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四病区(兰州 73000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索悬浮培养构建源于胃癌患者类器官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1年7–12月期间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切除的3例胃癌患者的新鲜胃癌组织,将新鲜组织经混合消化酶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将此细胞悬液接种于超低吸附板中悬浮培养类器官,待类器官生长到一定大小后进行传代、冻存,然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胃癌类器官的形成过程,再通过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类器官与原发肿瘤的一致性。结果 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成功培养出可传代、冻存的类器官。在倒置显微镜下见类器官初始时(培养至第5天时)呈球形结构,至第10天时见类器官逐渐呈短棒状结构,至第15天时出现分枝样改变,至第20天时形成不规则的腺管样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与原发胃癌组织的结构高度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类器官及它对应的原发胃癌组织中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p53、Ki67表达情况基本相同,即在类器官及原发胃癌组织中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p53均呈阳性表达,Ki67均呈高比例(阳性率约为70%)表达。结论 本研究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采用悬浮培养可以构建出在组织和细胞层面与原发胃癌组织基本一致的类器官。

引用本文: 骆伟, 苏圆辉, 于澄, 柴长鹏, 唐欢, 苗龙, 王正峰, 徐浩. 悬浮培养构建源于胃癌患者的类器官及鉴定.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 31(8): 924-927. doi: 10.7507/1007-9424.202401079 复制

  • 上一篇

    肝泡型包虫病根治性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的影响因素:回顾性队列研究
  • 下一篇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腹壁切口疝中的应用:48例患者的临床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