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侯国峰, 卞策, 郭巍, 朱广昌, 马超, 孟凡祎, 汪忠镐. 肝外型门静脉高压异位出血1 例报道.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3): 383-383. doi: 10.7507/1007-9424.20160100 复制
病例资料 患儿,女,6岁,因“间断便血6年”入院。患儿于出生后6个月时无明显诱因便血,色红,多时量约100 mL,偶有夹杂黑便,无呕血,无腹痛、腹胀等不适主诉。5年前就诊于北京某医院检查考虑“直肠周围血管畸形”,给予保守治疗,但便血仍间断发生。之后(半年前)行腹部血管超声检查示: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支发育不良,肠系膜下静脉畸形扩张,直肠静脉丛扩张;脾肿大。2个月前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腹部CT静脉血管成像(CTV)检查示:门静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近段增宽,肠系膜下静脉明显迂曲增宽,盆腔内呈“蚯蚓”样改变(图 1)。门诊以“门静脉高压、下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饮食良好,尿量正常。查体:腹平坦,腹围62 cm,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未触及,脾脏肋下1 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会阴及肛周可见少量浅静脉曲张,颜色青紫。血常规:WBC 4.18×109/L,RBC 100×1012/L,PLT 160×109/L。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正常。遂在全麻下行“肠系膜下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术中见乙状结肠和直肠明显增粗,相应系膜明显增厚,表面充血明显,并见许多扩张的细小血管。测大网膜静脉压力为41 cm H2O (1 cm H2O=0.098 kPa)。沿乙状结肠系膜根部自上而下可触及1条粗大血管,直径约13~14 mm,确认为扩张的肠系膜下静脉后,剪开后腹膜以分离出下腔静脉(直径约为10 mm)。将扩张的肠系膜下静脉游离约5 cm长,用5-0 Prolene线与下腔静脉行侧侧吻合,术毕复测大网膜静脉压力为23 cm H2O。术后对症治疗,病情平稳出院。已获访3年,随访期间转流血管通畅(图 2),且无便血发生。

讨论 门静脉高压除常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外,还可引起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膀胱、胆道、阴道等少见部位的静脉曲张出血,后者称为异位出血(ectopic varices,EV),约占5%~30%。其中十二指肠出血约占35%~40%,直肠出血约占25%~30%,胆道出血约占10%,膀胱及阴道出血则更为少见。该患儿于出生后6个月时无明显诱因便血,就诊医院检查考虑“直肠周围血管畸形”,给予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复诊发现便血是由于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支发育不良,致使门静脉高压、肠系膜下静脉扩张、直肠静脉丛破裂出血。常规我们习惯在小儿“肝外型门静脉高压”治疗中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或“脾切除联合脾肾分流+断流”,但该患儿无脾功能亢进及呕血,无需切除脾脏及断流;且患儿年龄偏小,处于生长发育期,若应用人工血管转流,则存在短期二期手术问题。因为患儿肠系膜下静脉粗大畸形,形同“肠管”,分离方便,游离空间大,应用其行血管转流,尺寸合理、符合血流动力学改变,且可以有效延缓二次手术时间,甚至无需二次手术。因此,笔者所在团队果断地利用肠系膜下静脉与下腔静脉行转流。在行血管腔侧侧吻合时,前壁给予间断吻合,后壁给予连续端侧吻合,这样可以明显避免由于生长发育、血管拉伸引起的吻合口狭窄问题。该例手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近50%,且术后随访期间转流血管通畅,未见便血。EV作为门静脉高压所致的罕见并发症,因其出血部位及方式不同,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表现,加之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够,诊断较为困难。当明确诊断后,我们应针对不同部位出血,综合分析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则能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
病例资料 患儿,女,6岁,因“间断便血6年”入院。患儿于出生后6个月时无明显诱因便血,色红,多时量约100 mL,偶有夹杂黑便,无呕血,无腹痛、腹胀等不适主诉。5年前就诊于北京某医院检查考虑“直肠周围血管畸形”,给予保守治疗,但便血仍间断发生。之后(半年前)行腹部血管超声检查示: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支发育不良,肠系膜下静脉畸形扩张,直肠静脉丛扩张;脾肿大。2个月前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腹部CT静脉血管成像(CTV)检查示:门静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近段增宽,肠系膜下静脉明显迂曲增宽,盆腔内呈“蚯蚓”样改变(图 1)。门诊以“门静脉高压、下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饮食良好,尿量正常。查体:腹平坦,腹围62 cm,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未触及,脾脏肋下1 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会阴及肛周可见少量浅静脉曲张,颜色青紫。血常规:WBC 4.18×109/L,RBC 100×1012/L,PLT 160×109/L。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正常。遂在全麻下行“肠系膜下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术中见乙状结肠和直肠明显增粗,相应系膜明显增厚,表面充血明显,并见许多扩张的细小血管。测大网膜静脉压力为41 cm H2O (1 cm H2O=0.098 kPa)。沿乙状结肠系膜根部自上而下可触及1条粗大血管,直径约13~14 mm,确认为扩张的肠系膜下静脉后,剪开后腹膜以分离出下腔静脉(直径约为10 mm)。将扩张的肠系膜下静脉游离约5 cm长,用5-0 Prolene线与下腔静脉行侧侧吻合,术毕复测大网膜静脉压力为23 cm H2O。术后对症治疗,病情平稳出院。已获访3年,随访期间转流血管通畅(图 2),且无便血发生。

讨论 门静脉高压除常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外,还可引起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膀胱、胆道、阴道等少见部位的静脉曲张出血,后者称为异位出血(ectopic varices,EV),约占5%~30%。其中十二指肠出血约占35%~40%,直肠出血约占25%~30%,胆道出血约占10%,膀胱及阴道出血则更为少见。该患儿于出生后6个月时无明显诱因便血,就诊医院检查考虑“直肠周围血管畸形”,给予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复诊发现便血是由于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支发育不良,致使门静脉高压、肠系膜下静脉扩张、直肠静脉丛破裂出血。常规我们习惯在小儿“肝外型门静脉高压”治疗中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或“脾切除联合脾肾分流+断流”,但该患儿无脾功能亢进及呕血,无需切除脾脏及断流;且患儿年龄偏小,处于生长发育期,若应用人工血管转流,则存在短期二期手术问题。因为患儿肠系膜下静脉粗大畸形,形同“肠管”,分离方便,游离空间大,应用其行血管转流,尺寸合理、符合血流动力学改变,且可以有效延缓二次手术时间,甚至无需二次手术。因此,笔者所在团队果断地利用肠系膜下静脉与下腔静脉行转流。在行血管腔侧侧吻合时,前壁给予间断吻合,后壁给予连续端侧吻合,这样可以明显避免由于生长发育、血管拉伸引起的吻合口狭窄问题。该例手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近50%,且术后随访期间转流血管通畅,未见便血。EV作为门静脉高压所致的罕见并发症,因其出血部位及方式不同,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表现,加之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够,诊断较为困难。当明确诊断后,我们应针对不同部位出血,综合分析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则能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