多发胸膜结节,增强CT扫描病灶可明显强化,60%~90%患者合并胸腔积液[4]。少数患者在胸腔积液后很长时间无积液再现而被误诊为良性疾病,直到再次出现积液而被确诊[3]。
MPM患者的胸腔积液外观多为深黄色或血性,实验室检查其为单核细胞为主的渗出液,间皮细胞常大于5%,LDH明显升高,ADA和CEA在正常范围内,据此可与结核性胸膜炎及腺癌胸膜转移等疾病相鉴别[5]。本例患者胸腔积液中CEA明显升高,因此需要和腺癌胸膜转移相鉴别。胸腔积液中的 MPM细胞与增生活跃的间皮细胞及转移性腺癌细胞在光镜下常难以鉴别,所以不推荐单独根据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来诊断MPM[4]。MPM的确诊需要胸膜活检,本例患者所采用的内科胸腔镜检查是最佳方法,由于能够直视胸膜腔,对胸膜病变进行观察及活检,因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
MPM根据组织病理学可分为上皮型、肉瘤型及混合型3种,其中上皮型最为常见,但容易和胸膜转移性腺癌相混淆,其确诊还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技术[7]。常用的具有阳性诊断价值的标记物包括calretinin、AE1/AE3、EMA等,具有阴性诊断价值的标记物包括TTF1、CEA及细胞角蛋白5/6等[8]。对于免疫组织化学尚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电镜检查就十分必要。电镜下间皮瘤细胞表面有无数细长微绒毛,LDR>15,而腺癌细胞表面微绒毛少且短粗直,LDR<10[9]。本例患者为上皮型MPM,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尚不能明确诊断,但电镜检查结果支持MPM诊断。
MPM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为8~14个月[10]。本例患者的生存期仅1年。由于MPM呈弥漫性胸膜内生长,手术完整切除困难,只有少数患者可行根治性手术[4]。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顺铂+培美曲塞是标准的一线化疗方案[1]。另外,对于胸腔积液增长迅速的患者还可行胸膜粘连术,以减少胸腔积液的生成,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0岁。因“间断干咳、胸痛2个月,加重伴气短1个月”于2005年9月26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间断出现咳嗽及右侧胸痛,深吸气时明显,无发热、咳痰、咯血及呼吸困难。胸部X线片示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图 1),在外院行胸腔穿刺胸腔积液检查为单核细胞为主的渗出液,考虑为结核性胸膜炎,予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三联抗结核治疗1个月,胸痛继续加重,并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复查胸部X线片示右侧胸腔积液明显增多(图 2)。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下降,二便正常,近2个月内体重减少8 kg。既往史:高血压2年,无烟酒嗜好,无毒物接触史。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6.9 ℃,脉搏 10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5/85 mm Hg(1 mm Hg=0.133 kPa)。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右下背部叩诊为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未及胸膜摩擦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入院诊断:胸腔积液原因待查。

入院后查外周血白细胞9.2×109/L,中性粒细胞72%,血沉51 mm/1 h。多次查痰抗酸染色阴性,结核抗体阴性。血浆总蛋白80 g/L,白蛋白39 g/L,乳酸脱氢酶236 IU/L。癌胚抗原(CEA)31.38 μg/L(正常值<5 μg/L),癌抗原19-9(CA19-9)753.90 U/mL(正常值<37.0 U/mL),癌抗原125 (CA125)73.04 U/mL(正常值<35 U/mL)。动脉血气分析:pH 7.471,二氧化碳分压41 mm Hg,氧分压56 mm Hg,吸入氧浓度21%。胸腔穿刺胸腔积液检查:胸腔积液外观呈深黄色,比重1.031,细胞总数1.2×109/L,有核细胞数0.7×109/L,单核细胞78%,多核细胞22%;总蛋白45 g/L,白蛋白 28.7 g/L,乳酸脱氢酶236 IU/L,葡萄糖9.52 mmol/L,腺苷酸脱氨酶14 U/L,癌胚抗原295.30 ng/L,胸腔积液培养阴性,胸腔积液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及肿瘤细胞。胸部增强CT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右肺压迫性肺不张,右侧胸膜可见增厚和多发结节伴强化(图 3)。

行内科胸腔镜检查,镜下可见多个壁层胸膜结节,质韧,脏层胸膜可见菜花样肿物,表面呈结节状隆起,局部可见少量出血(图 4)。胸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上皮样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图 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上皮膜抗原(EMA)、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等强阳性,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阴性,考虑恶性胸膜间皮瘤(MPM)可能性大。电镜下可见灶状恶性肿瘤细胞成排排列,见多量细长毛发样微绒毛(图 6),长度与直径之比(LDR)>15,部分肿瘤细胞含有较多糖原颗粒,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形态符合MPM。患者最终诊断为MPM。转至肿瘤医院继续治疗。1年后死于MPM进展。


讨论 MPM是一种原发于胸膜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约占胸膜肿瘤的5%[1]。在接触石棉的人群中MPM发病率明显增加[2]。但本例患者无石棉粉尘接触史。
MPM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包括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等,可伴有发热和肩背痛[3]。胸痛常进行性加重,随胸腔积液量增多亦不缓解[4]。胸部CT主要表现为胸膜弥漫性增厚或多发胸膜结节,增强CT扫描病灶可明显强化,60%~90%患者合并胸腔积液[4]。少数患者在胸腔积液后很长时间无积液再现而被误诊为良性疾病,直到再次出现积液而被确诊[3]。
MPM患者的胸腔积液外观多为深黄色或血性,实验室检查其为单核细胞为主的渗出液,间皮细胞常大于5%,LDH明显升高,ADA和CEA在正常范围内,据此可与结核性胸膜炎及腺癌胸膜转移等疾病相鉴别[5]。本例患者胸腔积液中CEA明显升高,因此需要和腺癌胸膜转移相鉴别。胸腔积液中的 MPM细胞与增生活跃的间皮细胞及转移性腺癌细胞在光镜下常难以鉴别,所以不推荐单独根据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来诊断MPM[4]。MPM的确诊需要胸膜活检,本例患者所采用的内科胸腔镜检查是最佳方法,由于能够直视胸膜腔,对胸膜病变进行观察及活检,因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
MPM根据组织病理学可分为上皮型、肉瘤型及混合型3种,其中上皮型最为常见,但容易和胸膜转移性腺癌相混淆,其确诊还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技术[7]。常用的具有阳性诊断价值的标记物包括calretinin、AE1/AE3、EMA等,具有阴性诊断价值的标记物包括TTF1、CEA及细胞角蛋白5/6等[8]。对于免疫组织化学尚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电镜检查就十分必要。电镜下间皮瘤细胞表面有无数细长微绒毛,LDR>15,而腺癌细胞表面微绒毛少且短粗直,LDR<10[9]。本例患者为上皮型MPM,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尚不能明确诊断,但电镜检查结果支持MPM诊断。
MPM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为8~14个月[10]。本例患者的生存期仅1年。由于MPM呈弥漫性胸膜内生长,手术完整切除困难,只有少数患者可行根治性手术[4]。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顺铂+培美曲塞是标准的一线化疗方案[1]。另外,对于胸腔积液增长迅速的患者还可行胸膜粘连术,以减少胸腔积液的生成,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