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吉九威, 赵海平, 胡文秀. 雷帕霉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损害的保护性作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 26(4): 405-411. doi: 10.7507/1007-9424.201812024 复制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中较为危重的急腹症之一,以发病急、进展快和病死率高为特点,死亡率高达 10%~25%[1]。SAP 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胰腺组织广泛性出血坏死[2],大多数 SAP 是由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发展而来[3],治疗方面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禁食水、抑制胰酶、抗感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治并发症及止痛对症支持治疗,充分让胰腺休息[4-5];当胰腺大面积坏死继发感染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6-8]。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在 SAP 中多种信号通路被激活,如 p38 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核因子 kB(nuclear factor kB,NF-kB)等信号通路,但关于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与 SAP 关系的报道并不多见。mTOR 信号通路在维持蛋白合成、细胞存活、生长、凋亡、调节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9]。mTOR 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多种信号通路的枢纽,通过对信号的整合从而对细胞的生长、周期及营养代谢进行调节。在哺乳动物中,mTOR 以 mTORC1-mTORC2 复合物的形式存在,激活的 mTORC1-mTORC2 复合物可使信号通路下游的核糖体 S6 激酶(S6K1)磷酸化,进而发挥其生理作用。相关研究[10]已经证实,mTORC1 具有雷帕霉素敏感性的特点,可被雷帕霉素抑制。此外,mTOR 抑制剂可以调节炎症反应,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对骨性关节炎也具有保护作用[11-12]。SAP 以无菌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随着疾病的进展和加重,可以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以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最终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预后极差。mTOR 信号通路作为调节炎症反应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是否参与了 SAP 的发生发展、其抑制剂雷帕霉素是否对 SAP 患者的胰腺损害具有保护作用等,目前还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雷帕霉素对 SAP 胰腺损害的保护性作用,并进一步阐述其保护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材料和设备
清洁级雄性 SD 大鼠 90 只,雄性,280~320 g,7~8 周龄(购自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动物手术器械和动物手术操作台系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TDL-5 台式大容量低速离心机系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产品,显微止血夹购自宁波医用缝针有限公司,可吸收性外科缝线购自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pH 试纸购自上海馨晟试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采血管、载玻片、盖玻片及 1/5 mL 注射器均系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产品。5% 牛磺胆酸钠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水合氯醛、亚甲蓝注射液和 0.9% 生理盐水均系四川科伦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雷帕霉素,HE 染色及 Western blot 相关试剂,IL-1β、IL-6 及 TNF-α ELISA 检测试剂盒等均购自美国 Sigma 公司。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90 只 SD 大鼠购回后适应性喂养 1 周,随后按照拆信封法随机分配成 3 组:假手术组(SO 组)、SAP 组和雷帕霉素组(RAPA 组),每组 30 只大鼠;每组大鼠再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 24、36 和 48 h 亚组,每个亚组 10 只大鼠。
1.2.2 SD 大鼠 SAP 模型的制备
参照相关 SAP 大鼠模型制备法建模[13-16],具体步骤如下(图 1)。手术器械消毒,操作过程严格无菌,实验大鼠术前 12 h 禁食、不禁水。采用 10% 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3.3 mL/kg),待麻醉满意后将大鼠固定于手术台,腹部术区备皮,75% 乙醇消毒,铺无菌洞巾,取上腹正中切口长约 3 cm 入腹;显露十二指肠,将十二指肠顺时针翻转,暴露胰腺背侧,手术灯光照向胰腺背侧,从胰腺腹侧辨认胆管系统及十二指肠乳头,显微止血夹暂时阻闭肝门部胆管;用棉签钝性分离胰头,暴露胰胆管-十二指肠肠汇合部,于乳头开口处十二指肠对系膜缘肠壁无血管区作为穿刺点,用直径 0.3 mm 穿刺针头与肠管壁成 10° 角刺入十二指肠壁内,调整穿刺针方向平行于胰胆管,经乳头部插入胰胆管内约 5 mm(此处一般无主胰管);以显微止血夹封闭胰胆管十二指肠开口端,穿刺针连接 1 mL 注射器,由专人以 0.3 mL/min 的速度匀速向胰胆管内注射 5% 牛磺胆酸钠(2 mL/kg)与亚甲蓝的(0.1 mL)混合液,注射完毕后 5 min,去除肝门部胆管及乳头处显微止血夹,以 8-0 可吸线“8”字缝合肠壁穿刺口;用 5 mL 注射器抽取温盐水冲洗穿刺口及乳头部位,5 min 后用 pH 试纸蘸取穿刺口周围肠壁及乳头部组织液,与标准卡比色,判断是否出现肠瘘或胆汁漏(比色后呈现碱性,则认为出现肠瘘或胆汁漏);用干纱布擦净腹腔内冲洗液及渗液,查无活动性出血后逐层关腹,术毕背部皮下注射 5 mL 生理盐水补液。大鼠苏醒后禁食,可饮水,分组饲养。以上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

a:顺时针翻转胰腺,充分暴露胆胰管(黑箭);b:以显微止血夹暂时夹闭肝门部胆管(黑箭);c:注射药液后胆胰管及分支胰管清晰可见(黑箭)
1.2.3 建模大鼠的选择
纳入标准:① 穿刺过程中无肉眼可见的胰胆管穿透性损伤;② 无胰腺及其被膜损伤;③ 无胰腺及穿刺部位的活动性出血;④ 穿刺口及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无胆汁漏或肠瘘;⑤ 操作过程中无其他器官组织的副损伤;⑥ 大鼠在处死的各时间点仍然存活。对符合以上全部条件的大鼠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穿刺过程中有肉眼可见的胰胆管穿透性损伤;② 穿刺十二指肠后针头脱出或反复穿刺;③ 有胰腺及其被膜损伤;④ 有胰腺及穿刺部位活动性出血且按压止血后仍有出血;⑤ 穿刺口及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有胆汁漏或肠瘘;⑥ 操作过程中有其他器官组织的副损伤;⑦ 在处死的各时间点大鼠已经死亡。对符合以上任何 1 条的大鼠均不纳入研究范围。本实验 SAP 组和 RAPA 组大鼠均建模成功。
1.2.4 3 组大鼠的处理
SO 组 SD 大鼠(共 30 只,24、36 和 48 h 3 个亚组各 10 只)的操作方法均与 SAP 组相同,只是将注射的药物替换为 0.9% 生理盐水(2 mL/kg)与亚甲蓝的(0.1 mL)混合液;RAPA 组 SD 大鼠(共 30 只,24、36 和 48 h 3 个亚组各 10 只)的操作方法和注射药物均与 SAP 组相同,只是在手术麻醉前 30 min 经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 mg/kg)。
1.2.5 胰腺组织中磷酸化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和磷酸化的核糖体 S6 蛋白激酶 1(p-S6K1)的表达量检测
SAP 组、SO 组及 RAPA 组中的各时段亚组大鼠分别于术后 24、36 及 48 h 腹腔注射 10% 的水合氯醛溶液(3.3 mL/kg),麻醉满意后开胸,直视下行右心房穿刺采血并放血处死相应亚组存活的全部大鼠。各组大鼠放血处死后立即完整切取相应胰腺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 10% 中性甲醛溶液固定 48 h 以上,待行组织染色;另一部分放置于–80 ℃ 超低温冰箱冷冻保存,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p-S6K1 的表达量(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6 血清标本的采集及炎症因子的检测
按上述方法行右心房穿刺采血并放血处死大鼠后,血液标本离心(2 500 r/min,r=12 cm,15 min)后移液器抽取上层血清置于 EP 管中,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血清 IL-1β、IL-6 及 TNF-α 的含量,操作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7 胰腺组织的 HE 染色
将以 10% 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好的胰腺组织(胰头部)行 HE 染色,将组织块修整成统一大小,脱水透明,石蜡包埋,置于切片机上,以厚度 4 μm 的标准连续性切片,每个蜡块切片 5 张,取其中之一作常规 HE 染色。
1.2.8 胰腺组织光镜下病理评分
取各时间点存活大鼠的胰腺标本,行 HE 染色后,采用盲法由专科医师在光镜下阅片,每张切片随机选择 10 个高倍视野(200 倍),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参照 Schmidt 等[17]的光镜下评分法进行评分(表 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比较时,经方差齐性检验后,若满足方差齐性,使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t 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 t′ 检验;关系的分析采用线性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SO 组各时间点亚组的大鼠均存活,总体存活率为 100%;SAP 组中,24 h 亚组大鼠存活 8 只,36 h 亚组大鼠存活 6 只,48 h 亚组大鼠存活 4 只,总体存活率为 60%;RAPA 组中,24 h 亚组大鼠存活 9 只,36 h 亚组大鼠存活 8 只,48 h 亚组大鼠存活 7 只,总体存活率为 80%。
2.1 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量
2.1.1 胰腺组织中 p-mTOR 的表达量
在 24、36 及 48 h 时点,SO 组、SAP 组和 RAPA 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 p-mTOR 表达量顺序均为:SO 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 组内的 3 个时间点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SAP 组和 RAPA 组,均是 24 h<36 h<48 h,同组内的 3 个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 2a和图 2b。

a:胰腺组织中 p-mTOR 表达的电泳图片;b:3 组胰腺组织中 p-mTOR 的表达水平;c:胰腺组织中 p-S6K1 表达的电泳图片;d:3 组胰腺组织中 p-S6K1 的表达水平;同时点与 SO 组比较,*
2.1.2 胰腺组织中 p-S6K1 的表达量
在 24、36 及 48 h 时点,SO 组、SAP 组和 RAPA 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 p-S6K1 表达量顺序均为:SO 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 组内的 3 个时间点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SAP 组和 RAPA 组,均是 24 h<36 h<48 h,同组内的 3 个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 2c和图 2d。
2.2 血清炎症因子含量
2.2.1 血清 IL-1β 含量
SO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1β 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SAP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1β 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RAPA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1β 含量大致呈下降趋势。在 24 h 亚组中,SO 组、RAPA 组及 SAP 组大鼠的血清 IL-1β 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36 h 亚组中,3 组大鼠的血清 IL-1β 含量顺序为:RAPA 组<SAP 组<SO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48 h 亚组中,3 组大鼠的血清 IL-1β 含量顺序为:SO 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 3a。

a:3 组大鼠各时点血清 IL-1β 含量;b:3 组大鼠各时点血清 IL-6 含量;c:3 组大鼠各时点血清 TNF-α 含量;同时点与 SO 组比较,*
2.2.2 血清 IL-6 含量
SO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6 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SAP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6 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RAPA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6 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 24 h 亚组中,3 组的血清 IL-6 含量顺序依次为:SO 组/SAP 组<RAPA 组,RAPA 组与另 2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SO 组与 SA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36 h 和 48 h 亚组中,3 组的血清 IL-6 含量顺序依次为:SO 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 3b。
2.2.3 血清 TNF-α 含量
SO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TNF-α 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SAP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TNF-α 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RAPA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TNF-α 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 24 h 亚组中, SO 组、SAP 组及 RAPA 组的血清 TNF-α 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36 h 亚组中,3 组的血清 TNF-α 含量顺序依次为:SO 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48 h 亚组中,血清 TNF-α 含量为 SO/RAPA 组<SAP 组,SAP 组与其余 2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SO 组与 RAP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 3c。
2.3 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其病理评分
同时点与 SO 组比较,SAP 组和 RAPA 组的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较重,RAPA 组损伤较 SAP 组轻;同组内随时间延长,SO 组的病理学改变不大,但 SAP 组和 RAPA 组有加重趋势,具体见 3d–3j。SO 组、SAP 组及 RAPA 组内 3 个时间点的病理学评分依次为:SO 组,48 h 组<36 h 组<24 h 组,3 个时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 组:24 h 组<36 h 组<48 h 组,3 个时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A 组,24 h 组<36 h 组<48 h 组,3 个时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36 h 及 48 h 时,同时点下 3 组胰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依次为:SO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2。


2.4 胰腺组织中 p-mTOR、p-S6K1 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的相关性
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均呈正相关(r=0.97,P<0.01;r=0.89,P<0.01),见图 3k 和图 3l(根据3 组大鼠 3 个时点结果的均值绘制)。
3 讨论
SAP 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该病发病快,呈恶性发展趋势,治疗极为复杂,晚期阶段同时合并 SIRS,引起广泛的器官组织损伤,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18-20]。约有 25% 的急性胰腺炎可发展为 SAP[21]。mTOR 是一种非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存在于 2 个不同的复合体中,第 1 个为 mTORC1,由 mTOR、Raptor、GβL 和 DEPTOR 构成,它是一主要的生长调节分子,可感受并结合不同的营养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生长因子、能量水平、细胞应激及氨基酸,可被雷帕霉素抑制,而激活的 mTOR 可使下游 S6K1 磷酸化而发挥其生理作用[22-24]。第 2 种复合体是 mTORC2,由 mTOR、Rictor、GβL、Sin1、PRR5/Protor-1 和 DEPTOR 构成。有研究[25-29]证实,mTOR 信号转导异常见于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时点 3 组胰腺组织中的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顺序均为 SO 组<RAPA 组<SAP 组,且在 SAP 组和 RAPA 组中,随时间延长,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升高。而 mTOR 和 S6K1 作为 mTOR 信号通路中下游的关键蛋白分子,其磷酸化水平反映了该通路的激活情况,这提示在 SAP 时,mTOR 信号通路被广泛激活。本实验结果显示,SAP 组血清 IL-1β、IL-6 和 TNF-α 含量随时间延长总体升高,而 RAPA 组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36 和 48 h 时,RAPA 组和 SAP 组的上述 3 项指标总体高于 SO 组,且 RAPA 组的 3 项指标均低于 SAP 组,该结果一方面提示在 SAP 时,炎症因子 IL-1β、IL-6 及 TNF-α 大量释放入血,参与 SAP 的发生;另一方面提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 mTOR 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 IL-1β、IL-6 和 TNF-α 的合成及释放。此外,24、36 和 48 h 时,SAP 组胰腺组织的病理评分都显著高于 SO 组相应时点,而 RAPA 组胰腺组织的病理评分却介于 SO 组和 SAP 组相应亚组之间。经相关性分析,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组织的损害程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二者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 0.8,故可以认为,在 SAP 时,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组织损害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在 SAP 中,炎症因子 IL-1β、IL-6 和 TNF-α 被大量释放入血,参与 SAP 的发病过程;mTOR 信号通路被广泛激活,且胰腺组织中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组织的损害程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雷帕霉素可减轻 SAP 中胰腺组织损害程度,其机制可能为下调胰腺组织中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或者减少炎症介质IL-1β、IL-6 和 TNF-α 的合成及释放,进而减轻胰腺损伤。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中较为危重的急腹症之一,以发病急、进展快和病死率高为特点,死亡率高达 10%~25%[1]。SAP 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胰腺组织广泛性出血坏死[2],大多数 SAP 是由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发展而来[3],治疗方面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禁食水、抑制胰酶、抗感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治并发症及止痛对症支持治疗,充分让胰腺休息[4-5];当胰腺大面积坏死继发感染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6-8]。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在 SAP 中多种信号通路被激活,如 p38 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核因子 kB(nuclear factor kB,NF-kB)等信号通路,但关于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与 SAP 关系的报道并不多见。mTOR 信号通路在维持蛋白合成、细胞存活、生长、凋亡、调节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9]。mTOR 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多种信号通路的枢纽,通过对信号的整合从而对细胞的生长、周期及营养代谢进行调节。在哺乳动物中,mTOR 以 mTORC1-mTORC2 复合物的形式存在,激活的 mTORC1-mTORC2 复合物可使信号通路下游的核糖体 S6 激酶(S6K1)磷酸化,进而发挥其生理作用。相关研究[10]已经证实,mTORC1 具有雷帕霉素敏感性的特点,可被雷帕霉素抑制。此外,mTOR 抑制剂可以调节炎症反应,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对骨性关节炎也具有保护作用[11-12]。SAP 以无菌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随着疾病的进展和加重,可以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以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最终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预后极差。mTOR 信号通路作为调节炎症反应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是否参与了 SAP 的发生发展、其抑制剂雷帕霉素是否对 SAP 患者的胰腺损害具有保护作用等,目前还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雷帕霉素对 SAP 胰腺损害的保护性作用,并进一步阐述其保护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材料和设备
清洁级雄性 SD 大鼠 90 只,雄性,280~320 g,7~8 周龄(购自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动物手术器械和动物手术操作台系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TDL-5 台式大容量低速离心机系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产品,显微止血夹购自宁波医用缝针有限公司,可吸收性外科缝线购自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pH 试纸购自上海馨晟试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采血管、载玻片、盖玻片及 1/5 mL 注射器均系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产品。5% 牛磺胆酸钠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水合氯醛、亚甲蓝注射液和 0.9% 生理盐水均系四川科伦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雷帕霉素,HE 染色及 Western blot 相关试剂,IL-1β、IL-6 及 TNF-α ELISA 检测试剂盒等均购自美国 Sigma 公司。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90 只 SD 大鼠购回后适应性喂养 1 周,随后按照拆信封法随机分配成 3 组:假手术组(SO 组)、SAP 组和雷帕霉素组(RAPA 组),每组 30 只大鼠;每组大鼠再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 24、36 和 48 h 亚组,每个亚组 10 只大鼠。
1.2.2 SD 大鼠 SAP 模型的制备
参照相关 SAP 大鼠模型制备法建模[13-16],具体步骤如下(图 1)。手术器械消毒,操作过程严格无菌,实验大鼠术前 12 h 禁食、不禁水。采用 10% 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3.3 mL/kg),待麻醉满意后将大鼠固定于手术台,腹部术区备皮,75% 乙醇消毒,铺无菌洞巾,取上腹正中切口长约 3 cm 入腹;显露十二指肠,将十二指肠顺时针翻转,暴露胰腺背侧,手术灯光照向胰腺背侧,从胰腺腹侧辨认胆管系统及十二指肠乳头,显微止血夹暂时阻闭肝门部胆管;用棉签钝性分离胰头,暴露胰胆管-十二指肠肠汇合部,于乳头开口处十二指肠对系膜缘肠壁无血管区作为穿刺点,用直径 0.3 mm 穿刺针头与肠管壁成 10° 角刺入十二指肠壁内,调整穿刺针方向平行于胰胆管,经乳头部插入胰胆管内约 5 mm(此处一般无主胰管);以显微止血夹封闭胰胆管十二指肠开口端,穿刺针连接 1 mL 注射器,由专人以 0.3 mL/min 的速度匀速向胰胆管内注射 5% 牛磺胆酸钠(2 mL/kg)与亚甲蓝的(0.1 mL)混合液,注射完毕后 5 min,去除肝门部胆管及乳头处显微止血夹,以 8-0 可吸线“8”字缝合肠壁穿刺口;用 5 mL 注射器抽取温盐水冲洗穿刺口及乳头部位,5 min 后用 pH 试纸蘸取穿刺口周围肠壁及乳头部组织液,与标准卡比色,判断是否出现肠瘘或胆汁漏(比色后呈现碱性,则认为出现肠瘘或胆汁漏);用干纱布擦净腹腔内冲洗液及渗液,查无活动性出血后逐层关腹,术毕背部皮下注射 5 mL 生理盐水补液。大鼠苏醒后禁食,可饮水,分组饲养。以上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

a:顺时针翻转胰腺,充分暴露胆胰管(黑箭);b:以显微止血夹暂时夹闭肝门部胆管(黑箭);c:注射药液后胆胰管及分支胰管清晰可见(黑箭)
1.2.3 建模大鼠的选择
纳入标准:① 穿刺过程中无肉眼可见的胰胆管穿透性损伤;② 无胰腺及其被膜损伤;③ 无胰腺及穿刺部位的活动性出血;④ 穿刺口及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无胆汁漏或肠瘘;⑤ 操作过程中无其他器官组织的副损伤;⑥ 大鼠在处死的各时间点仍然存活。对符合以上全部条件的大鼠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穿刺过程中有肉眼可见的胰胆管穿透性损伤;② 穿刺十二指肠后针头脱出或反复穿刺;③ 有胰腺及其被膜损伤;④ 有胰腺及穿刺部位活动性出血且按压止血后仍有出血;⑤ 穿刺口及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有胆汁漏或肠瘘;⑥ 操作过程中有其他器官组织的副损伤;⑦ 在处死的各时间点大鼠已经死亡。对符合以上任何 1 条的大鼠均不纳入研究范围。本实验 SAP 组和 RAPA 组大鼠均建模成功。
1.2.4 3 组大鼠的处理
SO 组 SD 大鼠(共 30 只,24、36 和 48 h 3 个亚组各 10 只)的操作方法均与 SAP 组相同,只是将注射的药物替换为 0.9% 生理盐水(2 mL/kg)与亚甲蓝的(0.1 mL)混合液;RAPA 组 SD 大鼠(共 30 只,24、36 和 48 h 3 个亚组各 10 只)的操作方法和注射药物均与 SAP 组相同,只是在手术麻醉前 30 min 经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 mg/kg)。
1.2.5 胰腺组织中磷酸化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和磷酸化的核糖体 S6 蛋白激酶 1(p-S6K1)的表达量检测
SAP 组、SO 组及 RAPA 组中的各时段亚组大鼠分别于术后 24、36 及 48 h 腹腔注射 10% 的水合氯醛溶液(3.3 mL/kg),麻醉满意后开胸,直视下行右心房穿刺采血并放血处死相应亚组存活的全部大鼠。各组大鼠放血处死后立即完整切取相应胰腺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 10% 中性甲醛溶液固定 48 h 以上,待行组织染色;另一部分放置于–80 ℃ 超低温冰箱冷冻保存,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p-S6K1 的表达量(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6 血清标本的采集及炎症因子的检测
按上述方法行右心房穿刺采血并放血处死大鼠后,血液标本离心(2 500 r/min,r=12 cm,15 min)后移液器抽取上层血清置于 EP 管中,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血清 IL-1β、IL-6 及 TNF-α 的含量,操作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7 胰腺组织的 HE 染色
将以 10% 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好的胰腺组织(胰头部)行 HE 染色,将组织块修整成统一大小,脱水透明,石蜡包埋,置于切片机上,以厚度 4 μm 的标准连续性切片,每个蜡块切片 5 张,取其中之一作常规 HE 染色。
1.2.8 胰腺组织光镜下病理评分
取各时间点存活大鼠的胰腺标本,行 HE 染色后,采用盲法由专科医师在光镜下阅片,每张切片随机选择 10 个高倍视野(200 倍),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参照 Schmidt 等[17]的光镜下评分法进行评分(表 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比较时,经方差齐性检验后,若满足方差齐性,使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t 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 t′ 检验;关系的分析采用线性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SO 组各时间点亚组的大鼠均存活,总体存活率为 100%;SAP 组中,24 h 亚组大鼠存活 8 只,36 h 亚组大鼠存活 6 只,48 h 亚组大鼠存活 4 只,总体存活率为 60%;RAPA 组中,24 h 亚组大鼠存活 9 只,36 h 亚组大鼠存活 8 只,48 h 亚组大鼠存活 7 只,总体存活率为 80%。
2.1 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量
2.1.1 胰腺组织中 p-mTOR 的表达量
在 24、36 及 48 h 时点,SO 组、SAP 组和 RAPA 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 p-mTOR 表达量顺序均为:SO 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 组内的 3 个时间点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SAP 组和 RAPA 组,均是 24 h<36 h<48 h,同组内的 3 个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 2a和图 2b。

a:胰腺组织中 p-mTOR 表达的电泳图片;b:3 组胰腺组织中 p-mTOR 的表达水平;c:胰腺组织中 p-S6K1 表达的电泳图片;d:3 组胰腺组织中 p-S6K1 的表达水平;同时点与 SO 组比较,*
2.1.2 胰腺组织中 p-S6K1 的表达量
在 24、36 及 48 h 时点,SO 组、SAP 组和 RAPA 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 p-S6K1 表达量顺序均为:SO 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 组内的 3 个时间点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SAP 组和 RAPA 组,均是 24 h<36 h<48 h,同组内的 3 个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 2c和图 2d。
2.2 血清炎症因子含量
2.2.1 血清 IL-1β 含量
SO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1β 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SAP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1β 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RAPA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1β 含量大致呈下降趋势。在 24 h 亚组中,SO 组、RAPA 组及 SAP 组大鼠的血清 IL-1β 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36 h 亚组中,3 组大鼠的血清 IL-1β 含量顺序为:RAPA 组<SAP 组<SO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48 h 亚组中,3 组大鼠的血清 IL-1β 含量顺序为:SO 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 3a。

a:3 组大鼠各时点血清 IL-1β 含量;b:3 组大鼠各时点血清 IL-6 含量;c:3 组大鼠各时点血清 TNF-α 含量;同时点与 SO 组比较,*
2.2.2 血清 IL-6 含量
SO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6 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SAP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6 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RAPA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IL-6 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 24 h 亚组中,3 组的血清 IL-6 含量顺序依次为:SO 组/SAP 组<RAPA 组,RAPA 组与另 2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SO 组与 SA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36 h 和 48 h 亚组中,3 组的血清 IL-6 含量顺序依次为:SO 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 3b。
2.2.3 血清 TNF-α 含量
SO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TNF-α 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SAP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TNF-α 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RAPA 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 TNF-α 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 24 h 亚组中, SO 组、SAP 组及 RAPA 组的血清 TNF-α 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36 h 亚组中,3 组的血清 TNF-α 含量顺序依次为:SO 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48 h 亚组中,血清 TNF-α 含量为 SO/RAPA 组<SAP 组,SAP 组与其余 2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SO 组与 RAP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图 3c。
2.3 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其病理评分
同时点与 SO 组比较,SAP 组和 RAPA 组的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较重,RAPA 组损伤较 SAP 组轻;同组内随时间延长,SO 组的病理学改变不大,但 SAP 组和 RAPA 组有加重趋势,具体见 3d–3j。SO 组、SAP 组及 RAPA 组内 3 个时间点的病理学评分依次为:SO 组,48 h 组<36 h 组<24 h 组,3 个时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 组:24 h 组<36 h 组<48 h 组,3 个时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A 组,24 h 组<36 h 组<48 h 组,3 个时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36 h 及 48 h 时,同时点下 3 组胰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依次为:SO组<RAPA 组<SAP 组,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2。


2.4 胰腺组织中 p-mTOR、p-S6K1 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组织病理评分的相关性
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均呈正相关(r=0.97,P<0.01;r=0.89,P<0.01),见图 3k 和图 3l(根据3 组大鼠 3 个时点结果的均值绘制)。
3 讨论
SAP 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该病发病快,呈恶性发展趋势,治疗极为复杂,晚期阶段同时合并 SIRS,引起广泛的器官组织损伤,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18-20]。约有 25% 的急性胰腺炎可发展为 SAP[21]。mTOR 是一种非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存在于 2 个不同的复合体中,第 1 个为 mTORC1,由 mTOR、Raptor、GβL 和 DEPTOR 构成,它是一主要的生长调节分子,可感受并结合不同的营养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生长因子、能量水平、细胞应激及氨基酸,可被雷帕霉素抑制,而激活的 mTOR 可使下游 S6K1 磷酸化而发挥其生理作用[22-24]。第 2 种复合体是 mTORC2,由 mTOR、Rictor、GβL、Sin1、PRR5/Protor-1 和 DEPTOR 构成。有研究[25-29]证实,mTOR 信号转导异常见于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时点 3 组胰腺组织中的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顺序均为 SO 组<RAPA 组<SAP 组,且在 SAP 组和 RAPA 组中,随时间延长,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升高。而 mTOR 和 S6K1 作为 mTOR 信号通路中下游的关键蛋白分子,其磷酸化水平反映了该通路的激活情况,这提示在 SAP 时,mTOR 信号通路被广泛激活。本实验结果显示,SAP 组血清 IL-1β、IL-6 和 TNF-α 含量随时间延长总体升高,而 RAPA 组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36 和 48 h 时,RAPA 组和 SAP 组的上述 3 项指标总体高于 SO 组,且 RAPA 组的 3 项指标均低于 SAP 组,该结果一方面提示在 SAP 时,炎症因子 IL-1β、IL-6 及 TNF-α 大量释放入血,参与 SAP 的发生;另一方面提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 mTOR 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 IL-1β、IL-6 和 TNF-α 的合成及释放。此外,24、36 和 48 h 时,SAP 组胰腺组织的病理评分都显著高于 SO 组相应时点,而 RAPA 组胰腺组织的病理评分却介于 SO 组和 SAP 组相应亚组之间。经相关性分析,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组织的损害程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二者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 0.8,故可以认为,在 SAP 时,胰腺组织中 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组织损害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在 SAP 中,炎症因子 IL-1β、IL-6 和 TNF-α 被大量释放入血,参与 SAP 的发病过程;mTOR 信号通路被广泛激活,且胰腺组织中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组织的损害程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雷帕霉素可减轻 SAP 中胰腺组织损害程度,其机制可能为下调胰腺组织中p-mTOR 和 p-S6K1 的表达,或者减少炎症介质IL-1β、IL-6 和 TNF-α 的合成及释放,进而减轻胰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