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黄伯儒, 赵海平, 胡文秀. 髓鞘碱性蛋白、TNF-α和IL-6在实验性大鼠胰性脑病中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7): 816-821. doi: 10.7507/1007-9424.20150211 复制
胰性脑病(pancIeatic encephalopathy,PE)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的严重并发症。SAP患者表现有定向力障碍、烦躁不安、激动伴妄想、嗜睡等异常精神状态的症候群并将其定义为PE [1-3]。PE的病死率高,临床报道逐渐增多,国内外对其关注度也有所提高,查阅国内2004~2014年文献,对文献报道病例进行统计,SAP合并PE患者243例,其中经治疗无效死亡103例,病死率为42.4%。而此前国内学者[4]检索1994 年以来SAP合并PE患者文献,汇总国内文献报道的PE患者 108 例,结果发现,PE发病率占同期SAP的9%~20%,平均为10.6%,病死率达 40.00%~66.67%。说明PE的发生率并不低。通过两次病例统计发现,近年来PE的病死率无明显变化,依然是高病死率,究其原因:①近年我们对P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机理的研究,而没有进一步去研究PE的诊断及治疗机制;②在动物实验方面没有为临床提供足够的依据。因此我们需要在熟知PE发病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试着去找到治疗途径,最终降低PE的病死率,为广大患者带来光明。
随着大鼠PE模型建立的逐渐成熟,以及对PE发病机理研究的逐渐深入[5-7],我们得知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是构成神经髓鞘的主要蛋白质,当MBP暴露或释放至脑脊液中时,可引起免疫应答,刺激机体产生抗MBP抗体,刺激单核细胞产生TNF-α和IL-6,导致PE的发生发展[8-11]。如何利用这些因子的水平变化准确地诊断及治疗PE,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实验依据,是我们现在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将在大鼠PE模型上,同过分析病情发展与MBP、TNF-α和IL-6含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PE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5%牛磺胆酸钠,美国SIGMA公司;一次性BD胰岛素注射器,美国BD公司;大鼠MBP、TNF-α和IL-6 ELISA检测试剂盒,美国Diagnostic Systems Lab-oratories公司;TP-B展片机、HP-B烤片机及组织包埋机,天津久圣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Leica RM2016切片机、LEICA EG 1150H蜡缸及LEICA EG 1150C冷却台,Leica公司;XS-212 002684显微镜,江南显微镜厂;HPX-9082 ME数显电热培养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健康清洁级SD大鼠40只,购自北京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雌雄各半,体质量(260±40)g,购回后适应性喂养1周,应用拆信封法随机分为SO组10只和PE组30只。PE组按照完全随机化原则再分成造模后1 d、3 d及7 d 3个亚组。
1.3 PE动物模型制备
手术器械消毒,操作过程严格无菌,实验大鼠术前禁食24 h,自由饮水。采用10%水合氯醛3.3 mL/kg腹腔注射麻醉。待麻醉满意后将大鼠固定于手术台,腹部术区备皮,常规碘伏消毒铺巾,取上腹正中切口入腹,显露十二指肠,辨认胰腺、胆管系统及肝门部胆管。于肝门部辨认肝门部胆总管,用小动脉夹暂时阻闭,于乳头开口内下的肠壁上用一次性BD胰岛素注射器以针头与肠管壁成10º角刺入十二指肠壁内,经乳头部插入胰胆管内,封闭胰胆管十二指肠开口端,以0.3 mL/min的速度匀速向胰胆管内注入5%牛磺胆酸钠2 mL/kg。注射完毕后,去除夹闭的动脉夹,检查见无明显出血即漏胆后关腹。大鼠苏醒后禁食,可饮水,分组进行饲养。SO组大鼠同法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生理盐水2 mL/kg,速度为0.3 mL/min。
SO组大鼠于造模后第1 d用10%水合氯醛(3.3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经心脏右心房取血,同时左心房推注35%的甲醛水溶液20 mL。采用微量进样器经硬脊膜穿刺抽取大鼠脑脊液,取完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及胰腺组织。PE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1 d、3 d及7 d用同法采取血液、脑脊液、脑组织及胰腺组织。
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1.4.1 一般项目观察
造模成功后开始观察大鼠呼吸、进食量、活动量、神经反射以及意识状态。
1.4.2 血清MBP、TNF-α及IL-6水平测定
SO组大鼠于术后1 d和PE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1 d、3 d及7 d采静脉血2 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BP、TNF-α及IL-6水平。
1.4.3 脑脊液MBP、TNF-α及IL-6水平测定
SO组大鼠于术后1 d抽取脑脊液标本400 μL和PE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1 d、3 d及7d抽取脑脊液标本400 μL,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MBP、TNF-α及IL-6水平。
1.4.4 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将取得的大鼠脑组织用电子天平直接称湿重,然后放在80 ℃烤箱中24 h烤干,再测大鼠脑组织的干重。脑组织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
1.4.5 脑组织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观察
取大鼠全部脑组织及胰腺组织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另外,在光镜下观察20个脑微血管断面,并计数20个断面内聚集和附壁的白细胞总数,取其均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3.0统计软件。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
SO组大鼠麻醉清醒后(术后约25 min)即开始进食,活动无明显减少。PE组大鼠麻醉苏醒时间明显延长(术后约40 min),造模后第2天,一般情况差,表现为进食减少,少动,弓背,精神萎靡,烦渴,腹胀明显,但至造模后第7天,上述症状无明显加重。
2.2 脑组织含水量检测结果
结果见表 1。由表 1可见,造模后1 d、3 d及7 d PE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SO组(P<0.05),但PE组造模后各时相间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清MBP、TNF-α和IL-6水平检测结果
结果见表 1。由表 1可见,PE组大鼠造模后各时相血清MBP、TNF-α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SO组(P<0.05);PE组大鼠造模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MBP、TNF-α及IL-6水平均逐渐升高,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两两比较,MBP在造模后3个时相间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和IL-6水平在造模后3 d及7 d高于造模后1 d(P<0.05),但造模后3 d与7 d比较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脑脊液MBP、TNF-α和IL-6水平检测结果
结果见表 2。由表 2可见,PE组大鼠造模后各时相脑脊液中MBP、TNF-α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SO组(P<0.05);PE组大鼠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脑脊液中MBP、TNF-α及IL-6水平均逐渐升高,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两两比较,MBP在造模后7 d明显高于造模后1 d及3 d(P<0.05),而造模后1 d及3 d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造模后7 d明显高于造模后1 d(P<0.05),而造模后3 d与1 d比较和7 d与3 d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在造模后7 d明显高于造模后1 d及3 d(P<0.05),而造模后1 d及3 d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脑组织病理学改变
SO组大鼠可见散在的神经元细胞轻度水肿,脑组织内未见炎性细胞聚集,脑组织的微血管内有少数的白细胞附壁。PE组大鼠神经元细胞水肿明显,在术后1 d即出现,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元细胞水肿加重,呈气球样变(图 1);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增生和聚集于术后1 d即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图 2);小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肿胀,微血管内白细胞发生聚集及附壁,其数目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图 3)。

2.6 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
SO组大鼠胰腺色泽正常,无肥厚,镜下腺泡及小叶机构正常。PE组大鼠胰腺腺体外观增大,肥厚,呈红紫色(图 4),可见腺体及周围肠系膜上有散在皂化斑(图 5)。镜下可见腺泡严重破坏,血管消化,小叶结构模糊不清,坏死灶外有炎性区围绕(图 6)。
3 讨论
SAP病情危重,变化复杂,早期以胰腺出血坏死为主,晚期多合并胰腺脏器的损伤。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时被认为是PE [1, 12-15]。现在尚无特异性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急性胰腺炎及其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就临床表现我们应该首先慎重排除类似疾病:①Wernicke脑病。该病多发生在急性胰腺炎确诊后2~3周,由于长时间禁食和高分解代谢,出现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等神经系统改变,但是无局灶性定位体征,并且在给予维生素B1后症状可好转。而PE的发生多集中在SAP发生后2周内,补充维生素B1无明显好转。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多发生在SAP确诊后1周内,与PE的发病时间比较接近,同PE一样伴有意识障碍,氧分压较低可通过血氧检测及时发现,通过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后,症状可好转。③电解质紊乱。由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需要长期禁食,并且在急性期机体神经内分泌激素分泌水平出现异常,很容易出现低钠、低钙血症,临床可表现为嗜睡、淡漠、无力等,容易和PE混淆,但是在纠正电解质紊乱后脑功能障碍则可缓解。④低血糖。当重症胰腺炎并发低血糖时,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时给予高糖可纠正。⑤当患者有脑出血或脑梗塞时,可出现烦躁、谵妄等神经症状,CT和MRI可确诊,比较容易和PE鉴别。通过临床表现我们可以诊断PE的发生,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PE的发展速度较快,预后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在PE的诊断上要寻找新思路、新方法,使诊断能更快,这样才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为对PE发病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诱导建立大鼠PE模型,检测在PE发生发展中关键免疫因子的水平,分析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诊治PE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3.1 MBP对PE的影响
在MBP介导脱髓鞘病变时存在免疫忽视,自身抗原的能量效应能致淋巴细胞克隆清除或克隆忽视,是经抗原转基因小鼠证实的。小鼠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就是由对自身MBP的多肽特异应答Th1细胞被活化所致的一种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16-17]。在实验性对MBP特异性识别的TCR转基因小鼠体内,大部分T淋巴细胞均表达转基因的MBP特异性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但不引起EAE,其原因是外周组织MBP的表达量很低,只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MBP表达量才高,但是该处是免疫隔离部位,初始T淋巴细胞不能进入[18]。这些免疫忽视的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会因感染的病原体与自身抗原的分子模拟作用,使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活化,高表达B7等辅助刺激分子,提供第二信号,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伤害相应自身组织细胞。随感染的控制及消失,APC不再活化,这种自身应答细胞又恢复到静止的免疫忽视状态[19-20]。
SAP发病时,胰腺出现出血坏死,诱导其产生大量脂酶,其中可溶性磷脂酶A2(soluble phospholipase A2,S-PLA2)是胰腺的产物。PLA2被蛋白酶、离子激活后,催化断裂卵磷脂的第2位脂键,使胰液中的卵磷脂和脑磷脂其转变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和溶血性脑磷脂(lysocephalin),使细胞膜分解,具有高度的细胞毒性和嗜神经性。当破坏了脑细胞的功能后引起脑组织损伤。它可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血脑脊液的屏障。此时中枢神经系统MBP的免疫忽视状态被打破。在APC表面,同时表达MHC-ⅡAg、MBP等抗原的表位,而在T淋巴细胞中有MBP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对其进行双识别后,自身抗原肽段MHC-Ⅱ类抗原复合物刺激CD4+ Th1细胞分化为致敏CD4+ Thl细胞,当它们与特异抗原再次结合后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在PE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破坏中起主要作用[21-23]。T淋巴细胞增殖与干扰素-γ(IFN-γ)的量相互作用,Thl决定了每个亚群的免疫效应功能,还调控各亚群的形成及扩增,IFN-γ反作用于Th1,促使其进一步分化,产生更多的Th1细胞[24]。此外,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并形成记忆性T淋巴细胞,当再次遇到同一抗原时将引起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进行免疫应答[25-27],这样就形成了“瀑布”样级联反应,加重PE的发展。
3.2 TNF-α对PE的影响
TNF-α是一种单核因子,生物活性占TNF总活性的70%~80%,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活化的巨噬细胞内以膜结合型存在,并多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释放,脂多糖是诱导其产生的强效刺激剂[24, 28]。TNF-α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是血管源性脑水肿的触发因素,并参与神经元的凋亡。其介导SAP脑损伤的机理主要是:①TNF-α对毛细血管有直接损伤作用,导致微小动脉痉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脑屏障大量开放,抗原抗体结合机会增加,加重PE脑组织的损伤。②TNF-α可损伤内皮细胞,上调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使基底膜上蛋白水解,进一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③在TNF-α作用下,血小板活化因子合成表达,Ⅷ因子释放,抑制抗凝功能,形成凝血前活性状态,加重PE脑缺血损伤。④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加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白细胞黏附到血管壁并随之进入脑组织,刺激释放有效的血管激活因子,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降低血容量,增加BBB的通透性,加重PE症状。⑤TNF-α与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细胞介质形成“瀑布”样级联反应。⑥TNF-α介导髓鞘的炎性损伤,也可直接对髓鞘产生毒性破坏作用。本研究也进一步证明,在建模成功后的24 h,出现TNF-α的明显增高,此期间脑组织的损伤也达高峰期。因此,降低TNF-α含量,抑制它与其他因子的联级反应,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降低PE发病率及死亡率。
3.3 IL-6对PE的影响
IL-6是脑损伤炎症反应中一个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它的产生途径主要有两种:①直接产生。多种有核细胞都可以直接产生IL-6,如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②诱导产生,部分TNF-α和IL-1能诱导IL-6的合成[29-31]。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和脑脊液中IL-6的表达很低,但是在炎症或损伤时其表达显著增加。IL-6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功能很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介导炎症和促进神经变性。PE发病时其损伤机理主要是:①可以促进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的表达,而ICAM-1是中性粒细胞黏附所必需的,使炎性细胞黏附与聚集,加重脑组织损伤。②IL-6激活MMP,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通透性增加。③IL-6刺激内皮细胞合成内皮素,促进血小板生成素活性与C反应蛋白的增加,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加重脑损伤。④IL-6可诱导和调剂急性时相反应(acute phase reaction,APR),改变血管通透性及急性时相蛋白,介导PE的发生发展。
本实验中,PE大鼠模型建立后,血清及脑脊液中MBP、TNF-α和IL-6水平在造模后1 d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同时在不同时间点各因子有其增高的趋势,说明在PE发病的7 d内各因子对脑组织的损害一直在起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既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又有彼此不同的损伤高峰,而脑组织损害也逐渐加强,表现为白细胞附壁数目增由和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的加重。
综上所述,在PE大鼠模型中,MBP、TNF-α和IL-6参与了大鼠PE脑组织损害的发生、发展,MBP、TNF-α和IL-6水平的增高与脑组织的病理损害相平行;在疾病的发生早期可以对它们的含量进行检测,以诊断PE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并及时给予治疗以降低疾病的病死率。
胰性脑病(pancIeatic encephalopathy,PE)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的严重并发症。SAP患者表现有定向力障碍、烦躁不安、激动伴妄想、嗜睡等异常精神状态的症候群并将其定义为PE [1-3]。PE的病死率高,临床报道逐渐增多,国内外对其关注度也有所提高,查阅国内2004~2014年文献,对文献报道病例进行统计,SAP合并PE患者243例,其中经治疗无效死亡103例,病死率为42.4%。而此前国内学者[4]检索1994 年以来SAP合并PE患者文献,汇总国内文献报道的PE患者 108 例,结果发现,PE发病率占同期SAP的9%~20%,平均为10.6%,病死率达 40.00%~66.67%。说明PE的发生率并不低。通过两次病例统计发现,近年来PE的病死率无明显变化,依然是高病死率,究其原因:①近年我们对P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机理的研究,而没有进一步去研究PE的诊断及治疗机制;②在动物实验方面没有为临床提供足够的依据。因此我们需要在熟知PE发病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试着去找到治疗途径,最终降低PE的病死率,为广大患者带来光明。
随着大鼠PE模型建立的逐渐成熟,以及对PE发病机理研究的逐渐深入[5-7],我们得知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是构成神经髓鞘的主要蛋白质,当MBP暴露或释放至脑脊液中时,可引起免疫应答,刺激机体产生抗MBP抗体,刺激单核细胞产生TNF-α和IL-6,导致PE的发生发展[8-11]。如何利用这些因子的水平变化准确地诊断及治疗PE,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实验依据,是我们现在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将在大鼠PE模型上,同过分析病情发展与MBP、TNF-α和IL-6含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PE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5%牛磺胆酸钠,美国SIGMA公司;一次性BD胰岛素注射器,美国BD公司;大鼠MBP、TNF-α和IL-6 ELISA检测试剂盒,美国Diagnostic Systems Lab-oratories公司;TP-B展片机、HP-B烤片机及组织包埋机,天津久圣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Leica RM2016切片机、LEICA EG 1150H蜡缸及LEICA EG 1150C冷却台,Leica公司;XS-212 002684显微镜,江南显微镜厂;HPX-9082 ME数显电热培养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健康清洁级SD大鼠40只,购自北京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雌雄各半,体质量(260±40)g,购回后适应性喂养1周,应用拆信封法随机分为SO组10只和PE组30只。PE组按照完全随机化原则再分成造模后1 d、3 d及7 d 3个亚组。
1.3 PE动物模型制备
手术器械消毒,操作过程严格无菌,实验大鼠术前禁食24 h,自由饮水。采用10%水合氯醛3.3 mL/kg腹腔注射麻醉。待麻醉满意后将大鼠固定于手术台,腹部术区备皮,常规碘伏消毒铺巾,取上腹正中切口入腹,显露十二指肠,辨认胰腺、胆管系统及肝门部胆管。于肝门部辨认肝门部胆总管,用小动脉夹暂时阻闭,于乳头开口内下的肠壁上用一次性BD胰岛素注射器以针头与肠管壁成10º角刺入十二指肠壁内,经乳头部插入胰胆管内,封闭胰胆管十二指肠开口端,以0.3 mL/min的速度匀速向胰胆管内注入5%牛磺胆酸钠2 mL/kg。注射完毕后,去除夹闭的动脉夹,检查见无明显出血即漏胆后关腹。大鼠苏醒后禁食,可饮水,分组进行饲养。SO组大鼠同法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生理盐水2 mL/kg,速度为0.3 mL/min。
SO组大鼠于造模后第1 d用10%水合氯醛(3.3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经心脏右心房取血,同时左心房推注35%的甲醛水溶液20 mL。采用微量进样器经硬脊膜穿刺抽取大鼠脑脊液,取完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及胰腺组织。PE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1 d、3 d及7 d用同法采取血液、脑脊液、脑组织及胰腺组织。
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1.4.1 一般项目观察
造模成功后开始观察大鼠呼吸、进食量、活动量、神经反射以及意识状态。
1.4.2 血清MBP、TNF-α及IL-6水平测定
SO组大鼠于术后1 d和PE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1 d、3 d及7 d采静脉血2 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BP、TNF-α及IL-6水平。
1.4.3 脑脊液MBP、TNF-α及IL-6水平测定
SO组大鼠于术后1 d抽取脑脊液标本400 μL和PE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1 d、3 d及7d抽取脑脊液标本400 μL,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MBP、TNF-α及IL-6水平。
1.4.4 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将取得的大鼠脑组织用电子天平直接称湿重,然后放在80 ℃烤箱中24 h烤干,再测大鼠脑组织的干重。脑组织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
1.4.5 脑组织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观察
取大鼠全部脑组织及胰腺组织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另外,在光镜下观察20个脑微血管断面,并计数20个断面内聚集和附壁的白细胞总数,取其均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3.0统计软件。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
SO组大鼠麻醉清醒后(术后约25 min)即开始进食,活动无明显减少。PE组大鼠麻醉苏醒时间明显延长(术后约40 min),造模后第2天,一般情况差,表现为进食减少,少动,弓背,精神萎靡,烦渴,腹胀明显,但至造模后第7天,上述症状无明显加重。
2.2 脑组织含水量检测结果
结果见表 1。由表 1可见,造模后1 d、3 d及7 d PE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SO组(P<0.05),但PE组造模后各时相间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清MBP、TNF-α和IL-6水平检测结果
结果见表 1。由表 1可见,PE组大鼠造模后各时相血清MBP、TNF-α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SO组(P<0.05);PE组大鼠造模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MBP、TNF-α及IL-6水平均逐渐升高,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两两比较,MBP在造模后3个时相间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和IL-6水平在造模后3 d及7 d高于造模后1 d(P<0.05),但造模后3 d与7 d比较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脑脊液MBP、TNF-α和IL-6水平检测结果
结果见表 2。由表 2可见,PE组大鼠造模后各时相脑脊液中MBP、TNF-α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SO组(P<0.05);PE组大鼠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脑脊液中MBP、TNF-α及IL-6水平均逐渐升高,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两两比较,MBP在造模后7 d明显高于造模后1 d及3 d(P<0.05),而造模后1 d及3 d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造模后7 d明显高于造模后1 d(P<0.05),而造模后3 d与1 d比较和7 d与3 d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在造模后7 d明显高于造模后1 d及3 d(P<0.05),而造模后1 d及3 d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脑组织病理学改变
SO组大鼠可见散在的神经元细胞轻度水肿,脑组织内未见炎性细胞聚集,脑组织的微血管内有少数的白细胞附壁。PE组大鼠神经元细胞水肿明显,在术后1 d即出现,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元细胞水肿加重,呈气球样变(图 1);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增生和聚集于术后1 d即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图 2);小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肿胀,微血管内白细胞发生聚集及附壁,其数目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图 3)。

2.6 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
SO组大鼠胰腺色泽正常,无肥厚,镜下腺泡及小叶机构正常。PE组大鼠胰腺腺体外观增大,肥厚,呈红紫色(图 4),可见腺体及周围肠系膜上有散在皂化斑(图 5)。镜下可见腺泡严重破坏,血管消化,小叶结构模糊不清,坏死灶外有炎性区围绕(图 6)。
3 讨论
SAP病情危重,变化复杂,早期以胰腺出血坏死为主,晚期多合并胰腺脏器的损伤。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时被认为是PE [1, 12-15]。现在尚无特异性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急性胰腺炎及其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就临床表现我们应该首先慎重排除类似疾病:①Wernicke脑病。该病多发生在急性胰腺炎确诊后2~3周,由于长时间禁食和高分解代谢,出现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等神经系统改变,但是无局灶性定位体征,并且在给予维生素B1后症状可好转。而PE的发生多集中在SAP发生后2周内,补充维生素B1无明显好转。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多发生在SAP确诊后1周内,与PE的发病时间比较接近,同PE一样伴有意识障碍,氧分压较低可通过血氧检测及时发现,通过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后,症状可好转。③电解质紊乱。由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需要长期禁食,并且在急性期机体神经内分泌激素分泌水平出现异常,很容易出现低钠、低钙血症,临床可表现为嗜睡、淡漠、无力等,容易和PE混淆,但是在纠正电解质紊乱后脑功能障碍则可缓解。④低血糖。当重症胰腺炎并发低血糖时,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时给予高糖可纠正。⑤当患者有脑出血或脑梗塞时,可出现烦躁、谵妄等神经症状,CT和MRI可确诊,比较容易和PE鉴别。通过临床表现我们可以诊断PE的发生,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PE的发展速度较快,预后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在PE的诊断上要寻找新思路、新方法,使诊断能更快,这样才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为对PE发病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诱导建立大鼠PE模型,检测在PE发生发展中关键免疫因子的水平,分析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诊治PE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3.1 MBP对PE的影响
在MBP介导脱髓鞘病变时存在免疫忽视,自身抗原的能量效应能致淋巴细胞克隆清除或克隆忽视,是经抗原转基因小鼠证实的。小鼠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就是由对自身MBP的多肽特异应答Th1细胞被活化所致的一种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16-17]。在实验性对MBP特异性识别的TCR转基因小鼠体内,大部分T淋巴细胞均表达转基因的MBP特异性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但不引起EAE,其原因是外周组织MBP的表达量很低,只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MBP表达量才高,但是该处是免疫隔离部位,初始T淋巴细胞不能进入[18]。这些免疫忽视的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会因感染的病原体与自身抗原的分子模拟作用,使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活化,高表达B7等辅助刺激分子,提供第二信号,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伤害相应自身组织细胞。随感染的控制及消失,APC不再活化,这种自身应答细胞又恢复到静止的免疫忽视状态[19-20]。
SAP发病时,胰腺出现出血坏死,诱导其产生大量脂酶,其中可溶性磷脂酶A2(soluble phospholipase A2,S-PLA2)是胰腺的产物。PLA2被蛋白酶、离子激活后,催化断裂卵磷脂的第2位脂键,使胰液中的卵磷脂和脑磷脂其转变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和溶血性脑磷脂(lysocephalin),使细胞膜分解,具有高度的细胞毒性和嗜神经性。当破坏了脑细胞的功能后引起脑组织损伤。它可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血脑脊液的屏障。此时中枢神经系统MBP的免疫忽视状态被打破。在APC表面,同时表达MHC-ⅡAg、MBP等抗原的表位,而在T淋巴细胞中有MBP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对其进行双识别后,自身抗原肽段MHC-Ⅱ类抗原复合物刺激CD4+ Th1细胞分化为致敏CD4+ Thl细胞,当它们与特异抗原再次结合后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在PE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破坏中起主要作用[21-23]。T淋巴细胞增殖与干扰素-γ(IFN-γ)的量相互作用,Thl决定了每个亚群的免疫效应功能,还调控各亚群的形成及扩增,IFN-γ反作用于Th1,促使其进一步分化,产生更多的Th1细胞[24]。此外,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并形成记忆性T淋巴细胞,当再次遇到同一抗原时将引起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进行免疫应答[25-27],这样就形成了“瀑布”样级联反应,加重PE的发展。
3.2 TNF-α对PE的影响
TNF-α是一种单核因子,生物活性占TNF总活性的70%~80%,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活化的巨噬细胞内以膜结合型存在,并多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释放,脂多糖是诱导其产生的强效刺激剂[24, 28]。TNF-α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是血管源性脑水肿的触发因素,并参与神经元的凋亡。其介导SAP脑损伤的机理主要是:①TNF-α对毛细血管有直接损伤作用,导致微小动脉痉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脑屏障大量开放,抗原抗体结合机会增加,加重PE脑组织的损伤。②TNF-α可损伤内皮细胞,上调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使基底膜上蛋白水解,进一步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③在TNF-α作用下,血小板活化因子合成表达,Ⅷ因子释放,抑制抗凝功能,形成凝血前活性状态,加重PE脑缺血损伤。④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加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白细胞黏附到血管壁并随之进入脑组织,刺激释放有效的血管激活因子,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降低血容量,增加BBB的通透性,加重PE症状。⑤TNF-α与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细胞介质形成“瀑布”样级联反应。⑥TNF-α介导髓鞘的炎性损伤,也可直接对髓鞘产生毒性破坏作用。本研究也进一步证明,在建模成功后的24 h,出现TNF-α的明显增高,此期间脑组织的损伤也达高峰期。因此,降低TNF-α含量,抑制它与其他因子的联级反应,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降低PE发病率及死亡率。
3.3 IL-6对PE的影响
IL-6是脑损伤炎症反应中一个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它的产生途径主要有两种:①直接产生。多种有核细胞都可以直接产生IL-6,如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②诱导产生,部分TNF-α和IL-1能诱导IL-6的合成[29-31]。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和脑脊液中IL-6的表达很低,但是在炎症或损伤时其表达显著增加。IL-6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功能很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介导炎症和促进神经变性。PE发病时其损伤机理主要是:①可以促进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的表达,而ICAM-1是中性粒细胞黏附所必需的,使炎性细胞黏附与聚集,加重脑组织损伤。②IL-6激活MMP,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通透性增加。③IL-6刺激内皮细胞合成内皮素,促进血小板生成素活性与C反应蛋白的增加,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加重脑损伤。④IL-6可诱导和调剂急性时相反应(acute phase reaction,APR),改变血管通透性及急性时相蛋白,介导PE的发生发展。
本实验中,PE大鼠模型建立后,血清及脑脊液中MBP、TNF-α和IL-6水平在造模后1 d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同时在不同时间点各因子有其增高的趋势,说明在PE发病的7 d内各因子对脑组织的损害一直在起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既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又有彼此不同的损伤高峰,而脑组织损害也逐渐加强,表现为白细胞附壁数目增由和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的加重。
综上所述,在PE大鼠模型中,MBP、TNF-α和IL-6参与了大鼠PE脑组织损害的发生、发展,MBP、TNF-α和IL-6水平的增高与脑组织的病理损害相平行;在疾病的发生早期可以对它们的含量进行检测,以诊断PE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并及时给予治疗以降低疾病的病死率。