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彭雪峰, 杨华, 李慧, 宋应寒, 张雨晨, 雷文章.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腹壁切口疝中的应用:48例患者的临床经验总结.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 31(8): 928-932. doi: 10.7507/1007-9424.202402054 复制
计算机影像技术及人工智能引领的数字医学即将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它通过机器学习大规模的CT、MRI影像数据,自动分析并实现腹壁三维空间特征提取和模型建立,协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及辅助治疗[1-3]。在当今疝外科领域,复杂腹壁切口疝目前尚无统一专家共识。国内外专家通常认为,应当充分根据腹壁缺损大小及特殊部位、病灶感染状态包括切口及补片感染、手术风险因素、患者的个体化状况等对复杂腹壁切口疝进行分类和分级,以突出其治疗难易程度和潜在并发症发生风险[4-6]。三维可视化(three- 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3DV)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通过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显示出准确和清晰的三维图像,更加直观地显示缺损位置并预估补片大小,测量疝囊/腹腔容积比,帮助疝外科医生评估手术风险和设计手术方案,进一步可模拟手术和术中导航,使疝外科医生术前更直观地熟悉手术,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7-8]。目前关于3DV在复杂腹壁切口疝治疗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本组资料总结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我院”)胃肠外科应用3DV技术重建的48例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此技术在复杂腹壁切口疝测量缺损、辅助疝外科医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适应证:① 患者诊断时考虑为复杂腹壁切口疝,病程超过6个月,难复但无绞窄伴梗阻表现者;② 患者年龄>18岁,心肺功能可,基础伴随疾病可控制,可耐受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③ 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能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及随访,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留置尿管并配合膀胱测压者。禁忌证:① 恶性肿瘤复发转移或肝硬化严重且腹水难以控制者;② 长期便秘及前列腺增生可能影响腹腔内压力测量值者;③ 尿路感染者或妊娠者。
1.2 3DV技术测量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多排螺旋CT扫描(2 mm),然后将图像信息导入Medraw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放射科医生与临床医生共同构建包含骨骼、肌肉、血管、泌尿系统和胃肠道的三维模型(图1a),测算腹腔与疝囊体积。采用旋转多角度观察,显示腹壁缺损并通过重建计算机测量与评估和周围重要器官的解剖关系(图1b~1d),为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供理论支持,计算疝囊/腹腔容积比[9]。根据测量的疝环口结果估计补片大小,对疝囊/腹腔容积比>20%即《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中定义的巨大疝[7],评估能否关闭环口,拟定固定补片位置及方式。

a:3DV重建复杂腹壁;b:测量前后距离及显示脏器情况;c:测量宽度距离及显示脏器情况;d:测量高度距离及显示脏器情况;e:尿管侧方插入输液管针头,同时推入50 mL生理盐水;f:髂前上棘平面作为零点;g:患者安静时读取数据;h:术前3DV测量疝环面积与术中实测疝环面积相关性分析图
1.3 手术方法
① 术前准备:控制基础疾病,肝硬化患者控制腹水,稳定心肺功能。② 手术步骤:常规消毒铺巾,切开疝囊,分离腹腔及肠管粘连,分离范围超过疝环边缘5 cm,完整剥离疝囊。术中使用消毒软尺测量疝环大小(按椭圆形测量长半径和宽半径,根据“椭圆面积=π×长半径×宽半径”计算缺损面积),核对术前通过3DV技术预估的补片大小,选择防粘连补片的尺寸(超过缺损范围5 cm),将补片平铺于腹腔内(腹腔内补片修补术),以2-0不可吸收线悬吊于腹壁。若经评估可完整关闭疝环,则使用美国强生公司的PDS环线连续关闭疝环口;若难以关闭疝环口则使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或桥接法完成修补,必要时切除部分大网膜[10],桥接使用双圈固定法[11-13]。皮下留置创腔引流管,术后引流管引出液体少于30 mL时则拔除引流管。目前膀胱测压被认为是测量腹腔内压力的最优方法[14],本次研究以膀胱测压法监测腹腔内压力。全身麻醉后,插入标准的18号Foley导管,术前排空膀胱,接头连接尿管,侧方插入输液管针头,同时推入50 mL生理盐水(图1e),将髂前上棘平面作为零点(图1f),待患者平稳后取呼气末时的水柱高度作为压力值,此后再将单位换算成 mmHg(1 mmHg=0.133 kPa,1 kPa=10.2 cmH2O)。术后当患者清醒时测量腹腔内压力,需要保持镇痛,待情绪安静时测量(图1g),包括术前腹腔内压力、术后麻醉清醒时腹腔内压力、术后第 24 h时腹腔内压力及术后第 48 h时腹腔内压力,记录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疗效及随访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若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描述。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48例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其中男11例、女37例;年龄29~85岁,中位年龄65岁。身体质量指数(24.58±3.47)kg/m2。正中线腹部切口疝30例(上腹部正中12例,下腹部正中18例),其他部位18例。依照《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分型[7],其中包含中型疝13例(其中复发5例,肝硬化3例),大型疝 19例(其中4例为难复性),巨大疝16例(其中5例为难复性)。
48例患者通过3DV技术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为(92.11±60.25)cm2,术中测量的实际腹壁缺损面积为(89.20±57.38)cm2,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图1h)显示,术前3DV技术测量值和术中测量值呈正相关(r=0.959,P<0.001)。疝囊/腹腔容积比为(7.7±5.2)%,手术时间为(73.5±8.2)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1.66±15.32)h,术后24 h时腹腔内压力为(13.50±2.12)mmHg,术后48 h时腹腔内压力为(11.39±1.42)mmHg。患者总住院时间为(7.12±1.21)d。双圈固定桥接法修补5例,这5例为术前3DV技术评估为难复性巨大疝的患者。
48例患者中术后共有7例(14.6%)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慢性疼痛3例,视觉模拟评分活动时分别为2、3、3分,不需使用镇痛药物处理;创腔血肿1例,血肿面积较小,保守治疗后自行吸收;腹腔内高压并出现症状2例,经过心电监护、胃肠减压、限制补液和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切口感染1例,为皮下感染,经持续换药后痊愈。无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
术后以电话及门诊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均未见远期疝复发。
3 讨论
切口疝是疝与腹壁外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14]。若临床经验欠缺则容易导致复发或产生相关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腹腔室隔综合征[15]。特别是复杂的腹壁切口疝更需要经治医师的经验及良好的手术技术。陈杰团队[4]结合多年临床及手术经验总结并定义了临床上巨大腹壁疝和伴有相关并发症的腹壁疝,应考虑诊断为复杂腹壁疝。复杂腹壁疝通常有以下特征(满足其中1条及以上):巨大和多处腹壁疝;嵌顿性或出现绞窄性腹壁疝;(多次)复发腹壁疝;缺损伴有感染的腹壁疝;腹壁疝合并肠瘘;腹壁疝伴腹水;腹壁疝伴复杂粘连;腹壁疝伴器官外露脱出;腹壁疝特殊位置;腹壁疝伴恶性肿瘤。
修补复杂大型或巨大的腹壁切口疝并闭合疝环缺损可影响腹腔内压力[15]。如果修补手术不当会导致腹腔内压力大幅增高[16],并伴有随之而来的呼吸、循环和内脏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腹腔室隔综合征发生[17]。复杂的腹壁切口疝治疗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而且耗时,需要密切关注修补补片的大小、固定方法、游离范围及回纳内容物时出现的副损伤。倘若外科医生的经验不足可能会难以抉择。
传统测量疝囊容积方法是术前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模拟立体图形,通过椭圆形体积公式计算疝囊/腹腔容积比。在本研究中使用3DV技术对患者腹壁切口疝进行分类,提前进行准确评估,联合大型切口疝术后腹腔内压力监测,防止腹腔高压。既往评估腹腔内压力主要依靠术前腹壁CT联合MRI检查,通过影像资料比对,完全依靠医生的空间想象并结合手术经验,若是较小的腹壁切口疝可以达到较好的修补效果,但对于复杂腹壁切口疝,同质性难以保证,一旦错误选择手术方法则会导致修补失败或发生复发或肠管侵蚀等并发症。其次,对于巨大切口疝,术后腹腔内压力往往有升高,倘若出现腹腔内高压持续状态且评估不到位时会影响呼吸循环系统,预后极其凶险。在本组资料中的巨大切口疝通过术前测量预警,尽管有2例巨大切口疝患者也出现术后心率快、尿量减少及腹胀伴肛门排气停止即腹腔室隔综合征早期表现,但通过及时的胃肠减压及限制补液治疗后均得以缓解。
3DV技术可以精确直观地展示腹壁缺损,进而指导主刀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在本组资料中的所有病例术前通过3DV技术重建分析,全面立体地构建图像以显示缺损位置,通过构建立体形状来修正术前规划,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有16例巨大切口疝患者,术前使用渐进性气腹并指导患者使用腹带控制回纳部分疝囊内容物[18];有5例难复性疝术中运用主动减容及桥接技术[19]。由于精确分类和分区,计算机模拟手术分离修补范围,避免了重要脏器副损伤。
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通过3DV技术计算的疝环口面积与实际测量的疝环口面积间的一致性较好(r=0.959,P<0.001),提示该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术前计算的疝环口面积准备合适的补片,避免对补片裁剪或盲目使用过大补片,也具有卫生经济学意义[20]。对本组资料中的难复性疝术前渐进性气腹准备,联合主动减容,使手术顺利进行,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针对巨大切口疝预警,术后随时了解腹腔内压力变化并及时纠正腹腔内高压所致的相关病理生理变化。术后复查阶段又可以再次通过3DV技术评估补片的铺放平整度及进行复发预测[21]。
总之,复杂腹壁切口疝修补通常是困难的,对于经验欠缺的医师使用传统腹壁CT不够直观,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信息,更难以模拟手术过程。通过3DV技术智能重建,投射出立体影像,多维度展示复杂腹壁切口疝,并可旋转观察测量疝囊与腹腔脏器在三维平面内的距离关系,实现术前准确评估,辅助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术中重要器官的损伤及预警腹腔室隔综合征的发生。3DV技术是新的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模式的结合,持续性学习、改进测量精度展示以及参与手术决策,为复杂腹壁疝修补手术医生及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但是3DV技术仍然有不足,譬如需要更多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学习,也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外科团队、影像团队、工程师团队共同构建和携手人工智能模型。总体而言,复杂腹壁切口疝修补仍然是具有挑战的,应用3DV技术评估复杂腹壁切口疝可以辅助疝外科医师作出正确抉择。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彭雪峰进行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并撰写稿件;杨华、李慧和张雨晨协助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宋应寒负责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过程管理和稿件的修改;雷文章提供研究思路和修改稿件。
伦理声明: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批文编号:2024 年审(028)号]。
计算机影像技术及人工智能引领的数字医学即将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它通过机器学习大规模的CT、MRI影像数据,自动分析并实现腹壁三维空间特征提取和模型建立,协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及辅助治疗[1-3]。在当今疝外科领域,复杂腹壁切口疝目前尚无统一专家共识。国内外专家通常认为,应当充分根据腹壁缺损大小及特殊部位、病灶感染状态包括切口及补片感染、手术风险因素、患者的个体化状况等对复杂腹壁切口疝进行分类和分级,以突出其治疗难易程度和潜在并发症发生风险[4-6]。三维可视化(three- 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3DV)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通过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显示出准确和清晰的三维图像,更加直观地显示缺损位置并预估补片大小,测量疝囊/腹腔容积比,帮助疝外科医生评估手术风险和设计手术方案,进一步可模拟手术和术中导航,使疝外科医生术前更直观地熟悉手术,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7-8]。目前关于3DV在复杂腹壁切口疝治疗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本组资料总结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我院”)胃肠外科应用3DV技术重建的48例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此技术在复杂腹壁切口疝测量缺损、辅助疝外科医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适应证:① 患者诊断时考虑为复杂腹壁切口疝,病程超过6个月,难复但无绞窄伴梗阻表现者;② 患者年龄>18岁,心肺功能可,基础伴随疾病可控制,可耐受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③ 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能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及随访,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留置尿管并配合膀胱测压者。禁忌证:① 恶性肿瘤复发转移或肝硬化严重且腹水难以控制者;② 长期便秘及前列腺增生可能影响腹腔内压力测量值者;③ 尿路感染者或妊娠者。
1.2 3DV技术测量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多排螺旋CT扫描(2 mm),然后将图像信息导入Medraw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放射科医生与临床医生共同构建包含骨骼、肌肉、血管、泌尿系统和胃肠道的三维模型(图1a),测算腹腔与疝囊体积。采用旋转多角度观察,显示腹壁缺损并通过重建计算机测量与评估和周围重要器官的解剖关系(图1b~1d),为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供理论支持,计算疝囊/腹腔容积比[9]。根据测量的疝环口结果估计补片大小,对疝囊/腹腔容积比>20%即《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中定义的巨大疝[7],评估能否关闭环口,拟定固定补片位置及方式。

a:3DV重建复杂腹壁;b:测量前后距离及显示脏器情况;c:测量宽度距离及显示脏器情况;d:测量高度距离及显示脏器情况;e:尿管侧方插入输液管针头,同时推入50 mL生理盐水;f:髂前上棘平面作为零点;g:患者安静时读取数据;h:术前3DV测量疝环面积与术中实测疝环面积相关性分析图
1.3 手术方法
① 术前准备:控制基础疾病,肝硬化患者控制腹水,稳定心肺功能。② 手术步骤:常规消毒铺巾,切开疝囊,分离腹腔及肠管粘连,分离范围超过疝环边缘5 cm,完整剥离疝囊。术中使用消毒软尺测量疝环大小(按椭圆形测量长半径和宽半径,根据“椭圆面积=π×长半径×宽半径”计算缺损面积),核对术前通过3DV技术预估的补片大小,选择防粘连补片的尺寸(超过缺损范围5 cm),将补片平铺于腹腔内(腹腔内补片修补术),以2-0不可吸收线悬吊于腹壁。若经评估可完整关闭疝环,则使用美国强生公司的PDS环线连续关闭疝环口;若难以关闭疝环口则使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或桥接法完成修补,必要时切除部分大网膜[10],桥接使用双圈固定法[11-13]。皮下留置创腔引流管,术后引流管引出液体少于30 mL时则拔除引流管。目前膀胱测压被认为是测量腹腔内压力的最优方法[14],本次研究以膀胱测压法监测腹腔内压力。全身麻醉后,插入标准的18号Foley导管,术前排空膀胱,接头连接尿管,侧方插入输液管针头,同时推入50 mL生理盐水(图1e),将髂前上棘平面作为零点(图1f),待患者平稳后取呼气末时的水柱高度作为压力值,此后再将单位换算成 mmHg(1 mmHg=0.133 kPa,1 kPa=10.2 cmH2O)。术后当患者清醒时测量腹腔内压力,需要保持镇痛,待情绪安静时测量(图1g),包括术前腹腔内压力、术后麻醉清醒时腹腔内压力、术后第 24 h时腹腔内压力及术后第 48 h时腹腔内压力,记录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疗效及随访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若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描述。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48例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其中男11例、女37例;年龄29~85岁,中位年龄65岁。身体质量指数(24.58±3.47)kg/m2。正中线腹部切口疝30例(上腹部正中12例,下腹部正中18例),其他部位18例。依照《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分型[7],其中包含中型疝13例(其中复发5例,肝硬化3例),大型疝 19例(其中4例为难复性),巨大疝16例(其中5例为难复性)。
48例患者通过3DV技术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为(92.11±60.25)cm2,术中测量的实际腹壁缺损面积为(89.20±57.38)cm2,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图1h)显示,术前3DV技术测量值和术中测量值呈正相关(r=0.959,P<0.001)。疝囊/腹腔容积比为(7.7±5.2)%,手术时间为(73.5±8.2)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1.66±15.32)h,术后24 h时腹腔内压力为(13.50±2.12)mmHg,术后48 h时腹腔内压力为(11.39±1.42)mmHg。患者总住院时间为(7.12±1.21)d。双圈固定桥接法修补5例,这5例为术前3DV技术评估为难复性巨大疝的患者。
48例患者中术后共有7例(14.6%)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慢性疼痛3例,视觉模拟评分活动时分别为2、3、3分,不需使用镇痛药物处理;创腔血肿1例,血肿面积较小,保守治疗后自行吸收;腹腔内高压并出现症状2例,经过心电监护、胃肠减压、限制补液和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切口感染1例,为皮下感染,经持续换药后痊愈。无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
术后以电话及门诊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均未见远期疝复发。
3 讨论
切口疝是疝与腹壁外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14]。若临床经验欠缺则容易导致复发或产生相关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腹腔室隔综合征[15]。特别是复杂的腹壁切口疝更需要经治医师的经验及良好的手术技术。陈杰团队[4]结合多年临床及手术经验总结并定义了临床上巨大腹壁疝和伴有相关并发症的腹壁疝,应考虑诊断为复杂腹壁疝。复杂腹壁疝通常有以下特征(满足其中1条及以上):巨大和多处腹壁疝;嵌顿性或出现绞窄性腹壁疝;(多次)复发腹壁疝;缺损伴有感染的腹壁疝;腹壁疝合并肠瘘;腹壁疝伴腹水;腹壁疝伴复杂粘连;腹壁疝伴器官外露脱出;腹壁疝特殊位置;腹壁疝伴恶性肿瘤。
修补复杂大型或巨大的腹壁切口疝并闭合疝环缺损可影响腹腔内压力[15]。如果修补手术不当会导致腹腔内压力大幅增高[16],并伴有随之而来的呼吸、循环和内脏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腹腔室隔综合征发生[17]。复杂的腹壁切口疝治疗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而且耗时,需要密切关注修补补片的大小、固定方法、游离范围及回纳内容物时出现的副损伤。倘若外科医生的经验不足可能会难以抉择。
传统测量疝囊容积方法是术前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模拟立体图形,通过椭圆形体积公式计算疝囊/腹腔容积比。在本研究中使用3DV技术对患者腹壁切口疝进行分类,提前进行准确评估,联合大型切口疝术后腹腔内压力监测,防止腹腔高压。既往评估腹腔内压力主要依靠术前腹壁CT联合MRI检查,通过影像资料比对,完全依靠医生的空间想象并结合手术经验,若是较小的腹壁切口疝可以达到较好的修补效果,但对于复杂腹壁切口疝,同质性难以保证,一旦错误选择手术方法则会导致修补失败或发生复发或肠管侵蚀等并发症。其次,对于巨大切口疝,术后腹腔内压力往往有升高,倘若出现腹腔内高压持续状态且评估不到位时会影响呼吸循环系统,预后极其凶险。在本组资料中的巨大切口疝通过术前测量预警,尽管有2例巨大切口疝患者也出现术后心率快、尿量减少及腹胀伴肛门排气停止即腹腔室隔综合征早期表现,但通过及时的胃肠减压及限制补液治疗后均得以缓解。
3DV技术可以精确直观地展示腹壁缺损,进而指导主刀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在本组资料中的所有病例术前通过3DV技术重建分析,全面立体地构建图像以显示缺损位置,通过构建立体形状来修正术前规划,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有16例巨大切口疝患者,术前使用渐进性气腹并指导患者使用腹带控制回纳部分疝囊内容物[18];有5例难复性疝术中运用主动减容及桥接技术[19]。由于精确分类和分区,计算机模拟手术分离修补范围,避免了重要脏器副损伤。
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通过3DV技术计算的疝环口面积与实际测量的疝环口面积间的一致性较好(r=0.959,P<0.001),提示该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术前计算的疝环口面积准备合适的补片,避免对补片裁剪或盲目使用过大补片,也具有卫生经济学意义[20]。对本组资料中的难复性疝术前渐进性气腹准备,联合主动减容,使手术顺利进行,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针对巨大切口疝预警,术后随时了解腹腔内压力变化并及时纠正腹腔内高压所致的相关病理生理变化。术后复查阶段又可以再次通过3DV技术评估补片的铺放平整度及进行复发预测[21]。
总之,复杂腹壁切口疝修补通常是困难的,对于经验欠缺的医师使用传统腹壁CT不够直观,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信息,更难以模拟手术过程。通过3DV技术智能重建,投射出立体影像,多维度展示复杂腹壁切口疝,并可旋转观察测量疝囊与腹腔脏器在三维平面内的距离关系,实现术前准确评估,辅助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术中重要器官的损伤及预警腹腔室隔综合征的发生。3DV技术是新的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模式的结合,持续性学习、改进测量精度展示以及参与手术决策,为复杂腹壁疝修补手术医生及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但是3DV技术仍然有不足,譬如需要更多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学习,也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外科团队、影像团队、工程师团队共同构建和携手人工智能模型。总体而言,复杂腹壁切口疝修补仍然是具有挑战的,应用3DV技术评估复杂腹壁切口疝可以辅助疝外科医师作出正确抉择。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彭雪峰进行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并撰写稿件;杨华、李慧和张雨晨协助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宋应寒负责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过程管理和稿件的修改;雷文章提供研究思路和修改稿件。
伦理声明: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批文编号:2024 年审(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