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云峰, 胡冉, 胡伟明, 李昂. 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不安置鼻胃管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 31(2): 199-204. doi: 10.7507/1007-9424.202401003 复制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钩突以及壶腹周围良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1-2]。该手术术式复杂,涉及多个器官结构的切除和多种精细复杂的重建方式[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60%[6],因此如何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既往研究[7]表明,胃肠道术后患者存在胃肠道动力减弱和液体潴留,术后胃肠减压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从而预防肺部并发症,同时还能降低吻合口漏的风险,缩短住院时间。然而,近年来,一些针对于腹部术后留置鼻胃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却并不支持传统观点[8-11],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相关研究也提出可不常规放置鼻胃管。有文献[12-13]报道,PD后24 h内早期拔管,甚至手术结束立即拔管是安全可行的,并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反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PD 围手术期是否常规留置鼻胃管仍存在争议。为了探究经典Whipple PD 围手术期全程不安置鼻胃管的可行性,本研究回顾性比较了围手术期全程不安置鼻胃管和常规安置鼻胃管对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 胰头癌、中下段胆管癌、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癌等恶性肿瘤,反复发作的沟槽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部肿块及部分位置特殊无法局部切除的良性肿瘤者;② 行经典 Whipple PD者;③ 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 保留幽门的PD者;② 行腹腔镜PD者;③ 术前合并消化道梗阻、需安置鼻胃管者;④ 术前超过1 d安置鼻胃管者;⑤ 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不清楚者。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8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住院、行经典Whipple PD治疗的6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28~81岁、(60±21)岁。32例患者围手术期全程不留置鼻胃管(无鼻胃管组),31例患者常规留置鼻管(鼻胃管组)。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纳入患者均接受经典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符合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标准(有证据表明存在感染除外)。无鼻胃管组整个围手术期未预防性安置鼻胃管,即从入院到手术结束均未安置鼻胃管,但包括术后因病情需要安置鼻胃管的患者。鼻胃管组术前常规留置鼻胃管,在术后3 d内拔管。2组患者均术后常规使用雷尼替丁等抑酸药物至进食流质食物后。术后第2~3天开始自血浆引流管收集胰肠吻合口旁引流液检测淀粉酶,并据检测结果或引流液情况选择复查时间。
1.3 观察指标
通过收集病历中病程、手术记录、护理记录、医嘱、手术材料清单、辅助检查报告等资料,收集观察指标:基线资料、术中指标和术后结局指标。
1.3.1 基线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肿瘤良恶性和术前合并症。其中术前合并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疾病、肺部疾病、梗阻性黄疸和胰腺炎。依据术前诊断中可能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心脏疾病和肺部疾病纳入基线资料,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房颤、重度心功能不全等,肺部疾病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炎、重度肺功能障碍等。梗阻性黄疸以术前患者直接胆红素数值、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比值及所记录的术前诊断进行判断。胰腺炎以术前患者血淀粉酶数值、CT或者MRI影像学诊断及所记录的术前诊断进行判断。
1.3.2 术中指标
包括胃肠吻合方式、胰肠吻合方式、术中是否输血、手术时间(min)和术中出血量(mL)。其中胃肠吻合方式依据手术记录中的相关描述,结合手术材料清单进行佐证。胰肠吻合方式则以手术记录为主,分为胰管对黏膜吻合和套入法两种。
1.3.3 结局指标
包括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胰瘘(B、C级)、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EG)、术后出血、术后30 d内死亡和术后并发症及其Clavien-Dindo分级。术后各结局指标的定义标准如下:胰瘘,采用《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专家共识(2022)》中的胰瘘分级标准[14],采集病历中引流液淀粉酶浓度、持续胰周引流时间、胰瘘相关临床决策改变、二次手术、胰瘘相关性死亡等共9项指标进行分级,因A级胰瘘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故不予统计,仅对B、C级胰瘘进行统计分析。DEG,采用胰腺外科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Surgery,ISGPS)推荐的标准[15-16],分为A、B、C 3级。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评估采用Clavien-Dindo分级[17],以便于对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因2级及以上并发症需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措施,故本研究以2级作为界值进行分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性别、疾病良恶性分类、是否存在合并症等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成组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以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 [M(P25,P75)]表示,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2组患者的肿瘤性质和术前合并胰腺炎情况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无鼻胃管组的良性疾病占比及术前合并胰腺炎比例较高;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ASA分级及其余术前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疾病、肺部疾病和梗阻性黄疸)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总体均衡可比。

2.2 2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比较
2组患者的胃肠吻合方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鼻胃管组胃肠吻合采用管型吻合器的比例较高,且手术时间较短;但2组的胰肠吻合方式、术中输血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的结局指标比较
无鼻胃管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DGE发生率短(低)于鼻胃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胰瘘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均无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见表2。
3 讨论
传统理念认为在行经典Whipple PD手术过程中安置鼻胃管可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7]。但近年来,ERAS理念主张腹部择期手术无需常规留置鼻胃管,认为留置鼻胃管并不能预防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反而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18-19]。学者[8-11]提出PD术后鼻胃管的放置与否对于术后患者主要并发症无显著影响,术后即刻拔出鼻胃管是安全可行的,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对于围手术期均不予安置鼻胃管的临床研究,鲜少有文献提及,因此在笔者所在科室部分医疗组在整个Whipple手术围手术期均未安置鼻胃管的基础上,以科内同期行开腹WhipplePD 但常规放置鼻胃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能够为围手术期均不安置鼻胃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在比较基线指标时,发现鼻胃管组中良性肿瘤比例低,且无术前合并胰腺炎病例,存在基线不等情况,但在比较了2组BMI及ASA分级指标后,发现不存在因恶性肿瘤恶病质或因胰腺炎引起的负营养状态导致该2项指标存在差异,故该基线不等没有提示因患者营养状态问题而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营养较差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的PD术后并发症指标—胰瘘,经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无该方面的影响。在排除营养状态因素情况下,良恶性肿瘤行PD的主要差别在于淋巴结清扫程度,而该操作可能会影响术中手术时间,但并不影响术后并发症结果,故在2组良恶性肿瘤这项基线指标不等的情况下,且因手术时间受影响因素较多,在缺乏大样本量情况下较难以下结论,需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故在分析术中指标时虽无鼻胃管组的手术时间要短于鼻胃管组,但仅作为参考。其余基线指标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2组基线资料基本齐平,在进一步统计对比术中及结局数据时,因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排便相关资料记录较少,故未将其纳入统计分析,术中指标另统计了术中输血、术中出血量,结果2组无明显差异。另术中重点收集了胃肠吻合方式及胰肠吻合方式,这是由于:在经典Whipple PD术中重建胃肠吻合通常采用Billroth Ⅱ式重建,即残胃断端与空肠采取端侧或侧侧吻合的方式。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保留幽门的Billroth Ⅱ式胃肠吻合也属于该术式范围,但因目前有研究[20]表明,其与传统不保留幽门的吻合方式相对比术后结局存在差异,故将行保留幽门方式的病例排除,本研究63例行Whipple手术的吻合方式均为传统不保留幽门方式。因考虑到胃肠吻合过程中吻合器械的不同会导致安置鼻胃管的结局指标产生偏差,故本研究统计了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吻合器类型。此外有研究[21-22]表明,BillrothⅡ式重建术中使用管型吻合器和直线吻合器者的术后出血量、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直线吻合器在控制并发症方面有更好的表现。然而本研究中无鼻胃管组在全部使用管型吻合器的情况下,其结局指标DEG发生率却优于鼻胃管组,故反向证明了并不是由于吻合器的使用造成的术后DEG的结局差异,而是与鼻胃管相关。此外2组患者的胰肠吻合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4),故排除了胰肠吻合方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鼻胃管与DEG的相关性,考虑可能与鼻胃管作为异物干扰胃肠道功能恢复,甚至因刺激咽部引起呕吐,或者过度抽吸消化液使胃肠道无法得到正常的刺激等因素有关,故在相关专家共识[23]中已提出择期腹部手术不推荐常规留置鼻胃管减压。
本研究的结局指标包括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胰瘘(B、C级)、DEG、术后出血、术后30 d内死亡以及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这些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安置鼻胃管的安全性及可行性。2组患者均无术后30 d内死亡,且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无鼻胃管组要短于鼻胃管组(P<0.001)。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因胆漏、乳糜漏和腹腔内感染与是否留置鼻胃管无直接相关性,故未纳入分析。纳入的63例患者均未发现有胃肠瘘出现,故排除该项指标。因此本研究中分析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3种。① 胰瘘:因胰肠吻合侧肠袢术后排空功能障碍可能影响胰肠吻合引发胰瘘,且胰瘘是PD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最主要的致死性并发症[24-27],故将胰瘘纳入分析。但由于术后A级胰瘘无需特殊治疗并且临床预后好,所以将B、C级胰瘘发生率纳入统计分析。结果鼻胃管组的B级瘘发生率为6.3%,无鼻胃管组为6.5%,均未发生C级胰瘘,2组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术后出血:胰腺手术后出血是最危险的并发症,文献[27]报道其发生率为2%~7%。本研究无鼻胃管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6.5%,鼻胃管组为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 DEG:本研究无鼻胃管组的A级DEG发生率为0.0%、B级DEG发生率为9.7%;鼻胃管组A级DEG发生为34.4%、B级DEG发生率为9.4%,无鼻胃管组的DGE发生率低于鼻胃管组。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出血、胰瘘、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典Whipple PD围手术期不常规留置鼻胃管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反而会降低DGE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与目前加速康复外科[22]所提倡理念一致,并为开腹PD 术中不常规放置鼻胃管这一观点进一步提供了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经典Whipple PD患者围手术期全程不安置鼻胃管安全可行,初步分析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DGE发生率,建议结合实际临床工作应用。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张云峰负责提出研究选题、实施研究过程、采集整理数据、起草撰写论文;胡冉负责设计论文框架、统计分析、修订论文;胡伟明负责提供数据、技术指导支持;李昂负责指导性支持、设计研究方案、论文评审、通讯联系。
伦理声明: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核批准。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钩突以及壶腹周围良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1-2]。该手术术式复杂,涉及多个器官结构的切除和多种精细复杂的重建方式[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60%[6],因此如何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既往研究[7]表明,胃肠道术后患者存在胃肠道动力减弱和液体潴留,术后胃肠减压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从而预防肺部并发症,同时还能降低吻合口漏的风险,缩短住院时间。然而,近年来,一些针对于腹部术后留置鼻胃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却并不支持传统观点[8-11],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相关研究也提出可不常规放置鼻胃管。有文献[12-13]报道,PD后24 h内早期拔管,甚至手术结束立即拔管是安全可行的,并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反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PD 围手术期是否常规留置鼻胃管仍存在争议。为了探究经典Whipple PD 围手术期全程不安置鼻胃管的可行性,本研究回顾性比较了围手术期全程不安置鼻胃管和常规安置鼻胃管对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 胰头癌、中下段胆管癌、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癌等恶性肿瘤,反复发作的沟槽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部肿块及部分位置特殊无法局部切除的良性肿瘤者;② 行经典 Whipple PD者;③ 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 保留幽门的PD者;② 行腹腔镜PD者;③ 术前合并消化道梗阻、需安置鼻胃管者;④ 术前超过1 d安置鼻胃管者;⑤ 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不清楚者。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8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住院、行经典Whipple PD治疗的6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28~81岁、(60±21)岁。32例患者围手术期全程不留置鼻胃管(无鼻胃管组),31例患者常规留置鼻管(鼻胃管组)。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纳入患者均接受经典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符合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标准(有证据表明存在感染除外)。无鼻胃管组整个围手术期未预防性安置鼻胃管,即从入院到手术结束均未安置鼻胃管,但包括术后因病情需要安置鼻胃管的患者。鼻胃管组术前常规留置鼻胃管,在术后3 d内拔管。2组患者均术后常规使用雷尼替丁等抑酸药物至进食流质食物后。术后第2~3天开始自血浆引流管收集胰肠吻合口旁引流液检测淀粉酶,并据检测结果或引流液情况选择复查时间。
1.3 观察指标
通过收集病历中病程、手术记录、护理记录、医嘱、手术材料清单、辅助检查报告等资料,收集观察指标:基线资料、术中指标和术后结局指标。
1.3.1 基线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肿瘤良恶性和术前合并症。其中术前合并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疾病、肺部疾病、梗阻性黄疸和胰腺炎。依据术前诊断中可能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心脏疾病和肺部疾病纳入基线资料,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房颤、重度心功能不全等,肺部疾病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炎、重度肺功能障碍等。梗阻性黄疸以术前患者直接胆红素数值、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比值及所记录的术前诊断进行判断。胰腺炎以术前患者血淀粉酶数值、CT或者MRI影像学诊断及所记录的术前诊断进行判断。
1.3.2 术中指标
包括胃肠吻合方式、胰肠吻合方式、术中是否输血、手术时间(min)和术中出血量(mL)。其中胃肠吻合方式依据手术记录中的相关描述,结合手术材料清单进行佐证。胰肠吻合方式则以手术记录为主,分为胰管对黏膜吻合和套入法两种。
1.3.3 结局指标
包括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胰瘘(B、C级)、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EG)、术后出血、术后30 d内死亡和术后并发症及其Clavien-Dindo分级。术后各结局指标的定义标准如下:胰瘘,采用《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专家共识(2022)》中的胰瘘分级标准[14],采集病历中引流液淀粉酶浓度、持续胰周引流时间、胰瘘相关临床决策改变、二次手术、胰瘘相关性死亡等共9项指标进行分级,因A级胰瘘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故不予统计,仅对B、C级胰瘘进行统计分析。DEG,采用胰腺外科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Surgery,ISGPS)推荐的标准[15-16],分为A、B、C 3级。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评估采用Clavien-Dindo分级[17],以便于对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因2级及以上并发症需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措施,故本研究以2级作为界值进行分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性别、疾病良恶性分类、是否存在合并症等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成组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以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 [M(P25,P75)]表示,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2组患者的肿瘤性质和术前合并胰腺炎情况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无鼻胃管组的良性疾病占比及术前合并胰腺炎比例较高;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ASA分级及其余术前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疾病、肺部疾病和梗阻性黄疸)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总体均衡可比。

2.2 2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比较
2组患者的胃肠吻合方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鼻胃管组胃肠吻合采用管型吻合器的比例较高,且手术时间较短;但2组的胰肠吻合方式、术中输血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的结局指标比较
无鼻胃管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DGE发生率短(低)于鼻胃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胰瘘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均无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见表2。
3 讨论
传统理念认为在行经典Whipple PD手术过程中安置鼻胃管可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7]。但近年来,ERAS理念主张腹部择期手术无需常规留置鼻胃管,认为留置鼻胃管并不能预防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反而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18-19]。学者[8-11]提出PD术后鼻胃管的放置与否对于术后患者主要并发症无显著影响,术后即刻拔出鼻胃管是安全可行的,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对于围手术期均不予安置鼻胃管的临床研究,鲜少有文献提及,因此在笔者所在科室部分医疗组在整个Whipple手术围手术期均未安置鼻胃管的基础上,以科内同期行开腹WhipplePD 但常规放置鼻胃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能够为围手术期均不安置鼻胃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在比较基线指标时,发现鼻胃管组中良性肿瘤比例低,且无术前合并胰腺炎病例,存在基线不等情况,但在比较了2组BMI及ASA分级指标后,发现不存在因恶性肿瘤恶病质或因胰腺炎引起的负营养状态导致该2项指标存在差异,故该基线不等没有提示因患者营养状态问题而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营养较差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的PD术后并发症指标—胰瘘,经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无该方面的影响。在排除营养状态因素情况下,良恶性肿瘤行PD的主要差别在于淋巴结清扫程度,而该操作可能会影响术中手术时间,但并不影响术后并发症结果,故在2组良恶性肿瘤这项基线指标不等的情况下,且因手术时间受影响因素较多,在缺乏大样本量情况下较难以下结论,需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故在分析术中指标时虽无鼻胃管组的手术时间要短于鼻胃管组,但仅作为参考。其余基线指标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2组基线资料基本齐平,在进一步统计对比术中及结局数据时,因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排便相关资料记录较少,故未将其纳入统计分析,术中指标另统计了术中输血、术中出血量,结果2组无明显差异。另术中重点收集了胃肠吻合方式及胰肠吻合方式,这是由于:在经典Whipple PD术中重建胃肠吻合通常采用Billroth Ⅱ式重建,即残胃断端与空肠采取端侧或侧侧吻合的方式。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保留幽门的Billroth Ⅱ式胃肠吻合也属于该术式范围,但因目前有研究[20]表明,其与传统不保留幽门的吻合方式相对比术后结局存在差异,故将行保留幽门方式的病例排除,本研究63例行Whipple手术的吻合方式均为传统不保留幽门方式。因考虑到胃肠吻合过程中吻合器械的不同会导致安置鼻胃管的结局指标产生偏差,故本研究统计了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吻合器类型。此外有研究[21-22]表明,BillrothⅡ式重建术中使用管型吻合器和直线吻合器者的术后出血量、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直线吻合器在控制并发症方面有更好的表现。然而本研究中无鼻胃管组在全部使用管型吻合器的情况下,其结局指标DEG发生率却优于鼻胃管组,故反向证明了并不是由于吻合器的使用造成的术后DEG的结局差异,而是与鼻胃管相关。此外2组患者的胰肠吻合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4),故排除了胰肠吻合方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鼻胃管与DEG的相关性,考虑可能与鼻胃管作为异物干扰胃肠道功能恢复,甚至因刺激咽部引起呕吐,或者过度抽吸消化液使胃肠道无法得到正常的刺激等因素有关,故在相关专家共识[23]中已提出择期腹部手术不推荐常规留置鼻胃管减压。
本研究的结局指标包括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胰瘘(B、C级)、DEG、术后出血、术后30 d内死亡以及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这些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安置鼻胃管的安全性及可行性。2组患者均无术后30 d内死亡,且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无鼻胃管组要短于鼻胃管组(P<0.001)。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因胆漏、乳糜漏和腹腔内感染与是否留置鼻胃管无直接相关性,故未纳入分析。纳入的63例患者均未发现有胃肠瘘出现,故排除该项指标。因此本研究中分析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3种。① 胰瘘:因胰肠吻合侧肠袢术后排空功能障碍可能影响胰肠吻合引发胰瘘,且胰瘘是PD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最主要的致死性并发症[24-27],故将胰瘘纳入分析。但由于术后A级胰瘘无需特殊治疗并且临床预后好,所以将B、C级胰瘘发生率纳入统计分析。结果鼻胃管组的B级瘘发生率为6.3%,无鼻胃管组为6.5%,均未发生C级胰瘘,2组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术后出血:胰腺手术后出血是最危险的并发症,文献[27]报道其发生率为2%~7%。本研究无鼻胃管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6.5%,鼻胃管组为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 DEG:本研究无鼻胃管组的A级DEG发生率为0.0%、B级DEG发生率为9.7%;鼻胃管组A级DEG发生为34.4%、B级DEG发生率为9.4%,无鼻胃管组的DGE发生率低于鼻胃管组。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出血、胰瘘、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典Whipple PD围手术期不常规留置鼻胃管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反而会降低DGE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与目前加速康复外科[22]所提倡理念一致,并为开腹PD 术中不常规放置鼻胃管这一观点进一步提供了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经典Whipple PD患者围手术期全程不安置鼻胃管安全可行,初步分析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DGE发生率,建议结合实际临床工作应用。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张云峰负责提出研究选题、实施研究过程、采集整理数据、起草撰写论文;胡冉负责设计论文框架、统计分析、修订论文;胡伟明负责提供数据、技术指导支持;李昂负责指导性支持、设计研究方案、论文评审、通讯联系。
伦理声明: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核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