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黄子星, 王成伟, 刘苓, 宋彬. 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 26(12): 1476-1479. doi: 10.7507/1007-9424.201910090 复制
胰腺是人体内重要的外分泌器官,胰腺外分泌部由腺泡导管和间质组成,腺泡合成贮存和分泌消化酶,导管分泌水和电解质并输送胰液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因此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为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是无创检查方法,既往已开展了一些影像学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研究(主要以 MRI 研究为主),近年来随着 MRI 技术的发展,MRI 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有更多的进展。笔者现就胰腺外分泌功能 MRI 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1 胰腺外分泌生理
胰腺是人体内唯一兼具内、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腺的外分泌部主要由 2 种功能成分组成:导管树和腺泡。腺泡分泌消化酶,导管分泌水和电解质,消化酶、水和电解质构成胰液并由导管输送[1]。
人体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需要足量的胰液、通畅的胰管引流和食物与胰液充分的混合。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ancreatic exocrine insufficiency,PEI 或 exocrine pancreatic insufficiency,EP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人体自身的胰酶分泌不足或胰酶分泌不同步,而导致患者出现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等表现[2]。导致 PEI 主要有 3 个方面的原因:① 胰腺实质功能衰退或损伤,胰酶合成能力下降;② 胰管阻塞、胰液流出受阻;③ 分泌反馈失衡,对胰酶生成的刺激减弱。由 ① 和 ② 原因导致的 PEI 为原发性 PEI,由 ③ 原因导致的 PEI 为继发性 PEI[2]。PEI 的病因主要包括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胃切除术后、肠切除术后、胰腺囊性纤维化、胰腺癌、糖尿病等。
2 胰腺外分泌功能的临床检测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的金标准,用胰泌素(secretin)直接刺激胰腺分泌后,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胰管插管或十二指肠插管收集胰液,了解其外分泌状态,但因成本高昂,并且为侵入性检查,临床开展受限[2-4]。
间接法包括粪便脂肪检测、粪便弹性蛋白酶 1(faecal elastase,FE-1)检测、13C-混合三酰甘油呼气试验、尿苯甲酰酪氨酰对氨基苯甲酸试验(N-Benzoy-L-tyrosyl-P-aminobenzoicacid,BT-PABA)等。目前最常用的是 FE-1 测定,其含量<200 μg/g 时提示存在 PEI。FE-1 检验结果不受外源性胰酶制剂的干扰并且操作较为方便。因此,国内外指南均推荐 FE-1 适用于 PEI 的筛查和确诊患者的长期随访[2-6]。不过,在我国,由于 FE-1 检测目前尚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体外诊断试剂),未纳入医院的常规检测项目,因而影响了其在国内的临床推广使用。
3 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像学研究
胰腺的常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 和 PET 检查主要用于胰腺器质性疾病的诊断,如胰腺肿瘤、胰腺炎症、囊性纤维化、术后改变等,过去已有学者[7-10]使用常规 MRI 技术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的评估研究,揭示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一些新兴的 MRI 技术不断发展,它们在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潜力。
3.1 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
既往有不少学者利用磁共振信号、CT 值、管径等常规影像学指标对 PEI 开展定性研究,显示常规影像学指标也可以大致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但不能进行半定量和定量分析。一项回顾性研究[7]显示,在正常和胰液内低碳酸氢根组之间,胰腺与脾脏的 T1 信号强度比存在显著差异(P<0.000 1),而 2 组之间的脂肪信号分数没有差异;胰液碳酸氢盐水平与胰腺和脾脏的 T1 信号强度比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00 1,当 T1 信号强度比为 1.2 时,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的灵敏度为 77%,特异度为 83% [曲线下面积(AUC)值为 0.89]。慢性胰腺炎与正常人的对照研究[8]发现,胰腺的常规 MRI 指标 [主胰管直径、胰腺体积、脂肪信号分数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中,胰腺体积与 FE-1 呈中高程度的正相关。Miyake 等[9]的研究将胰腺/脾脏 CT 值之比作为评估脂肪胰(fatty pancreas)的标准,以尿中 BT-PABA 分泌量评估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以胰高血糖素刺激试验评估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发现脂肪胰与胰腺内分泌功能损害有关,但与胰腺外分泌功能损害的关系不明确。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其他研究里脂肪信号分数与外分泌功能没有相关性。另一项小样本量的慢性胰腺炎与正常人群的对照研究[10]发现,伴有 PEI 的慢性胰腺炎胰头患者的 ADC 值明显低于正常人和不伴有 PEI 的慢性胰腺炎患者。
3.2 胰泌素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secretin-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secretin-stimulated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S-MRCP)
胰泌素是一种碱性多肽,由 27 个氨基酸组成,是由十二指肠黏膜 S 细胞和分散在空肠的 S 细胞释放的消化道激素(又称促胰液素或胰液素)。胰泌素的重要生理作用是强烈刺激胰脏外分泌部分泌水和碳酸氢钠[11],增多的胰液会使胰管扩张。S-MRCP 是利用胰泌素的这一生物特性,在做完1 次基线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之后,给患者静脉注入胰泌素,注射后以 2 min 的时间间隔重复扫描 30 min 左右,得到一系列随着时间变化的 MRCP 影像,这些影像显示出胰管形态和消化液液体量随着时间改变的变化,间接反映出胰液的变化[12]。S-MRCP 检查是安全的,副反应在可接受范围内,能明显提高胰管的可视化程度[13]。S-MRCP 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有半定量与定量两种方法。半定量方法是根据注射胰泌素一定时间后十二指肠内胰液的充盈情况来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状态的方法,分为 4 个等级:0 级,十二指肠内没有胰液;1 级,胰液局限于十二指肠球部;2 级,胰液到达十二指肠降部;3 级,胰液到达十二指肠水平部[14-15]。十二指肠内胰液充盈等级在 3 级以下就可以认定存在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定量方法需要在检查前进行水模试验,用以检测实际含水量与通过 MRI 影像计算出来的含水量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与试验的精度密切相关。在 MRCP 扫描前,患者饮用一定量的纯水,确保成像的体积内存在含有 100%水的体素,然后绘制包含胃肠道及胰腺实质在内的兴趣区(ROI),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ROI 内的含水量:水的体积=(平均信号强度/体素×ROI 体积)/信号强度(100%水)[16]。通过测量多个时间点的胰液分泌量,可进一步计算胰液的排泄率(pancreatic flow rate,PFR)以及胰液分泌达到峰值的时间(peak time,PT),并通过这些参数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
利用 S-MRCP 开展胰腺外分泌功能评估已有较多研究,均主张使用 S-MRCP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手段来量化胰腺外分泌功能[13, 17-20]。不同剂量的胰泌素刺激后 S-MRCP 测得的胰液量没有明显差异,而胰液量与时间有线性增加关系[21]。对 20 名成人志愿者的研究[20]显示,注射胰泌素后胰液分泌率在前 5 min 平均速率为 9.5 mL/min,之后开始下降,在 9~13 min 期间的平均速率为 2.9 mL/min;注射胰泌素后胰头部的 ADC 值在 1 min 之后即有明显升高。一项针对 50 名正常儿童胰腺外分泌功能的 S-MRCP 前瞻性队列研究[22]的结果显示,S-MRCP 测得的胰液分泌量和分泌率与儿童的体表面积相关,分泌量<43 mL 或分泌率<2.3 mL/min 为异常。边云等[23]对中国健康成人胰腺外分泌功能进行了半定量和定量的研究,所有受试者注射胰泌素后 10 min,十二指肠内充盈量均为 3 级,并且 PFR 与 FE-1 有很好的相关性。S-MRCP 对伴有 PEI 的慢性胰腺炎患者而言,注射胰泌素后 13 min 测得的分泌总量具有较高的诊断 PEI 的价值[10]。
3.3 电影(动态)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cine (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cine-MRCP]
Ito 等[12]首次采用空间选择性的反转恢复脉冲序列扫描得到 cine-MRCP。cine-MRCP 的基本成像原理是在行 MRCP 扫描时,在主胰管胰头段区域设置 1 条宽 20 mm 的基于空间选择反转脉冲的饱和带,间隔 15 s 重复 1 次扫描,持续 10 min,扫描结束后可得到 40 幅图像,统计 40 幅图像中未饱和的胰液流入饱和区域的次数以及胰液在标记区域胰管内流动的距离,来反映胰腺的外分泌功能。胰液流动距离分为 5 级:0 级,0 mm;1 级,≤5 mm;2 级,6~10 mm;3 级,11~15 mm;4 级,≥15 mm,生理状态下平均流动等级为 2.41 级,平均的流入次数为 25~37 次[12]。对小样本量正常人群的研究[24]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胰液的分泌等级和分泌频率逐渐降低。观察正常人群进食对胰液分泌影响的研究[25]显示,在餐后 5 min 胰液分泌增加到达最大,之后逐渐下降。Yasokawa 等[26]的研究显示,尿 BT-PABA 的分泌量与 cine-MRCP 观察到的胰液分泌量和分泌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液分泌量和分泌频率明显低于正常人。Yamamoto 等[27]的研究显示,cine-MRCP 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有关的某些症状(味臭、大便增多和大便软)具有相关性。但也有研究[28]指出,虽然 cine-MRCP 与慢性胰腺炎的分期成负相关关系,但在 2~3 期的慢性胰腺炎中,cine-MRCP 胰管的形态学改变程度不一定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4 小结与展望
S-MRCP 是目前国外临床最常用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影像评价手段,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 PEI 并进行分级,其局限在于需要注射外源性的激素刺激,不能反映自然生理/病理状态下的胰液真实分泌情况,也不能直接反映胰管内胰液流动情况。即使国内的 PEI 指南推荐 S-MRCP 作为诊断 PEI 的影像手段[2],但 S-MRCP 在国内应用的最大局限在于胰泌素没有上市,不能临床使用,只能进行有限度的研究与使用。
cine-MRCP 无需注射胰泌素,能直观地观察到胰液在胰管胰头段的流动,反映的是患者自然状态下胰液分泌的情况,应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相关的研究还太少,样本量不大,其评估能力还需要更多的研究验证。其次,cine-MRCP 技术目前仅见于 Toshiba 公司的 MR 机,尚无使用其他公司 MRI 机进行 cine-MRCP 的研究报道,这可能会极大影响 cine-MRCP 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的临床应用。另外,现有的少量 cine-MRCP 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研究纳入人群都是日本人群,由于日本人群的饮食结构有别于其他国家,因此 cine-MRCP 的评价标准是需要在其他人群中进行验证的。
S-MRCP 和 cine-MRCP 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常规 MRI 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比如对常规 MRI 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影像组学研究和深度学习研究,可能会有更好的评价标准。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本综述由黄子星、王成伟及刘苓完成,宋彬审校。
胰腺是人体内重要的外分泌器官,胰腺外分泌部由腺泡导管和间质组成,腺泡合成贮存和分泌消化酶,导管分泌水和电解质并输送胰液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因此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为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是无创检查方法,既往已开展了一些影像学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研究(主要以 MRI 研究为主),近年来随着 MRI 技术的发展,MRI 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有更多的进展。笔者现就胰腺外分泌功能 MRI 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1 胰腺外分泌生理
胰腺是人体内唯一兼具内、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腺的外分泌部主要由 2 种功能成分组成:导管树和腺泡。腺泡分泌消化酶,导管分泌水和电解质,消化酶、水和电解质构成胰液并由导管输送[1]。
人体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需要足量的胰液、通畅的胰管引流和食物与胰液充分的混合。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ancreatic exocrine insufficiency,PEI 或 exocrine pancreatic insufficiency,EP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人体自身的胰酶分泌不足或胰酶分泌不同步,而导致患者出现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等表现[2]。导致 PEI 主要有 3 个方面的原因:① 胰腺实质功能衰退或损伤,胰酶合成能力下降;② 胰管阻塞、胰液流出受阻;③ 分泌反馈失衡,对胰酶生成的刺激减弱。由 ① 和 ② 原因导致的 PEI 为原发性 PEI,由 ③ 原因导致的 PEI 为继发性 PEI[2]。PEI 的病因主要包括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胃切除术后、肠切除术后、胰腺囊性纤维化、胰腺癌、糖尿病等。
2 胰腺外分泌功能的临床检测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的金标准,用胰泌素(secretin)直接刺激胰腺分泌后,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胰管插管或十二指肠插管收集胰液,了解其外分泌状态,但因成本高昂,并且为侵入性检查,临床开展受限[2-4]。
间接法包括粪便脂肪检测、粪便弹性蛋白酶 1(faecal elastase,FE-1)检测、13C-混合三酰甘油呼气试验、尿苯甲酰酪氨酰对氨基苯甲酸试验(N-Benzoy-L-tyrosyl-P-aminobenzoicacid,BT-PABA)等。目前最常用的是 FE-1 测定,其含量<200 μg/g 时提示存在 PEI。FE-1 检验结果不受外源性胰酶制剂的干扰并且操作较为方便。因此,国内外指南均推荐 FE-1 适用于 PEI 的筛查和确诊患者的长期随访[2-6]。不过,在我国,由于 FE-1 检测目前尚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体外诊断试剂),未纳入医院的常规检测项目,因而影响了其在国内的临床推广使用。
3 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像学研究
胰腺的常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 和 PET 检查主要用于胰腺器质性疾病的诊断,如胰腺肿瘤、胰腺炎症、囊性纤维化、术后改变等,过去已有学者[7-10]使用常规 MRI 技术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的评估研究,揭示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一些新兴的 MRI 技术不断发展,它们在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潜力。
3.1 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
既往有不少学者利用磁共振信号、CT 值、管径等常规影像学指标对 PEI 开展定性研究,显示常规影像学指标也可以大致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但不能进行半定量和定量分析。一项回顾性研究[7]显示,在正常和胰液内低碳酸氢根组之间,胰腺与脾脏的 T1 信号强度比存在显著差异(P<0.000 1),而 2 组之间的脂肪信号分数没有差异;胰液碳酸氢盐水平与胰腺和脾脏的 T1 信号强度比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00 1,当 T1 信号强度比为 1.2 时,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的灵敏度为 77%,特异度为 83% [曲线下面积(AUC)值为 0.89]。慢性胰腺炎与正常人的对照研究[8]发现,胰腺的常规 MRI 指标 [主胰管直径、胰腺体积、脂肪信号分数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中,胰腺体积与 FE-1 呈中高程度的正相关。Miyake 等[9]的研究将胰腺/脾脏 CT 值之比作为评估脂肪胰(fatty pancreas)的标准,以尿中 BT-PABA 分泌量评估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以胰高血糖素刺激试验评估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发现脂肪胰与胰腺内分泌功能损害有关,但与胰腺外分泌功能损害的关系不明确。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其他研究里脂肪信号分数与外分泌功能没有相关性。另一项小样本量的慢性胰腺炎与正常人群的对照研究[10]发现,伴有 PEI 的慢性胰腺炎胰头患者的 ADC 值明显低于正常人和不伴有 PEI 的慢性胰腺炎患者。
3.2 胰泌素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secretin-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secretin-stimulated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S-MRCP)
胰泌素是一种碱性多肽,由 27 个氨基酸组成,是由十二指肠黏膜 S 细胞和分散在空肠的 S 细胞释放的消化道激素(又称促胰液素或胰液素)。胰泌素的重要生理作用是强烈刺激胰脏外分泌部分泌水和碳酸氢钠[11],增多的胰液会使胰管扩张。S-MRCP 是利用胰泌素的这一生物特性,在做完1 次基线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之后,给患者静脉注入胰泌素,注射后以 2 min 的时间间隔重复扫描 30 min 左右,得到一系列随着时间变化的 MRCP 影像,这些影像显示出胰管形态和消化液液体量随着时间改变的变化,间接反映出胰液的变化[12]。S-MRCP 检查是安全的,副反应在可接受范围内,能明显提高胰管的可视化程度[13]。S-MRCP 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有半定量与定量两种方法。半定量方法是根据注射胰泌素一定时间后十二指肠内胰液的充盈情况来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状态的方法,分为 4 个等级:0 级,十二指肠内没有胰液;1 级,胰液局限于十二指肠球部;2 级,胰液到达十二指肠降部;3 级,胰液到达十二指肠水平部[14-15]。十二指肠内胰液充盈等级在 3 级以下就可以认定存在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定量方法需要在检查前进行水模试验,用以检测实际含水量与通过 MRI 影像计算出来的含水量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与试验的精度密切相关。在 MRCP 扫描前,患者饮用一定量的纯水,确保成像的体积内存在含有 100%水的体素,然后绘制包含胃肠道及胰腺实质在内的兴趣区(ROI),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ROI 内的含水量:水的体积=(平均信号强度/体素×ROI 体积)/信号强度(100%水)[16]。通过测量多个时间点的胰液分泌量,可进一步计算胰液的排泄率(pancreatic flow rate,PFR)以及胰液分泌达到峰值的时间(peak time,PT),并通过这些参数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
利用 S-MRCP 开展胰腺外分泌功能评估已有较多研究,均主张使用 S-MRCP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手段来量化胰腺外分泌功能[13, 17-20]。不同剂量的胰泌素刺激后 S-MRCP 测得的胰液量没有明显差异,而胰液量与时间有线性增加关系[21]。对 20 名成人志愿者的研究[20]显示,注射胰泌素后胰液分泌率在前 5 min 平均速率为 9.5 mL/min,之后开始下降,在 9~13 min 期间的平均速率为 2.9 mL/min;注射胰泌素后胰头部的 ADC 值在 1 min 之后即有明显升高。一项针对 50 名正常儿童胰腺外分泌功能的 S-MRCP 前瞻性队列研究[22]的结果显示,S-MRCP 测得的胰液分泌量和分泌率与儿童的体表面积相关,分泌量<43 mL 或分泌率<2.3 mL/min 为异常。边云等[23]对中国健康成人胰腺外分泌功能进行了半定量和定量的研究,所有受试者注射胰泌素后 10 min,十二指肠内充盈量均为 3 级,并且 PFR 与 FE-1 有很好的相关性。S-MRCP 对伴有 PEI 的慢性胰腺炎患者而言,注射胰泌素后 13 min 测得的分泌总量具有较高的诊断 PEI 的价值[10]。
3.3 电影(动态)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cine (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cine-MRCP]
Ito 等[12]首次采用空间选择性的反转恢复脉冲序列扫描得到 cine-MRCP。cine-MRCP 的基本成像原理是在行 MRCP 扫描时,在主胰管胰头段区域设置 1 条宽 20 mm 的基于空间选择反转脉冲的饱和带,间隔 15 s 重复 1 次扫描,持续 10 min,扫描结束后可得到 40 幅图像,统计 40 幅图像中未饱和的胰液流入饱和区域的次数以及胰液在标记区域胰管内流动的距离,来反映胰腺的外分泌功能。胰液流动距离分为 5 级:0 级,0 mm;1 级,≤5 mm;2 级,6~10 mm;3 级,11~15 mm;4 级,≥15 mm,生理状态下平均流动等级为 2.41 级,平均的流入次数为 25~37 次[12]。对小样本量正常人群的研究[24]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胰液的分泌等级和分泌频率逐渐降低。观察正常人群进食对胰液分泌影响的研究[25]显示,在餐后 5 min 胰液分泌增加到达最大,之后逐渐下降。Yasokawa 等[26]的研究显示,尿 BT-PABA 的分泌量与 cine-MRCP 观察到的胰液分泌量和分泌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液分泌量和分泌频率明显低于正常人。Yamamoto 等[27]的研究显示,cine-MRCP 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有关的某些症状(味臭、大便增多和大便软)具有相关性。但也有研究[28]指出,虽然 cine-MRCP 与慢性胰腺炎的分期成负相关关系,但在 2~3 期的慢性胰腺炎中,cine-MRCP 胰管的形态学改变程度不一定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4 小结与展望
S-MRCP 是目前国外临床最常用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影像评价手段,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 PEI 并进行分级,其局限在于需要注射外源性的激素刺激,不能反映自然生理/病理状态下的胰液真实分泌情况,也不能直接反映胰管内胰液流动情况。即使国内的 PEI 指南推荐 S-MRCP 作为诊断 PEI 的影像手段[2],但 S-MRCP 在国内应用的最大局限在于胰泌素没有上市,不能临床使用,只能进行有限度的研究与使用。
cine-MRCP 无需注射胰泌素,能直观地观察到胰液在胰管胰头段的流动,反映的是患者自然状态下胰液分泌的情况,应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相关的研究还太少,样本量不大,其评估能力还需要更多的研究验证。其次,cine-MRCP 技术目前仅见于 Toshiba 公司的 MR 机,尚无使用其他公司 MRI 机进行 cine-MRCP 的研究报道,这可能会极大影响 cine-MRCP 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的临床应用。另外,现有的少量 cine-MRCP 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研究纳入人群都是日本人群,由于日本人群的饮食结构有别于其他国家,因此 cine-MRCP 的评价标准是需要在其他人群中进行验证的。
S-MRCP 和 cine-MRCP 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常规 MRI 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比如对常规 MRI 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影像组学研究和深度学习研究,可能会有更好的评价标准。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本综述由黄子星、王成伟及刘苓完成,宋彬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