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黎爽, 贾贵清, 袁浩, 杨福勋, 赵高平. 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2, 29(8): 1029-1033. doi: 10.7507/1007-9424.202111067 复制
结直肠癌首选外科治疗,但术后吻合口漏却是一直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其发生率为3%~20%[1],其一旦发生预后差甚至死亡。影响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较多,血供与张力是影响吻合口漏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减少张力可以通过游离更多的结肠来达到,但吻合口血供仍是通过观察肠管颜色、触摸边缘动脉搏动、查看断端血流情况判断,相较于张力的控制,对血供的评判更偏向于外科医生的自身经验判断。近年来引进的微循环可视化技术—侧流暗视野(sidestream dark field,SDF)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观察肠管微循环中的红细胞运动,可以用来反映其血流变化[2]。由于系膜的裸化,肠管血流循环在短距离内可能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进而影响吻合后肠管的愈合,因此,通过SDF成像技术来指导外科医生的手术决策是目前精准治疗发展的趋势。笔者现对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使用SDF成像技术患者与未使用该技术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以观察其对减少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诊断为直肠癌且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18~80岁;② 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③ 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腺癌;④ 所有手术均由腹腔镜技术成熟、直肠癌根治术经验丰富的同一医疗组完成。排除标准:① 心功能差的患者,如房颤、左室射血分数<30%,血红蛋白<90 g/L;② 肾功能或肝功能衰竭;③ 肺动脉高压;④ 已行新辅助治疗;⑤ 既往有腹部复杂手术史导致下腹部腹腔内广泛粘连。本研究经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纳入的患者根据是否使用SDF成像技术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1.2 手术方法及设备操作
所有手术均按标准的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进行,在充分游离直肠周围系膜后于肿瘤远端至少2 cm处离断肠管;取左下腹切口,从该切口拖出近端肠管,确认肿瘤位置并于肠管预切线(距肿瘤近端至少10 cm处)部位裸化肠周系膜。
1.2.1 研究组
裸化肠周系膜后,通过SDF成像技术测量肠管浆膜面微循环状态(图1a)。SDF成像设备使用Microsee V100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其原理是以血红蛋白的等吸收点550 nm作为光源发出绿光,经过2个互相垂直的偏振镜的滤过作用,最终光线进入摄影机成像,在荧幕动态显影SDF测量的实时微循环状态,能够观察到血管分布和血液流动(图1b)。SDF成像技术测量预切线处肠浆膜面微循环状态时,镜头紧贴肠表面的同时对肠管压力适度,避免由于压力过大形成血流暂时性停滞从而影响结果的判断。输出的微循环状态参数包括微血管流量指数、灌注血管比例、灌注血管密度和总血管密度。具体的测量方法及质量控制遵循本研究团队既往研究[2]中的报道,根据肠管微循环状态结果决定离断肠管位置。基于文献[3]报道的结果及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本研究中以“微血管流量指数=1.5(50%)”作为离断肠管位置截断点:① 第1次测量肠管预切线处微血管流量指数>1.5时则不改变手术原有计划;② 当第1次测量肠管预切线处微血管流量指数≤1.5时则改变预定切除部位,再次移动至合适位置行第2次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决定切除部位(若存在多次改变预切除部位情况时则以最后1次测量结果作为记录)。

1.2.2 对照组
裸化肠周系膜后则在预切线处直接离断肠管。荷包包埋钉座,再次建立气腹进行经肛圆形吻合器吻合并常规安置肛管。
1.3 观察指标
1.3.1 基线资料
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疾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是否吸烟与饮酒、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肿瘤分期(根据第8版AJCC分期)[4]、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肿瘤距肛距离等。
1.3.2 术中及术后资料
① 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预防性造瘘、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等;② 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③ 非计划再次手术;④ 术后住院时间。吻合口漏判定标准[5]:① 术后不明原因低热而体内无其他感染灶、有临床主诉(下腹不适、骶前区疼痛等)、查体有腹膜炎体征等;② 腹腔引流管引流出粪类物、气体等;③ CT、超声、内镜等其他辅助检查明确吻合口漏。满足3条判定标准中的1条则被判定为吻合口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以中位数(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数(P25,P75)表示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共9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研究组均为2019年1月后的患者,对照组包括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2例、2019年1月后3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肿瘤距肛距离、ASA分级、肿瘤分期、是否吸烟与饮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预防性造瘘率、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率、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和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术后肠梗阻,2组均未出现吻合口出血,研究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非计划再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研究组患者输出微循环状态参数结果
研究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DF成像技术测量,其测量时间为(5.85±1.36) min,第1次测量微血管流量指数为1.88±0.53、灌注血管比例为(67.55±20.75)%、灌注血管密度为(8.35±2.80)mm/mm2、总血管密度为(12.36±1.92)mm/mm2。有8例患者术中改变了手术计划,这8例患者的计划肠管离断处微循环参数中除总血管密度(P>0.05)外,其余参数均高于第1次检测结果(P<0.05),见表3。


3 讨论
吻合口漏是直肠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6-7]。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较多,其中吻合技术是影响吻合口是否能够顺利愈合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血供与张力。减小张力可以通过游离更多的结肠来达到,在保证无张力的状态下,血供显得尤为重要,而术中评估吻合口血供情况具有挑战性,因此,评估术中肠灌注的技术可能在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Karliczek等[8]通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评估吻合口漏的风险,结果发现,其对胃肠道手术中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有限,即单纯通过外科医生个人经验性判断可能会过高地评估患者肠灌注状态,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有不少关于术中肠灌注评估技术的研究[1, 9-13]报道,其中大多数的研究表明,肠管良好的微循环可能会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然而这些研究中部分因为设备与技术在日常实践中难以实现,表现出广泛的个体差异性,部分研究的结果缺乏足够的准确性,没有一种得到了推广使用[14]。
SDF成像技术是目前主要应用于舌下微循环检测的技术,用以评估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者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情况,此技术具有客观、便捷、可重复性好、定量、无创等优点[15],部分克服了上述肠灌注评估技术研究中的一些不足。SDF成像技术通过输出微循环状态参数如微血管流量指数、灌注血管比例、灌注血管密度和总血管密度,这些微循环状态参数可以实时反映肠道浆膜下毛细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液流动情况。有研究[16-17]报道,总血管密度与吻合口漏间无相关性,但与功能密度降低有关,提出功能微血管密度较总血管密度对于预测吻合口漏的价值更高。SDF成像技术对微循环进行微观视觉检查,可提供有关对流、扩散和流动异质性的信息。本研究通过SDF成像技术检测来实时监测肠管表面微循环状态,SDF测量时间平均约为5 min,对手术进程完整性基本没有影响;在操作过程中,手术医生可以实时清楚地从屏幕上看到肠管浆膜下的血液流动情况,可以此来决定肠管离断的最佳位置。在本研究中结合文献[3]报道,以微血管流量指数为50%作为更改手术计划的界值,本研究中有8例患者术中改变了肠管预切除线,术后仅1例发生了吻合口漏,此例患者的肠管在术中肉眼下表现为血供良好,并且本例虽然出现了吻合口漏,但未出现较为严重的腹腔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即使发生了吻合口漏,其预后仍在可控范围内。该结果提示,在SDF成像技术监测下可以保证口侧肠管残端血供,对于减少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有重要意义;另外,本研究还发现,8例术中改变了肠管预切除线患者的最后1次测量的微循环状态参数(除总血管密度外)均较第1次的参数值升高(P<0.05),结果提示,单纯依靠外科医生的经验判断不准确。根据临床外科医生的经验通常认为,距离系膜缘距离越近吻合口漏发生率越低,但实际上有时即使很近的吻合也会发生吻合口漏;另外,有5%的患者结肠中动脉左支与左结肠动脉升支吻合部位缺如,一旦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肠中动脉的血供只能到达脾曲,造成脾曲远端结肠和吻合口发生缺血性改变,从而导致吻合口漏甚至肠管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后果[18-19]。但有了相应的微循环可视化设备后,可以直观实时地观察到肠管的血流灌注,可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充足的血供。
对本研究结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研究中纳入了6例中高位直肠癌Ⅳ期患者,其中2例患者为肝脏寡转移灶,4例患者合并有出血或梗阻,经多学科协作团队讨论后,肝脏转移灶患者予以术中微波消融同期处理。依据201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20],仅有肝转移且复发风险评分为低风险的患者可行同期手术治疗,而合并有出血或梗阻的患者均有Ⅰ期手术的绝对指征。对于新辅助治疗患者,既往文献[21]报道该类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高,故排除了新辅助治疗的病例,以降低混杂因素对本研究观察结果的影响。本团队后续研究也将考虑把新辅助治疗患者进行单独研究,分析其与吻合口漏的关系。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对于仅有吻合口周围影像学异常或引流液性质异常的未经临床干预的Clavien-Dindo分级[22]为Ⅰ~Ⅱ级吻合口漏患者,国内医生常不会给出吻合口漏的诊断[23]。本研究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吻合口漏患者有3例,余吻合口漏患者为Ⅲ~Ⅳ级,由于为部分非同期病例对比,再加上样本量较小,故这可能导致本研究中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高于文献报道,后期随着样本量的增加以及同期手术对比,吻合口漏发生率可能会降低。
总之,从本研究初步研究结果发现,SDF成像技术能实时评估肠管吻合口处微循环状态且为外科手术术中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应注意到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SDF成像技术监测下肠管微循环血流参数目前还未与术后吻合口漏形成关联;并且目前对于肛侧肠管残端血供监测,由于其位于盆腔内、操作空间小、位置深,该技术还无法达到。虽然目前SDF成像技术在评估肠管吻合口处微循环状态方面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真正改变肠管预切除线的微循环最佳阈值目前仍未有研究报道;另外,肠管的血供不仅有浆膜层,还有黏膜层,未来研究或许应将两者结合考虑;同时未来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研究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黎爽参与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文章撰写;贾贵清、袁浩、赵高平参与课题设计、文章的审阅与修改;杨福勋提供技术支持。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批文编号:伦审(研)2021年第311号]。
结直肠癌首选外科治疗,但术后吻合口漏却是一直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其发生率为3%~20%[1],其一旦发生预后差甚至死亡。影响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较多,血供与张力是影响吻合口漏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减少张力可以通过游离更多的结肠来达到,但吻合口血供仍是通过观察肠管颜色、触摸边缘动脉搏动、查看断端血流情况判断,相较于张力的控制,对血供的评判更偏向于外科医生的自身经验判断。近年来引进的微循环可视化技术—侧流暗视野(sidestream dark field,SDF)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观察肠管微循环中的红细胞运动,可以用来反映其血流变化[2]。由于系膜的裸化,肠管血流循环在短距离内可能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进而影响吻合后肠管的愈合,因此,通过SDF成像技术来指导外科医生的手术决策是目前精准治疗发展的趋势。笔者现对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使用SDF成像技术患者与未使用该技术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以观察其对减少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诊断为直肠癌且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18~80岁;② 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③ 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腺癌;④ 所有手术均由腹腔镜技术成熟、直肠癌根治术经验丰富的同一医疗组完成。排除标准:① 心功能差的患者,如房颤、左室射血分数<30%,血红蛋白<90 g/L;② 肾功能或肝功能衰竭;③ 肺动脉高压;④ 已行新辅助治疗;⑤ 既往有腹部复杂手术史导致下腹部腹腔内广泛粘连。本研究经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纳入的患者根据是否使用SDF成像技术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1.2 手术方法及设备操作
所有手术均按标准的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进行,在充分游离直肠周围系膜后于肿瘤远端至少2 cm处离断肠管;取左下腹切口,从该切口拖出近端肠管,确认肿瘤位置并于肠管预切线(距肿瘤近端至少10 cm处)部位裸化肠周系膜。
1.2.1 研究组
裸化肠周系膜后,通过SDF成像技术测量肠管浆膜面微循环状态(图1a)。SDF成像设备使用Microsee V100 舌下微循环成像系统,其原理是以血红蛋白的等吸收点550 nm作为光源发出绿光,经过2个互相垂直的偏振镜的滤过作用,最终光线进入摄影机成像,在荧幕动态显影SDF测量的实时微循环状态,能够观察到血管分布和血液流动(图1b)。SDF成像技术测量预切线处肠浆膜面微循环状态时,镜头紧贴肠表面的同时对肠管压力适度,避免由于压力过大形成血流暂时性停滞从而影响结果的判断。输出的微循环状态参数包括微血管流量指数、灌注血管比例、灌注血管密度和总血管密度。具体的测量方法及质量控制遵循本研究团队既往研究[2]中的报道,根据肠管微循环状态结果决定离断肠管位置。基于文献[3]报道的结果及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本研究中以“微血管流量指数=1.5(50%)”作为离断肠管位置截断点:① 第1次测量肠管预切线处微血管流量指数>1.5时则不改变手术原有计划;② 当第1次测量肠管预切线处微血管流量指数≤1.5时则改变预定切除部位,再次移动至合适位置行第2次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决定切除部位(若存在多次改变预切除部位情况时则以最后1次测量结果作为记录)。

1.2.2 对照组
裸化肠周系膜后则在预切线处直接离断肠管。荷包包埋钉座,再次建立气腹进行经肛圆形吻合器吻合并常规安置肛管。
1.3 观察指标
1.3.1 基线资料
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疾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是否吸烟与饮酒、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肿瘤分期(根据第8版AJCC分期)[4]、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肿瘤距肛距离等。
1.3.2 术中及术后资料
① 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预防性造瘘、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等;② 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③ 非计划再次手术;④ 术后住院时间。吻合口漏判定标准[5]:① 术后不明原因低热而体内无其他感染灶、有临床主诉(下腹不适、骶前区疼痛等)、查体有腹膜炎体征等;② 腹腔引流管引流出粪类物、气体等;③ CT、超声、内镜等其他辅助检查明确吻合口漏。满足3条判定标准中的1条则被判定为吻合口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以中位数(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数(P25,P75)表示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共9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研究组均为2019年1月后的患者,对照组包括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2例、2019年1月后3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肿瘤距肛距离、ASA分级、肿瘤分期、是否吸烟与饮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预防性造瘘率、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率、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和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术后肠梗阻,2组均未出现吻合口出血,研究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非计划再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研究组患者输出微循环状态参数结果
研究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DF成像技术测量,其测量时间为(5.85±1.36) min,第1次测量微血管流量指数为1.88±0.53、灌注血管比例为(67.55±20.75)%、灌注血管密度为(8.35±2.80)mm/mm2、总血管密度为(12.36±1.92)mm/mm2。有8例患者术中改变了手术计划,这8例患者的计划肠管离断处微循环参数中除总血管密度(P>0.05)外,其余参数均高于第1次检测结果(P<0.05),见表3。


3 讨论
吻合口漏是直肠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6-7]。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较多,其中吻合技术是影响吻合口是否能够顺利愈合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血供与张力。减小张力可以通过游离更多的结肠来达到,在保证无张力的状态下,血供显得尤为重要,而术中评估吻合口血供情况具有挑战性,因此,评估术中肠灌注的技术可能在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Karliczek等[8]通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评估吻合口漏的风险,结果发现,其对胃肠道手术中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有限,即单纯通过外科医生个人经验性判断可能会过高地评估患者肠灌注状态,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有不少关于术中肠灌注评估技术的研究[1, 9-13]报道,其中大多数的研究表明,肠管良好的微循环可能会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然而这些研究中部分因为设备与技术在日常实践中难以实现,表现出广泛的个体差异性,部分研究的结果缺乏足够的准确性,没有一种得到了推广使用[14]。
SDF成像技术是目前主要应用于舌下微循环检测的技术,用以评估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者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情况,此技术具有客观、便捷、可重复性好、定量、无创等优点[15],部分克服了上述肠灌注评估技术研究中的一些不足。SDF成像技术通过输出微循环状态参数如微血管流量指数、灌注血管比例、灌注血管密度和总血管密度,这些微循环状态参数可以实时反映肠道浆膜下毛细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液流动情况。有研究[16-17]报道,总血管密度与吻合口漏间无相关性,但与功能密度降低有关,提出功能微血管密度较总血管密度对于预测吻合口漏的价值更高。SDF成像技术对微循环进行微观视觉检查,可提供有关对流、扩散和流动异质性的信息。本研究通过SDF成像技术检测来实时监测肠管表面微循环状态,SDF测量时间平均约为5 min,对手术进程完整性基本没有影响;在操作过程中,手术医生可以实时清楚地从屏幕上看到肠管浆膜下的血液流动情况,可以此来决定肠管离断的最佳位置。在本研究中结合文献[3]报道,以微血管流量指数为50%作为更改手术计划的界值,本研究中有8例患者术中改变了肠管预切除线,术后仅1例发生了吻合口漏,此例患者的肠管在术中肉眼下表现为血供良好,并且本例虽然出现了吻合口漏,但未出现较为严重的腹腔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即使发生了吻合口漏,其预后仍在可控范围内。该结果提示,在SDF成像技术监测下可以保证口侧肠管残端血供,对于减少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有重要意义;另外,本研究还发现,8例术中改变了肠管预切除线患者的最后1次测量的微循环状态参数(除总血管密度外)均较第1次的参数值升高(P<0.05),结果提示,单纯依靠外科医生的经验判断不准确。根据临床外科医生的经验通常认为,距离系膜缘距离越近吻合口漏发生率越低,但实际上有时即使很近的吻合也会发生吻合口漏;另外,有5%的患者结肠中动脉左支与左结肠动脉升支吻合部位缺如,一旦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肠中动脉的血供只能到达脾曲,造成脾曲远端结肠和吻合口发生缺血性改变,从而导致吻合口漏甚至肠管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后果[18-19]。但有了相应的微循环可视化设备后,可以直观实时地观察到肠管的血流灌注,可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充足的血供。
对本研究结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研究中纳入了6例中高位直肠癌Ⅳ期患者,其中2例患者为肝脏寡转移灶,4例患者合并有出血或梗阻,经多学科协作团队讨论后,肝脏转移灶患者予以术中微波消融同期处理。依据201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20],仅有肝转移且复发风险评分为低风险的患者可行同期手术治疗,而合并有出血或梗阻的患者均有Ⅰ期手术的绝对指征。对于新辅助治疗患者,既往文献[21]报道该类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高,故排除了新辅助治疗的病例,以降低混杂因素对本研究观察结果的影响。本团队后续研究也将考虑把新辅助治疗患者进行单独研究,分析其与吻合口漏的关系。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对于仅有吻合口周围影像学异常或引流液性质异常的未经临床干预的Clavien-Dindo分级[22]为Ⅰ~Ⅱ级吻合口漏患者,国内医生常不会给出吻合口漏的诊断[23]。本研究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吻合口漏患者有3例,余吻合口漏患者为Ⅲ~Ⅳ级,由于为部分非同期病例对比,再加上样本量较小,故这可能导致本研究中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高于文献报道,后期随着样本量的增加以及同期手术对比,吻合口漏发生率可能会降低。
总之,从本研究初步研究结果发现,SDF成像技术能实时评估肠管吻合口处微循环状态且为外科手术术中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应注意到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SDF成像技术监测下肠管微循环血流参数目前还未与术后吻合口漏形成关联;并且目前对于肛侧肠管残端血供监测,由于其位于盆腔内、操作空间小、位置深,该技术还无法达到。虽然目前SDF成像技术在评估肠管吻合口处微循环状态方面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真正改变肠管预切除线的微循环最佳阈值目前仍未有研究报道;另外,肠管的血供不仅有浆膜层,还有黏膜层,未来研究或许应将两者结合考虑;同时未来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研究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黎爽参与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文章撰写;贾贵清、袁浩、赵高平参与课题设计、文章的审阅与修改;杨福勋提供技术支持。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批文编号:伦审(研)2021年第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