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梁小芹, 苏勤军. CCR7 和VEGF-D 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6): 715-721. doi: 10.7507/1007-9424.20160190 复制
趋化因子受体是一类能够特异性结合趋化因子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中趋化因子受体7(CCR chemokine receptor-7,CCR7)蛋白在多种肿瘤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 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蛋白是目前已确认的淋巴管生长因子,在许多肿瘤细胞中VEGF-D蛋白呈高表达,其可诱导肿瘤内或肿瘤周边淋巴管生成和扩张,与肿瘤的淋巴管转移密切相关 [8-10] 。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及乳腺癌组织中CCR7和VEGF-D蛋白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明确这两种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05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73例(乳腺癌组)、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标本40例(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20例,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20例,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与导管原位癌的界限较难界定,两种病变的肌上皮都是完整的,故将两者归为一类),以距乳腺癌组织切缘5 cm以远的正常乳腺组织20例作为对照(正常乳腺组织组,病例来源于乳腺癌组)。患者均为女性,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和放疗,且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并根据2012年 《WHO乳腺肿瘤分类标准》 [11] 进行分类。乳腺癌组患者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年龄22~82岁,中位年龄为52岁,其中>45岁者47例,≤45岁者26例;肿瘤直径≤3 cm者36例,>3 cm者37例;临床分期采用1988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 提出的TNM分期法 [12] :Ⅰ期8例,Ⅱ期22例,Ⅲ期31例,Ⅳ期12例;组织学分级:Ⅰ级20例,Ⅱ级30例,Ⅲ级23例;淋巴结转移43例,无淋巴结转移30例;雌激素受体(ER)阳性46例,阴性27例;孕激素受体(PR)阳性43例,阴性30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33例,阴性40例。40例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患者年龄为35~58岁,中位年龄为45岁。
1.2 主要试剂与设备
CCR7和VEGF-D鼠抗人抗体均为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产品,D2-40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二抗由Roche公司提供。罗氏全自动多功能病理组织检测系统为罗氏公司产品(瑞士),主要设备为BX51正置显微镜(Olympus公司,日本)。
1.3 免疫组化染色
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制成4 μm厚的切片,使用瑞士罗氏全自动多功能病理组织检测系统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具体步骤如下。①75 ℃烤片4 min,采用专用EZprep将石蜡切片脱蜡。加入修复液CC1 100 μL (碱性),再将独立温控的切片加热板升温到100 ℃以进行高温修复30 min;加入IU INHIBITOR 100 μL,37 ℃孵育4 min;以加样器加入100 μL一抗,切片加热升温到设定的温度(95 ℃),孵育16 min;以加样器加入100 μL HRP UNIVMULT,37 ℃孵育8 min;以加样器同时加入100 μL UV DAB及100 μL UV DABH 2 O 2 ,37 ℃孵育8 min;以加样器加入100 μL UV COPPER,37 ℃孵育4 min;以加样器加入100 μL 苏木精HEMATOXYLIN Ⅱ进行复染,孵育4 min;以加样器加入100 μL反蓝BLUING REAGENT试剂,孵育4 min。②取出切片,用含温和清洁剂的清水涮洗切片。③梯度乙醇脱水。④应用二甲苯对切片透明、封片。以PBS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以人结肠癌组织标本作为阳性对照。
1.4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①CCR7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或) 细胞核中,以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内出现浅黄色至棕褐色颗粒者判断为阳性 [13] ;VEGF-D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以细胞质内出现浅黄色至棕褐色颗粒者判断为阳性 [14] 。参考Shimizu等 [15] 的方法采用双评分半定量法进行评分,高倍镜下(400倍)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判定免疫组化结果。染色强度评分标准:不着色,0分;淡黄色,1分;棕黄色,2分;棕褐色,3分。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评定标准:无肿瘤细胞着色,0分;<1/3的肿瘤细胞着色,1分; 1/3~2/3的肿瘤细胞着色,2分;>2/3的肿瘤细胞着色,3分。两种评分之和为最终评分,0~2分为阴性,其余为阳性(3分为弱阳性,4分为中度阳性,5~6分为强阳性)。②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的判定参考Weidner [16] 的方法:根据D2-40染色结果,以阳性着色的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计为1个阳性微淋巴管。先在低倍镜下(40倍)确定5个着色密集的区域(即“hot spot”),再在200倍放大倍数下分别计数5个视野的阳性微淋巴管数,取其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tudent’s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χ 2 检验和趋势χ 2 检验(分析率随分层变化的趋势),相关性分析采用非参数Spearman秩相关和χ 2 检验(计算Pearson列联系数)。检验水准α=0.050。
2 结果
2.1 CCR7蛋白及VEGF-D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CR7蛋白的阳性颗粒呈棕黄色,以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内着色为主。CCR7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较低或无表达(表 1、图 1A);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中有 1例呈弱阳性表达(图 1B);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中有6例呈阳性表达,其中4例呈弱阳性,1例呈中度阳性,1例呈强阳性(图 1C);乳腺癌组中有35例呈阳性表达,其中7例呈弱阳性,12例呈中度阳性,16例呈强阳性(图 1D)。②免疫组 化染色结果显示:VEGF-D蛋白的阳性颗粒呈棕黄色,着色颗粒位于细胞质内。正常乳腺组织组中1例 VEGF-D蛋白呈弱阳性表达(图 2A);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中有4例呈阳性表达,其中3例呈弱阳性,1例呈中度阳性(图 2B);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组中有8例呈阳性表达,其中5例呈弱阳性,1例呈中度阳性,2例呈强阳性(图 2C);乳腺癌组有42例呈阳性表达,其中10例呈弱阳性,14例呈中度阳性,18例呈强阳性(图 2D)。CCR7蛋白和VEGF-D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织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强。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及乳腺癌组中CCR7蛋白(χ 趋势2 =23.905,P<0.050)和VEGF-D蛋白(χ 趋势2 =22.349,P<0.050)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表 1)。


2.2 D2-40的表达及LMVD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2-40阳性表达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膜和细胞浆呈棕黄色。正常乳腺组织、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和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织中,D2-40染色的淋巴管多位于乳腺小叶周边(图 3A~3C),淋巴管形态不规则,管壁薄,管壁无平滑肌,管腔内偶见淋巴细胞,部分管腔扩张,部分呈条索状,部分为几个内皮细胞构成的细胞簇,甚至单个内皮细胞;乳腺癌组织中D2-40染色的淋巴管多位于癌周组织,部分管腔呈扩张状态(图 3D),部分淋巴管腔内可见癌栓(图 3E)。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及乳腺癌组的LMVD值分别为2.00±1.02、6.70±3.48、9.01±2.13及16.32±4.07,LMVD值逐渐增高,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此外,在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组的LMVD值为21.37±3.9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11.96±2.31 (P<0.050)。
2.3 乳腺癌组织中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在乳腺癌患者中,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HER-2表达有关(P<0.050),而均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ER表达和PR表达状况无关(P>0.050)。组织学分级越高、临床分期为Ⅲ+Ⅳ期(与Ⅰ+Ⅱ期者相比)、淋巴结转移(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相比)及HER-2表达阳性(与HER-2表达阴性者相比)者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阳性率较高(P<0.050),见表 2。

2.4 乳腺癌组织中CCR7蛋白和VEGF蛋白表达与LMVD值间的关系
淋巴管与乳腺癌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在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增多者转移的概率增高,其与预后有关;而在其余3类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增加无重要临床意义,故笔者只探讨了该两种蛋白与LMVD值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乳腺癌患者中,CCR7阴性组的LMVD值为10.31±1.74,CCR7阳性组为12.81±3.9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0);VEGF-D阴性组的LMVD值为13.32±2.14,VEGF-D阳性组为20.13±4.89,VEGF-D阳性组的LMVD值较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MVD值和VEGF-D蛋白表达强度之间呈正相关性(r=0.623,P<0.010),而LMVD值与CCR7蛋白表达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03,P>0.050)。
2.5 乳腺癌组织中CCR7蛋白表达与VEGF-D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由于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及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中CCR7蛋白与VEGF-D蛋白表达阳性例数太少,故仅分析了乳腺癌组织中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列联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CCR7蛋白表达与VEGF-D蛋白表达间呈弱相关性(r=0.112,P<0.050),见表 3。

3 讨论
趋化因子受体通常表达于免疫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与相应的趋化因子结合而发挥作用,其与细胞骨架重排、内皮细胞黏附和细胞定向游动均有关。研究 [17-18] 表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及宿主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方面均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CCR7蛋白是CCR亚家族中的一个亚类,现已证实它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且与肿瘤的侵袭及转移均相关 [13, 19-21] 。Müller等 [7] 对1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CCR7 mRNA水平检测,并与正常乳腺组织进行比较后发现,乳腺癌组织中其表达量明显增高。朱旬等 [22] 研究发现,乳腺癌组织中CCR7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且其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有关。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乳腺癌组中CCR7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这提示CCR7蛋白可能在乳腺肿瘤的早期恶性转化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另外笔者分析了CCR7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CCR7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HER-2表达均相关。
VEGF-D蛋白是目前已确定的VEGF家族中的淋巴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研究 [23-24] 表明,VEGF-D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及转移均有关。Thelen等 [25] 在其建立的鼠肝癌模型的研究中发现,VEGF-D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Onogawa等 [26] 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结肠癌组织中VEGF-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结肠组织升高,并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预后均密切相关。Stacker等 [27] 研究发现,VEGF-D蛋白不但可诱导肿瘤组织内的淋巴管生成,还可加快肿瘤细胞向区域淋巴结扩散。本组资料结果表明,正常乳腺组织组、 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 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及乳腺癌组中VEGF-D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其在正常乳腺组织组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0%,在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的表达阳性率为20.0%,在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的表达阳性率为40.0%,而在乳腺癌组中的表达阳性率高达57.5%;此外,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D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表 2)。提示随着乳腺病变的演进,VEGF-D蛋白的表达有升高的趋势,进一步表明VEGF-D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的转移主要以淋巴管转移为主,关于淋巴管生成的研究 [28] 表明,VEGF-D蛋白可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结合,使VEGFR-3迅速活化,并引起下游分子She和Grb2磷酸化,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存活,从而形成新生的毛细淋巴管。Veikkola等 [29] 证明,VEGF-D蛋白在体内通过旁分泌途径(VEGFR-3信号转导通路)选择性诱导淋巴管生成。本组资料结果显示,VEGF-D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且VEGF-D蛋白的表达与LMVD值呈正相关,提示VEGF-D蛋白参与了乳腺癌淋巴管的生成及淋巴结转移。
为进一步探讨两种蛋白表达与乳腺恶性潜能的关系,笔者分析了两种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且组织学分级越高、临床分期越晚(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者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均较高。此外,CCR7蛋白与VEGF-D蛋白的表达呈弱正相关,提示CCR7蛋白与VEGF-D蛋白在乳腺癌的癌变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CCR7蛋白也可能间接地参与肿瘤淋巴管的生长,其可能的机理是,肿瘤细胞中CCR7蛋白与相应的趋化因子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CL21)结合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继而激活蛋白激酶B(AKT)通路,使得肿瘤细胞内VEGF-D蛋白表达上调,VEGF-D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促进新的内皮细胞分化、增生,形成新的肿瘤淋巴管,加速脉管转移;另外肿瘤细胞内VEGF-D蛋白的高表达增加了肿瘤内部及肿瘤边缘淋巴管的表面积,在乳腺癌细胞分泌的CCR7蛋白的作用下,促使乳腺癌细胞发生游走及定向转移。因此VEGF-D蛋白和CCR7蛋白的过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中发挥协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从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到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CCR7蛋白与VEGF-D蛋白的表达均升高,两者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呈正相关,并且其阳性表达多见于组织学分级差、临床分期晚和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由此笔者认为,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CCR7蛋白与VEGF-D蛋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将其作为切入点来设计药物将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趋化因子受体是一类能够特异性结合趋化因子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中趋化因子受体7(CCR chemokine receptor-7,CCR7)蛋白在多种肿瘤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 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蛋白是目前已确认的淋巴管生长因子,在许多肿瘤细胞中VEGF-D蛋白呈高表达,其可诱导肿瘤内或肿瘤周边淋巴管生成和扩张,与肿瘤的淋巴管转移密切相关 [8-10] 。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及乳腺癌组织中CCR7和VEGF-D蛋白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明确这两种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05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73例(乳腺癌组)、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标本40例(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20例,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20例,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与导管原位癌的界限较难界定,两种病变的肌上皮都是完整的,故将两者归为一类),以距乳腺癌组织切缘5 cm以远的正常乳腺组织20例作为对照(正常乳腺组织组,病例来源于乳腺癌组)。患者均为女性,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和放疗,且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并根据2012年 《WHO乳腺肿瘤分类标准》 [11] 进行分类。乳腺癌组患者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年龄22~82岁,中位年龄为52岁,其中>45岁者47例,≤45岁者26例;肿瘤直径≤3 cm者36例,>3 cm者37例;临床分期采用1988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 提出的TNM分期法 [12] :Ⅰ期8例,Ⅱ期22例,Ⅲ期31例,Ⅳ期12例;组织学分级:Ⅰ级20例,Ⅱ级30例,Ⅲ级23例;淋巴结转移43例,无淋巴结转移30例;雌激素受体(ER)阳性46例,阴性27例;孕激素受体(PR)阳性43例,阴性30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33例,阴性40例。40例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患者年龄为35~58岁,中位年龄为45岁。
1.2 主要试剂与设备
CCR7和VEGF-D鼠抗人抗体均为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产品,D2-40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二抗由Roche公司提供。罗氏全自动多功能病理组织检测系统为罗氏公司产品(瑞士),主要设备为BX51正置显微镜(Olympus公司,日本)。
1.3 免疫组化染色
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制成4 μm厚的切片,使用瑞士罗氏全自动多功能病理组织检测系统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具体步骤如下。①75 ℃烤片4 min,采用专用EZprep将石蜡切片脱蜡。加入修复液CC1 100 μL (碱性),再将独立温控的切片加热板升温到100 ℃以进行高温修复30 min;加入IU INHIBITOR 100 μL,37 ℃孵育4 min;以加样器加入100 μL一抗,切片加热升温到设定的温度(95 ℃),孵育16 min;以加样器加入100 μL HRP UNIVMULT,37 ℃孵育8 min;以加样器同时加入100 μL UV DAB及100 μL UV DABH 2 O 2 ,37 ℃孵育8 min;以加样器加入100 μL UV COPPER,37 ℃孵育4 min;以加样器加入100 μL 苏木精HEMATOXYLIN Ⅱ进行复染,孵育4 min;以加样器加入100 μL反蓝BLUING REAGENT试剂,孵育4 min。②取出切片,用含温和清洁剂的清水涮洗切片。③梯度乙醇脱水。④应用二甲苯对切片透明、封片。以PBS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以人结肠癌组织标本作为阳性对照。
1.4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①CCR7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或) 细胞核中,以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内出现浅黄色至棕褐色颗粒者判断为阳性 [13] ;VEGF-D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以细胞质内出现浅黄色至棕褐色颗粒者判断为阳性 [14] 。参考Shimizu等 [15] 的方法采用双评分半定量法进行评分,高倍镜下(400倍)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判定免疫组化结果。染色强度评分标准:不着色,0分;淡黄色,1分;棕黄色,2分;棕褐色,3分。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评定标准:无肿瘤细胞着色,0分;<1/3的肿瘤细胞着色,1分; 1/3~2/3的肿瘤细胞着色,2分;>2/3的肿瘤细胞着色,3分。两种评分之和为最终评分,0~2分为阴性,其余为阳性(3分为弱阳性,4分为中度阳性,5~6分为强阳性)。②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的判定参考Weidner [16] 的方法:根据D2-40染色结果,以阳性着色的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计为1个阳性微淋巴管。先在低倍镜下(40倍)确定5个着色密集的区域(即“hot spot”),再在200倍放大倍数下分别计数5个视野的阳性微淋巴管数,取其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tudent’s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χ 2 检验和趋势χ 2 检验(分析率随分层变化的趋势),相关性分析采用非参数Spearman秩相关和χ 2 检验(计算Pearson列联系数)。检验水准α=0.050。
2 结果
2.1 CCR7蛋白及VEGF-D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CR7蛋白的阳性颗粒呈棕黄色,以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内着色为主。CCR7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较低或无表达(表 1、图 1A);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中有 1例呈弱阳性表达(图 1B);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中有6例呈阳性表达,其中4例呈弱阳性,1例呈中度阳性,1例呈强阳性(图 1C);乳腺癌组中有35例呈阳性表达,其中7例呈弱阳性,12例呈中度阳性,16例呈强阳性(图 1D)。②免疫组 化染色结果显示:VEGF-D蛋白的阳性颗粒呈棕黄色,着色颗粒位于细胞质内。正常乳腺组织组中1例 VEGF-D蛋白呈弱阳性表达(图 2A);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中有4例呈阳性表达,其中3例呈弱阳性,1例呈中度阳性(图 2B);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组中有8例呈阳性表达,其中5例呈弱阳性,1例呈中度阳性,2例呈强阳性(图 2C);乳腺癌组有42例呈阳性表达,其中10例呈弱阳性,14例呈中度阳性,18例呈强阳性(图 2D)。CCR7蛋白和VEGF-D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织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强。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及乳腺癌组中CCR7蛋白(χ 趋势2 =23.905,P<0.050)和VEGF-D蛋白(χ 趋势2 =22.349,P<0.050)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表 1)。


2.2 D2-40的表达及LMVD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2-40阳性表达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膜和细胞浆呈棕黄色。正常乳腺组织、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和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织中,D2-40染色的淋巴管多位于乳腺小叶周边(图 3A~3C),淋巴管形态不规则,管壁薄,管壁无平滑肌,管腔内偶见淋巴细胞,部分管腔扩张,部分呈条索状,部分为几个内皮细胞构成的细胞簇,甚至单个内皮细胞;乳腺癌组织中D2-40染色的淋巴管多位于癌周组织,部分管腔呈扩张状态(图 3D),部分淋巴管腔内可见癌栓(图 3E)。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及乳腺癌组的LMVD值分别为2.00±1.02、6.70±3.48、9.01±2.13及16.32±4.07,LMVD值逐渐增高,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此外,在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组的LMVD值为21.37±3.9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11.96±2.31 (P<0.050)。
2.3 乳腺癌组织中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在乳腺癌患者中,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HER-2表达有关(P<0.050),而均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ER表达和PR表达状况无关(P>0.050)。组织学分级越高、临床分期为Ⅲ+Ⅳ期(与Ⅰ+Ⅱ期者相比)、淋巴结转移(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相比)及HER-2表达阳性(与HER-2表达阴性者相比)者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阳性率较高(P<0.050),见表 2。

2.4 乳腺癌组织中CCR7蛋白和VEGF蛋白表达与LMVD值间的关系
淋巴管与乳腺癌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在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增多者转移的概率增高,其与预后有关;而在其余3类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增加无重要临床意义,故笔者只探讨了该两种蛋白与LMVD值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乳腺癌患者中,CCR7阴性组的LMVD值为10.31±1.74,CCR7阳性组为12.81±3.9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0);VEGF-D阴性组的LMVD值为13.32±2.14,VEGF-D阳性组为20.13±4.89,VEGF-D阳性组的LMVD值较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MVD值和VEGF-D蛋白表达强度之间呈正相关性(r=0.623,P<0.010),而LMVD值与CCR7蛋白表达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03,P>0.050)。
2.5 乳腺癌组织中CCR7蛋白表达与VEGF-D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由于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及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中CCR7蛋白与VEGF-D蛋白表达阳性例数太少,故仅分析了乳腺癌组织中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列联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CCR7蛋白表达与VEGF-D蛋白表达间呈弱相关性(r=0.112,P<0.050),见表 3。

3 讨论
趋化因子受体通常表达于免疫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与相应的趋化因子结合而发挥作用,其与细胞骨架重排、内皮细胞黏附和细胞定向游动均有关。研究 [17-18] 表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及宿主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方面均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CCR7蛋白是CCR亚家族中的一个亚类,现已证实它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且与肿瘤的侵袭及转移均相关 [13, 19-21] 。Müller等 [7] 对1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CCR7 mRNA水平检测,并与正常乳腺组织进行比较后发现,乳腺癌组织中其表达量明显增高。朱旬等 [22] 研究发现,乳腺癌组织中CCR7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且其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有关。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正常乳腺组织组、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乳腺癌组中CCR7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这提示CCR7蛋白可能在乳腺肿瘤的早期恶性转化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另外笔者分析了CCR7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CCR7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HER-2表达均相关。
VEGF-D蛋白是目前已确定的VEGF家族中的淋巴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研究 [23-24] 表明,VEGF-D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及转移均有关。Thelen等 [25] 在其建立的鼠肝癌模型的研究中发现,VEGF-D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Onogawa等 [26] 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结肠癌组织中VEGF-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结肠组织升高,并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预后均密切相关。Stacker等 [27] 研究发现,VEGF-D蛋白不但可诱导肿瘤组织内的淋巴管生成,还可加快肿瘤细胞向区域淋巴结扩散。本组资料结果表明,正常乳腺组织组、 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 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及乳腺癌组中VEGF-D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其在正常乳腺组织组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0%,在乳腺轻中度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的表达阳性率为20.0%,在乳腺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组的表达阳性率为40.0%,而在乳腺癌组中的表达阳性率高达57.5%;此外,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D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表 2)。提示随着乳腺病变的演进,VEGF-D蛋白的表达有升高的趋势,进一步表明VEGF-D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的转移主要以淋巴管转移为主,关于淋巴管生成的研究 [28] 表明,VEGF-D蛋白可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结合,使VEGFR-3迅速活化,并引起下游分子She和Grb2磷酸化,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存活,从而形成新生的毛细淋巴管。Veikkola等 [29] 证明,VEGF-D蛋白在体内通过旁分泌途径(VEGFR-3信号转导通路)选择性诱导淋巴管生成。本组资料结果显示,VEGF-D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且VEGF-D蛋白的表达与LMVD值呈正相关,提示VEGF-D蛋白参与了乳腺癌淋巴管的生成及淋巴结转移。
为进一步探讨两种蛋白表达与乳腺恶性潜能的关系,笔者分析了两种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且组织学分级越高、临床分期越晚(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者CCR7蛋白和VEGF-D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均较高。此外,CCR7蛋白与VEGF-D蛋白的表达呈弱正相关,提示CCR7蛋白与VEGF-D蛋白在乳腺癌的癌变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CCR7蛋白也可能间接地参与肿瘤淋巴管的生长,其可能的机理是,肿瘤细胞中CCR7蛋白与相应的趋化因子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CL21)结合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继而激活蛋白激酶B(AKT)通路,使得肿瘤细胞内VEGF-D蛋白表达上调,VEGF-D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促进新的内皮细胞分化、增生,形成新的肿瘤淋巴管,加速脉管转移;另外肿瘤细胞内VEGF-D蛋白的高表达增加了肿瘤内部及肿瘤边缘淋巴管的表面积,在乳腺癌细胞分泌的CCR7蛋白的作用下,促使乳腺癌细胞发生游走及定向转移。因此VEGF-D蛋白和CCR7蛋白的过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中发挥协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从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到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CCR7蛋白与VEGF-D蛋白的表达均升高,两者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呈正相关,并且其阳性表达多见于组织学分级差、临床分期晚和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由此笔者认为,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CCR7蛋白与VEGF-D蛋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将其作为切入点来设计药物将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