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蔡逊, 刘勇, 马丹丹, 梅洪亮, 张建新, 邵俊伟. 回肠转位术与Roux-en-Y胃旁路术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表达的影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9): 1056-1060. doi: 10.7507/1007-9424.20160273 复制
糖尿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全球约有1.7亿人患有糖尿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1]。T2DM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内科疾病,传统的内科疗法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2]。但所有内科治疗方法都很难从本质上治愈T2DM及其相关并发症[3]。因此患者迫切需要一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手段。1995年,Pories等[4]发现,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gastric bypass,RYGBP)可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开创了外科手术治疗T2DM的新思路。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治疗T2DM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术式不断涌现。目前,国内外学者[5-6]通过对Goto-Kakizaki(GK)大鼠施行了回肠转位术(ileal transposition,IT),取得了良好的降糖效果,但是该术式应用于临床还存在诸多问题。本实验选择自发性T2DM大鼠模型(GK大鼠)进行IT和RYGBP干预,旨在对比分析IT与RYGBP对GK大鼠的降糖效果和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表达的影响,以期为IT治疗非肥胖型T2DM患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主要试剂
本实验所需30只SPF级自发性T2DM雄性GK大鼠均购自中科院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批号:42000600002150),8~10周龄,体质量为270~310 g,饲养于笔者所在医院中心实验室。稳步倍加型血糖仪购自美国强生公司,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试剂盒购自美国Bio-Rad公司,大鼠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ELISA试剂盒与GLP-1 ELISA试剂盒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
1.2 实验分组及处理
将30只GK大鼠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YGBP组、IT组与Sham组,每组10只。3组大鼠术前均禁食不禁水12 h,给予0.5%戊巴比妥钠(50 mL/kg)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后,仰卧固定四肢及头部,用碘伏常规消毒铺巾,取上腹部正中约4 cm长的切口进腹[7]。①RYGBP组:取腹部中线纵切口入腹,自幽门处离断十二指肠,在距Treitz韧带8 cm处离断空肠,将远端空肠断端与幽门行端端吻合,近端空肠断端与胃肠吻合口下方8 cm处的小肠行端侧吻合[8]。其特点是:在保持胃容量不变的同时,将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做旁路术。②IT组:取腹部中线纵切口入腹,距Treitz韧带10 cm处离断空肠;于距回盲部10 cm处截取约6 cm长的回肠,保留小肠系膜,移至空肠近远端行端端吻合[9]。其特点为:将部分远端回肠移至距Treitz韧带较近的位置,使未完全消化、吸收的食物提前进入末端回肠。③Sham组:将空肠于距Treitz韧带以下10 cm处横断后再吻合,不改变肠管走行及长度。吻合完毕后,所有大鼠均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逐层关腹。吻合肠管使用6-0的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吻合口前层和后层浆肌层包埋各两针,关腹使用4-0的丝线全层连续缝合,皮肤使用4-0丝线间断缝合。手术当天禁食禁水,术后第1天禁食不禁水,术后第2天恢复术前的饮食。
1.3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3组大鼠均于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检测以下指标[10]: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FINS、HbA1c以及GLP-1。3组大鼠隔夜禁食12 h后,断尾取血1.0 mL(断尾取不到血时采用摘除眼球取血),首先采用血糖仪检测FBG水平,再静置1 h后离心(3 500 r/min,r=8 cm,10 min),分离血清检测FINS、HbA1c和GLP-1水平。HbA1c水平采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FINS与GLP-1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设备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同组内手术前后观测指标比较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同时点3组间观测指标比较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3组大鼠的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结果
术后Sham组及IT组大鼠均未见并发症发生及死亡。术后仅RYGBP组有5只大鼠发生并发症,其中3只死亡。2只大鼠均于术后3 d出现腹泻,给予对应处理,1周内缓解,1个月内恢复正常饮食;术后1 d时有1只大鼠出现呕吐、腹泻、呼吸困难,拒绝进食水,最终死亡;术后3 d时有1只大鼠死于吻合口漏及出血;术后1个月有1只大鼠因持续腹泻、营养不良、进行性消瘦而死亡。与Sham组和IT组比较,RYGBP组大鼠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P < 0.05),而Sham组和I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3组大鼠的FBG水平比较
同组内与术前比较,RYGBP组和IT组大鼠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FBG水平均较低(P < 0.05),而Sham组术后各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时间延长,RYGBP组和IT组的FBG水平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Sham组变化不大。术前3组的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FBG水平均低于Sham组(P < 0.05),但同时点RYGBP组和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3 3组大鼠的FINS水平比较
同组内与术前比较,RYGBP组和IT组大鼠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FINS水平均较高(P < 0.05),而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即FINS水平在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期间变化不大,在术后3个月明显增高,并维持至术后6个月;Sham组术后各时点的FINS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时3组大鼠的FIN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FINS水平均高于Sham组(P < 0.05),但同时点RYGBP组和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4 3组大鼠的HbA1c水平比较
同组内与术前比较,RYGBP组和IT组大鼠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HbA1c水平均较低(P < 0.05),而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即HbA1c水平在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期间变化不大,在术后3个月明显降低,并维持至术后6个月;Sham组术后各时点的HbA1c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时3组大鼠的HbA1c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HbA1c水平均低于Sham组(P < 0.05),但同时点RYGBP组和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5 3组大鼠的GLP-1水平比较
同组内与术前比较,RYGBP组和IT组大鼠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GLP-1水平均较高(P < 0.05),而Sham组术后各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时间延长,RYGBP组和IT组的GLP-1水平均大致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Sham组变化不大。术前3组的GL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GLP-1水平均高于Sham组(P < 0.05),但同时点RYGBP组和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3 讨论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11]在T2DM治疗指南中正式将胃转流术(gastric bypass,GBP)列为肥胖型T2DM的治疗措施之一;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正式推荐代谢外科手术为肥胖型T2DM的治疗方法之一,且指出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均较低,与被广泛接受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当[12];2010年1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13]首次将GBP列入中国版糖尿病治疗指南。至此,GBP手术成为肥胖型T2DM患者减重代谢手术的金标准。但是国内有相当数量的T2DM患者是非肥胖或不伴肥胖症的,他们能否从减重代谢手术中获益犹未可知[14]。IT将一定长度的末端回肠前移至上段空肠,没有缩减消化道容量,也没有导致消化吸收障碍,是目前代谢外科手术中的一种新术式,主要适用于非肥胖型T2DM [15-17]。然而该术式的有效性、安全性、性价比、应用前景及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本实验选择非肥胖型T2DM大鼠模型进行手术干预,旨在探索IT对非肥胖型T2DM的治疗效果,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以期为IT治疗非肥胖型T2DM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1 IT的血糖控制效果
FBG及FINS为T2DM的敏感指标,而HbA1c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本实验结果显示,同组内与术前比较,IT组和RYGBP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的FBG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FINS水平均较高(P < 0.05),而HbA1c水平均较低(P < 0.05)。本实验结果还显示: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FBG水平均低于Sham组(P < 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FINS水平均高于Sham组(P < 0.05),而HbA1c水平均低于Sham组(P < 0.05)。这与国内研究[5, 18]结果相一致。
3.2 IT对GLP-1表达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19-22]表明:代谢外科手术控制肥胖型T2DM血糖的作用机制与术后“肠-胰岛素轴”的激素分泌改变有关,这些激素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抑胃肽(GIP)、GLP-1、瘦素(leptin)、胆囊收缩素等。本实验结果表明:IT和RYGBP这两种术式均可很好地控制GK大鼠的血糖,且各时点该2组间的各指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推测这2种术式的机理可能相同。目前认为,GLP-1是“肠-胰岛素轴”中控制T2DM血糖最核心的介导因子。GLP-1是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肠肽激素,由末端空肠、回肠和结肠的L细胞分泌。GLP-1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抑制胃动力和胃酸分泌,减少食物吸收,促进胰岛素合成,抑制胃的排空及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并抑制其凋亡[23-25]。本实验结果显示,同组内与术前比较,RYGBP组和IT组大鼠术后各时点的GLP-1水平均较高。笔者考虑,IT和RYGBP与其他减重代谢手术的区别在于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快速进入间置回肠,持续刺激L细胞分泌GLP-1,GLP-1水平增高又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降低血糖。
IT可以取得与RYGBP同等的降糖效果,且作用机制相似。更为重要的是,IT更安全有效、并发症少。RYGBP术式存在近远期并发症,近期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溃疡、出血、狭窄、胃瘫等,远期并发症包括营养不良、贫血、倾倒综合征,以及铁、钙、维生素B12等缺乏。IT的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不改变胃肠道的延续性,仅仅是依靠调整肠道排列顺序来调节机体的生理代谢,几乎可避免其他术式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如营养不良、倾倒综合征、胃瘫等,是最符合代谢外科设计理念的手术方式。本试验结果表明,IT组无并发症发生及死亡,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RYGBP组。
综上所述,IT能控制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且术式操作简单,不改变消化道长度,几乎可以避免其他减重代谢术式带来的各种并发症。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术治疗T2DM的不断完善以及更有说服力证据的出现,如其可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将为广大非肥胖型T2DM患者带来福音。
糖尿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全球约有1.7亿人患有糖尿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1]。T2DM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内科疾病,传统的内科疗法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2]。但所有内科治疗方法都很难从本质上治愈T2DM及其相关并发症[3]。因此患者迫切需要一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手段。1995年,Pories等[4]发现,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gastric bypass,RYGBP)可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开创了外科手术治疗T2DM的新思路。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治疗T2DM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术式不断涌现。目前,国内外学者[5-6]通过对Goto-Kakizaki(GK)大鼠施行了回肠转位术(ileal transposition,IT),取得了良好的降糖效果,但是该术式应用于临床还存在诸多问题。本实验选择自发性T2DM大鼠模型(GK大鼠)进行IT和RYGBP干预,旨在对比分析IT与RYGBP对GK大鼠的降糖效果和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表达的影响,以期为IT治疗非肥胖型T2DM患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主要试剂
本实验所需30只SPF级自发性T2DM雄性GK大鼠均购自中科院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批号:42000600002150),8~10周龄,体质量为270~310 g,饲养于笔者所在医院中心实验室。稳步倍加型血糖仪购自美国强生公司,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试剂盒购自美国Bio-Rad公司,大鼠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ELISA试剂盒与GLP-1 ELISA试剂盒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
1.2 实验分组及处理
将30只GK大鼠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YGBP组、IT组与Sham组,每组10只。3组大鼠术前均禁食不禁水12 h,给予0.5%戊巴比妥钠(50 mL/kg)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后,仰卧固定四肢及头部,用碘伏常规消毒铺巾,取上腹部正中约4 cm长的切口进腹[7]。①RYGBP组:取腹部中线纵切口入腹,自幽门处离断十二指肠,在距Treitz韧带8 cm处离断空肠,将远端空肠断端与幽门行端端吻合,近端空肠断端与胃肠吻合口下方8 cm处的小肠行端侧吻合[8]。其特点是:在保持胃容量不变的同时,将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做旁路术。②IT组:取腹部中线纵切口入腹,距Treitz韧带10 cm处离断空肠;于距回盲部10 cm处截取约6 cm长的回肠,保留小肠系膜,移至空肠近远端行端端吻合[9]。其特点为:将部分远端回肠移至距Treitz韧带较近的位置,使未完全消化、吸收的食物提前进入末端回肠。③Sham组:将空肠于距Treitz韧带以下10 cm处横断后再吻合,不改变肠管走行及长度。吻合完毕后,所有大鼠均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逐层关腹。吻合肠管使用6-0的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吻合口前层和后层浆肌层包埋各两针,关腹使用4-0的丝线全层连续缝合,皮肤使用4-0丝线间断缝合。手术当天禁食禁水,术后第1天禁食不禁水,术后第2天恢复术前的饮食。
1.3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3组大鼠均于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检测以下指标[10]: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FINS、HbA1c以及GLP-1。3组大鼠隔夜禁食12 h后,断尾取血1.0 mL(断尾取不到血时采用摘除眼球取血),首先采用血糖仪检测FBG水平,再静置1 h后离心(3 500 r/min,r=8 cm,10 min),分离血清检测FINS、HbA1c和GLP-1水平。HbA1c水平采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FINS与GLP-1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设备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同组内手术前后观测指标比较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同时点3组间观测指标比较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3组大鼠的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结果
术后Sham组及IT组大鼠均未见并发症发生及死亡。术后仅RYGBP组有5只大鼠发生并发症,其中3只死亡。2只大鼠均于术后3 d出现腹泻,给予对应处理,1周内缓解,1个月内恢复正常饮食;术后1 d时有1只大鼠出现呕吐、腹泻、呼吸困难,拒绝进食水,最终死亡;术后3 d时有1只大鼠死于吻合口漏及出血;术后1个月有1只大鼠因持续腹泻、营养不良、进行性消瘦而死亡。与Sham组和IT组比较,RYGBP组大鼠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P < 0.05),而Sham组和I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3组大鼠的FBG水平比较
同组内与术前比较,RYGBP组和IT组大鼠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FBG水平均较低(P < 0.05),而Sham组术后各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时间延长,RYGBP组和IT组的FBG水平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Sham组变化不大。术前3组的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FBG水平均低于Sham组(P < 0.05),但同时点RYGBP组和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3 3组大鼠的FINS水平比较
同组内与术前比较,RYGBP组和IT组大鼠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FINS水平均较高(P < 0.05),而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即FINS水平在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期间变化不大,在术后3个月明显增高,并维持至术后6个月;Sham组术后各时点的FINS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时3组大鼠的FIN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FINS水平均高于Sham组(P < 0.05),但同时点RYGBP组和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4 3组大鼠的HbA1c水平比较
同组内与术前比较,RYGBP组和IT组大鼠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HbA1c水平均较低(P < 0.05),而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即HbA1c水平在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期间变化不大,在术后3个月明显降低,并维持至术后6个月;Sham组术后各时点的HbA1c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时3组大鼠的HbA1c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HbA1c水平均低于Sham组(P < 0.05),但同时点RYGBP组和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5 3组大鼠的GLP-1水平比较
同组内与术前比较,RYGBP组和IT组大鼠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GLP-1水平均较高(P < 0.05),而Sham组术后各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时间延长,RYGBP组和IT组的GLP-1水平均大致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Sham组变化不大。术前3组的GL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GLP-1水平均高于Sham组(P < 0.05),但同时点RYGBP组和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3 讨论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11]在T2DM治疗指南中正式将胃转流术(gastric bypass,GBP)列为肥胖型T2DM的治疗措施之一;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正式推荐代谢外科手术为肥胖型T2DM的治疗方法之一,且指出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均较低,与被广泛接受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当[12];2010年1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13]首次将GBP列入中国版糖尿病治疗指南。至此,GBP手术成为肥胖型T2DM患者减重代谢手术的金标准。但是国内有相当数量的T2DM患者是非肥胖或不伴肥胖症的,他们能否从减重代谢手术中获益犹未可知[14]。IT将一定长度的末端回肠前移至上段空肠,没有缩减消化道容量,也没有导致消化吸收障碍,是目前代谢外科手术中的一种新术式,主要适用于非肥胖型T2DM [15-17]。然而该术式的有效性、安全性、性价比、应用前景及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本实验选择非肥胖型T2DM大鼠模型进行手术干预,旨在探索IT对非肥胖型T2DM的治疗效果,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以期为IT治疗非肥胖型T2DM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1 IT的血糖控制效果
FBG及FINS为T2DM的敏感指标,而HbA1c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本实验结果显示,同组内与术前比较,IT组和RYGBP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的FBG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FINS水平均较高(P < 0.05),而HbA1c水平均较低(P < 0.05)。本实验结果还显示: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FBG水平均低于Sham组(P < 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RYGBP组和IT组大鼠的FINS水平均高于Sham组(P < 0.05),而HbA1c水平均低于Sham组(P < 0.05)。这与国内研究[5, 18]结果相一致。
3.2 IT对GLP-1表达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19-22]表明:代谢外科手术控制肥胖型T2DM血糖的作用机制与术后“肠-胰岛素轴”的激素分泌改变有关,这些激素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抑胃肽(GIP)、GLP-1、瘦素(leptin)、胆囊收缩素等。本实验结果表明:IT和RYGBP这两种术式均可很好地控制GK大鼠的血糖,且各时点该2组间的各指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推测这2种术式的机理可能相同。目前认为,GLP-1是“肠-胰岛素轴”中控制T2DM血糖最核心的介导因子。GLP-1是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肠肽激素,由末端空肠、回肠和结肠的L细胞分泌。GLP-1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抑制胃动力和胃酸分泌,减少食物吸收,促进胰岛素合成,抑制胃的排空及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并抑制其凋亡[23-25]。本实验结果显示,同组内与术前比较,RYGBP组和IT组大鼠术后各时点的GLP-1水平均较高。笔者考虑,IT和RYGBP与其他减重代谢手术的区别在于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快速进入间置回肠,持续刺激L细胞分泌GLP-1,GLP-1水平增高又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降低血糖。
IT可以取得与RYGBP同等的降糖效果,且作用机制相似。更为重要的是,IT更安全有效、并发症少。RYGBP术式存在近远期并发症,近期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溃疡、出血、狭窄、胃瘫等,远期并发症包括营养不良、贫血、倾倒综合征,以及铁、钙、维生素B12等缺乏。IT的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不改变胃肠道的延续性,仅仅是依靠调整肠道排列顺序来调节机体的生理代谢,几乎可避免其他术式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如营养不良、倾倒综合征、胃瘫等,是最符合代谢外科设计理念的手术方式。本试验结果表明,IT组无并发症发生及死亡,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RYGBP组。
综上所述,IT能控制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且术式操作简单,不改变消化道长度,几乎可以避免其他减重代谢术式带来的各种并发症。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术治疗T2DM的不断完善以及更有说服力证据的出现,如其可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将为广大非肥胖型T2DM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