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薇薇, 刘森, 张笑, 曾涵江, 王玉芳, 黄子星, 宋彬. 克罗恩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和临床实践.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1, 28(4): 520-523. doi: 10.7507/1007-9424.202101085 复制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炎症性肠病和 CD 的发病率均是南方高于北方[1]。CD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改变,症状表现多样化,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典型临床表现、内镜、病理、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结合[2-3],所以目前国内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内的一些医院已经对 CD 开展多学科诊疗,以提高 CD 的诊疗质量[4-5]。CD 的病理改变通常表现为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最早的组织学改变发生于黏膜下层,可发展为贯穿消化道各层的透壁性炎症,受累节段为间断性,最常发生的部位为小肠尤以回肠末端为著[6]。影像学检查可以全面、清晰显示肠壁、肠黏膜、肠腔及肠外结构的改变,因此,在肠道病变范围和并发症检测、肠腔狭窄的判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10],目前国内外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已将其列为 CD 的常规检查[2-3, 11-13]。CD 的治疗除了内科治疗之外,对于某些情况的 CD 会采取外科治疗[2, 10]。2020 年国内炎症性肠病外科专家制定了《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11],其中 CD 部分有多条推荐建议涉及影像学的参与。由于影像学在 CD 的诊断、随访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8, 14],为了适应 CD 临床诊疗的发展、提高国内炎症性肠病影像诊断质量,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最近也制定了《中国炎症性肠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专家指导意见》[12]。由于CD 的影像表现多样,即使是放射科医生对 CD 影像表现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胃肠外科和消化科医生对 CD 的影像表现认知相对就更少了。笔者现就 CD 的典型影像表现和临床实践情况进行图文阐述,以期帮助低年资放射科医生、胃肠外科医生和消化科医生能进一步理解 CD 的影像表现。
1 CD 的肠道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
CD 肠道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 CT 肠道成像(CT enterography,CTE)和磁共振(MR)肠道成像(MR enterography,MRE),CTE 及 MRE 因其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进行选择,国内外指南给出了相应的推荐[3, 12]。
1.1 推荐首选 CTE 检查的患者
① 首次行肠道成像影像学检查;② 年龄>35 岁;③ 出现 CD 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瘘伴脓肿或蜂窝织炎形成,可能需要外科干预;④ 出现其他急性症状或患者病情严重不能耐受长时间检查;⑤ 排除其他腹部疾病;⑥ 有 MR 检查禁忌证以及对 MR 对比剂过敏;⑦ 当医疗机构具备使用低剂量扫描技术的 CT 设备时[12]。
1.2 推荐首选 MRE 检查的患者
① 年龄≤35 岁;② 非首次行肠道影像学检查;③ 无急性症状或需多次随访复查患者;④ 存在肛瘘或肛周脓肿可行直肠或肛门 MR 检查;⑤ 孕妇(不注射对比剂);⑥ 对 CT 对比剂过敏[12]。
2 CD 肠道影像学检查的术前肠道准备
为了清晰显示胃肠道情况,检查前通常需要患者进行肠道清洗和扩张准备。由于此准备过程比较繁琐并且患者个体情况不同,一般需临床医生给予配合。① 清洁肠道,禁食 6~8 h,不禁水;② 充盈肠道:扫描前 1 h 分 4 次口服 2.5% 等渗甘露醇溶液,总量 1 500~2 000 mL(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③ 上机扫描前 10~15 min 最后一次口服甘露醇溶液,有助于获得近端空肠充盈相;④ MR 检查需行呼吸屏气训练,以减少呼吸伪影对肠道成像的干扰;⑤ 抑制肠道蠕动,扫描前肌注山莨菪碱松弛胃肠道[12]。
3 CD 的典型影像表现
3.1 节段性肠壁增厚和肠壁强化
① 肠壁增厚是测量炎症最严重或肠壁增厚最明显的肠段[15]。肠管适当充盈后,肠壁厚度分为轻度(3~5 mm)、中度(5~9 mm)及重度(≥10 mm);节段性肠壁增厚病变跳跃于正常胃肠道间(图1a–1d);不均匀增厚以系膜侧缘最为显著,严重时系膜对侧缘呈囊袋状改变,表现为“假憩室样”(图1e–1g)。② 节段性肠壁强化。增强扫描时,病变肠段与邻近正常小肠肠壁相比呈节段性肠壁密度或信号增高[15]。病变段肠壁强化程度明显强于正常肠壁,提示炎症处于活动期可能,肠壁强化等于或稍高于正常肠壁,提示炎症处于稳定期或缓解期可能。肠壁不对称强化表现为系膜侧强化程度明显强于对系膜侧,这是 CD 相对特异性表现;分层强化(靶征)表现为黏膜及浆膜明显强化,黏膜下水肿增宽弱强化,提示炎症处于活动期;均匀强化(透壁强化)提示炎症处于缓解期或纤维化改变。分层强化和均匀强化表现可重叠,并且同一患者不同肠段或同一病变肠段亦可出现不同强化方式(图1h–1j)。

a、b:同一患者 CTE 增强图像可见不同层面多个节段肠壁增厚和明显强化(白箭);c、d:同一患者 MRE 检查的弥散加权图像(c)和 T1 增强图像(d),可见多个节段肠壁增厚和强化,水分子弥散受限(白箭);e:CTE 增强矢状重组图像显示系膜侧缘肠壁明显较对侧缘增厚和强化(白箭);f:CTE 增强轴位图像显示病变段肠壁不均匀增厚和强化,系膜侧缘肠壁增厚范围较对侧缘大(白箭);g:CTE 增强三维重组图像显示病变段肠管系膜对侧缘“假憩室样”形成(白箭);h:CTE 增强轴位图像显示病变段肠壁分层强化呈“靶征”(五角星);i:MRE T2WI 平扫轴位图像显示病变段肠管壁黏膜下水肿呈稍长 T2 征象(白箭);j:MRE T1WI 增强冠状图像显示肠壁分层强化(白箭)和透壁强化(黑箭);k:MR T1 增强冠状图像显示病变段肠管壁增厚、强化(箭头),提示肠腔可疑狭窄,近端肠管肠腔直径<3 cm(五角星);l、m:同一患者增强 CTE 图像(l 为轴位,m 为冠状位)显示肠壁增厚、轻度强化(箭头)、肠腔狭窄以及近端肠管扩张,直径约 3.8 cm(五角星);n、o:CTE 增强图像可见增厚肠壁内线状低密度影达肌层(圆圈内)而提示裂隙状溃疡可能(n,轴位)及肠腔内黏膜带蒂小结节(箭头)而提示假息肉样形成(o,冠状位);p、q:MRE T1 增强冠状图像提示病变段肠壁系膜直小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梳妆征”改变(圆圈内,p)及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白箭,q);r–t:CTE 增强冠状重建图像(r)显示肠系膜血管“梳妆征”改变(圆圈内)和系膜淋巴结增大(白箭),CTE 增强轴位图像显示病变段肠管周围炎性渗出(白五角星,s)及病变段肠管周围系膜脂肪增生、局部肠管略推移(白五角星,t)
3.2 肠腔狭窄
影像诊断肠腔狭窄主要是依据存在近端肠腔扩张,不伴随近端肠腔扩张的肠腔狭窄诊断是不可靠的,并且需要注意,仅靠一个时相的图像难以区分肠腔狭窄与肠管痉挛,如果在多个序列都能确切观察到该处病灶时应描述为“可能存在肠腔狭窄”[15]。可疑肠腔狭窄:显示肠腔变窄但近端肠腔直径<3 cm 时(图1k)需多次复查或结合其他影像学手段进一步检查排除;轻度肠腔狭窄:近端肠管轻度扩张,肠腔直径 3~4 cm(图1l、1m);中-重度肠腔狭窄:近端肠管中-重度扩张,肠腔直径>4 cm。
3.3 肠壁黏膜病变
① 溃疡:表现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不连续,由黏膜面纵向延伸至肠壁深部的线状影,病灶不穿透肠壁(图1n)。溃疡是严重活动性炎症的一个重要征象。② 肠黏膜增生结节:黏膜可见突向腔内生长的小结节,呈假息肉样表现(1o)。③ 铺路石征:广泛黏膜下层炎性水肿、黏膜大量炎性结节增生。
3.4 病变肠道周围肠系膜改变
① 肠系膜周围水肿及炎症: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内 CT 密度增高或 MR T2WI 脂肪抑制序列呈稍长 T2 信号影,边缘模糊。② 肠系膜淋巴结增大: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现,淋巴结短径在 1.0~1.5 cm 时被认为是正常,淋巴结短径>1.5 cm 为增大。增大的淋巴结形态为长椭圆形,增强均匀强化。③ 肠系膜血管充血:即“梳妆征”,表现为肠系膜近肠壁处直小血管增多、扩张、迂曲,血管间脂肪组织增多。④ 纤维脂肪组织增生:肠系膜脂肪组织从肠系膜附着处增生并向周围延伸,也被称作“爬行脂肪”。在 MRE和 CTE上表现为病变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增宽,以肠系膜侧最为显著,严重时邻近脏器可呈现出受推移的改变,见图1p–1t。
3.5 CD 并发症
3.5.1 肠梗阻
3.5.2 穿透性并发症
主要包括瘘管及窦道形成、炎性肿块和脓肿[15]。部分典型特征见图2a–2p。① 瘘管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单纯性瘘管表现为自肠壁向外延伸的管腔,可有空气或液性成分,受累肠管成角状或牵拉;复杂性瘘管表现通常形成“星形”或“三叶草”外观,可存在肠襻间脓肿或炎性肿块。② 窦道表现为由肠壁发出但未累及邻近器官或皮肤的盲端管腔。肛周瘘管起源于直肠或肛门,延伸至会阴或阴道皮肤的瘘管[15]。③ 炎性肿块表现表现为病变段肠管周围存在脂肪及软组织信号或密度的肿块样异常信号,通常与复杂性瘘管、慢性肠系膜炎症有关。④ 脓肿表现为肠系膜、腹膜或肛周液性密度或信号,其内有气体,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对于术后患者,难以与术后吻合口漏相鉴别。

a–c:一患者 CTE 增强图像显示病变肠管周围炎症伴脓肿形成(白箭,a、b 为轴位)及肠管外游离的小气泡影(黑箭,c 为冠状重建图像),提示肠瘘形成;d–f:一患者 CTE 增强图像显示病变段肠管壁外侧小脓腔(白箭,d 为轴位,e 为矢状重建图像,f 为冠状重建图像),可见脓腔中心线状低密度影,似与肠腔相通(e),考虑肠瘘;g:CTE 增强轴位图像显示直肠与膀胱间软组织增厚,内见线状强化影(白箭),系直肠膀胱瘘改变;h、i:CTE 增强轴位图像显示肠管纠结、聚集(白箭),提示肠间瘘可能;j–l:MRE T1 增强图像显示直肠下段周围间隙内见多处脓腔形成(白箭),提示复杂性肠瘘可能;m–p:肛管 MR 图像显示肛管约 3 点钟方向肛瘘形成(圆圈内,m 为 T2WI 平扫图像,n 为 T1WI 平扫图像,o 为弥散图像,p 为 T1WI 增强图像)
4 小结
规范的 CTE 和 MRE 影像检查和诊断可以提供 CD 的临床相关关键问题(如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并发症等)的影像信息,包括病变段肠壁分布的部位和范围,肠壁增厚和强化特点,黏膜异常改变,肠壁外改变,肠腔狭窄、肠梗阻情况,肠瘘、肠周脓肿或蜂窝织炎形成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影像科医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都应该使用规范的影像术语进行沟通交流,将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表现相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决策。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无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张薇薇进行文献检索、文献信息总结及文章撰写;刘森和张笑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曾涵江和王玉芳构思行文提纲;黄子星和宋彬负责选题、文稿审阅及修改;宋彬对总体学术把关。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炎症性肠病和 CD 的发病率均是南方高于北方[1]。CD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改变,症状表现多样化,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典型临床表现、内镜、病理、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结合[2-3],所以目前国内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内的一些医院已经对 CD 开展多学科诊疗,以提高 CD 的诊疗质量[4-5]。CD 的病理改变通常表现为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最早的组织学改变发生于黏膜下层,可发展为贯穿消化道各层的透壁性炎症,受累节段为间断性,最常发生的部位为小肠尤以回肠末端为著[6]。影像学检查可以全面、清晰显示肠壁、肠黏膜、肠腔及肠外结构的改变,因此,在肠道病变范围和并发症检测、肠腔狭窄的判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10],目前国内外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已将其列为 CD 的常规检查[2-3, 11-13]。CD 的治疗除了内科治疗之外,对于某些情况的 CD 会采取外科治疗[2, 10]。2020 年国内炎症性肠病外科专家制定了《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11],其中 CD 部分有多条推荐建议涉及影像学的参与。由于影像学在 CD 的诊断、随访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8, 14],为了适应 CD 临床诊疗的发展、提高国内炎症性肠病影像诊断质量,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最近也制定了《中国炎症性肠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专家指导意见》[12]。由于CD 的影像表现多样,即使是放射科医生对 CD 影像表现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胃肠外科和消化科医生对 CD 的影像表现认知相对就更少了。笔者现就 CD 的典型影像表现和临床实践情况进行图文阐述,以期帮助低年资放射科医生、胃肠外科医生和消化科医生能进一步理解 CD 的影像表现。
1 CD 的肠道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
CD 肠道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 CT 肠道成像(CT enterography,CTE)和磁共振(MR)肠道成像(MR enterography,MRE),CTE 及 MRE 因其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进行选择,国内外指南给出了相应的推荐[3, 12]。
1.1 推荐首选 CTE 检查的患者
① 首次行肠道成像影像学检查;② 年龄>35 岁;③ 出现 CD 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瘘伴脓肿或蜂窝织炎形成,可能需要外科干预;④ 出现其他急性症状或患者病情严重不能耐受长时间检查;⑤ 排除其他腹部疾病;⑥ 有 MR 检查禁忌证以及对 MR 对比剂过敏;⑦ 当医疗机构具备使用低剂量扫描技术的 CT 设备时[12]。
1.2 推荐首选 MRE 检查的患者
① 年龄≤35 岁;② 非首次行肠道影像学检查;③ 无急性症状或需多次随访复查患者;④ 存在肛瘘或肛周脓肿可行直肠或肛门 MR 检查;⑤ 孕妇(不注射对比剂);⑥ 对 CT 对比剂过敏[12]。
2 CD 肠道影像学检查的术前肠道准备
为了清晰显示胃肠道情况,检查前通常需要患者进行肠道清洗和扩张准备。由于此准备过程比较繁琐并且患者个体情况不同,一般需临床医生给予配合。① 清洁肠道,禁食 6~8 h,不禁水;② 充盈肠道:扫描前 1 h 分 4 次口服 2.5% 等渗甘露醇溶液,总量 1 500~2 000 mL(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③ 上机扫描前 10~15 min 最后一次口服甘露醇溶液,有助于获得近端空肠充盈相;④ MR 检查需行呼吸屏气训练,以减少呼吸伪影对肠道成像的干扰;⑤ 抑制肠道蠕动,扫描前肌注山莨菪碱松弛胃肠道[12]。
3 CD 的典型影像表现
3.1 节段性肠壁增厚和肠壁强化
① 肠壁增厚是测量炎症最严重或肠壁增厚最明显的肠段[15]。肠管适当充盈后,肠壁厚度分为轻度(3~5 mm)、中度(5~9 mm)及重度(≥10 mm);节段性肠壁增厚病变跳跃于正常胃肠道间(图1a–1d);不均匀增厚以系膜侧缘最为显著,严重时系膜对侧缘呈囊袋状改变,表现为“假憩室样”(图1e–1g)。② 节段性肠壁强化。增强扫描时,病变肠段与邻近正常小肠肠壁相比呈节段性肠壁密度或信号增高[15]。病变段肠壁强化程度明显强于正常肠壁,提示炎症处于活动期可能,肠壁强化等于或稍高于正常肠壁,提示炎症处于稳定期或缓解期可能。肠壁不对称强化表现为系膜侧强化程度明显强于对系膜侧,这是 CD 相对特异性表现;分层强化(靶征)表现为黏膜及浆膜明显强化,黏膜下水肿增宽弱强化,提示炎症处于活动期;均匀强化(透壁强化)提示炎症处于缓解期或纤维化改变。分层强化和均匀强化表现可重叠,并且同一患者不同肠段或同一病变肠段亦可出现不同强化方式(图1h–1j)。

a、b:同一患者 CTE 增强图像可见不同层面多个节段肠壁增厚和明显强化(白箭);c、d:同一患者 MRE 检查的弥散加权图像(c)和 T1 增强图像(d),可见多个节段肠壁增厚和强化,水分子弥散受限(白箭);e:CTE 增强矢状重组图像显示系膜侧缘肠壁明显较对侧缘增厚和强化(白箭);f:CTE 增强轴位图像显示病变段肠壁不均匀增厚和强化,系膜侧缘肠壁增厚范围较对侧缘大(白箭);g:CTE 增强三维重组图像显示病变段肠管系膜对侧缘“假憩室样”形成(白箭);h:CTE 增强轴位图像显示病变段肠壁分层强化呈“靶征”(五角星);i:MRE T2WI 平扫轴位图像显示病变段肠管壁黏膜下水肿呈稍长 T2 征象(白箭);j:MRE T1WI 增强冠状图像显示肠壁分层强化(白箭)和透壁强化(黑箭);k:MR T1 增强冠状图像显示病变段肠管壁增厚、强化(箭头),提示肠腔可疑狭窄,近端肠管肠腔直径<3 cm(五角星);l、m:同一患者增强 CTE 图像(l 为轴位,m 为冠状位)显示肠壁增厚、轻度强化(箭头)、肠腔狭窄以及近端肠管扩张,直径约 3.8 cm(五角星);n、o:CTE 增强图像可见增厚肠壁内线状低密度影达肌层(圆圈内)而提示裂隙状溃疡可能(n,轴位)及肠腔内黏膜带蒂小结节(箭头)而提示假息肉样形成(o,冠状位);p、q:MRE T1 增强冠状图像提示病变段肠壁系膜直小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梳妆征”改变(圆圈内,p)及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白箭,q);r–t:CTE 增强冠状重建图像(r)显示肠系膜血管“梳妆征”改变(圆圈内)和系膜淋巴结增大(白箭),CTE 增强轴位图像显示病变段肠管周围炎性渗出(白五角星,s)及病变段肠管周围系膜脂肪增生、局部肠管略推移(白五角星,t)
3.2 肠腔狭窄
影像诊断肠腔狭窄主要是依据存在近端肠腔扩张,不伴随近端肠腔扩张的肠腔狭窄诊断是不可靠的,并且需要注意,仅靠一个时相的图像难以区分肠腔狭窄与肠管痉挛,如果在多个序列都能确切观察到该处病灶时应描述为“可能存在肠腔狭窄”[15]。可疑肠腔狭窄:显示肠腔变窄但近端肠腔直径<3 cm 时(图1k)需多次复查或结合其他影像学手段进一步检查排除;轻度肠腔狭窄:近端肠管轻度扩张,肠腔直径 3~4 cm(图1l、1m);中-重度肠腔狭窄:近端肠管中-重度扩张,肠腔直径>4 cm。
3.3 肠壁黏膜病变
① 溃疡:表现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不连续,由黏膜面纵向延伸至肠壁深部的线状影,病灶不穿透肠壁(图1n)。溃疡是严重活动性炎症的一个重要征象。② 肠黏膜增生结节:黏膜可见突向腔内生长的小结节,呈假息肉样表现(1o)。③ 铺路石征:广泛黏膜下层炎性水肿、黏膜大量炎性结节增生。
3.4 病变肠道周围肠系膜改变
① 肠系膜周围水肿及炎症: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内 CT 密度增高或 MR T2WI 脂肪抑制序列呈稍长 T2 信号影,边缘模糊。② 肠系膜淋巴结增大: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现,淋巴结短径在 1.0~1.5 cm 时被认为是正常,淋巴结短径>1.5 cm 为增大。增大的淋巴结形态为长椭圆形,增强均匀强化。③ 肠系膜血管充血:即“梳妆征”,表现为肠系膜近肠壁处直小血管增多、扩张、迂曲,血管间脂肪组织增多。④ 纤维脂肪组织增生:肠系膜脂肪组织从肠系膜附着处增生并向周围延伸,也被称作“爬行脂肪”。在 MRE和 CTE上表现为病变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增宽,以肠系膜侧最为显著,严重时邻近脏器可呈现出受推移的改变,见图1p–1t。
3.5 CD 并发症
3.5.1 肠梗阻
3.5.2 穿透性并发症
主要包括瘘管及窦道形成、炎性肿块和脓肿[15]。部分典型特征见图2a–2p。① 瘘管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单纯性瘘管表现为自肠壁向外延伸的管腔,可有空气或液性成分,受累肠管成角状或牵拉;复杂性瘘管表现通常形成“星形”或“三叶草”外观,可存在肠襻间脓肿或炎性肿块。② 窦道表现为由肠壁发出但未累及邻近器官或皮肤的盲端管腔。肛周瘘管起源于直肠或肛门,延伸至会阴或阴道皮肤的瘘管[15]。③ 炎性肿块表现表现为病变段肠管周围存在脂肪及软组织信号或密度的肿块样异常信号,通常与复杂性瘘管、慢性肠系膜炎症有关。④ 脓肿表现为肠系膜、腹膜或肛周液性密度或信号,其内有气体,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对于术后患者,难以与术后吻合口漏相鉴别。

a–c:一患者 CTE 增强图像显示病变肠管周围炎症伴脓肿形成(白箭,a、b 为轴位)及肠管外游离的小气泡影(黑箭,c 为冠状重建图像),提示肠瘘形成;d–f:一患者 CTE 增强图像显示病变段肠管壁外侧小脓腔(白箭,d 为轴位,e 为矢状重建图像,f 为冠状重建图像),可见脓腔中心线状低密度影,似与肠腔相通(e),考虑肠瘘;g:CTE 增强轴位图像显示直肠与膀胱间软组织增厚,内见线状强化影(白箭),系直肠膀胱瘘改变;h、i:CTE 增强轴位图像显示肠管纠结、聚集(白箭),提示肠间瘘可能;j–l:MRE T1 增强图像显示直肠下段周围间隙内见多处脓腔形成(白箭),提示复杂性肠瘘可能;m–p:肛管 MR 图像显示肛管约 3 点钟方向肛瘘形成(圆圈内,m 为 T2WI 平扫图像,n 为 T1WI 平扫图像,o 为弥散图像,p 为 T1WI 增强图像)
4 小结
规范的 CTE 和 MRE 影像检查和诊断可以提供 CD 的临床相关关键问题(如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并发症等)的影像信息,包括病变段肠壁分布的部位和范围,肠壁增厚和强化特点,黏膜异常改变,肠壁外改变,肠腔狭窄、肠梗阻情况,肠瘘、肠周脓肿或蜂窝织炎形成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影像科医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都应该使用规范的影像术语进行沟通交流,将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表现相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决策。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无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张薇薇进行文献检索、文献信息总结及文章撰写;刘森和张笑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曾涵江和王玉芳构思行文提纲;黄子星和宋彬负责选题、文稿审阅及修改;宋彬对总体学术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