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林炳煌, 黄荣金, 何清安, 李艳芳, 王进胜, 杨艺宏, 洪朝辉. ALCAM/CD166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以及其与Bcl-2、Ki-67的关系.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12): 1466-1470. doi: 10.7507/1007-9424.20150383 复制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或地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乳腺癌亦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几年更是逐年递增且呈年轻化趋势[1]。乳腺癌的疗效及预后与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失衡、侵袭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这些恶性生物学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其中涉及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通过直接或间接激活相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来实现,因而,研究寻求乳腺癌早期检测指标及更有效的诊治手段极为重要。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CD166)是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通过同嗜性和异嗜性黏附作用介导细胞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2-4]。ALCAM已被证实在包括乳腺癌等多种体内外肿瘤细胞中表达增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且与肿瘤侵袭、转移、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其可作为乳腺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指标之一,深化ALCAM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启发人们进一步探讨肿瘤干预治疗的新策略。因而本研究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其癌旁非瘤上皮组织(镜下无癌)中ALCAM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同时分析其与凋亡抑制蛋白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探讨ALCAM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预后判断等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2011年期间存档的手术切除的普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96例。全部病例均经常规病理切片,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生确诊并复查无误。所有患者术前未接受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3岁,中位年龄56岁。< 60岁51例,≥60岁45例;肿瘤直径≤2 cm有37例,2~5 cm有34例,≥5 cm有25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45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5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级采用Bloom-Richardson系统Nottingham修正方案[5],分为G1(3~5分)12例,G2(6~7分)46例,G3(8~9分)38例;乳腺癌临床分期采用1988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的TNM分期法Ⅰ+Ⅱ期63例,Ⅲ+Ⅳ期33例。另外选取远离肿瘤部位(>5 cm)的非瘤乳腺上皮组织(镜下无癌)即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LCAM/CD166和Bcl-2、Ki-67蛋白的表达
所有新鲜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48 h内取材,石蜡包埋,以4µm厚度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和Bcl-2、Ki-67蛋白的表达。鼠抗人ALCAM(克隆号:MOG/07),购自美国Abcam公司;Bcl-2单克隆抗体(克隆号:100/D5)及Ki-67单克隆抗体(克隆号:MBI.1),购自美国NeoMarkers公司;DAB酶底物显色剂及ElivisionTM Plus检测试剂盒为福州迈新公司产品。主要操作步骤如下:石蜡切片,烘烤,脱蜡,梯度乙醇水化。然后置100 mmol/L过氧化氢10 min,消除组织内源性过氧化酶,枸橼酸盐溶液高压修复7 min后,冷却,滴加一抗(ALCAM为浓缩型、工作浓度1:100,Bcl-2及Ki-67为即用型),4℃过夜。室温下PBS冲洗5 min×3,滴加二抗ElivisionTM Plus检测试剂A、B,室温下各孵育20 min、30 min后DAB显色,苏木精复染,透明,中性树胶封片观察。所有标本均用已知阳性片做阳性对照,同时用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断标准
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独立观察,用带有10×10计数网格的显微镜,200倍镜下计数任意数格中阳性和阴性细胞数,乘以相应倍数得到网格里总细胞数后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随机采集10个具有代表性视野进行重复计数,取平均数值。阳性细胞必须具备:细胞结构清晰,阳性染色定位准确,着色明显高于背景,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3.1 ALCAM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组织细胞膜或细胞质中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显色[6]。依着色深浅记分,无染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再按阳性细胞百分比记分,无阳性细胞为0分、1%~20%为1分、21%~50%为2分、51%~80%为3分、≥81%为4分,最后根据二者免疫反应评分(immunoreactive score,IRS)乘积划分等级,0分为阴性,1~6分为弱阳性,7~12分为强阳性。
1.3.2 Bcl-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反应以细胞膜和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沉着,依着色深浅记分,无染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再按阳性细胞百分比记分,无阳性细胞为0分、1%~10%为1分、11%~50%为2分、≥51%为3分,最后根据二者IRS乘积划分等级,0分为阴性(-),1~2分为弱阳性(+),2~4分为中阳性(++),≥4分为强阳性(+++)。
1.3.3 Ki-6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以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依阳性细胞百分比判定阳性强度,阳性细胞百分比< 20%为阴性(-),21~25%为弱阳性(+),26%~50%为中阳性(++),≥51%为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ALCAM/CD166、Bcl-2及Ki-67表达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有序等级资料的非参数秩和检验。两指标间采用有序分组资料的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P值为双侧效能检验。
2 结果
2.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2.1.1 ALCAM蛋白表达
ALCAM蛋白表达阳性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浆中,呈棕黄色颗粒状染色,因为其仅细胞浆染色无法精确界定,故本研究未区分ALCAM细胞膜和细胞浆染色。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ALCAM蛋白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IRS中位数为2分,图 1),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可见细胞膜或细胞浆阳性染色,细胞间质未见阳性染色(IRS中位数为6分,图 2)。ALCAM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上皮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9.2%(76/96),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55,P < 0.01)。

2.1.2 Bcl-2和Ki-67蛋白表达
Bcl-2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浆或细胞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4.0%(71/96),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02,P < 0.01)。Ki-67蛋白阳性表达位于乳腺上皮组织细胞核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5.0%(72/96),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36,P < 0.01)。
2.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CD166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学分级及TNM分期无关(P>0.05)。ALCAM蛋白阳性表达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经统计学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见表 1。

2.3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CD166蛋白表达与Bcl-2、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
经有序等级资料的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ALCAM及Bcl-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s=0.307,P=0.001),ALCAM与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没有相关性(rs=0.064,P=0.475),见表 2。

3 讨论
ALCAM是一种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成员,广泛表达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包括胸腺上皮细胞、活化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骨髓细胞、成纤维细胞、胰腺腺泡和胰岛细胞、神经元、肝和骨髓,通过同嗜性和异嗜性黏附作用介导细胞与细胞的相互作用[7-9]。多项研究[10-13]结果表明,ALCAM异常表达存在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食道鳞状细胞癌等,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但不同实验室在研究不同肿瘤类型时,即使同一肿瘤采用不同方法在不同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
特别地,ALCAM在乳腺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Burkhardt等[14]发现,乳腺癌组织中ALCAM高表达,并认为其在乳腺癌中有细胞膜染色和细胞浆染色两种表达模式,细胞膜ALCAM高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呈正相关,细胞浆ALCAM高表达与早期肿瘤侵袭高度相关,细胞浆高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Hein等[6]通过体外细胞株试验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上述结果。Piao等[15]研究发现,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ALCAM表达明显升高,而且细胞质ALCAM高表达提示早期肿瘤复发及生存期缩短。王斌斌等[16]的研究亦显示,乳腺癌组织中ALCAM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乳腺组织高,其高表达可以作为一种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然而,King等[17]发现,ALCAM在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细胞的表达水平低于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细胞,死于乳腺癌的患者体内细胞中ALCAM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肿瘤未转移或局部复发的患者低很多,表明ALCAM的表达水平低预示着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并很可能发生转移;Jezierska等[18]证实ALCAM表达与乳腺癌广泛侵袭、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呈负相关;其后,Davies等[19]通过检测血清ALCAM及体外细胞株试验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都发现低水平表达ALCAM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骨骼转移。
本研究结果发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 < 0.05),表明ALCAM的高表达是乳腺癌发生过程中重要的促进因素。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细胞质、细胞膜ALCAM蛋白表达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中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P < 0.05),与Piao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ALCAM的表达增加、异常活化对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具有促进作用。ALCAM可能通过以下分子机制调控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行为:①Lunter等[20]研究发现,广泛的细胞间接触、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野生型ALCAM是前体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向其活化形式MMP-2转变的必要条件,而侵袭性肿瘤生长往往伴随着MMP的激活和蛋白水解作用,表明ALCAM可能通过上述机制增强肿瘤侵袭行为。②Burkhardt等[14]提出,α-连环蛋白丧失导致ALCAM胞浆定位而使肿瘤更具侵袭性,表明肿瘤细胞膜上的ALCAM表达降低可能使肿瘤细胞黏附能力减弱,促进肿瘤远处转移,而ALCAM胞浆异位定位增强肿瘤的侵袭能力,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Jezierska等[21]发现,ALCAM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系中亦过表达Bcl-2,而Bcl-2是抑制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主要抑制因子,表明高表达ALCAM乳腺癌细胞系通过上调Bcl-2水平参与乳腺癌细胞增殖,他们同时应用siRNA技术敲除ALCAM基因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从而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进一步论证了上述观点。本研究中分析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蛋白表达水平与Bcl-2关系,结果显示,ALCAM蛋白表达水平增强,Bcl-2表达水平亦明显增强,二者呈正相关,结果提示,ALCAM可能通过调控Bcl-2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凋亡,导致癌细胞异常增殖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但我们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未发现ALCAM表达与Ki-67存在相关性。Ki-67是一种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标志性核抗原,于G1期开始表达、G2~M期表达最强、M期后递减、G0期不表达,其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细胞增殖水平的有效指标。也许深入挖掘ALCAM如何与相应配体作用及其抗凋亡过程可阐明其分子机制。
总之,本研究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的研究结果显示,ALCAM是乳腺癌凋亡抑制及侵袭转移能力的一个正调控因子,故其有望成为肿瘤分子诊断标志物及临床预后判断指标之一。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或地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乳腺癌亦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几年更是逐年递增且呈年轻化趋势[1]。乳腺癌的疗效及预后与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失衡、侵袭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这些恶性生物学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其中涉及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通过直接或间接激活相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来实现,因而,研究寻求乳腺癌早期检测指标及更有效的诊治手段极为重要。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CD166)是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通过同嗜性和异嗜性黏附作用介导细胞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2-4]。ALCAM已被证实在包括乳腺癌等多种体内外肿瘤细胞中表达增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且与肿瘤侵袭、转移、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其可作为乳腺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指标之一,深化ALCAM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启发人们进一步探讨肿瘤干预治疗的新策略。因而本研究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其癌旁非瘤上皮组织(镜下无癌)中ALCAM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同时分析其与凋亡抑制蛋白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探讨ALCAM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预后判断等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2011年期间存档的手术切除的普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96例。全部病例均经常规病理切片,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生确诊并复查无误。所有患者术前未接受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3岁,中位年龄56岁。< 60岁51例,≥60岁45例;肿瘤直径≤2 cm有37例,2~5 cm有34例,≥5 cm有25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45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5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级采用Bloom-Richardson系统Nottingham修正方案[5],分为G1(3~5分)12例,G2(6~7分)46例,G3(8~9分)38例;乳腺癌临床分期采用1988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的TNM分期法Ⅰ+Ⅱ期63例,Ⅲ+Ⅳ期33例。另外选取远离肿瘤部位(>5 cm)的非瘤乳腺上皮组织(镜下无癌)即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LCAM/CD166和Bcl-2、Ki-67蛋白的表达
所有新鲜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48 h内取材,石蜡包埋,以4µm厚度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和Bcl-2、Ki-67蛋白的表达。鼠抗人ALCAM(克隆号:MOG/07),购自美国Abcam公司;Bcl-2单克隆抗体(克隆号:100/D5)及Ki-67单克隆抗体(克隆号:MBI.1),购自美国NeoMarkers公司;DAB酶底物显色剂及ElivisionTM Plus检测试剂盒为福州迈新公司产品。主要操作步骤如下:石蜡切片,烘烤,脱蜡,梯度乙醇水化。然后置100 mmol/L过氧化氢10 min,消除组织内源性过氧化酶,枸橼酸盐溶液高压修复7 min后,冷却,滴加一抗(ALCAM为浓缩型、工作浓度1:100,Bcl-2及Ki-67为即用型),4℃过夜。室温下PBS冲洗5 min×3,滴加二抗ElivisionTM Plus检测试剂A、B,室温下各孵育20 min、30 min后DAB显色,苏木精复染,透明,中性树胶封片观察。所有标本均用已知阳性片做阳性对照,同时用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断标准
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独立观察,用带有10×10计数网格的显微镜,200倍镜下计数任意数格中阳性和阴性细胞数,乘以相应倍数得到网格里总细胞数后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随机采集10个具有代表性视野进行重复计数,取平均数值。阳性细胞必须具备:细胞结构清晰,阳性染色定位准确,着色明显高于背景,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3.1 ALCAM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组织细胞膜或细胞质中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显色[6]。依着色深浅记分,无染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再按阳性细胞百分比记分,无阳性细胞为0分、1%~20%为1分、21%~50%为2分、51%~80%为3分、≥81%为4分,最后根据二者免疫反应评分(immunoreactive score,IRS)乘积划分等级,0分为阴性,1~6分为弱阳性,7~12分为强阳性。
1.3.2 Bcl-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反应以细胞膜和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沉着,依着色深浅记分,无染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再按阳性细胞百分比记分,无阳性细胞为0分、1%~10%为1分、11%~50%为2分、≥51%为3分,最后根据二者IRS乘积划分等级,0分为阴性(-),1~2分为弱阳性(+),2~4分为中阳性(++),≥4分为强阳性(+++)。
1.3.3 Ki-6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以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依阳性细胞百分比判定阳性强度,阳性细胞百分比< 20%为阴性(-),21~25%为弱阳性(+),26%~50%为中阳性(++),≥51%为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ALCAM/CD166、Bcl-2及Ki-67表达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有序等级资料的非参数秩和检验。两指标间采用有序分组资料的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P值为双侧效能检验。
2 结果
2.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2.1.1 ALCAM蛋白表达
ALCAM蛋白表达阳性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浆中,呈棕黄色颗粒状染色,因为其仅细胞浆染色无法精确界定,故本研究未区分ALCAM细胞膜和细胞浆染色。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ALCAM蛋白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IRS中位数为2分,图 1),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可见细胞膜或细胞浆阳性染色,细胞间质未见阳性染色(IRS中位数为6分,图 2)。ALCAM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上皮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9.2%(76/96),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55,P < 0.01)。

2.1.2 Bcl-2和Ki-67蛋白表达
Bcl-2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浆或细胞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4.0%(71/96),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02,P < 0.01)。Ki-67蛋白阳性表达位于乳腺上皮组织细胞核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5.0%(72/96),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36,P < 0.01)。
2.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CD166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学分级及TNM分期无关(P>0.05)。ALCAM蛋白阳性表达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经统计学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见表 1。

2.3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CD166蛋白表达与Bcl-2、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
经有序等级资料的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ALCAM及Bcl-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s=0.307,P=0.001),ALCAM与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没有相关性(rs=0.064,P=0.475),见表 2。

3 讨论
ALCAM是一种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成员,广泛表达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包括胸腺上皮细胞、活化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骨髓细胞、成纤维细胞、胰腺腺泡和胰岛细胞、神经元、肝和骨髓,通过同嗜性和异嗜性黏附作用介导细胞与细胞的相互作用[7-9]。多项研究[10-13]结果表明,ALCAM异常表达存在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食道鳞状细胞癌等,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但不同实验室在研究不同肿瘤类型时,即使同一肿瘤采用不同方法在不同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
特别地,ALCAM在乳腺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Burkhardt等[14]发现,乳腺癌组织中ALCAM高表达,并认为其在乳腺癌中有细胞膜染色和细胞浆染色两种表达模式,细胞膜ALCAM高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呈正相关,细胞浆ALCAM高表达与早期肿瘤侵袭高度相关,细胞浆高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Hein等[6]通过体外细胞株试验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上述结果。Piao等[15]研究发现,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ALCAM表达明显升高,而且细胞质ALCAM高表达提示早期肿瘤复发及生存期缩短。王斌斌等[16]的研究亦显示,乳腺癌组织中ALCAM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乳腺组织高,其高表达可以作为一种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然而,King等[17]发现,ALCAM在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细胞的表达水平低于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细胞,死于乳腺癌的患者体内细胞中ALCAM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肿瘤未转移或局部复发的患者低很多,表明ALCAM的表达水平低预示着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并很可能发生转移;Jezierska等[18]证实ALCAM表达与乳腺癌广泛侵袭、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呈负相关;其后,Davies等[19]通过检测血清ALCAM及体外细胞株试验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都发现低水平表达ALCAM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骨骼转移。
本研究结果发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 < 0.05),表明ALCAM的高表达是乳腺癌发生过程中重要的促进因素。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细胞质、细胞膜ALCAM蛋白表达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中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P < 0.05),与Piao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ALCAM的表达增加、异常活化对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具有促进作用。ALCAM可能通过以下分子机制调控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行为:①Lunter等[20]研究发现,广泛的细胞间接触、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野生型ALCAM是前体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向其活化形式MMP-2转变的必要条件,而侵袭性肿瘤生长往往伴随着MMP的激活和蛋白水解作用,表明ALCAM可能通过上述机制增强肿瘤侵袭行为。②Burkhardt等[14]提出,α-连环蛋白丧失导致ALCAM胞浆定位而使肿瘤更具侵袭性,表明肿瘤细胞膜上的ALCAM表达降低可能使肿瘤细胞黏附能力减弱,促进肿瘤远处转移,而ALCAM胞浆异位定位增强肿瘤的侵袭能力,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Jezierska等[21]发现,ALCAM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系中亦过表达Bcl-2,而Bcl-2是抑制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主要抑制因子,表明高表达ALCAM乳腺癌细胞系通过上调Bcl-2水平参与乳腺癌细胞增殖,他们同时应用siRNA技术敲除ALCAM基因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从而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进一步论证了上述观点。本研究中分析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CAM蛋白表达水平与Bcl-2关系,结果显示,ALCAM蛋白表达水平增强,Bcl-2表达水平亦明显增强,二者呈正相关,结果提示,ALCAM可能通过调控Bcl-2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凋亡,导致癌细胞异常增殖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但我们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未发现ALCAM表达与Ki-67存在相关性。Ki-67是一种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标志性核抗原,于G1期开始表达、G2~M期表达最强、M期后递减、G0期不表达,其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细胞增殖水平的有效指标。也许深入挖掘ALCAM如何与相应配体作用及其抗凋亡过程可阐明其分子机制。
总之,本研究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的研究结果显示,ALCAM是乳腺癌凋亡抑制及侵袭转移能力的一个正调控因子,故其有望成为肿瘤分子诊断标志物及临床预后判断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